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都邑人文 >> 传统乡土建筑资源信息构建新气象
详细内容

传统乡土建筑资源信息构建新气象

时间:2023-10-16     作者:张文娜【原创】

建筑文化是人类文明长河中的一道靓丽风景,其不仅是人类智慧与技术的重要载体,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见证。传统乡土建筑是人类基于生产生活习惯营造出的物理空间,其材料源于本土,建造技艺源于劳动,建筑成果留存至今,成为重要的文化资源。现以泉州传统乡土建筑档案为例,阐述传统乡土建筑档案构建的意义,并指出建立这类特殊档案的路径。


从古至今,建筑一直都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理空间,是人类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生产生活逐渐形成的产物;其根植于乡土物理空间,经过不断发展、创造,形成了留存至今的传统乡土建筑。正如吴良镛先生所言:“我们必须承认城市建设与建筑文化的地区性有内在的规律,是多种文化源流的综合构成。”因此,根植于乡土的传统建筑将成为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见证。泉州是我国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存具有科学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的传统建筑。建筑相关的档案材料和信息为名城保护和城乡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传统建筑档案就是要把传统乡土建筑档案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之一,在实际工作中更加全面、深入地挖掘、梳理其历史文化渊源。近年来,泉州在探索构建传统乡土建筑档案领域时,一方面依靠政府财政给予的支持,另一方面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发挥各类专业人员的才能,走出了独具泉州特色的发展道路。

传统乡土建筑档案构建的意义

传统乡土建筑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空间记载”,是某个时代或特定时期的特殊记忆,也是城乡建设的样本,更是彰显文化自信和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载体。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各民族在不同地域利用当地的建筑材料,通过传承的建筑技艺建造了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这些传统建筑既彰显了当地独有的民俗文化,也记录了时代发展的变化。

泉州位于福建东南沿海,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宋元时期,泉州一度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城市之一,“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景象是泉州曾经开放、繁荣的重要佐证,当时修建的六胜塔、安平桥、大城殿等建筑,也是同时期泉州繁华贸易文明的实物佐证。历时千年,如今,泉州的土地上保存着不同时期的传统建筑,它们的建筑档案汇集了建筑的建造信息和文化背景。探索传统乡土建筑档案构建的路径对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历史保护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乡土建筑档案是维系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

泉州是著名的华侨之乡,早年由于土地贫瘠、人多地少等,许多泉州先人背井离乡,外出谋生。侨民在泉州留存的建筑既有用于生产生活的房屋,也有用于精神寄托的寺庙、祠堂。这些建筑的档案信息不仅是海外华人寻根问祖、寄托乡愁的纽带,还为当地人民“爱拼敢赢”“爱国爱乡”的精神提供了物质实证。

传统乡土建筑档案是中华文化基因的宝贵遗产

2022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指出各时代的重要历史实物包括建筑等遗产都需要加以保护。目前,传统乡土建筑作为历史实物大部分已经得到有效保护。然而,档案与其他历史实物不同,它反映了主体从事特定社会活动的形成情况,具有很高的查考价值。因此,妥善保护和利用档案信息,有助于其在经济、文化、美学、历史等领域发挥独特价值,并与空间活化、文化展示与阐释意义等有机联系起来,充分展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乡土建筑档案是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传统乡土建筑与当地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其取材于当地资源,并且由当地工匠建造。泉州自然资源丰富,为乡土建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建筑材料。例如,泉州的红壤为红砖提供了原料基础;泉州境内丰富的矿产资源为花岗岩、石灰石、高岭土等饰面石材提供了原料基础。泉州的工匠们勤于思考,善于创新,在雕刻和工艺方面表现出色。他们高超的技艺广泛运用于传统建筑,成为南派雕刻艺术的代表之一。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被认为是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还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泉州人善于就地取材,勤于思考创造,使“红砖白石”文化区得以形成。这是泉州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的特色所在。

传统乡土建筑档案构建的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资源差异显著,故而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乡土建筑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包括实体的建筑结构、建材和工具等物质遗产,还包括材料加工工艺、建筑技艺、规划理念等历史信息。为了妥善保存和传承这些宝贵的知识信息,有必要建立科学、完整的档案体系。当前,传统建筑档案知识库的建设和利用面临以下问题。

传统乡土建筑档案管理不专业

传统乡土建筑的产权主体大多是个人,管理责任分散在个体,由于大量传统乡土建筑被视为普通建筑,因此,这些建筑的档案在大多数情况下未能得到妥善、专业的整理。

传统乡土建筑档案资料不完善

当前,虽然现代建筑档案资料的保管体系相对完善,但是传统建筑的档案管理体系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由于传统建筑建造时间较早,建筑信息整合不完备,因此无法将相关信息补充到档案管理体系中(如表1)。

