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教育广角 >> 以整合课程的整体性思维分析学前儿童劳动素养及其提高途径
详细内容

以整合课程的整体性思维分析学前儿童劳动素养及其提高途径

时间:2022-02-09     作者:董旭明 李天凤【原创】

从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出发,以整合性思维分析学前儿童劳动素养的内涵,并从主体论和价值论的角度探讨劳动素养的内容及其特点。在劳动素养和劳动教育的关系探讨中得出劳动素养的核心内容、基础和外在表现。在整合课程的特点和优势下,分析影响儿童劳动素养的因素,及其提高途径。

概述

在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开展、劳动教育目标的确立、劳动教育内容的方向开启了战略化的指导,为儿童终身化的完整成长蓝图规划出浓重的一笔。

劳动素养的内涵和特点

自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针对应试教育提出了素质教育,“素质”和“素养”这样的词汇逐渐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同时“素质”和“能力”“技能”在一些概念当中存在含义重合的部分,更不用说劳动的意义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很多研究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去界定它的内涵和外延。在对知网相关论文的分析当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素养主要是后天形成的知识、方法与过程和相应的价值观。但从学习和教育的角度来说,“素养”离不开先天的生理基础,并且会通过后天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教育、学习取得可使个体长期持续发展的身心特征及基本品质,它具有稳定性、内隐性、独特性和发展性。作为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之一,劳动已成为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极大部分,劳动素养可不可以像科学素养、艺术素养一样被定义为在相应的领域和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素质呢?

参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从主体论的角度来说,劳动素养可以像其他核心素养一样,定义为参与劳动活动时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品质和心理倾向;从过程论的角度来说,劳动素养既是参与劳动必备的基本条件,又是在劳动结束后沉淀下的学习结果;从价值论的角度来说,劳动素养不仅包括对待劳动结果表现出的劳动态度,还包括对劳动活动认知的世界观。

综上,劳动素养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劳动素养具有可塑性。虽然受限于先天的生理基础,但仍可通过后天教育、学习或环境的影响而获得和提升,习得和发展。作为个体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发挥重大作用。相反的,可塑性还表现为,会受到其他影响而丧失和退化,遗忘和消失。

第二,劳动素养具有自主性。自主学习劳动技能,自主获取劳动体验,自主对劳动理解、运用、分析和评价,才能使其内化为个体的稳定品质,形成劳动素养。劳动素养的自主性需要个体在认同目标后,做好心理预期,端正态度,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接受劳动教育的环节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劳动,正确看待劳动,才能最大化地实现自我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发展。

第三,劳动素养具有基础性。“劳动创造人类,创造了一切,是人发展的先决条件”。劳动创造着我们每天的生活,参与着生活中每件事情的发展。因此在劳动教育中,可以作为基础性的条件,附着在任何一个领域的教学活动中。

第四,劳动素养具有历史性。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科技发展水平制约着也决定着人们的实践活动。人类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范围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因此对个体劳动素养的评价也要结合一定的历史环境来评价。

劳动教育和劳动素养之间的关系

劳动素养包含对待劳动和劳动内容的兴趣与态度、与劳动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劳动对象的劳动方法与能力以及劳动习惯等诸多方面。劳动教育和劳动素养二者的区别,从概念来看,前者指的是针对劳动内容实施的教育活动;从过程来看,劳动素养是劳动教育的结果。

对学前儿童来说,劳动素养的核心内容应当是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其中包括对待劳动的兴趣与态度,正确看待劳动活动本身,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

对学前儿童来说,劳动素养的基础是掌握劳动知识与技能、创造性地针对不同劳动对象发展相应的劳动方法与能力。运用对应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具有一定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对学前儿童来说,劳动素养的外在标志是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与劳动习惯。在个人生活、学习和社会活动中,要保持积极的劳动态度,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注重开发劳动过程中的潜能。教育者要培养儿童的自主意识,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劳动,学会合作劳动。

