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都邑人文 >> 乡村振兴语境丰富农村题材剧表达
详细内容

乡村振兴语境丰富农村题材剧表达

时间:2023-10-16     作者:李越【原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在此政策语境下,一批反映农村振兴改革故事的电视剧脱颖而出。现归纳相关作品文本的创作逻辑和表达特征,分析当下农村题材剧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和传播策略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当下乡村振兴的现实样本和实践路径,对该类题材剧在题材拓展、叙事创新等方面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随着新时代“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时代命题的有效衔接也赋予了电视剧创作推陈出新的动力。农村题材剧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文化观察窗口之一,近年来,相继涌现出《黄土高天》《三泉溪暖》等一批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优秀农村题材剧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描摹了新时代乡村振兴、涅槃重生般的改革赞歌,还以饱满、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新时代乡村干部群众的新风貌,记录、分享了我国农村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而在当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村题材剧的创作要紧扣时代命题,总结现阶段作品创作的叙事经验和不足,以更广阔的视角、更多元的题材做好对新时代全面推动农村建设发展历程的叙事表达,共同助力乡村建设。这也是当下影视创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当下乡村振兴题材剧的表达新特征

一是对叙事主体农民群像和农村基层干部的新刻画。首先,乡村振兴题材剧与以往的农村题材剧相比,区别在于叙事主体中的新农民群体与新农村基层干部两类人物形象塑造有了新变化。这些新变化首先体现在人物主体意识层面有了更积极的精神风貌。人的改变往往源自思想观念的改变。在当下的乡村振兴剧中,当农民群体经过扶贫政策宣教和农村先进榜样等激励与刺激后,其主观意识逐渐觉醒,而“只有自我意识的觉醒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当农民的主体意识觉醒和明晰后,就充分认识到自己就是世界的主人,积极主动地谋求幸福生活”,他们会从原来“坐等靠帮扶”转变为主动寻找新生活的出路。就像《江山如此多娇》中的村民麻长顺一样,他原本是村里嗜酒如命的懒汉,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转变为养蜂达人。同时,带着乡村产业振兴任务下乡的新乡村基层干部由于习惯了城市生活,初到乡村时与当地“熟人社会”的人情世故、礼治秩序存在隔膜甚至被误解、排挤,经过一次次磨合与考验,不断与村民沟通和交流,实现了人物的成长蜕变。其次,新变化体现在更加青春化的人物设定和表演叙事上。目前,乡村振兴剧中不论是“第一书记”、驻村代表还是返乡创业的“新农人”,他们大多是具有新思想、新观念、能创造新生活的年轻一代,剧中青年演员的生动表演以及青春化的叙事语态等与以往严谨、刻板的农村剧相比更加贴近年轻观众。

二是叙事背景城市文明与传统村落的新融合。经济学者刘守英认为,中国已经从以农为本、以土为生、以村而治、根植于土的“乡土中国”,进入乡土变故土、告别过密化农业、乡村变故乡、城乡互动的“城乡中国”阶段。在这个新阶段,农民“进城打工”和“返乡创业”之间的双向流动加速了“乡村”和“城市”的有机融合,这些都赋予了当下农村题材剧更新颖的叙事背景。近几年播出的乡村振兴题材剧有意打破过往对“乡村”和“都市”的二元对立设置,在剧情构建上将城乡交往置于平等的关系。比如,《三泉溪暖》的原型地就在山东省济南市近郊的章丘区三涧溪村,剧集呈现出的是城乡互动发展后一幅生态美、产业新、乡村富的锦绣画卷。同时,互联网数字经济也赋予了乡村建设更多机遇,直播电商等经济新业态弥合了城乡社会面貌差异,于是在《八月桂花开》中,“网红”县长跳着采茶舞、直播带货卖当地茶叶等类似情节也出现在当下乡村题材影视叙事中。

