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学术研究 >> 以《博物馆条例》为规范, 进一步提升陈列展览水平
详细内容

以《博物馆条例》为规范, 进一步提升陈列展览水平

时间:2023-10-23     作者:党旭 梅仕灿【原创】

随着新时代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作为博物馆核心业务的陈列展览日益增多且呈现出同质化与模式化的问题,如何办好陈列展览是目前博物馆改革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2015年3月20日起施行的《博物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国务院发布的我国博物馆行业的第一部全国性法规[1],《条例》紧密结合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需要,为博物馆事业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现依据《条例》第四章第三十条关于“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的相关规定,探讨博物馆如何办好陈列展览,以期帮助相关从业人员深化对《条例》的认识,按照《条例》的规范改进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提升陈列展览水平。


近年来,中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国家文物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3.6万个,教育活动32.3万场,接待参观者7.79亿人次,策划推出3000余个线上展览、1万余场线上教育活动,网络总浏览量超过41亿人次。陈列展览作为博物馆的核心业务,越来越为社会各界人民所青睐。如何更好地举办博物馆陈列展览,进而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当前博物馆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条例》第四章第三十条对“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做出了具体规定,这是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的政策规范和工作准则。本文结合这一内容浅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科学贯彻《博物馆条例》的要求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向社会呈现的最重要的精神文化产品,是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和公众服务,实现社会职能的主要载体和手段[2]。总的来说,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应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主题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博物馆陈列展览是在一定空间内,以文物展品为基础,配合适当的辅助展品,按照一定的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成的,直接向社会公众传播知识,进行社会教育,为公众带来审美享受的展品群体[3]。每个陈列展览的筹备与开展都要经过多道繁杂的程序,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展览的主题和内容。《条例》规定,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主题和内容应当符合我国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和维护国家安全与民族团结、弘扬爱国主义、倡导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优秀文化、培养良好风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这要求陈列展览的主题和内容一方面要符合宪法,另一方面要符合前述八项原则。

陈列展览的主题和内容必须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国家文物局编著的《博物馆条例释义》(以下简称《释义》)对此给出了说明[4],所谓科学性,是指陈列展览的主题和内容要能客观反映真实的历史史实。科学性与真实性一直是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的原则,要以真实的文物标本和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去支撑主题内容的科学性。所谓思想性,是指陈列展览的主题和内容要具有时代特点,与时俱进,为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助力。新时代中国博物馆事业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担当。2022年公布的新时代博物馆百大陈列展览精品是新时代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优秀成果,这些展览的共性是都彰显了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展览、华夏第一王都——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等考古遗址展览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主题展、在党的旗帜下前进——人民军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览、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等党史主题红色展览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波澜壮阔,彰显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伟大的建党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相关工作人员既要坚持讲政治,自觉贯彻国家政策法规,又要学习借鉴优秀的陈列展览理念和手法,以不断提高策展和陈列展览水平。

在思想性方面,陈列展览还应关注社会热点。博物馆作为文化的载体,承担着为社会公众及社会发展服务的使命。例如,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在媒体的宣传下成为当时社会热议的考古事件,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在此背景下,江西省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以及深圳博物馆相继以此为主题举办了一系列展览,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可见,关注社会热点并通过陈列展览的形式回应社会热点是博物馆履行其使命的有效途径。

201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的意见》强调,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要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清晰地诠释博物馆的教育目标、理念与思想,着眼于中华文明和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反映人类最美好的目标理想和价值追求[5]。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该主题强调了博物馆在创造美好生活方面的作用。博物馆不仅要陈列展示优秀传统文化,也要密切关注社会现实。这就要求展览策划者要有全球与历史的大局观,并且具有敏锐的社会观察力,设计出具有吸引力的陈列展览,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选题的原创性和独特性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向社会大众展示文物的媒介和窗口,也是每个博物馆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好的展览应当具备原创性和独特性。原创性是指博物馆专业人员在深入研究馆藏文物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将馆藏文物进行重新整合而打造出的具有特定主题和意义的首创性展览[6]。独特性是指陈列展览设计应利用馆藏资源和学术研究成果,选取新颖的主题,避免出现雷同现象。2021年5月,中央宣传部、国家文物局等九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到2035年,中国特色博物馆制度更加成熟定型[7]。中国特色博物馆就是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博物馆,能够充分展现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中所创造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博物馆。好的陈列展览应立足于地方文化特色,使参观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展览主题的原创性和独特性。例如,杭州市临平博物馆策划了“春风又绿——江南水乡文化展”,以江南文化为着眼点,从江南的经济、文化、生活等多维度生动再现了江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该展突破传统,采用具有创新性的陈列语言,展览一经推出就广受社会各界好评,获得第二十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无锡博物院以无锡泉茶文化为依托推出“来试人间第二泉——惠山茶会人文主题特展”,展览以“惠山茶会”为主题,突出无锡地方特色茶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参观者从中了解我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获得第二十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优胜奖。

