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社会广角 >> 从岳阳教会学校“窥” 近代中外建筑之碰撞
详细内容

从岳阳教会学校“窥” 近代中外建筑之碰撞

时间:2023-10-13     作者:刘飞【原创】

在近代岳州(今湖南岳阳市)开埠后,最早出现的新式高等学校就是岳阳教会学校,岳阳的近现代教育从这里起步。现对岳阳教会学校校园建筑群进行解读,从整体平面规划、建筑功能、建筑形象和建筑物质技术条件四方面与岳阳地域特点的碰撞交融,来探究国外建筑文化在中国传统建筑向近现代建筑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动态发展的思维理解那段历史时期的建筑群设计风格。


几千年来,中国的建筑从传统的木结构、砖木结构发展演变成现代钢筋混凝土现浇结构、钢结构,经历了观念、材料、科技等的更新。近代以来,西学东渐,西方文化与科技给中国传统建筑风格造成了一定冲击。然而,中国的国情民风、传统文化、生活习惯和地域特色又让西方建筑设计在落地华夏土地时受到了一定影响。教会大学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现通过对岳阳教会学校展开研究,以“窥”近代中外建筑文化之碰撞。

岳阳教会学校的历史背景

1899年,岳阳成为湖南最早开埠通商的口岸城市。甲午战争后,湖南民风士气由“反洋”一跃转为富有朝气的“维新”,这些都为传教士来岳阳开展教会活动奠定了基础。1900年,美国基督教复初会派遣传教士海维礼来到岳阳。海维礼妻子海光中于1901年在岳阳城内塔前街租房开办补习班;海维礼于1904年在城南郊区黄沙湾购置大片土地,1906年动工新建校舍,1907年竣工。西方传教士海维礼的信仰和文化背景以及美国基督教复初会的办学目的决定了其承载的西方办学理念。根据岳阳市档案馆收录的海维礼向复初会的报告记载显示,即使有教会的财政支持,用于修建教会学校的资金也极其有限。由此推断此建筑群在建造时必然会受到岳阳当地材料、气候特点和施工技术等影响。

学校规划设计与岳阳地域特点的关系

岳阳地域特点及当地建筑形式

岳阳处于长江中游南岸、洞庭湖盆地东缘,太阳高度角大、辐射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暑热期长、严寒期短。基于岳阳的气候特征,岳阳的传统建筑有如下特点,夏季时良好的通风环境保证屋内凉爽;本地传统建筑由北向南纵横布局,纵向是厅堂多进式院落,院落内天井相连,天井兼具采光、防火、排水等多重功能;横向为厢房居室;布局为干支形,整体建筑群通常是环山临水。清末民初本地域建筑以青砖青瓦的传统建筑为主,民居屋顶形式为传统的歇山顶和攒尖顶,此类坡屋顶有利于雨季排水。

美国大学规划形制模式

19世纪末,美国大学多数选址在郊区,校园坐落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开创了新的形制模式,朝南开的三合院布局;以大草坪为中心,中轴线北端以图书馆为终点。该形制不仅在美国流行,在欧洲也造成了一定影响,大草坪和图书馆成为理想中的大学建筑标志。这种大学形制模式被传播至欧美殖民地。鸦片战争后,西方教会又将此模式运用于中国教会学校的规划建设。

学校原平面规划——融合岳阳地域特点的形制模式

从岳阳教会学校选址和最初整体平面规划图上(如图1)可以得知,以美国大学形制为原型,与岳阳地域特点融合之后形成了中西交融式校园。校园选址在岳阳城南郊区,坐落于优美的洞庭湖畔,整个校园以位于中间的礼拜堂为核心而非美国大学形制中以图书馆为核心。由于校园地理位置偏僻,购买物资不便利,因此在周边空地又开辟了大片果园和菜园来满足师生的日常需求。此外,校园内建筑单体楼与楼中间的空地规划为体育教学场地,符合美国大学形制中重视学生运动的教育理念。