三是叙事主题“乡土坚守”与“乡村创新”的新辩证。一方面,新时代农村题材电视剧依旧凸显对“坚守”主题的思辨,扎根乡土的情感肌理属于以宗族为单位的集体记忆,剧中老一派农村人物形象代表着对故土的思念、对传统风俗的坚守,这些根深蒂固的“乡土坚守”体现了在现代化进程下农村转型中矛盾理念的冲突。比如,《江山如此多娇》中山洪来临前村民不听劝阻仍要举行传统斗牛比赛,龙书记赶来劝阻,但是村中德高望重的惹阿公因为思想守旧非要将寿棺抬下山,最终导致龙书记不幸殉职。近期的农村题材剧也开始“正视特定历史时期内农民精神世界的贫瘠性和复杂性”,在深化文本主题批判性同时,“也赋予了农村改革影像以隽永的人文关怀意识”。另一方面,新时代乡村振兴剧开始积极思考“地缘传统”和“变革创新”的辩证转化,比如《去有风的地方》让观众见识到了“云苗村”木雕、扎染、刺绣等传统工艺的美。

当下乡村振兴题材剧存在的不足

当前,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主旋律题材的创作热度高涨,但是应该避免出现故事套路化、人物脸谱化、传播单一性等问题。

叙事表达和情节处理过于简单

农村题材剧要坚持现实主义底色与浪漫主义表达的有机统一,在剧情设置和人物塑造等环节需要与当下农村发展现实问题相呼应,在创作上“贴合乡村实际、贴合百姓生活、贴合大众认知”,因为“只有带有乡土味的剧作才能真正打动观众”。而当下部分乡村振兴题材的影视剧缺少细节刻画,存在主题概念先行、叙事情节雷同、矛盾冲突反转过快等问题。比如,一些剧常常设置集智慧和坚毅于一身的农村带头人与“胡搅蛮缠”的懒汉村民二元对立的故事情节;为了刻画干部一心扑在扶贫乡村事业上的辛劳就设置一些无法和家人团圆等套路化故事桥段。而在宣传乡村振兴战略的故事情节设置上,稍显生硬,缺乏与现实的有机融合,往往是借助乡村干部之口进行大段宣读;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思考不够深入,没有充分表现出因地制宜的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另外,对农村产业振兴过程的描述不够真实,剧中企业遇到危机解决得过于顺利,没有一波三折,“虎头蛇尾”的情节编排让观众看后不免感叹“乡村振兴过于简单”。

营销效果传统、单一,新媒体传播缺席

当下,农村题材剧的传播渠道基本上以央视、上星卫视等主流媒体平台为主,作品宣传手段仍然停留在传统媒体的评价以及观众的自发评论上。传播策略较为保守,对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研究不足,造成了在新媒体阵地传播上的失语与缺席。根据德塔文数据统计,近年来上线的乡村振兴剧多数未开通微博、抖音等新媒体账号,其中个别仅开通了微博账号。比如,电视剧《黄土高天》在官方微博中发布微博300余条、海报69张、剧照77张,该剧未开通抖音账号;电视剧《八月桂花开》未开通微博、抖音官方账号;电视剧《山河锦绣》未开通微博、抖音官方账号。总之,在媒体融合日益加速、新媒体平台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作为反映农村生活的乡村振兴题材电视剧,理应充分借助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在广大农村下沉市场的宣发优势,让优秀作品口碑“出圈”,这也是当前农村题材剧在传播策略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下乡村振兴题材剧的提升策略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关键是要落实好“五个振兴”,即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对于文艺创作而言,“五个振兴”的改革突破点也是创作故事与人物的根源。“古今中外,文艺无不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在叙事提升的核心要义中,当下乡村振兴题材剧更应该遵循文艺创作规律,在现实主义精神的指引下,立足于农村发展的改革实践,把更多笔墨注入脱贫过程中农民的变化上,从而找到创作的“题眼”所在。