陈列展览的选题应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博物馆的地域、类型、理念和馆藏特色,以及当时的学术动态和社会文化环境,特别要对文物藏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8]。馆藏文物是举办原创性展览的核心,是一座博物馆形成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藏品,博物馆就失去了物质基础与灵魂。《博物馆学概论》对藏品的解释是:藏品是根据本馆的性质、特点、任务,按一定标准有计划入藏的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有关文物、标本和实物资料[9]。所以博物馆在确定展览主题时要先对已有藏品进行分析,确定哪些藏品符合初拟的主题,哪些可以被选作展品。选择藏品时要注意把握两点。第一,要处理好精品文物与普通文物的关系。通常情况下,博物馆在挑选展品时会选取精美的文物作为主要展品,但从还原历史的角度看,选择展品时不仅要关注精美文物,也要关注普通文物。只有全面展示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阶层遗存的器物在材质、工艺、造型等方面的差异,才能整体呈现一个区域的真实历史。第二,要注意文物的完整性。有些文物是套件或者需要搭配其他文物一起使用,如果单独呈现就有违真实性和文物的完整性。总之,在挑选展品时,工作人员要关注藏品之间的关联性,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确定陈列展览的主题时还需要做广泛的社会调查和专业咨询。工作人员要根据博物馆的发展规划、财政预算、馆藏资源、发展目标以及展览的目的,确定展览的主题、内容和形式。此外,临时展览、流动展览的内容在原则上要与本馆的性质相关。在策划展览之前,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参观者的需求。一方面,对于进入博物馆参观展览的社会大众,可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事先设计好调查问卷,选取一定数量的参观者进行调查,了解参观者的感受;另一方面,对于没有进馆参观过的社会大众,可以通过随机走访调查的方式,了解社会大众对主题展览的预期。

一场成功的展览要在前期准备时对馆藏文物进行深入的研究,将文物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源;并在此基础上立足于当地文化特色,挖掘文化内涵,提炼出具有鲜明特色、原创性与独特性的选题,这样才能使参观者耳目一新。

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包括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两部分,内容设计也叫大纲设计,一般包括主题名、前言、框架、各单元标题、导语、说明文字以及结束语;形式设计就是艺术设计,需要设计人员对已经成形的大纲进行二次创作,即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根据展览的主题和特定的陈列展览空间,对展品进行挑选和陈列,在辅助展品及相关多媒体技术的配合下将静态文物转换成动态且更加直观的形象[10]。《条例》要求“运用适当的技术、材料、工艺和表现手法,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展品并非随意摆放和设计的,展示内容要符合社会价值观,形式上要具有艺术性,两者完美结合才能吸引更多的参观者,并让参观者得到启发和熏陶。

201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了《关于加强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的意见》,这是《条例》颁布之前有关陈列展览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其中第四条为“规范设计制作”[11]。该文件对贯彻落实《条例》第三十条规定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陈列展览设计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针对《关于加强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的意见》中的第四条规定,笔者对陈列展览设计有以下思考。第一,充分把握陈列展览的主题和内容。主题和内容是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的核心与灵魂。艺术设计是运用形象思维与艺术手段把抽象的主题思想转化成具有感染力的直观形象。形式与内容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但是内容决定形式,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建立在内容的基础之上。如果只重视形式或过度重视形式而忽略对内容的选择,就会导致陈列展览过于空洞,违背了陈列展览的初衷。因此,一场高质量的展览对策展者的综合素质、学术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统筹策划和组织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第二,充分运用新技术。陈列展览的形式设计是为展览内容服务的,设计人员要综合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打破以往单一的展陈模式。第三,杜绝浪费与形式主义。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加,博物馆展览的数量逐年增加,展示手段也在不断创新。众多中小型博物馆为了提高陈列展览的影响力往往在艺术设计与多媒体技术运用方面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是过多运用多媒体设备和夸张的艺术设计会影响文物文化内涵的呈现。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调研时指出,博物馆建设不要“千馆一面”,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大而全,展出的内容要突出特色。陈列展览设计人员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精神,既重视设计,又不过分追求形式,在设计中聚焦主题,妥善呈现内容,注重突出特色,同时注意杜绝铺张浪费,避免过度的艺术设计和过多的装饰影响参观者的参观体验。

