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网络传媒 >> 探究融媒体时代高校“直播 +” 人才培养模式
详细内容

探究融媒体时代高校“直播 +” 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2022-02-21     作者:林 作 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原创】

媒介融合趋势下,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直播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直播人才需求缺口不断 扩大,“直播+”模式不断创新应用,展现出巨大的行业价值和社会效能。在结合高校“直播+”人才 培养现状分析中,以直播意识培养和直播技能培训为两大切入点,总结“直播+”人才所需具备的方向 性、专业性和技术性三大特征,提出以构建内容为主,技能为辅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现有学科发展 基础,应用项目教学法,搭建实验实践平台,构建多元化培养格局,为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完 善和改进提供参考。 

“电视直播”“网络直播”与“直播” 

直播这一概念最早被应用于我国广播电视节目制 作。2002年李晋林在《电视节目制作技艺》一 书中提到,根据电视节目制作手段的不同,可以将电视 节目分为:实况直播、电视影片制作和录像制作三类。 电视新闻直播报道,是国内受众最先接触到的传统媒体 直播方式,因其节目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同步性而普 遍受到观众的喜爱。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 的媒介形式,形成了巨大的移动用户群体,引发了新一轮的 媒介革命。百度文库数据显示:直播在国内从开启到爆发短 短10年时间,经历了起步期、发展期、爆发期等多个阶段。 2005年至2013年,是直播市场的起步阶段,2014年和2015年 是发展期,2016年则迎来中国网络直播元年,手机直播市场 成为新兴市场,网络直播市场真正进入全民时代。 

随着直播3.0时代的到来,直播已不再是单纯的媒 介手段和娱乐方式,它将深入各行各业,嵌入行业发 展,改变行业前景,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随着融媒 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正在不断深入和改变影视传 媒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直播被赋予了更新、更广的 含义。本文基于当下市场环境和直播特性,将研究对象 “直播”定义为:利用信息网络,将拍摄、制作和传播 过程保持同步或合一的传播方式。 

直播行业的发展现状 

大众传媒媒介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又可以为恶 服务的强大工具;而总体来说,如果不适当地加以控 制,它为恶服务的可能性则更大。直播行业呈现井喷式 发展,其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短板: 第一,直播行业监管滞后,法规标准不健全。目前对于 直播乱象,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法制力度不够,缺乏 刚性约束,惩戒力度较小。对于直播中发生的违法乱纪 或违反社会道德的人、事件、内容,未有明确的主管部 门和监管部门,容易造成责任推诿,存在突发事件处理 不及时的情况。第二,直播行业准入门槛低,内容质量 参差。直播平台的内容审核缺乏规范化、流程化管理, 直播中出现的虚假宣传、假冒伪劣、引导错误社会舆论 的现象层出不穷,对社会易造成较大不良影响。根据网 络治理最新数据统计,2021年11月全国受理网络违法和 不良信息举报1375.4万件。第三,直播人才供给不足, 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直播行业低门槛、低风险、低 成本与高收入、高回报吸引着大批用户入驻直播平台, 通过自媒体客户端,利用各种方式吸引粉丝流量,再利 用流量营销变现,形成产业链条。在如此庞大的利益诱 惑下,低俗化、庸俗化、粗俗化内容被源源不断地制造 和传播。直播是“以人为中心,移动设备为传播载体” 的信息输出方式,是个人价值观、信息传播的重要窗 口。培养优秀直播人才,传递社会正能量,迫在眉睫。

高校“直播 +”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我国直播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市场对直 播人才的需求也急剧上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最近发布的报告中提到,网络直播作为 “线上引流+实体消费”的数字经济新模式,契合时代需求, 成了发展新热点。目前,许多高校对培养和孵化直播人才进 行了系统的规划,调整相关专业教学方向,增加教学重点, 以电子商务专业和影视传媒专业的探索融合效果最为突出。 “直播 + 电商” 最早开展直播电商人才培养的院校以高职高专为 主,随后其逐渐嵌入综合性大学和艺术类院校人才培养 模式。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2017年开设了一系列和 直播相关的课程,启动直播人才培养教学;2019年,扬 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了国内首家电商直播学院,借 助院校实验平台和企业联合培养直播人才;2020年,杭 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基于电商专业,依托公司平台,构 建了直播电商合作运营工作室。 

