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教育广角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探析
详细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探析

时间:2022-02-09     作者:杨俊美 徐 晗 张书源 齐齐哈尔大学理学院【原创】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凝练、发展,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灵魂。2017年12月上旬,中共中央教育部党组下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纲要中再一次明确高校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校园文化也面临着挑战,当前的多元文化对高校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校园。如何正确面对挑战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快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是目前应该探讨的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文化建设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不断凝练,去芜存菁,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民族思想精华与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相融合,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经过不断发掘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一种动态的文化体系[1]。

高校是发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融入的良好平台,高校校园文化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这里,不同特质、不同类型的文化相互碰撞、交汇与融合,慢慢形成错综复杂而又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以后,让校园文化的底蕴内涵进一步丰富,使校园环境得到优化,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更好地传承发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理论基础——进一步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在当下中外文化不断发展、不断交融的趋势下,传统文化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文化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而高校是思想宣传的主要阵地,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场所。只有精准把握住传统文化的精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让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才能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使我们国家在世界文化激流中稳扎稳打,根基稳固。

强大资源——增强高校校园建设持久动力

借助高校这个平台,积极发挥好各种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提升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高校可以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机融入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一些传统文化,将这些文化瑰宝有效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比如武术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不少高校在体育课中增添武术课程,不仅增强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提升了大学生的精气神,学习武术的过程也是大学生成长的过程,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养成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品格。还有一些高校将传统礼仪、优秀的音乐文化有效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在健康和谐的氛围中提升在校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另外,还有一些高校会举办关于孝敬父母、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等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文艺活动和讲座,为大学生们进行宣讲教育,从思想价值方面给大学生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思想保障——进一步加强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

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建设既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又能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自觉性,使大学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校从办学宗旨、治校理念、教学方式方法等多方面着手,坚持以道德建设为导向,素质教育为内容,大力推进“健康和谐”校园建设,有的放矢地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发挥真正的作用。同时,加强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对高校学生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也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及时代价值,能进一步督促学生做到自律,使学生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现状

当前,各相关部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渗透放在重要位置[2]。在此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在教育教学、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方面进行深入探究,通过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和教育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成功搭建深受大学生喜爱的各种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平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不竭的资源和动力,对校园文化具有引领和指导作用。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积极应对。

大学生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肤浅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许多优秀传统文化习俗正在逐步被人们遗忘。大学生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较浅,部分大学生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不符合时代需求,没有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职责,过分追求潮流,认为潮流的才是最好的;一些学生可能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了研究,但其中大多数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所学专业的需求,为了学而“学”,并不是真正接受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大学生因一时新鲜对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产生兴趣,但真正坚持下来的学生少之又少。

社会、家庭、学校缺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引领

社会、家庭同样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由于社会的影响,现在过年的“年味”少了很多,大家基本上都是守着电视和手机抢红包,行为逐渐趋于网络化,严重忽视了中国传统节日本身包涵的魅力。另外,优秀传统文化在各种网络平台上的传播并不乐观,注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家庭更是寥寥无几、屈指可数。

学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引领不到位,主要体现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教授经验不足、资源相对匮乏、活动形式单一、方式方法简单以及对传统节日的教育重视不够等。即使有相关的活动,也是流于形式,走马观花,没有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此外,现有的教学内容枯燥无趣,形式单一,很多教师上课不认真,只重视课程的进度,认为课时量达标就可以,不关心学生是否学得透彻,学得明白,是否有收获。

大学生缺少对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自觉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大学生更感兴趣的是“手机文化”,他们更热衷于抖音、快手、微信、手游。由于受到这些虚拟网络的冲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逐渐对他们失去了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让大学生自觉投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当中仍然任重道远。

高校校园“亚文化”的冲击

在高校这一文化的大熔炉里,各种文化在此汇聚、碰撞、融合。每所高校的校园文化都影响着学生三观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大学生的成长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大学校园亚文化,这是当代高校大学生个体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集中表现。高校校园内“亚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潮流语言文化。潮流语言文化是一种语言文化现象,这是大学生自主想象、创造出来的新产物,某个时期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广泛流传。像校园中经常出现的“内卷”“无语”“自闭了”“老柠檬精了”等流行词语,表现了当代大学生对某种特定环境的不满和无奈等情绪的宣泄。