辅助展品与数字化手段的运用

辅助展品与数字化手段的运用在当今博物馆陈列展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展品的呈现,而且可以让参观者通过多感官感知展品,引起参观者的共鸣。大量实践表明,如果只是简单地陈列展示展品,参观者有时很难理解展品的深刻内涵和相关知识;要想更加形象生动地诠释主题,就需要借助辅助展品与数字化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文物活起来”成为文物工作和博物馆工作的指导思想,而让静态展品“活起来”的关键就是借助相关辅助展品和数字化技术手段更好地呈现展品,进而引导参观者更好地理解展品的内容和价值。

关于辅助展品,《条例》中的规范性要求是:“展品以原件为主,使用复制品、仿制品应当明示。”结合博物馆工作的实际,笔者对此的理解是,除了遵照《条例》的明文规定外,在使用辅助展品时还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坚持适度性原则。博物馆要坚持以原件为主,对主题进行诠释,复制品、仿制品等的使用数量应该控制在较小的比例。第二,客观性原则。辅助展品的使用应有利于主题和内容的呈现。第三,贯彻真实性原则。复制、仿制展品必须反映真实的历史,即必须有真实的文物、文献等依据。第四,注重工艺性原则。制作复制品、仿制品要讲究工艺品质,尽可能接近原物品。第五,有益体验性原则。辅助展品的设计、制作、陈列和摆放要与整体环境相协调,这有利于提升展陈效果,增强参观者的观感和体验。

2015年,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关于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的指导意见》指出,“提高馆藏文物利用率,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该点中的第五点提到“加强数字化展示手段”[12];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强调[13],各地要把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可见,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陈列展览的质效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行业发展的趋势。博物馆应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包括数字化展览、数字化运营管理、数字化服务等。除了要注意陈列展览的内容和艺术效果外,还应注意安全问题,工作人员应定期对设备、网络等进行检查,排除各种安全隐患。

文字说明与讲解服务

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文字说明可以帮助参观者理解陈列展览的主题、内容和展品。目前,陈列展览中的文字说明大致包括标题、前言、单元说明或组说明、展品说明、数字化装置以及导览小册页等。正确恰当地使用文字说明能够帮助参观者更好地理解陈列展览,文字过多则会分散参观者的注意力,导致参观者产生视觉疲劳,所以工作人员要正确合理地使用文字说明。《条例》中对文字说明和讲解服务的规范性要求是“采用多种形式提供科学、准确、生动的文字说明和讲解服务”。关于文字说明,笔者认为还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文字说明要科学,反映最新的科学观点和学术成果;第二,文字说明应当简练、准确、生动;第三,文字说明应当条理清晰,富有逻辑性;第四,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字体和字号;第五,根据需要,使用外语进行说明,注意避免专业术语误译的问题,对新器物名称的翻译要尽量科学;第六,利用数字化装置使参观者有层次地进行参观,同时激励参观者进行学习和探究。

在新时代,随着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社会逐步掀起了“博物馆热”,博物馆展厅也掀起了“讲解热”。博物馆讲解是以导览服务形式在展厅内向参观者提供现场导学般的讲述。但是目前博物馆讲解行业缺乏统一的准入标准,因此讲解人员的讲解水平参差不齐。《释义》指出,讲解应具有阐释、引导和交流等功能[14]。关于讲解,笔者认为重点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科学阐释是博物馆讲解的基础要求,讲解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全面、准确、熟练地把握展览主题、展品背景及文化内涵;第二,讲解员要对讲解中可能涉及的话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第三,讲解员要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流畅地与参观者进行交流互动;一些重要展览的讲解员还应至少熟悉一门外语,以便为外国参观者提供讲解服务;第四,讲解员要注重仪表,讲文明,懂礼貌,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帮助参观者建立与展品沟通的桥梁;第五,博物馆应具备必要的辅助设施,讲解员可以充分利用馆内的基础设施及相关多媒体设备为参观者参与馆内体验活动提供便利。总之,好的讲解既能满足参观者开阔眼界、学习知识和参与活动的需要,又能践行博物馆传播文化的使命,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今,陈列展览已成为博物馆最核心的职能之一,是博物馆开展公共教育服务的重要载体和最有效的切入点,陈列展览的水平直接影响博物馆的口碑及其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职能的发挥。《条例》是我国博物馆行业的第一部法规文件,其中关于陈列展览的规定是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时必须认真遵循的规范。

早在20世纪初,张謇明确提出了他的博物馆规划理念:“较其陈设支配,博物繁难于图书,审其版本部居,图书等齐于博物,是故博物陈列,我国旧无先导,即乏专才,宜聘欧美专家顾问。”[15]可见,一个世纪前,张謇就已经明白博物馆需要有专门的复合型人才去管理。如今,我们更需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家颁布的政策与法令,使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更加科学化与规范化。我们期待未来博物馆事业因《条例》的颁布实施变得更加美好,它必将促使我国博物馆走上法治化、规范化的健康发展道路。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