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教育广角 >> “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融合传统文化构建高效课堂的路径
详细内容

“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融合传统文化构建高效课堂的路径

时间:2022-02-09     作者:何婧莹 义乌市雪峰中学【原创】

“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更加需要教师运用多元化教学形式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由此提升教学质量,既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又塑造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并削减繁杂的课业负担,进而落实提质减负的教学目标。基于此,简要剖析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困境,从挖掘教材传统文化素养,融合优质传统文化精神,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借助丰富文学体裁与融合古诗词教学五方面着手,简要探索“双减”影响下科学融入传统文化,推进语文教学增质提效的有效方略。

语文教育内容包罗万象,其中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始终。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学生文化自信心的重要场所。“双减”政策的落地要求教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这迫切需要教师提升课堂质量,让学生在课堂中完成知识学习和基础巩固,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传统文化有助于教师结合优秀文化精神,从而引导学生探究传统文化内涵,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同时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教师带领学生探究传统文化和强化学生思维提供了便利。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运用传统文化增加课堂文化教育内容,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逐步实现师生协作构建高效课堂,满足“双减”政策下提质减负的要求。

初中语文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我国更加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加重视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传统文化是经过时间的洗礼和文明演变积累而形成的的民族特征、思想文化和概念的总和。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千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精髓,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落实,要求教师要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基础教育课堂中,让学生充分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进而借助优质的思想内涵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引导学生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砖添瓦。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着重挖掘教学过程中的传统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感受、继承和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此循序渐进地满足新时代、新课程改革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

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

随着素质教理念在基础教育中遍地开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加重视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受传统教学理念、模式影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选用口述式、灌输式教学方式来讲解关键知识,帮助学生应对考试。从长远来看,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忽视了语文教学价值,难以满足学生的长期与综合发展需求。初中阶段学生处于思维情感和文化认知发展的重要转变时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注入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养和人生哲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便于教师借助优质的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推动教学创新和发展,同时让学生在趣味的文化学习中扩大知识储备,由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落实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推动语文教学增质增效

“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要求教师将目光集中于创新课堂教学过程,吸收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推动语文课堂增值增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包含经历过历史洗涤而传承下来的优秀精神品质和人文素养,同时也包含了融合当今多元文化的主流文化。不仅使学习内容丰富多样,而且紧贴学生的生活与认知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融合传统文化,既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理清语文中语言知识学习要点,还能借优质文化熏陶学生的思想内涵,促进学生建立高阶思维,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在良性循环的语文教学中推动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不断提升。优质传统文化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教师结合渗透传统文化,丰富教学内容和优化课堂,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与情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在课堂中高质、高效学习,减轻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落实“双减”政策提质减负的改革目标。

现阶段语文融合传统文化增效的困境

结合传统文化优化教学意识不足

在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模式和应试教育理念的长期影响逐渐消磨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语文教学以单一的基础知识教学为中心,枯燥的课堂内容使学生积极性降低,缺乏思考和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融合传统文化进行教学往往浮于表层,难以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究实践中,这源于教师对于传统文化渗透的意识模糊,忽视了培养学生思维和提升文化素养的教育价值,没有形成传统文化的教育意识。在教学中单纯地追求提升学生成绩,忽视了开发传统文化教育价值,让语文教学失去原有的色彩,这需要教师增强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提高传统文化史渗透意识。借助于丰富的传统文化,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认知和丰富学习内容,落实语文课堂教学增质提效的目标。

创新传统文化渗透方式尚需完善

尽管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让教师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增添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运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进行文化渗透,缺乏多样化教学形式的支撑,传统文化难以渗透到语文课堂的各个方面,且难以发挥传统文化优化教学、活跃课堂的功效,导致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进展始终差强人意,难以发挥提升课堂效率的作用。

与此同时,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中,忽视了结合学生的学情与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创新,往往是教师结合古诗词进行背景知识的讲解,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式较为僵化,没有新意,难以落实构建趣味和谐课堂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精心研习传统文化内涵,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吸收和借鉴现阶段优秀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元化教学形式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趣味、生动的语文课堂中学习文化,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中掌握知识与文化,减轻学生的课余学习负担。