“直播 + 播音主持”

播音主持专业在原有的课程基础和训练模式上,利 用直播平台,运用线上线下的互动教学模式,培养学生 的“主播意识”,打破课程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最大 程度地利用媒体终端进行直播课程实践,以便增强学生 专业能力,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直播 + 教育”

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在关注到直播营销人才市场 的缺口时,也要着眼于“直播+教育”所产生的巨大化学 反应和社会价值。“直播+教育”不应仅是教育内容与直 播形式的结合,教育教学也应在应对市场需求和环境变 化中做出方向调整,将直播这种兴起的媒介融合形式融 入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中。 “直播+”人才模式的探索与应用,作为高校人才培 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充分激发学生自身潜能。高校应 基于此,依托专业学科知识,综合市场发展前景,为国 家和市场源源不断地输出融合型应用人才。

“直播 +”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直播意识的培养 

在直播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直播乱象层出不 穷,给大众青年传递了错误的价值观,扰乱了网络生 态,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对此,国家陆续出 台了《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文化部关于 加强网络表演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对网络直播个人 或单位进行管理和规范。

1.培养媒体人的责任意识 

当下处在“人人都有麦克风,处处都是直播间”的 时代,“直播+”人才必须树立起媒体人的责任意识,坚 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认真审核直 播内容,组织直播语言,正确引导受众情绪,摒弃错误 意识导向,传播正能量。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工作者 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占据着国家宣传阵地的主导地位, 担负着传递信息的重要角色。随着直播行业的快速兴 起,新技术广泛传播和应用,直播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打 破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为主的信息传播格局,新媒体环 境下的网络主播成为信息传播的中坚力量,是新的信息 传播者和信息制造者。 

2.培养追求美的意识 

追求真实之美,真实有撼动人心的力量,人们更乐 于去欣赏和接纳真实的东西。直播中展示的生活、感 受、见解,之所以能被大众喜闻乐见,是因为大众看见 了直播中的真实,发现了那些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美。 相较于传统的电视、广播媒介,直播更容易拉近传播者 和受众之间的距离,打破单线的信息传递模式,增加互 动性,更容易营造一种真实的感受。通过直播这个平台 进行的信息传播,更具真实感。追求创作之美,直播平 台上演绎的小短剧,经过加工的信息和场景分享依然可 以有数量相当庞大且稳定的粉丝群,是因为这些作品让 受众看见了创作的美。作品题材大多取自人们生活中的真 实经历和真实场景,或经过二次创作,呈现在受众面前。 

直播技能的培养 

1.方向性 

高校在“直播+”人才培养上应该具备方向性和针对 性,依托本学科专业,根据实际情况,融入“直播+”人 才培养模式。“直播+真人秀”模式可广泛适用于大部 分专业人才培养,这些 “直播+”人才在树立正确的主 播意识之后,再经过系统的技能训练便可以进入直播行 业,这也是在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 自我表达和沟通交流能力。“直播+电商”模式是当下较 为热门的行业,如果仅依托传媒类专业去培养电商直播 人才,将存在课程延展性不够、师资队伍配比不足、电 商相关课程不完善等问题;而将“直播+”人才附加于已 基本完善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上,能为电商直播人才培 养提供更完备的教学设备和教师资源。在培养“直播+”人才 前期,根据学科发展方向,应确定“直播+”人才培养方向。 

相较于传统的网络直播,社会上已陆续涌现出 “直播+乡村振兴”“直播+毕业就业”“直播+政策解 读”“直播+思政课程”等直播新方式和新内容。2020 年,直播行业逐渐完成了从“新工具”到“新业态”的 变迁。这也意味着高校在“直播+”人才培养模式上应更 多思考如何更好地应用直播人才,如何依托专业学科, 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助力社会发展。 