微信截图_20231013102849.png

中心区域为教堂(礼拜堂),学生饮食和住宿均在教堂附近,属于公共区域;外籍员工办公及居住都分布在临洞庭湖的北边区域;南边区域为教学区域;东边山坡区域有7栋带院落的员工宿舍,这些是中国教员的生活区域。整个建筑并未按美国的形制模式——朝南开的三合院布局,而是根据校园所在地的地势地形,环山依次排开,面向洞庭湖开阔的水域美景。此类面宽的单进建筑布局,更有利于通风,使人感到凉爽。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岳阳教会学校校园规划是以美国大学形制模式为原型基础,再结合岳阳环山临水的地域特征,最终根据校园所在地黄沙湾的具体地形以及师生现实需要和使用情况进行调整改变,以适应当地地理气候、地域风情。岳阳教会学校的布局规划不仅按照学校日常教务和教会活动使用要求做了不同类型的功能区域划分;还考虑到外籍教士与中国教员不同的生活习惯及文化差异,将外籍教士生活区和中国教员生活区分开;以及教会学校一些固定的活动顺序和路线设置划分。

学校建筑功能与岳阳气候的关系

建筑朝向与隔热外廊形式

整个建筑群呈南北带状分布在黄沙湾低平山顶及东西两侧缓坡上,西面山下是开阔的洞庭湖面,校园内大部分建筑朝向西面的洞庭湖便于观景。由于岳阳的夏天非常炎热,直射的阳光会使建筑内部的温度增高,因此学校采用了外廊式设计来避免阳光直射到建筑墙面,从而达到减少建筑内部热量聚集的效果。

建筑防潮通风与岳阳气候

岳阳受副热带高气压、季风环流和周围水面的影响,四季有雨,盛夏酷热,湿热感强,春季回南天时,空气湿度非常大,地面和墙面会凝结水珠,因此教会建筑在防潮通风上做了相应处理。岳阳教会学校内每栋建筑都依据山的坡形高低差自然形成良好的通风,并且都做了地下室防潮(如图2左),建筑标高抬高,地下室都做了通风口处理,并且通风口采用了基督教的十字架形状(如图2中)。由于当时正处在历史动荡战乱时期,有些建筑的地下室兼有藏身功能,通风口则可以隐秘地观测外部(如图2右)情况。建筑立面门窗洞口考虑到两个对立面可以对向通风,有些建筑如外籍教师楼的四个立面都设置了窗洞,便于对流通风。然而当时岳阳本地房子的窗户还只是南北对流开窗洞,由此可见外籍教师楼四面开窗的建筑风格是参考了西方国家在热带地区殖民地的外廊式设计。

微信截图_20231013102907.png

西式建筑采暖与岳阳本地域取暖形式的差别

西式单体骑楼虽然在夏天感到凉爽,但是这种面宽单体建筑相较于岳阳传统的多进式院落建筑,在风大、湿冷的气候下也有缺陷。在取暖设计上,岳阳教会学校北边区域几栋外籍教员使用的建筑及牧师楼都有壁炉;而其他中国教员和学生使用的建筑均未见有壁炉。岳阳本地域的传统取暖习惯是人们围着火塘烤火,或者用炭盆烤火取暖,因此岳阳教会学校建筑的单体取暖功能设计差别或许是由中西生活习惯及文化差异造成的。

学校建筑与自然环境

 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指出:“建筑是表现人们崇高思想、热情、人性、信仰、宗教的结晶。”在建筑环境心理营造方面,岳阳教会学校建筑从朝向、区域划分的休憩观景台等功能性小景设置充分利用了校园所处洞庭湖畔的优美湖景,借景营造幽远宁静的环境,提高舒适感。

岳阳教会学校建筑根据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以及岳阳地域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从朝向、隔热、防潮、通风、采暖等方面做了相应的建筑空间处理。这使得此建筑能够更好地满足在校师生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求,为近代岳阳建筑从明清传统砖木结构多进式院落建筑向近现代新式建筑的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学校建筑形象与岳阳地域的交融

建筑空间、光影与岳阳光照

岳阳教会学校大部分建筑采用了外廊式的组织方式,但是中心区域的教堂非常独特,不仅没有外廊,而且窗户也采用了窄而高的哥特式竖向长窗,内部空间为全敞开的大厅,层高相较于其他建筑层高也高出许多。教堂没有外廊的遮挡,光线从瘦高的玻璃窗直射进来,与教堂高大灰暗的内部空间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这预示着内部的阴暗被上帝的强光照亮带来了光明与希望。

