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旅指南 >> 数字经济助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详细内容

数字经济助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10-27     作者:娄 莉【原创】

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发展,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文化建设的成果,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数字经济是推动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如何将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是值得人们深思的事情。现围绕数字经济助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系统讨论,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推动新时代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此背景下,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文化活力,推动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有关部门应当紧紧抓住这一伟大战略机遇,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5G技术都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这为文化产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促使文化产业实现变革性发展,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数字经济助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进行探讨,希望能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借鉴。

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文化环境能够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目前,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从快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以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背景下,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彰显“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促进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

彰显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时代的文化既不能脱离当时的经济基础,也不能脱离时代的政治制度。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文化领域也随之迎来了变革,并且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现阶段文化的发展水平与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之间仍然有一定的距离,而且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并不均衡。从整体来看,我国在文化供给方面还存在不足,无法给人们提供不同层次、多样化的文化服务。优化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完善文化市场体,扩大优质文化的供能够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我国文化和旅游部门提出的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文化的基本需求。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Nye)提出了“软实力”这一概念,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在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影响力。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我国对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建成文化强国是2035年的文化发展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能够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为我们提供文化支持。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他们的文化自信,同时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推动国民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说明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目标、要求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各个方面都需要进行调整。随着我国经济回归常态运行,各产业的结构也在不断升级。文化产业属于创意型经济形态,具有文化和经济的双重属性。新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能够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既能促进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也能推动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为城市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数字经济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数字经济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动能。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进而催生出了崭新的文化形态,促进了文化产业链的延伸。

数字经济能够推动文化消费方式的改变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精神文化方面的享受。文化消费是人们通过购买文化产品或服务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的行为,人们购买商品的途径和方法就是消费方式。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消费方式主要依托实体产品而存在,而现在人们的消费方式逐渐多元化,新技术的出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多元性消费需求。数字经济时代下,互联网技术和实体文化相结合产生了虚拟的数字文化产品,其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销售,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多元化的产品和便捷的购买方式使得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变得更加个性化。近年来,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习惯在不断变化,衍生出了网红经济和直播经济,重塑了我国的消费市场和人们的消费方式。

数字经济能够推动文化产业结构的变革

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供给端,二是需求端。利用数字经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能够推动文化产业供给侧的变革。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这些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能够促进文化产品更加多样化,提高产品的可选择性和消费者的消费积极性。此外,数字经济也对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不仅能够推动文化产品生产方式的变革,还能促进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发展。新时代下,传统文化产品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根据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进行科学的调整,进而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

数字经济能够提高文化产业的运行速率

数字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产品的生产方式逐渐朝着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此外,不同产业之间要素的流动速度也在加快,数字技术在文化产业不同生产要素的流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不仅可以降低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成本,还能提高文化产品的生产效率。

数字经济能够改变文化产业的盈利方式

数字经济背景下,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发生了改变,各生产要素在此背景下都具备了新的特征。传统文化产业在生产和经营方面受到地域的限制,产生的影响十分有限。而数字经济时代下,文化产业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发生了变化,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的支持下,文化产品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传播。数字文化产品的出现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仓储成本,增加文化企业的现金流。

数字经济助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体现出新发展理念的内核,还能突出高质量发展的导向,最终实现高效益、稳增长的发展目标。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多项举措共同推进,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中心理念

随着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文化产品逐渐从传统的标准化向个性化转变,这种变化促进了优质文化产品的供给,成为文化产品升级的主要动力。近年来,产业数字化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不仅改变了传统产业的结构,还改变了文化的发展形态。文化产品属于特殊商品,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通过大数据技术挖掘群众的文化需求有利于实现文化产品的个性化供给。文化产品的供给应围绕人们的实际文化需求展开,所以文化产业的发展、文艺创作等必须坚持以民为本的中心理念。文化工作者要理清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和产业属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将社会效益放在首要位置,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数字文化产品。

创新文化产业管理机制

对文化产业管理机制进行创新能为数字经济和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提供制度保障。所有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制度保障,良好的制度环境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进而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文化产业在管理制度方面需要进行创新,以更好地应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有关部门不仅要在税收和金融方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还要在土地方面提供适当的帮助。在此过程中,有关部门要健全市场管理机制,打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除此以外,还可以设立专项资金,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对数字技术进行创新

核心技术的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存在不足,所以科技创新面临重重阻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

国家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是生产环节的关键因素,文化产业的数字化改革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数字技能人才的支持。现阶段,数字经济的发展前景广阔,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以及区块链等新技术颇受大众关注。但从整体来看,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不足。要想以数字经济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相关部门就要构建专业人才培养制度,建设人才管理体系,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专业人才。

改善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勇于打破不合理的规则限制,运用有效手段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实现公平竞争,有助于激发市场经济的活力。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对文化活动和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对资源配置方式进行优化,促进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引导各生产要素在文化市场中有序流动,以促进数字经济背景下文化产业实现良性发展。

数字经济是推动我国文化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2020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了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的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政府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全面支持“互联网+”的发展,打造数字经济的新业态。数字经济和文化产业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我国提高对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视程度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长岭县委党校)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