整合课程的特点和优势

从广义上讲,课程整合是指将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学科融到课程整体中去,创立综合性课程文化,课程内容、结构、体系都有变化。从狭义上讲,课程整合就是将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学科融合在一堂课中进行教学。

幼儿园的整合课程是指,将幼儿园课程的‍各个环节、部分、要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不分领域,不分学科,不分文化形态。在整合课程中,儿童的认知、技能和情感能够相互协调统一。既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展水平,又能体现学科特性。

整合课程的目标即是培养完整的人,使儿童在身体、认知、语言、社会性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与提升。同时这几方面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整体的发展水平。整合课程的优势在于,一是便于儿童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二是教会儿童学会学习,自主获取知识,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在自主活动过程中渗透看待世界的正确态度和价值观。

影响儿童劳动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教育主体方面

参与儿童劳动教育的主体,可以从教育学的角度划分为儿童、教师、学校、家庭和社会五大方面。

从儿童个体的角度看,影响劳动素养形成的因素可分为儿童生理因素、儿童心理因素、儿童对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情况、儿童的职业期望四个方面。首先,儿童的生理因素作为影响劳动素养形成的基础因素,除了先天的遗传因素外,还包括后天的生长发育情况、有无残疾和睡眠是否充足决定的精神状况是否良好。其次,儿童的心理因素在劳动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中涉及教育心理学中的态度与品德的行为特征,主要指儿童行为有趋向与回避、喜爱与厌恶、接受与排斥等类似的表现,以及是否符合人类社会相关的行为规范。儿童对待劳动的态度以及自身的品德,我们可以通过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外在表现来判断。另外,学前儿童在自我意识的萌发之初,他们的自我认知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再次,儿童对劳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练习数量,都影响着他们对于实际情况进行辨别、形成概念、掌握规则,形成高级规则的操作过程。最后,儿童的职业期望,是人类个体在儿童时期独有的模仿行为,可以促使儿童的劳动技能、劳动知识和劳动态度在不同层面的迁移。

从教师的角度看,影响儿童劳动素养形成的因素包括:教师的经验和准备、教师的心理因素和教师教学过程。其中,作为整体的教师群体来说,教师的经验和准备包括教授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数量、教师教龄、教师总体分布。教师心理因素从教师个体的角度,描述教师个体的职业素养和其对待劳动课程的态度,以及教育过程中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劳动教育教学过程是儿童在幼儿园接受劳动教育的主战场,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教育环境的创设、教学时间、师生关系和最后的教育评价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幼儿园的角度看,儿童劳动素养的影响因素包括代表幼儿园基础因素的“硬件”——学校地理位置、幼儿园可利用教育资源、幼儿园教师师资,和幼儿园“软件”——幼儿园劳动氛围、幼儿园劳动课程设置、幼儿园领导与管理及幼儿园劳动保障机制的责任与评价。

从社会的角度看,儿童所在地区的经济、人口数量、人员流动、地理位置和使用语言。作为社会监管管理的一个方面,还有教师及教师职业培训,课程监控,社区劳动活动影响等。

从家庭的角度看,儿童家庭里父母的教育水平、经济收入、职业类型、教育期望、亲子关系、亲子活动参与度,以及家庭人口数量、交流语言都密不可分。

价值观方面

传统的劳动价值观影响着儿童劳动素养的萌发。受传统儒家思想文化影响,读书放在了至高的社会地位层面上,并与低下的劳动遥相对应。这种传统的劳动观至今仍影响着很多人们对待劳动的态度,形成了一定社会范围内的传统劳动价值观。正确的劳动观应该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础之上的,以新时代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现代的劳动观。

对教育对象的正确认知,也是我们实施教育活动的前提。一些抵制童工现象,呼吁儿童权利的言论,究其原因是没有正确理解培养儿童劳动素养的内涵,也是没有树立正确的儿童观的表现。正确的儿童观能帮助我们正确地制定教育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儿童自我成长的内在需求,给予他们主动参与活动的空间和机会,撇开功利性的教育目的,关注儿童的自主发展,做好教师、家长的脚手架,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才能让儿童的核心素养,劳动素养形成和发展起来,实现完整的人的教育目标。