第二,涂鸦文化。涂鸦文化指的是在校园食堂、宿舍、教室、厕所等活动场所,在座椅、床铺、墙壁等设施上随手书写、涂抹的文字图画标识等。涂鸦包含正面内容,比如为了美化校园环境在井盖上画卡通画;也有宣泄不良情绪的,写一些不雅文字等内容,这种文字或多或少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第三,小团体。小团体指的是因为某种共同兴趣爱好和目的,团结在一起的少部分人组成的一个集体,比如街舞团、摇滚乐队,这些团体往往具有两面性,如果引导得当,他们将成为有利的积极力量。但如果引导不当,他们就会成为校园文化发展的阻碍,不利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生在校园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时,也正处于身心日趋成熟的阶段,“三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性阶段。校园亚文化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顺利融入,也直接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使其容易被不良的校园文化所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探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其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是任何事物都不可取代的。我们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以及产生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探究,从以下五个方面简明扼要地谈谈相关对策和解决方案。

发挥合力作用,将传统文化课程纳入教育教学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激发师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将其积极传承,具有深远的影响。校园要充分利用好各类课堂资源,积极发挥各方面的合力作用,让学生自觉融入其中,充分感受到文化育人的重要性。首先,我们要从讲好文化课程做起,从家国情怀、民族精神、修身笃行等方面引导学生做好传承和学习。其次,要采取有效的鼓励机制,使各科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挖掘育人元素,发挥整体合力作用。最后,还要将传统文化课程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之中,结合教师所长、学生所缺、社会所需,让传统文化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在校园里百花齐放。

扩大影响程度,促进学生自觉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璀璨的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瑰宝,有着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学习和活动中来,不断传播人文精神、家国情怀、民族精神、修身笃行等内容,营造浓厚的艺术气息和文化氛围。采用多种形式,将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篆刻雕塑、民乐民俗等文化艺术有效融入校园文化的日常学习和活动之中,使传统文化不断地去芜存菁、守正创新。利用好建军、春节、端午、中秋等重要时间节点,抓住有力契机,开展好家国情怀、诚信笃行等有意义的主题活动。使传统文化与校园主流文化交相辉映,充满时代感又不失民族特色。

形成品牌活动,使校园文化精神传承贯入优秀传统文化因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激发出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更生动、更直接地开展实践活动。高校要根据现实需求和时代价值等因素,结合校园实际,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红色革命基地、各种民族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等的积极作用,对传统文化相关的学科、社团、活动进行重点培育,打造特色品牌,营造良好氛围,增强可操作性,体现专业性。利用好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规校训、人文精神等教人育人元素,结合“厚德”“自强”“笃学”“诚信”等深厚内涵,探寻其与传统文化的切入点。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特色,探究和传承地方本土文化,将其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增加其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其更具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注重实际效果,使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加入传统文化服务特色

校园环境的熏陶和感化是无声的课堂。要合理规划校园环境,对各类文化景观进行全面统筹,合理布局,使整体大局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精心布置教室、宿舍、运动场、活动室等场所,使每一处景致都融入文化元素,处处营造校园文化的浓厚氛围。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楼阁、走廊、过道等场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所不在。同时,也要在校园管理和服务体系中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理念、人文精神关怀,使校园人文环境和谐健康发展,发挥传统文化在育人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加强引导力度,放大亚文化益处

校园文化朝着的多元化方向发展,对学生来说,加大了学生对文化选择的难度;对从事高校德育工作的教师来说,首先要深入挖掘校园亚文化的积极意义,深入研究那些“亚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大学生的需求。其次要悉心研究多元化校园文化整合互补的方案和对策,重视大学生们的心理诉求。最后以更开放的态度,正确理解、辩证看待各种校园亚文化的存在,并加以科学引导,促使其向有益的方向转化。

亚文化不都是消极的,也有积极的方面。第一,积极引导校园大学生自觉选择和接受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文化内容,渐渐回归到根正苗红的校园文化中。第二,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第三,引导学生自觉感受良性文化的熏陶并锻炼理性思维,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渗透功能,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有效发挥调节大学生心理、发展大学生个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对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发展的方向及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是对高等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研究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渗透传统文化,这种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大学生传承、发展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这种不断研究、探索和凝练的过程,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余守萍.校园文化与高校德育模式的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赵和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校园文化研究——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J].现代妇女(下旬),2013(03):133-135.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