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社会广角 >> 中国传统建筑背后的象思维
详细内容

中国传统建筑背后的象思维

时间:2023-10-13     作者:蒲昊峻【原创】

中国传统建筑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背后蕴含着古人的丰富智慧与创造力,其独特的思维方式——“象思维”,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使传统建筑始终印刻着“意境”的艺术烙印。传统建筑在选址、布局、结构设计、装饰等方面均展现了这一哲学思想,使建筑充满了写意美。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从中国传统建筑中汲取灵感并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中,以推动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传统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国传统建筑不仅是文化遗产,还代表着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如何更好地借鉴、传承和发展这一传统文化是当下的一个重要议题。

“象思维”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根何在?当今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何以传承、发展?要想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象思维”,古代的哲学、文化、科学技术无不是在这一思维方式影响下产生、发展而来,这种思维方式至今在世界上依然保持着勃勃生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象思维”既是我国传统思维的精华,也是最富原创性的思维方式。“象思维”起源于远古、成熟于《周易》,由象的角度出发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出“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观念。以“象”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几千年来一直广泛、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也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建筑。《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经典著作,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为古代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法,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从“象思维”的角度来看,古代先贤认为人与自然是同源、同质、同构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天、地、人三者(三才)是一体相通的,即“天人合一”,如《庄子·齐物论》提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也就是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建筑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物化形式,中国传统建筑在选址、布局、结构设计、装饰等方面都体现了这一哲学思想。

在建筑选址方面,首先需要考虑地形、地貌、水土等诸多自然环境因素,通过综合考量选择最佳修建地址。在古代堪舆理论中,建筑选址体现了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古人对于建筑选址自然“顺势而为”,选取背山、面水、向阳的地形是为了获得良好的光照、便利的水源以及良好的局部气候环境,以创造优质的生活环境。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各类建筑,如皇宫、民居、寺庙等建筑都是按照这一原则来选址的。

在建筑布局方面,中国传统建筑通常会考虑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地形因素,师法自然,实现与自然的融合。传统园林的布局设计经常使用假山、草木、池水等自然元素,使整个园林中的建筑、道路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将水体、山石、林木等自然景观蕴藏在园林有限的空间中。同时,尽量保持这些自然元素的原貌,减少不必要的人为修饰,着重体现它们的自然之态、自然之美。例如,花木布置疏密相间、形态自然;乔木灌丛交互错杂,追求天然野趣。古典园林的设计和建造核心就是为了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意境”,这也是其强大艺术生命力的根源所在。

在结构设计方面,中国传统建筑通常以木质结构为主,因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建筑设计理论和制造经验,在材料的选用、立面造型设计、平面处理等方面均有独特之处。中国传统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既使建筑更接近自然,又使居住环境更健康。为了确保木质结构的稳定性,中国传统建筑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大型木构件连接方式,由柱、梁、檩、枋、斗拱等大木构件组成主要承重结构。中国传统建筑将斗拱这种独创的结构形式运用其中,斗拱可以向外挑出,使建筑物的整体观感更加庄严宏伟。中国传统建筑还大量使用色彩丰富的雕刻技术,使建筑更加气势磅礴,庄严华丽。

建筑装饰就是对建筑物表面进行艺术处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起到提升建筑品质和形象的作用。对建筑的各个部分进行装饰,在保持整个建筑完整、和谐的基础上,充分展现装饰特色,烘托建筑的美感。 

色彩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占据重要位置,不同的色彩表达不同的意义,中国传统色彩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色彩不仅能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而且能提升建筑设计的美感。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人们十分重视色彩的选择和搭配。例如,黄色是土地的颜色,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和玺彩画、龙凤纹样是常见的帝王建筑装饰形式;红色象征着欢乐、喜庆,宫廷建筑当中的门窗的颜色都以朱红色为主;而我国江南地区的“粉墙黛瓦”,采用深灰色的装饰搭配白色的墙体,营造出一种别样的风格。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纹饰是建筑装饰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装饰设计十分注重对吉祥如意、福寿安康等美好寓意的传达,因而吉祥装饰纹样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吉祥装饰纹样起源于原始图腾,古人用“象”的思维方式赋予了这些图腾吉祥的意义,最具代表性的纹样有山水纹、云气纹、动物纹、植物纹等,体现了我国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

这些多样化装饰元素蕴含的思想与古人对“意境”美的追求高度一致。例如,生活中常用桃来寓意长命百岁,牡丹寓意荣华富贵,鸳鸯戏水寓意夫妇永不分离等。其他诸如祥云、喜鹊、如意、龙凤等元素同样有吉祥的寓意,也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中。另外,汉字由象形文字演化而来,也以其独具魅力的艺术性融入建筑装饰中,形成中国独特的建筑装饰艺术。

我国传统建筑中的文字装饰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形式多样、变化生动、格调高雅的特点,表现出我国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我国传统建筑的文字装饰有图案文字、祈福文字、楹联文字、招牌幌子、记事文字等,分别用于装饰不同的传统建筑。例如,瓦当中的文字图案美化了建筑的檐口,使传统建筑的屋面轮廓更加美观、生动。祈福文字经常出现在传统建筑的屋脊、墙壁及出入口,如使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文字图案来美化建筑屋面的脊顶位置,有时还将印有吉祥文字的砖石用于房屋的墙面等处。而最广泛的传统建筑文字装饰是楹联,楹联日常悬挂于门口或柱子上,汇集诸多艺术手法为一体的造型艺术,具有独特的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装饰性。