微信截图_20231015144421.png

传统乡土建筑价值信息记录不充足

建筑档案专业人员通常只深入研究文物建筑的文化和相关历史知识,没有对建筑背后的故事、习俗、逸事等内容记录进行整理,传统建筑工艺技术的相关研究成果也较少。

构建传统建筑档案的路径

组织文史类专业人员开展档案整合工作

传统乡土建筑拥有深厚的历史沉淀,因此需要通过专业调查、研究探索其历史背景。现建议档案管理机构与社区管理机构合作,与文史类专业人才合作,与产权人、使用者或相关知情人直接交流,详细了解传统乡土建筑的各种信息,包括建筑类型、建造年代以及建筑主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族群关系等。通过对以上信息的了解,可以深入了解工匠的设计构思、工艺水平和材料应用等信息。在泉州地区,传统乡土建筑有多种类型,包括红砖大厝、土楼、石堡、骑楼建筑以及寺庙建筑等。建档时,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建筑类型分类登记造册(如表2)。

微信截图_20231015144421.png

组织工程类技术人员勘察测绘

传统乡土建筑结构丰富,需要通过全面、准确的工程测绘工作,记录建筑的外部特征等信息。由于传统建筑立面涉及石雕、木雕等精湛工艺,因此需要与工程领域的专业人员合作,共同投入测绘工作中。当前,传统建筑的测绘中应用了现代科技手段,如三维激光扫描、倾斜摄影及贴近式摄影测量等。这些科技手段能够提取建筑的整体表面信息,并且提供准确、精细的测绘结果。这些精确数据信息能够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高效和可持续的保存和维护。

组织工匠全程指导

传统乡土建筑建设通常由民间工匠完成,一般工人往往难以胜任。由于过去许多工匠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传统建筑工艺技术主要以工匠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导致传统建筑工艺技术的相关文字、图片等资料较少。传统建筑的维修、保养以及其档案的构建需要传统工匠和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由工匠通过口述或绘图等方式,技术人员采用“听、看、记”的方式全面记录施工程序和方法等细节,以此确保信息的完整性。随后,技术人员进一步深化和补充记录,经过整理形成完整的档案资料,这有助于记录和传承传统建筑的珍贵工艺技术。

此外,泉州传统建筑档案内应该记录并整理建筑外部的要素构成信息,包括营造技术的难点、细节等。泉州传统建筑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其外墙、屋顶以及精美的细部装饰,包括红色墙壁、红色屋瓦、红地砖、白色石基、凸起的砖墙;嵌入的石雕、精致的木雕、砖雕、灰塑、堆剪、擂金画等。建筑外观色彩鲜艳,而颜色搭配需要高超的技艺,这也是传统建筑中的一门重要艺术(如表3)。

表3.png

发挥平台作用,用数字科技助推宣传

随着档案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意识的不断提高,传统建筑档案应该发挥平台优势,给予传统建筑更多展示机会(如表4)。

表4.png

1.借助政府平台宣传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论述。泉州在传统建筑档案文化的挖掘和宣传上,持续深入探索,成效显著。例如,晋江梧林村的116栋传统乡土建筑就地建立了档案馆藏。积极筹建博物馆、档案馆、展陈馆等公共平台,以多种方式宣传、展示、保护和传承传统乡土建筑。

2.利用民间平台宣传

吴宝康等档案学专家呼吁坚持“以利用为纲”的档案工作方针。目前利用民间平台开展传统建筑档案建设的宣传工作尚未成熟,相关法规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基础配套设施也在持续优化,这反映了档案工作的社会化和前进性趋势。例如,泉州地区挖掘建筑主人所处时代背景,根据其家族档案信息了解时代风貌;泉州晋江的五店市、梧林村在传统建筑内开展“档案·忆乡愁”等专题展览。这些档案文化活动成功地将专业档案知识与百姓的文化需求和生活兴趣相结合,与当地群众的民俗文化紧密相联,有助于广泛普及“建档、存档、用档”的相关档案管理知识;泉州有大量近代侨民兴建的大厝,这些传统建筑记录了泉州侨乡个人的创业奋斗历史,折射出当时社会文明的建设轨迹,是国家档案资源的必要补充。当前,泉州积极鼓励个人或家族就传统建筑建立档案,以便全面、真实地反映当地人民“爱拼敢赢”的创造精神。

3.利用数字平台宣传

随着数字化技术、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乡土建筑档案可以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渲染等技术,深度加工档案信息,实现对档案的数字化保存、数据化开发和智能化利用。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数字人文、数字管护等技术有助于档案文化的深度挖掘,数字化、沉浸式展示其历史内涵。例如,泉州在闽台缘博物馆通过虚拟现实、数字叙事、智能创作等技术,开展以“档案见证民居文化与生活”为主题的沉浸式展览,将上百份档案资料全方位、多维度、多视角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展示了泉台两地传统建筑的特色、生活起居习惯等内容。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古至今,人类的居住场所从简陋粗糙的猿人洞穴到各具特色的传统建筑再到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空间档案记载的内容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以及中华儿女勤劳勇敢、积极创新的进取精神,其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为此,有必要不断完善对传统建筑的常态化维修和档案记录,充分发挥传统建筑档案的凭证价值、遗产价值、情感价值和社会价值。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