教育方法方面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在方法方面,劳动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除了依赖于个体内部条件的预备,还依赖于外部指导、练习和反馈。良好的劳动素养包含创新和创造能力。因此培养儿童劳动素养,不能仅限于生活技能的训练,还应在纵向时间上产生连续性,在横向的活动范围上产生延伸性。

整合课程模式对提高幼儿劳动素养的重要意义

虽然劳动素养的内涵中有很多组成要素,但是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儿童的成长就是伴随着生活的经历,而不是随着系统知识的框架组合。因此可以说,生活是整体的,儿童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也是成体系的,因此儿童的劳动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是整体的,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掌握劳动知识与技能、创造性地针对不同劳动对象发展相应的劳动方法与能力和良好的劳动态度与劳动习惯,也是共同参与,通力协作,最终形成的一个整体。

目标整合性让儿童发展更全面

整合性课程帮助儿童建立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无论从知识角度、智慧技能角度,还是知识迁移角度,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域,整合性课程对儿童的培养目标在心理学角度涵盖了感受水平、反应认同水平和文化水平。方法技能领域的目标重在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劳动习惯,并且能形成创新性创造能力。课程目标的整合性,体现在对儿童成长的整体性的提高上并由此提高其发展水平。

内容整合性让儿童看待事物更具全面

整合性课程在帮助儿童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同时,相互渗透彼此联系。整合性课程是从内容的整体性出发,结合同一领域的不同内容,或不同领域的同一内容。整合性课程的内容选择跨度广、领域宽,无论是人、自然与社会,还是健康、语言、科学与艺术,凡是拥有内在联系的、逻辑关系的、程序连接的都可以实现整合。而这些暗含的合理、具有逻辑性的内容安排也恰恰符合儿童的认识特点和认知发展需要。

方式整合性让儿童学习与生活无缝衔接

方式的整合性体现的第一个方面是活动方式的整合。生活即学习,生活即成长。儿童参与到的学习方式和途径多种多样,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各种游戏,都给儿童带来不一样的活动体验。对于儿童来说,学习本来就没有界限,整合课程中心对应的是儿童本身,在于儿童自身的和谐发展。方式整合性体现的第二个方面是组织方式的整合。课程既可以多领域整合,又可以多知识点整合。劳动因为渗透性较强,几乎可以在各种组织方式中实现,因此多学科,多领域的整合,不仅顺应着劳动的特点,而且可以实现劳动素养的多方面培养和提升。

评价整合性让儿童发展评价更科学

整合课程与传统教学的考核标准具有唯一性不同,更注重多维度的发展性和生成性的评价方式,关注儿童整体及其全面发展的成长目标,使对人生过程的动态性和质性评价相结合。

针对提高劳动素养,建构整合课程的基本原则

以提升劳动素养为目标,我们需要建构整合性课程实现全面的完整的儿童的培养目标,在整合性课程中,我们尝试整合时间和空间、整合游戏和生活、整合教师和学生、整合结果和发现。在学前儿童的教育中,整合性课程以融合、包容和开放的姿态,容纳儿童的多方面成长和发展。

在统觉团的理念下,我们认为那些在儿童脑海中的很多概念,不需要固定的有组织的教学,而是会自主地形成和构建起来。因此,更开放的、更整合的教育形式会随着教育的进步逐渐凸显出来,儿童和教师逐渐从教与学的关系桎梏中解放出来,形成一种共同探索形态,学前儿童的核心素养也是在这样更灵活、更开放的氛围里更迅速、更有生命力地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杨晓萍,樊亚博,李音.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百年回眸与展望[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1,35(11):7-23.

[2]郝明晶.具身视角下幼儿劳动教育的迷途困境、解蔽路径与活动重构[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1,37(10):47-54.

[3]熊颖婕.幼小衔接中的劳动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1.

[4]袁沫.基于社会性发展的幼儿园劳动教育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21.

[5]张妙妙.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困境与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