建筑外形、线条装饰与岳阳地域的交融

19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末,西方流行红砖清水墙立面,搭配不同颜色的砖砌出线条加以装饰,这被称为维多利亚后期的安妮女王复兴风格。从横向看,同时期中国其他城市的教会学校尤其在上海大多是这种建筑形式风格。然而,岳阳教会学校内部分建筑采用的却是融合后的形式,如立面墙身采用了西式安妮女王复兴风格,但是省去了很多细部装饰;屋顶全部采用了本地域屋顶形式与中式屋顶形式(歇山顶和攒尖顶),属于典型的中西结合建筑形式。外籍教师楼依然保留了安妮女王复兴风格,其墙身不但有细部装饰,廊下的柱子也是典型的近代欧式柱式,竖向为圆柱柱身的曲线,涡卷柱头,横向的外廊檐口则成直线。其余建筑的外廊竖向则是方形柱子,直线柱头,横向由半圆拱券檐口连续相接形成曲线。

建筑色彩质感与岳阳地域建筑特色的交融

由于当时岳阳地域的建筑以青砖、青瓦为特色,因此岳阳教会学校大部分建筑立面也采用了清水青砖外墙以及由青砖砌成的立柱;屋顶是小青瓦加琉璃滴水;门窗及外廊栏杆刷红漆,颜色低调,大面积灰调中点缀红色,质感粗糙、朴素,营造了统一、和谐的氛围。外籍教师楼在建筑群中尤为突出,该单体建筑是清水红砖墙身;白色石膏圆柱体;屋顶及滴水边沿都为青色,色调明亮;石膏体廊檐和柱身更显柔和细腻。

从建筑形象的各种表现手段来看,海维礼想将西方的宗教信仰和当时西方的先进建筑流行风格带到岳阳,并以此征服、教化信徒。然而,本地域的气候、光照和本土建筑风格又反过来使岳阳教会学校的建筑设计受到了中式传统的影响。

学校建筑与岳阳本地域的建筑技术交融

建筑材料使用与岳阳地域材料的分析

清末,岳阳当地以青砖、青瓦为主要建筑材料,因此岳阳教会学校大部分建筑以这两种材料为主,然而当时红砖因烧制工艺繁杂而稀少,因此只用于外籍教师楼外墙立面,该建筑地下室和抬高层则是使用青砖。另外,岳阳本地潮气重,临近洞庭湖潮气更加严重,不适合使用木地板,而且当时中国的建筑胶是三合土,但是由于岳阳地区木材非常丰富,铺装木地板这种西式做法便被很自然地运用到建筑中。

建筑施工与岳阳本地建筑工人的经验及技艺的交融

从文献记载来看,当时海维礼自己负责设计建筑、购买材料及监督施工。虽然他到世界各地传教,有很广的知识面,大体规划、建筑形象和功能分区上能够依照他的经验来设计,但是具体建筑施工技艺还是依赖于岳阳本地建筑工人。根据海维礼的设计,本地工人结合自身地域文化特色和实际施工技术经验以及组织施工的方式来完成学校施工。这不仅体现了中西思想观念上的差异,也体现了物质技术和施工经验的差异。

岳阳教会学校建筑群虽然在表面形式上有西洋建筑的风格,但是建筑材料和施工则受岳阳本地域的限制和影响,因此岳阳教会学校是典型的中西结合的近代建筑。

本文从岳阳教会学校现存翻修建筑实物、相关文献资料和档案史料方志三方面进行对比,解读其建筑文化,分析该建筑群背后所蕴含的历史语境、目的和意图。美国基督教复初会派海维礼到岳阳是想以办学的方式教化当地人,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科学理念和西方文化,但是由于岳阳独特的地域性,校园整体平面规划、建筑功能、建筑形象和建筑物质技术条件都做出了相应调整。整个过程实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西方的建筑设计理念进入岳阳,同时,岳阳本身的地域文化理念、建筑材料、技术技艺也影响到了西式近代建筑设计的实施,最终对中国传统建筑产生了影响,加速了其现代化进程。这就是近代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向现代建筑风格的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催化作用,加速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