“双减”政策推动下语文融合传统文化高效的教学策略

深入挖掘教材文化素材,培育探究传统文化意识

在“双减”政策影响下,教师更加关注课堂教学,而教材是课堂教学、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也是教师设计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基础。教师结合教材统筹各个教学环节能够提升语文教学的针对性、一致性和可持续性。在渗透传统文化中教师应着重依托教材,并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通过深入解析教材中传统文化的知识与内涵,适当拓展故事背景,组织趣味性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教材知识,探究传统文化,在综合性实践中增强学生情感交流与互动。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了解教材中包含一定审美价值的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内容,教师应带领学生积极挖掘文化材料,并进一步分析全篇内容,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感知和分析传统文化,从而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智取生辰纲》时,教师不仅可以介绍《水浒传》的写作背景、内容和作品的艺术成就,还可以带领学生结合精彩片段分析其中的人物特征和精神品质,让学生在深入解读中了解《水浒传》中描述的抵抗压迫和侠义精神。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让学生感知《水浒传》中表达的精神中引导学生对比西方文化中民主、自由的精神,由此带领学生跳出经典,感知传统文化对生活的影响,让学生在对比和反思中提升探究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融合优质的文化精神,提升学生文化认同感

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落实语文课堂提质减负目标的有效执行者,教师应注重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促使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初中的教学阶段是丰富学生经验和提升学生判断能力的重要阶段,学生思维品质和人生价值观的塑造有赖于教师的积极引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和精神品德指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并为学生树立榜样。既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又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传统文化,指导学生在积极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文化探究活动,感知传统品德和美德对于生活的引导作用。

例如,在学习《曹刿论战》过程中,语文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优秀作品,也可以结合“爱国精神”这一文言文主题带领学生进行群文阅读,通过了解《资治通鉴》《孙子兵法》等传统文化代表作品,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课后的一分钟进行阅读感受分享。

由此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挥自主性,积极地探究传统文化,在阅读中深入解析文化内涵,既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传统文化有效地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同时推动语文课堂教学增质提效。

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探索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在“双减”政策落实下,促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主体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传统文化,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提高自身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而传统优秀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包含着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意义的文言典故。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较为典型的寓言故事提升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并结合优秀传统文学作品让学生在课堂和课外阅程中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既充实学生的阅读知识储备,又为学生以后写作奠定基础。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经典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探究,并给予学生独立阅读空间,通过发掘全篇的内在逻辑关联,探究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趣味。

例如,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出师表》时,教师可以结合单元主题为学生提供阅读书单,使学生有阅读选择权和自主权,同时在日常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把控教学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并进行分析,推动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共鸣。如教师可以结合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名人传记阅读,让学生在可读性较强的故事阅读中发挥自身的学习能力,运用阅读技巧解析语篇,同时让学生感知文章传递的精神,确保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独立和个性化阅读中探究传统文化内涵。

结合文学名著,科学地引领学生思想和情感

初中语文教学中涉及的文学题材丰富多样,为了有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需要将传统文化生活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从而缩短传统文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易于学习和吸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改变僵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长期传承下来,与中国仍然庆祝的传统节日密切相关。为了有效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古代诗歌的学习中,教师不能仅仅依靠教科书上的内容,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还应适当结合传统节日,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学习古人为节日创作的诗歌,深化文化内涵。文言文、古诗词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包括修辞技巧、词句等,这些都是作者反复思考、精心创作的经典,通过欣赏文言文中的遣词造句,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文化想象力,科学地引用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

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赏析词语和句子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时能够让学生在感知诗词意境中了解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与此同时,教师可以以传统节日为主题,开展古代诗歌欣赏活动,学生可以广泛收集描述传统节日的古代诗歌,在学生展示活动中,讲述他们对古代诗歌的认知,讲述传统节日的起源,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代诗歌储备,还可以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对文言文、古诗词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他们爱国的热情。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言文,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同感,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存在。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影响下,初中语文教学更加重视融合新形势,优化教学内容。语文教师应关注语文教学原有的文化优势,借助优质传统文化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塑造学生高阶思维品质,优化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推动语文教学提质减负。

参考文献

[1]陈正刚.传统文化视角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打造方略[J].亚太教育,2019(07):87.

[2]郑宏伟.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633(05):78.

[3]史燕群.古诗文教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探析[J].汉字文化,2018(21):74-75.

[4]王跃海,乔昕,何莉.基于传统文化的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构建研究[J].理论观察,2020(07):153-155.

[5]孙延娥.“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创新设计策略[J].现代农村科技,2021(12):78.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