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教育广角 >> 中小学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探究
详细内容

中小学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探究

时间:2022-02-09     作者:杨秋惠 鞍山市教师进修学院【原创】

以中小学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探究为重点进行阐述,首先分析培养中小学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意义,其次从利用有效的传播媒介,引进传统文化渗透思路,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构建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养长效机制,引导教师自觉、主动学习,提升自己,从实现知行合一、深耕优秀文化范围,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等几个方面,深入分析并探讨中小学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的相关思考与实践,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和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状态呈现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之后,物质财富逐步增加,然而人们精神财富的提升远远落后于物质财富的发展,那么社会上就可能产生道德品质下滑的现象,不利于培育优秀人才和建设社会精神文明。基于新时期的思想道德培养标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键便是提升公民整体道德素质,贯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方案。“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是当今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中小学教师一马当先,因此,培养中小学教师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目的是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意义

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的精神命脉,是我国民族文化自觉以及文化自信的动力源泉。我们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与智慧,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师德,使广大中小学教师自觉参与到宣传传统文化的行列中,在仁爱、诚信、孝敬、理想道德信念等方面为学生做出表率,弘扬传统美德。诵读国学经典时,从前人的作品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了解为人处世的道理,根植于人们的内心感受[1]。增强中小学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依托道德素养、个人品质以及家庭美德等多个层面,引领教师感悟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教学观念,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提高学生创造力,有利于进一步加深价值观教育,担当传承文化、弘扬美德的实践者。

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中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以教书育人为天职,其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的程度,直接关系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效果。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专业人员,其自身的道德品行、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对教师进行道德觉悟指导,体现了教师队伍的模范作用,广大中小学教师一直走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前列。中小学教师重视自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在教师队伍中形成正能量,并且能引领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于深刻贯彻党中央关于民族文化复兴,大力传承中华文脉,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有助于促进学生成长,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立足中华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目前,青年人的成长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需要一批更高标准的人去奋斗。教师应尽可能地培养学生成长为具备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少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落实教书育人的职责。

强化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教师要强化自己的责任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自觉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自身岗位上默默奉献。教师把这种对生命的热爱,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底蕴的理解,教给学生,细致地钻研教学内容,用心对待学生与关心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加快学生成长的脚步。圣人言,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是谦谦君子,博学儒雅,具有仁爱之心、家国情怀,教师的品行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学生、一个班级、一个年级以至于整个学校。教师具备优秀的品质,并将其传达给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学会爱学校、爱班级、爱同学;延伸到孝亲、敬老、爱幼,尊师敬长;延伸到自身素质的形成,养成良好的习惯。

中小学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的相关思考与实践

利用有效的传播媒介,引进传统文化渗透思路

大众传媒具有显著的透明度与影响力,不只是具备监督功能与传递信息功能,还能够传承优良文化,便于引领社会风气的构建。新媒体改变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与生产方式,要求文化传承主体具备整合图像与文字的视觉传播能力[2]。

借助新媒体技术,能够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传播优势,继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先进技术的逐步普及与发展,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便捷的条件,有效改善了传统文化渗透的物质基础,获得了节约时间和节省精力的成效。大众传媒解决了传统文化在传播方式上的不足,依托多个路径整理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内容更加丰富。利用大众传媒,在师生之间传递正义与公平,客观地展现社会面貌,特别是跟踪报道社会上的热点话题,让教师明确培养学生的方向。借助大众传播,教师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学生主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状态,有效落实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任务。

学校可以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及践行情况,评选“优秀教师”和“最美班主任”,在学校宣传栏,介绍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引导教师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教学态度,发挥微信、微博作用,进行相关的宣传和推广,提升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号召力与影响力。另外,中小学教师应该明确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自觉承担起宣传文化的责任,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3]。此外,还要关注美德相关课程内容的开发。学校可以结合具体情况,围绕地区文化和校园文化,大力开发传统文化相关元素,在师生之间营造良好的美德宣传环境。美德课程的开发,要关注课程的生动性与趣味性,避免传输的内容僵硬化,内容层面安排对应的情境体验,培养师生进行美德学习的热情,让师生感觉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是较为轻松并且极有意义的事情[4]。在学校内部充分践行美德教育,体现美德元素开发的时代性与逻辑性,师生之间可以互相关心和互相学习,一同强化自身的道德水平和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构建中小学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养长效机制

