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学术研究 >> 长三角地区旅游交通融合发展路径
详细内容

长三角地区旅游交通融合发展路径

时间:2023-10-14     作者:赵玲【原创】

全域旅游的发展形势要求旅游和交通融合发展,实现“旅游+交通”模式的转变,这对丰富旅游形式、提升旅游交通服务品质、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现简述长三角旅游交通融合发展现状,梳理当前“旅游+交通”融合发展典型案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下一阶段长三角地区“旅游+交通”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


长三角地区旅游交通融合发展现状及趋势

交通基础设施现状

长三角地区的交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为交通、旅游融合,以及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轨道上的长三角”正逐步形成,截至2018年底,长三角地区铁路运营里程达13749.7千米,其中,高铁里程达6700千米,高速铁路网密度是全国的2.6倍,高铁客运量占全国的72%;公路总里程超过50万千米,公路四通八达,公路网密度位居全国前列;高速公路网规模达1.67万千米,县级行政区通高速公路比例达95.5%。在航空方面,长三角共有28个机场,以浦东国际机场和虹桥国际机场为核心,杭州、南京、合肥、宁波、温州等区域机场为多中心的世界级机场群正加快形成。长三角地区水运发达,上海、舟山、温州三大游轮母港均位于长三角,区域内长江、淮河、京杭运河等内河航道纵横交错。“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的机动交通体系也在迅速推进,极大拓展了适旅范围,为乡村游、深度游、自驾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发达的水运为长三角地区发展水上旅游提供了有力支撑。

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长三角地区不仅是经济上的高原,更是文化上的高峰,其自古以来地缘相邻,人文相亲,孕育了独特的“江南文化”。文化的交融是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相互融合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长三角地区山河瑰丽,人文荟萃,经济发达,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民族风情、主题乐园等一应俱全。长三角地区旅游资源互补性强,居民旅游往来频繁,是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因此,区域旅游合作成为长三角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融合发展趋势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悄然步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消费大众化、常态化,自驾游、自助游、乡村游、深度游全面发展。全域旅游的发展将进一步提高自驾游比例,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成为长三角地区旅游产业的新亮点,长三角成为中国主题乐园产业最发达、最集聚的地区。要想将长三角地区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地区交通就要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旅游交通供给;满足大众旅游时代自驾游、深度游等个性化需求;提高交通品质,提供更安全、便利、舒适的旅游交通服务。

长三角地区旅游交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交通网络有待提升

长三角地区目前仍有6市未通高铁网,不能满足全域旅游的发展。长三角地区内部主要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和邻近目的地之间的高铁网还需进一步加密,高铁到景区的最后一公里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长三角地区高速公路发展不均衡,目前安徽省仍有4县未通高速公路,其中石台县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省际高速仍有断头,不利于跨省自驾游。除上海外,其他城市国际航线数量较少,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入境游的需求。黄山、九华山等主要旅游目的地机场规模较小,航线少。

服务功能不够完善

长三角地区大部分交通基础设施仍然偏向运输功能和基础服务功能,设施简陋,功能单一,已不能满足游客出行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旅游功能模块设置较少,无法吸引游客驻足;旅游公路配套设施和交通旅游服务设施不完善;旅游公路沿线现有服务设施主要显示路况信息与广告,服务功能不足、信息化程度低,缺少休憩驿站、观景平台、慢行步道、自行车道等旅游服务设施,无法满足全域旅游时代游客的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此外,旅游集散中心、旅游租车、自驾车营地、房车营地等新型旅游要素服务设施也急需完善。

服务品质有待提升

长三角地区地大物博,文化源远流长,旅游公路建设通常依附沿线自然景观,对公路沿线人文景观挖掘不够,公路自身的景观建设也有待加强,且城际、市郊等旅游目的地周边的交通设施供给不足。此外,在节假日旅游需求集中释放期间,热门景区道路拥堵、游客滞留等现象较为普遍,使得旅游交通的通达性和舒适性大大降低。

“旅游+交通”融合发展典型案例

“旅游+交通网络”案例

第一,杭黄高铁。黄山进山客流增幅下降趋势已持续多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的增幅分别为7.1%、3.71%、2.1%、0.3%。杭黄高铁开通后,上海、杭州、南京的很多旅客把黄山列为周末或小长假出行的目的地。2019年黄山进山客流第一季度增幅达6.34%。高铁的建设大幅缩短了通行时间,目前杭州到黄山需要1.5小时,上海至黄山需要2.5小时。

第二,环巢湖绿道。178千米长的景观绿道分三个层级将巢湖周边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水上游线有机结合。环巢湖绿道主环线长度约178千米,12条主环线分支长度约50千米。通过“大环连小环”的方式将环巢湖的重要景点“圈”进来。10条次环线约176千米,并建有湖岸特色板块,展现湖畔历史文化与城镇风貌。10条联络线长度约72千米,以自然人文资源为核心,延伸连接起零散分布的景点,提升大湖生态体验。

第三,黄山S218风景道,是为适应大众旅游时代日益增长的自驾游需求,沿省道S218利用沿线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景点打造的自驾游精品路线,全长约78千米。

