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学术研究 >>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域下《倒计时:立春》对中国农耕文化的建构
详细内容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域下《倒计时:立春》对中国农耕文化的建构

时间:2023-10-14     作者:黄晨 覃藓婷【原创】

现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中的视觉语法分析理论,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短片《倒计时:立春》为语料,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三个方面——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探讨文字、图像和颜色等多模态符号在其中的作用,挖掘各社会符号之间的互相补充功能,探讨多模态话语分析模式在中国农耕文化建构中的作用和意义。建立多模态话语分析体系为分析各模态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实践工具,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时代蓬勃发展,当代世界呈现出多元空间模式,传统的文字载体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人们需要通过整合符号资源达到建构多维完整信息库的目的。各种社会符号进行融合构成的多模态话语体系为思考事实、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提供了新的启发,其将世界进行分类、构建、缩放和着色。在全球化大环境下,全面叙述中华故事,让中华文化“走出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迫在眉睫。鉴于此,本文聚焦于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数字动态视频,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短片《倒计时:立春》为语料,以视觉语法分析理论为框架,探讨多模态话语分析模式在中国农耕文化建构中的意义和作用。

多模态话语分析

通过系统功能语言学建构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多模态话语已经成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一种组合形式,包括文字、图像、音效等表现形式。这种话语模式的逐步发展意味着从单模态到多模态的转变。多模态话语对文字语言进行了延伸,对文化内涵进行了拓展,并以全方位、多层次的方式来解构再重构现实世界的感知和实践经验的描述。

跨文化传播离不开话语分析,传统的话语分析聚焦于文字文本形式,而忽视了观照多种媒介共存共荣的作用,忽略了从整体角度分析各类符号所组成的表意系统与话语意义。数字融媒体颠覆式改变了人类交往模式,缩短了虚拟与现实的社交距离,多模态话语分析系统正在借助其解构、重建新的话语分析体系,逐渐跨越语言学的学科范畴,扩展到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领域。多模态话语研究对象也从文字逐步扩展至配乐、图像、字体字号等社会符号系统。人文与科技“水乳交融”、文化与技术动态交互转述与描述了多维镜像,不断重塑现实世界的话语体系。

Kress和Van Leeuwen提出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该理论基于语言的社会象征意义,将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元功能理论扩展到视觉传达模式。视觉语法可用于分析图像的组合方式,包括再现功能、互动功能及构图功能。本文所研究的视频短片是由多个符号组成的多模态话语文本,视觉语法可将语言及其他语义资源有机结合,构建系统框架,这有助于整体解读北京冬奥会奥运动态语篇的话语意义,并实现综合运用多模态传播中国农耕文化的交际目标。

本论文所探讨的视频短片是由多个符号组成的多模态话语文本。视觉语法将语言及相关的语义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系统的框架。这为整体系统解读该奥运动态语篇的话语意义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助于实现综合运用多模态传播中国农耕文化的交际目标。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域下《倒计时:立春》对中国农耕文化的建构

视觉层面

再现意义是构成多模式语篇的基础,与Halliday的概念功能相对应。再现意义注重图像中各个符号之间的概念关系或交际关系,并以图像是否含有矢量为标准将其分为叙事再现及概念再现。

在《倒计时:立春》中,叙事再现的行动过程的图像较为显著,主要用于视觉凸显中国地大物博的自然风光,通过赛场和民间两个场景展现中国的文化形象。视频短片中“00:02:41”处是典型的叙事过程中的行动过程,为一名教练在教导数名中国儿童练习滑冰。在该画面中,数名儿童的躯干和头部形成多条直线,与训练场馆的房梁所形成的右斜线相呼应,成为指向画面外终点的矢量。结合文本“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来看,该画面展示了中国民众勤恳耕耘的劳作之美。

有别于叙事再现,概念再现中没有矢量。视频《倒计时:立春》中存在大量象征过程。譬如,“00:00:17”和“00:00:20”处的图像分别通过“下雨”和“运动员汗水滴落”的画面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诗句相呼应,隐喻运动员在挥汗如雨的刻苦训练中提升自我,同时展现了春忙时农民辛勤耕作的辛苦,也展示了中国文化中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劳动的尊重。在概念再现的过程中,动作者与客体之间建立起联系:“春天,雨水充沛,农民们迎来了丰收和希望”。这是概念再现,而不是“直接”或“被动地反映世界——一种新的认识。其在很大程度上是关于自然界及宇宙的新观念”。通过这种联系,视频作者让两个主体同时参与到这个故事当中,并借助两个主体的互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可见,该视频通过对概念再现中的动作者、主体进行连接来构建新关系并传递给受众关于这一过程、事实以及结果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完成一种新概念和新内容之间的连接与传递。

在再现意义方面,视频短片《倒计时:立春》以概念再现为主、叙事再现为辅对中国农耕文化进行宣传。在叙事再现方面,宣传片运用行动过程隐喻中国农民辛勤播种的场景,展现了中国人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的传统美德。从概念再现角度来看,该视频短片以大量象征过程展现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彰显中华文化自信,达到了提升国家形象的目的。