当下,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高,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个别教师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体现出价值观错位、职业倦怠等现象;或者受物质与金钱诱惑,出现道德取向的功利化、突破底线等问题。因此,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充分教育和指导,不只是关注教师专业知识技能培训,还要强调德育培训,尽可能地提升教师德育能力,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构建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养长效机制。

设置一定的传统文化教学课程,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道德大讲堂”,鼓励教师参与传统文化系统性学习,组建强有力的优秀传统文化专业教师队伍。学校可招聘对应的教师,或者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在校园内部构建良好学习气氛[5]。在学校定期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书会、传统文化讲座,如百日《论语》以及《曾国藩家书》线上共读等。丰富教师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校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黑板报、专栏、墙壁、甬路、走廊或是班级一角,都可以将从经典中摘取的含义隽永、励志的警句格言制作成标语装饰校园,如出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及《论语》《道德经》《劝学》等经典中的佳句。一句名言,一个警句都在时刻提醒教师应该为人师表,也教会学生自立自强。

引导教师心中自觉,实现知行合一

在培养中小学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过程中,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和引导,尤其要关注教师自身发展,有效地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教师真诚地学习传统美德,领悟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韵味,从而上升到情感层面的追求。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依靠勤劳和智慧,积淀了厚重的精神文化,历代人们积累了丰富的德育资源,如今仍发挥着显著的教学价值。

儒家推崇德育,强调以德治国,对人们进行道德和礼仪教化。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内容,就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总结并提炼出来的。

中小学教师承担着培育人才的责任与使命,要从内心深处形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不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6]。这种熏染不只是存在于师德层面,更是包含了孝、信、义、忠等层面。

教师应认真地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实现知行合一的目标。当人们了解了道义的内涵,有效贯入情感是较为容易的事情,把道义加以外化到行动层面是不容易的。站在中小学教师的视角下,能够更加明白一个孩子对于一个家庭的作用,也更加明白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作用。可具体到实践上,在教育教学引导中投入足够的耐心也是极不容易的。实践是检验知识的方式,是否践行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检验教师具备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要真正理解并用心实践,才可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大程度得到继承与发展,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与活力。

深耕优秀文化范围,整理优秀传统文化价值

培养中小学教师具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可组织、指导教师参与传统文化课题实践,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全方位收集资料、梳理资料与整合资料,在自我学习过程中促进自我成长。教师主动学思践悟,及时更新思想观念,积累成功的实践经验,把实践经验转变为课程行为,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只要教师在某个领域内采取优秀传统文化深耕的方式,就能融会贯通地获取更多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感受其魅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或教材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将国学经典融入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巩固、拓展迁移等环节中。学习诗文作品,可以对相同题材的课文进行补充学习,对有相同意境的诗句进行深入学习,也可以一起学习具有相同风格的诗人的作品。如学习《黄河颂》一文,就可以把它与都德的《最后一课》对比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两者在描写沦陷国度的悲哀时的相似之处,也让学生感受两者相同的爱国情怀,从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熏陶,影响并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打造传统文化发展生态。网络给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可视化的展现方式。不管是音频还是文本,甚至是网页链接,均具备直观的特征,便于教师宣传与推广优秀传统文化,减少教师和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使得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不断提升。

综上所述,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小学教师应自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者与推广者。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应明确培养中小学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意义,应多渠道、多举措让教师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性,进一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王贵成.语文素养培育视角下的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语文建设,2021(12):84.

[2]罗双兰,杨丽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觉素养整合教学研究——基于《视觉传播》课程的教学实践[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05):147-153.

[3]辛阳.对语文教学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思考——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J].语文建设,2021(09):86.

[4]赵昆,孙建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01):23-25.

[5]范冬梅,耿伟伟.中职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2):88-92.

[6]胡天国.转化性学习视域下高校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提升[J].江西社会科学,2021,41(08):246-253.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