“旅游+交通节点”案例

第一,复合功能型服务区——宁杭高速溧水东庐山服务区。该服务区注重景观营造,推动“东庐美境”品牌建设。智慧厕所、母婴休息室、儿童娱乐区等人性化服务设施齐备。

第二,最美高速上的最美驿站——杭千高速桐庐服务区。该服务区依山傍路,风景秀丽。建筑以桐庐的山水特色为基调,并融合徽派风格,服务区内专设女性车位、母婴室、残疾车位,提供无线网络、ATM机、手机充电、送货到车边等便民服务。

第三,服务区主题化——京沪高速服务区改造。阳澄湖服务区以“梦里水乡、诗画江南、一街三园”为主题,打造2.3万平方米的苏州园林特色服务区,完美实现“交通+旅游+文化”的融合。芳茂山服务区提供休息、就餐、娱乐、购物、汽车加油与维修等综合服务,服务区内还有一座小型的恐龙主题游乐场,实现了与常州龙城文化的融合。

第四,公路驿站——浙江泰顺S331公路驿站。该公路驿站位于浙江泰顺S331省道分水关,处于浙闽交界处。驿站内设有休息室、农家乐、休闲步道、停车场、公共厕所等,功能齐全,方便实用。此外,精心打造的彩色慢行道和规划观景台,给游客以美的体验。

“旅游+交通服务”案例

第一,山水画廊——深渡至千岛湖水上客运。该水上客运线路连通黄山景区和千岛湖景区,充分利用新安江航道沿线徽文化与自然风光、古村落景观,贯彻全域旅游理念,实现了交通与美丽山水的完美融合。

第二,生态旅游廊道——引江济淮工程。引江济淮工程是我国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贯通长江与淮河,安徽境内里程达587千米。引江济淮工程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贯彻全域旅游理念,利用穿河建筑、跨河桥梁、交叉渠系、两岸风光等可视景观,打造生态旅游走廊,展现新时代运河形象;并计划开发水上游轮,开辟贯通江淮、长短结合、通江达海的系列旅游线路。

长三角地区旅游交通融合发展策略

完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交通基础设施是承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促进区域旅游发展的必要条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完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首先,建设便捷、高效的旅游干线交通网络。要想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必须进一步提高旅游的通达性和便捷性。推广最后一公里“高铁+共享汽车”的旅行模式,借助共享汽车将游客从高铁站输送到各旅游景点,一站式解决高铁快进网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推动高速公路快进网络“县县通”,联通省际断头路,加密通往景区的高速公路,连接主要旅游景区,解决景区的快进问题,深入贯彻绿色交通理念。其次,完善乡村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在大众旅游时代,休闲度假已成为旅游的主力,游客游憩、运动、娱乐、体验等需求显著提升,建设“慢游”网络已成为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打造一批乡村旅游公路,扩大对乡村旅游景点的覆盖范围。最后,打造融合发展示范试点工程,融合红色旅游、长江旅游等特色,建设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旅游交通项目。

健全交通服务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

利用交通服务设施拓展旅游服务功能,为旅客提供更便利的旅游服务,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健全综合客运枢纽、高速公路服务区、客运码头等旅游服务功能,结合实际情况增设休闲区、旅游信息导览、特色产品售卖等服务。其次,完善普通公路服务设施,在国省干线公路、农村公路沿线设置驿站、简易自驾房车营地、观景台等设施。最后,加快推进交通设施内旅游标识、旅游信息咨询台的完善和改造,进一步拓展交通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

推动旅游交通服务水平提质升级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游客对旅游交通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旅游交通服务水平亟待提质升级,可以考虑从以下四个方面推动旅游交通服务水平的提升。首先,加大对旅游交通服务的监管力度,健全旅游交通从业人员考核与培训机制。其次,探索智慧旅游集散体系建设,推动公路交通流和景区客流全过程动态管理。最后,提升旅游交通安全保障。加强旅游线路地质灾害等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强化旅游交通安全预防和应急处置。此外,交通、旅游等相关部门应共同制订应急预案,提升旅游交通应急保障能力,同时重视旅游公路,尤其是农村旅游公路安保设施建设。

促进旅游客运联合运输高效衔接

如何为旅客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客运服务,需要从旅游客运出发点、换乘点、终点方面进行考虑。首先,在客运出发点,即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及码头等客运服务枢纽开展运游结合发展工作;其次,推进旅客联程联运服务,提供一体化、便捷化旅游服务;再次,统筹考虑全市景区分布,加快构建景区之间多方式、特色化的交通运输服务区;最后,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与旅游景区的衔接,提升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的旅游服务能力。

完善交通旅游融合发展管理体系

为了更好地统筹旅游和交通资源,实现旅游交通融合发展,可以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完善。首先,构建各部门协同管理推进机制,统筹考虑交通设施、餐饮与住宿、标志标牌等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标准,统一设计,同步实施;其次,加强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互动,建立健全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协调机制。

随着长三角地区进入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旅游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旅游业关联带动性强,作为利益共同体,旅游市场的开发也将不断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加快交通运输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内容,是探索交通运输与旅游业发展新路径,是推动经济新常态下行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迫切需要,也是以着力创造新供给、扩大新需求、培育新动力,不断满足群众对旅游交通多样化需求的关键路径。

2020年度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青年基金)“江苏省旅游交通融合发展建设思路与对策研究”(编号:JQ2004)。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