互动意义主要由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态四个方面构成。视频“00:01:48”以及“00:00:52”处有许多穿着民族服饰的中国人在打鼓、舞龙,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体现出人们关系的密切。态度聚焦于视角,视频中的镜头属于全景,且为俯视视角,更加客观地展示了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景象,体现了中国人民敬畏自然的态度。此镜头出现在视频短片的“春分”章节,体现了在中国人心目中,春分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节气。情态具有建构人际意义的功能,不管是文字符号还是色彩,都具有意义建构功能。同时,情态也能反映话语意图中受众与话语作者两者间的互动。情态通过图像的亮度、色彩以及饱和度等来衡量。视频“00:00:52”处将红色作为主色调,加以黄色、橙色等暖色调衬托,整个画面色彩明艳温暖,同时烟花作为亮色点缀夜晚,让人眼前一亮,这也展示了中国农耕文化中的正能量。

构图体现即整体语篇意义的构成。图像的观看者注重动态模型的空间布局,其优点在于能够协助确定宏观构图思路。通过信息值、显著性、取景等方式,可以实现各种含义之间的有机联系。

信息值是由图形要素的排列来表现的。在《倒计时:立春》中,大部分农田镜头为上下构图,画面上半部分为天空,下半部分为农田。如“小满”章节“00:02:29”处,画面上半部分为落日浮云,下半部分为丰收的麦田。创作者通过“夕阳”和“麦田”把丰收的喜庆景象展示了出来。

显著性即各要素对观看者的吸引程度。从显著性角度来看,视频短片中“00:01:42”处首先将画面切割为两部分,整齐的水田占据画面的三分之二,夺人眼球。此外,水田被切割成规整的长方形体现了中国农民的农业智慧。

听觉层面

李战子指出人际功能是音乐(声音)最突出的意义。《倒计时:立春》的音乐体现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了人际功能。在视频前半部分,背景音轨为单轨,只有几声强有力的鼓点,穿插女声吟唱和弦乐声。强有力的鼓点与节气倒计时的画面同时出现,在突出节气变换的同时能够使观众高度集中注意力。从“00:01:44”开始,视频中的音轨变得丰富,加入了箫声,与弦乐和吟唱相结合,增加了音乐体现的层次。在“00:02:15”处,音乐体现达到了第一个高潮,音乐节奏变快,加强的鼓点提升了观众的积极性。在此之后,音乐再次回归平静,一方面营造了与前段高潮的落差,另一方面为接下来的倒计时铺垫情绪。最后十秒的倒计时通过人声与背景音乐相结合的方式将观众情绪推到最高点。此外,《倒计时:立春》的声音体现并没有使用角色音来渲染画面情绪。相反,创作者通过着重突出的地面音,如俯瞰山峰的风声、汗水滴落的水声、故宫博物院的春雨声等,加深了观众对二十四节气的声音印象。

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中国农耕文化对外话语体系建构路径

一种方式是利用视觉和听觉元素来传达消息和建构话语体系。这种方法通常包括使用不同的符号强调关键信息,视觉元素有颜色、形状、大小等,听觉元素包括语音、音乐、声效等,可以用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意义,从而增强受众的体验感。

另一种方式是将图像、视频、声音等媒体元素结合起来建构话语体系。这种方法通常要求创作者具备图形设计和视频制作技能,且需要在多个媒体平台上进行推广。

在视觉层面,多模态传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建构话语体系。

(1)利用图像和符号:使用图像和符号来传达信息和概念。比如,一张与消息相关的图片可以加强受众的认知和记忆。

(2)使用颜色和排版:在视觉设计中,颜色和排版也可以用来传达情感和意义。比如,使用红色可以传达紧急信息或重要信息,使用黄色可以传达温暖和亲切的感觉。

(3)利用动画和交互设计:动画和交互设计可以用来增强体验感,让受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信息。比如,在一个网站上,通过动画展示产品功能可以加强受众的理解。

在听觉层面,多模态传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建构话语体系。

(1)使用音效和音乐:音效和音乐可以用来强调情感和意义。比如,在一个广告中,使用快节奏的音乐可以增强广告的动感和吸引力。

(2)利用语音和演讲:语音和演讲可以用来传达信息和建构话语体系。比如,在一场演讲中,讲者的语音可以传达其情感和意图,从而引发受众共鸣。

(3)借助音频技术实现立体声和全景声的效果:立体声和全景声技术可以让受众沉浸在音乐或声效中,从而增强体验和记忆效果。

总之,多模态传播的方式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元素建构话语体系,从而让受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信息和产生共鸣。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发展符合媒体传播发展的大趋势,解读了共通符号原则在不同交际模态中起到的作用,从而改善了话语分析方式,提高了文化概念的接受程度。因此,多模态话语分析体系的建构是一个极具社会价值和发展潜力的研究领域。本研究证实了多模态符号能生动地再现参与者的日常生活,激发观看者了解中国农耕文化的兴趣,从而寻找更好的宣传中国农耕文化的路径,以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应。总之,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必将有助于社会文化的发展。

本文系2022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中国农耕文化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以‘北京冬奥会二十四节气开场倒计时视频’为例”(202210564074)的研究成果。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