中国传统建筑形态各异,精美富丽,各种装饰图案可以赋予建筑吉祥的寓意,为其增添生机和灵韵。

“象思维”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文化价值

中西文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即“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的不同。“象思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思维方式。《周易·系辞上》提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古人强调语言在表达“道”方面存在相对性和局限性,认为语言文字不能完全表达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圣人要通过取法万物之象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之说形成了中国人“取象”的思维方式的文化传统,认为“象”在表达“意”方面比“言”更深刻、更全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始终处于统治地位,使“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成为主流思想,也为取“象思维”奠定了基础。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逐步发展出“言象意”系统,并形成以“意象”为核心的艺术理论。“立象尽意”的核心在于通过观察外在现象揭示其内在客观规律。在“天人合一”思想观的作用下,中国人历来重视对“意境”的把握。例如,东晋顾恺之就以“以形写神”作为创作的核心思想;唐代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也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认为“景”是追求象外之象的产物。他们均强调艺术作品中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的结合,使象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禅宗思想的兴起,“意境”逐渐取代“意象”成为中国艺术思想的核心,进而产生关于“意境”的艺术理论。

意境理论的深化使得中国艺术相较于西方艺术有着明显的“写意”倾向。唐代张彦远提出“立意”说;宋代郭熙提出“重意”说;苏轼倡导“诗画一体”,这些思想都为意境艺术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意境理论的影响下,书法、诗画、园林等艺术也开始追求“意境”,强调“立意在先”。园林景观需要承载特定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在身临其境中触景生情,引发人们对意境的遐想,并体现园林艺术的核心思想。为了达到意境的升华,让人们领悟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古人采取了多种方法帮助观赏者体会造园之意。首先,园林中的景物一般都有特定的意义,如竹子、荷花象征清淡高雅、圣洁清廉等。其次,用直观的图案、符号来体现造园之意,如天圆地方代表宇宙万物等。最后,直接借助楹联、题名等形式说明造园立意,让人浮想联翩。总之,古典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中“象思维”的哲学思想。我们应当传承其精髓,这不仅对弘扬我国古典园林文化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可以借助园林展现对自然的理解和尊重。

“象思维”对中国传统建筑中“美”的构建

梁思成先生曾说,“建筑师这个职业,是工匠,也叫哲匠,要有工匠精神,还要有哲学思辨能力”,也就是说建筑师应该具备艺术家的潜质。建筑不仅是一种技术,还是艺术的表达形式,是文化的载体。现代建筑中,建筑之美应该是真实与艺术的有机结合,而中国传统建筑更加重视“形”与“意”的统一,注重打造建筑装饰设计的独特美感,并体现自然环境、建筑、人的和谐关系。因而,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美的本质是“和合”。

《周易》用“取象比类”的方法,以天地阴阳为纲涵盖了自然万物包括意识领域一切事物变化的基本规律,以阴阳二气的对立转化来认识宇宙的本源,将整个宇宙纳入自己的视野。阴阳八卦交互作用,化生万物而运行不息就是天地之道,即《系辞上》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朱光潜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哲人观察天地,似乎都是从艺术家的眼光出发,所以他们在万殊中见得出的共相为阴与阳。”就是把 “阴阳”作为统摄万物之美的根本,美可区分为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集中体现在乾和坤两卦上。乾卦法象天,至阳、至刚、至实,在天之象诸如日月风雷云雨,象征雄宏壮丽的自然美和阳刚之美。故乾卦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坤卦法象地,至阴、至柔、至虚,在地之象如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等,是阴柔之美的象征。故坤卦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因此,阴阳的“刚健中正”与“和顺含蓄”构建了两种美的境界。天地道是在阴阳八卦交互作用下生生不息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往往是阴中含阳、阳中含阴。“天地絪缊,万物化醇”“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说明阳刚和阴柔处于和谐共生的状态之中。因此,《周易》把美构建在运动变化之中和阴阳的平衡与和谐之上,强调“阴阳合德,而刚有体”,从而升华对美的认识。《周易》不仅从天地之间认识与发现美,而且从天人相应的基本思想出发, 阐释了天地之道与人道之间美的关系,提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观点,自然之象是阳内阴外,内健而外柔,体现在人之道上则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人与天地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这也是《周易》对美的认识的基本精神和最高境界。因此,只有对万物阴阳之性彻悟,才能准确感受、把握阴柔与阳刚之美,体会天地万物的意境。而一切对美的评价,也只能从阴阳之道出发,以阳刚与阴柔为准绳。

李约瑟曾说过:“中国建筑总是与自然调和,而不反自然。”中国古代建筑以人与自然“和合”为美,在这样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传统建筑特点。中国传统建筑为了创造美的居住环境,选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风调雨顺、山清水秀、山水环抱并形成坐北朝南格局的地方进行建筑设计,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我们可以从各地现存的皇家园林、宫殿群落、古寨村落中体悟到中国传统建筑追求整体和谐、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

中国传统文化的象思维方式赋予中国传统建筑一种整体、和谐、含蓄之美,体现了传统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恰恰是现代建筑设计需要吸收与借鉴的地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学习“象思维”,主动从中国传统建筑中汲取灵感并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中,以推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