聚焦经济转型,拓展乡村多元叙事题材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产业振兴是农村题材剧故事的脉络主线。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其发展关键就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鼓励构建新型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等。一方面,新旧经济业态的融合碰撞、转型发展中遭遇的困难、收获的幸福成果都将在现实主义视域下为乡村振兴剧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比如,《三泉溪暖》是根据真实村庄、真实人物改编的,三泉村的原型三涧溪村是中国广袤乡村的缩影,高云溪的原型高淑贞是中国广大基层干部的代表,剧中展现了三泉村由“穷”到“富”的治理变迁,这也是乡村振兴之路上无数个美丽乡村建设的真实故事之一。另一方面,为了探索乡村题材创作新空间,影视创作者要与时俱进,“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深入观察“三农”工作的具体实践,聚焦乡村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围绕粮食安全、科技兴农、农村现代化治理等方面,探索乡村振兴题材的差异化表达。

聚焦人才生态环境,重塑乡村多样化的人物形象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因此,当下乡村振兴剧的创作应当还是着力刻画那些感知历史潮流的涌动,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推动农村转型发展的榜样人物和典型代表。而影视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应该注意把握人物刻画的两个特点。第一,对农民主体的人物塑造要具有当下性、新颖性,因为对于农村题材剧而言,“在推进乡村振兴事业中挖掘和处理好农民的主体性问题,不仅是政治、经济的要求,而且是文艺创作需要直接面对的美学课题”。当代农民不再是以传统种田放牧为生、世居乡村为主的“在乡人”,而是具有市场新思维、生态新观念的“新农人”,尤其是在现阶段乡村振兴工作重心经过“美丽乡村建设向美丽乡村经营”的转型跨越后,参与乡村经营的人物身份、职业背景更加多元化。除了返乡创业的大学生、职业农民、民宿经营者外,乡村还出现了很多新型人才,如农村职业经理人、乡村规划师、乡村工匠等,他们扎根于农村,在农村创业,获得了成功。第二,剧中次要人物的塑造,尤其是不能忽略对“农民群众”群像的描写,因为正是默默无闻的他们与主角人物一起谱写了乡村振兴的赞歌,一起完成了对剧情的推动和思想价值的诠释,因此,次要人物绝非空洞抽象的工具符号,而是需要有血有肉的刻画,展示出农民的真实生活。

聚焦乡土人文,打造千村千面审美谱系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提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一词是赓续农耕文明的中华民族最显性的文化特质之一,也是华夏儿女绵延千年仍不能忘却的集体记忆。而乡村题材剧之所以能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主要在于剧集描绘了农村原生态的乡土风貌,尤其是经历了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后的新农村呈现出“天然去雕饰”般的大美风光,通过影像艺术再现带给观众以别样的审美体验。在城市化背景下,身心疲惫的人们急于逃离高楼林立的城市,渴望寻找“诗意般的栖居之地”。因此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乡村影像作品能够为其提供与都市生活大异奇趣的叙事空间,重新激活了他们的乡土家园意识,催生了观众与剧中人物形象间的共情、共鸣,令其在短暂的观影时间内获得纯美的田园想象和乌托邦般的心灵寄托”。乡村振兴剧在叙事审美表达上,要重点把握乡土元素与当下审美的有机结合,呈现不同地域文化与生态文明的独特面貌,以丰富的影视视听语言传达、凸显新时代中国乡村个性化、差异化的审美谱系。比如,在《江山如此多娇》中,湘西地区的碗米溪村烟雨朦胧、诗意盎然,打苗鼓、斗牛、钢火烧龙等苗族独特风俗让人耳目一新。隔着荧屏,浓郁的民族文化、深切的人文质感扑面而来,更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的美丽乡村不是千篇一律的美,而是个性特色的美,不是单一的、局部的、外在的美,而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综上所述,从近几年相关作品的表现来看,创作者坚持艺术性与现实性相结合,通过影像展现农村现代化进程的现实关照和人文关怀。而在乡村振兴政策语境的引领下,当下乡村振兴题材剧的创作日益繁荣并迎来新的机遇。据了解,目前《陌上又花开》《大金湖》等多部乡村振兴题材作品已杀青,还有《南茶北引赋》《踏遍青山人未老》等作品蓄势待发。总之,“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乡村振兴题材剧的创作发展要始终与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同频共振,丰富文本题材,创新叙事表达,共同勾勒乡村全面振兴的宏伟画卷。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