2.专业性 

第一,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通过解决核心问题“表达什么样的语言”去锻炼直播人才的逻辑思考能力,延 伸直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解决“怎样去表达”锻 炼直播人才的外在表现能力,要让其语言表达清晰流 畅,情绪调整能力强,富有语言美。直播平台根据传播 特性,更具包容力和理解力;在培养“直播+”人才语 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要让其积极探索风格化、个性化 表达方式。第二,策划能力方面。策划能力是一种纵观 全局的统筹规划能力,其需要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前 瞻性。直播制作过程需要运营策划、文案策划、脚本策 划、拍摄策划、后期剪辑策划等全方位的策划模块,虽 然科技发展缩短了制作周期,减少了制作成本,实现了 前期、中期、后期所有功能同步于一个媒体终端,在很大 程度上弱化了策划在直播过程中的角色,但策划能力仍旧 占据着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第三,控场能力方面。“直 播+”人才的控场能力体现在直播间氛围的营造上,可以 通过音乐、语速、情节、互动等外在因素去实现,引导 直播走向,把握直播节奏。直播存在及时性、互动性、 真实性等特点。在直播过程中,在与观众的实时互动 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不可控因素影响直播节奏, 这就需要直播人才以良好的心态去沉着应对,以实现直播 张弛有度,引导舆论氛围,保证直播顺利完成。 

3.技术性 

媒介融合背景下,“直播+”人才不仅是导演、主 持人,也是摄影师、剪辑师。从声音、视频采集、预处 理、编码、传输、服务端转码到解码,一个视频的采集 到播放总共需要六个步骤去完成,而直播平台技术巧妙 地将技术操作步骤进行简化或者打散分布在各个功能 中,所以“直播+”人才技术性培养的第一步就是了解直 播技术流程,熟练掌握平台操作,最直观的技术层面操 作包括:视频拍摄和剪辑、声音录制和处理两大方面。 技术性操作能直接影响直播质量和直播节奏,可以对直 播内容进行解构和重组,多角度入手,综合性呈现;在 加强相关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增强实践技能操作。

构建内容为主,技能为辅的“直播 +”人才培养模式 

“直播 +”人才课程体系融入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高校原有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根据本专业学 科人才培养核心内容,确定“直播+”人才培养方向。 课程设置紧紧围绕传媒策划、思维训练、口语表达、视 频剪辑四个方面有序展开。例如结合当前电商的发展变 化,为适应电商直播运营要求,高校在助力培养“直播 +电商”人才时,需在保持原有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 架构的基础上,增加“演讲与口才”“即兴评述”“视 频剪辑”等课程,锻炼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口语表达能 力;在培养传媒类学生往“直播+真人秀”人才方向发展 时,引入“新媒体运营”“新媒体剪辑”等课程。 

依托平台,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主线 

以学生为主体,弱化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 位。在传统的培养模式中,教师承担着重要角色,学生 在被培养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方式和行为能力的训练。在 “直播+”人才模式培养中,可以建立学生和教师之间平 等交流、和谐互助的师生关系。 

以项目为主线,应用项目教学法,培养融合型实用 人才。将阶段性学习目标以项目的形式融合在课程教学 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就既可以在集 体学习中保持团队的交流和合作,又可以利用平台的私 有化和独立性去创作属于自己的信息传播窗口。 

搭建平台,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创建多元培养格局 

“直播+”人才助力高校构建多元化培养格局,培 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实践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实验 实践平台是高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高校学生在 接受理论教育的同时,可以通过实训平台,对技术性操 作有更直观的体验。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校企联合平 台。引入企业项目、平台,搭建合作培养桥梁,可以为 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好地迎合市场人才需求, 丰富行业资源和教学资源。 

直播行业的兴起,市场对专业直播人才的巨大需求 是教育改革的契机和动力;线上教育的爆发式增长,是 对传统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力冲击。在政府管 理部门和行业不断将直播纳入新生事物法治轨道的同 时,高校也要对“直播+”人才的市场价值和社会赋能进行 深度思索,聚焦高质量发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着力 加强应用型学科建设,切实响应国家人才战略发展号召。 

参考文献 

[1]李晋林.电视节目制作技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 版社,2002.

[2]张君浩.大众媒介的消极文化倾向与媒介管理[J].内蒙 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2):114-119.

[3]刘涛,苏凡博,曾岑.直播电商人才培养:传媒教育的机遇 与挑战[J].青年记者,2020(30):94-95. 

[4]尹庆华.让学生做“主播”[J].语文教学通讯,2020(11):32- 33.

[5]梁亚宁.网络直播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发展的影响 和启示[J].新闻爱好者,2017(12):50-53. 

[6]王新.互联网平台“直播+”赋能研究报告发布 [EB/OL].(2020-08-24)[202-01-11]https://m.gmw.cn/ baijia/2020-08/24/34115241.html.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