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城市印象 >> 基于触媒效应的城市闲置空间景观改造研究
详细内容

基于触媒效应的城市闲置空间景观改造研究

时间:2022-04-08     作者:汪思齐 广东理工学院建设学院【原创】

很多城市在经济的高速发展中产生了大量闲置空间。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激发城市整体活力,借助触媒效应作为理论指导,剖析城市闲置空间的潜在价值,探索改造现代城市空间景观的新途径。

城市闲置空间发展现状

我国城市内现有的闲置空间大多处于被动的状态,在整个城镇化进程中很少能进行自主更新,大多都需要政府或市场的介入,才能使闲置空间被动地与周边城区的更新节奏相匹配。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后期的生态环境越来越糟,城市闲置空间的可开发利用价值也在不断降低,需要的资金成本和建造难度也越来越高。但近两年许多一二线城市的发展开始由“扩”转“细”,这些闲置空间的景观改造也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城市闲置空间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

《城市中心区高架下剩余空间利用研究》一文中,将城市闲置空间(剩余空间)定义为:在城市中未能被充分利用的空间,这些空间往往不如城市广场空间、街道空间等引人注目。

随着八十年代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个别国有企业破产倒闭后,便在城市里留下了一些废弃的工业厂房和仓库,由此在城市建设中会出现一些边角地带甚至是烂尾的工地。从二十世纪末开始,我国很多城市开始扩建,比如广州市2018年的建成区面积达到了1300平方公里,而在2000年只有431平方公里,广州的城市格局由沿珠江的集约式模式转变为扩张式模式。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尚未有效开发但又包含在建成区范围内的空间,这种情况在财政自给率不高的三、四线城市尤为明显。

城市闲置空间的主要分类

本文根据原始用途和产生原因将城市闲置空间分为三个类型。

1.工业发展遗留的闲置空间

工业发展造成的闲置空间是最主要的类型,其数量可能不多但面积往往较大。在历史上一个地区若是当地的工业发展中心,一定程度上具有见证工业化历史的价值意义,比如北京冬奥会的首钢滑雪大跳台比赛场地前身就是首都钢铁总厂,唐山的开滦煤矿博物馆前身是拥有130年历史的中国第一矿区,它们都是我国工业化历史的见证者。

2.城市扩张遗留的闲置空间

这类闲置空间是数量最多,但面积较小的一类,最典型的就是城市烂尾工地,由于资本的崩盘导致项目停止,少则烂尾一两年,多则超过十年。此外,还有大量破损的旧城区和空置的建筑群也属于这一类型。

3.功能利用率较低的闲置空间

这类闲置空间主要包括建筑之间的边角地带和维护利用率较低的景观绿化用地。这类闲置空间虽然对城市发展没有较大影响,但却不利于城市景观风貌和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

此外,根据城市闲置空间的可操作性还可将城市闲置空间分成固定闲置和临时闲置两大类。

我国城市闲置空间未来发展的机遇

1.城市扩张速度放缓,发展模式由追求“量”转为追求“质”

目前很多一、二线城市的扩张速度逐渐放缓,转而开始针对现有建成区存在的未利用空间进行整合与改造。比如昆明巫家坝机场迁走后遗留的巨大空间已经建设成云南最大的城市综合体和现代公园,再比如广州的冼村、猎德村、海珠村的拆迁改造都加入了商业区和公园建设。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以前城市中遗留的闲置空间已然成为政府和市场关注的焦点,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闲置空间成为改造升级的对象。

2.闲置空间是激发城市新活力的重要一环

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城市闲置空间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活力和原有的价值,即使被闲置出售也面临着各方面的难题,最终造成以闲置空间为中心方圆几公里内的城区都没有活力。这时就需要一种全新的理念引导这些空间恢复活力,也就是赋予低效能的闲置空间以新的使用价值。例如北京的798联合工业区就被改造成了著名的文创产业基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带动了周边社区的发展。

3.居民对空间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城市里低能效的闲置空间虽然不会影响城市经济和工业的发展,但是不利于提升城市品质,特别是居民的抵触心理会较为强烈。城市规模越大,基础设施就要越好,相应的公共空间的利用率就应该提高,比如高架桥下的空间可以考虑建设运动休闲场地;破损的滨水景观需要进行及时修缮等。

总的来说,当前我国城市闲置空间的开发利用问题已经得到充分重视,很多城市已经开展了很多专门针对闲置的、废弃的、低能效的闲置空间的改造招标工作。但国内鲜少见对城市闲置空间的理论研究,而且也缺乏理论研究结合实践项目的完整案例,大多城市闲置空间改造项目还是要摸着石头过河,所以本文尝试借助触媒效应理论探索城市闲置空间景观更新利用的新途径。

触媒效应的概述

触媒效应最早指的是化学工业中的催化反应——一种化学反应形式,即物质在变化过程因为接触了某类元素,从而改变了其反应的速度。1989年,美国学者韦恩·奥图和唐·洛干在《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中提到了“城市触媒”理论,大胆地尝试用化学反应的形式解释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其主要理论是通过研究“触媒因子”(城市事件)激发城市活力,从而探究城市发展的新途径。

触媒效应的理论定义及作用原理

1.理论定义

“触媒”最早是化学反应中的一个专有名词,即催化剂的意思。而如今结合城市的发展,触媒可以被理解为,使城市发生变化、激发城市活力的一种物质元素,比如商业街、旅游景区、博物馆等。这种元素就像石头掉入水中会产生涟漪一样,会迅速波及周围空间,并激发周围空间的生命力,这种影响效应就被定义为“触媒效应”。

2.作用原理

在城市闲置空间中设计触媒因子,让其按照特定规律成长,慢慢就会相互联系并引发大规模联动,从而带动城市的整体进步。具体来说,触媒效应在城市中最早开始于单一物质元素的设计。比如一块闲置的城市空地,通过政府管理,运用市场手段将其打造成独一无二的商业空间,即一个“触媒点”,在彻底改变其物质外形后,在商业功能的渗透过程中,这个成功的“点”开始辐射周边的“小点”,联动起来形成了完整的“触媒群”,即大型的商业街区,随着这种独特的物质“群”越来越多,所有旧的“触媒点”就会出现连锁反应,形成大规模的区域性触媒联动现象,城市的发展就会开始自主更新。

触媒效应对城市景观更新的价值

1.触媒效应保证了城市景观在宏观层面的完整性

城市触媒效应相比其他的城市发展指导理论更加注重保持城市规划的完整性,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

(1)真正做到尊重场地历史,在保护中求发展

无论是废弃的工厂、仓库还是荒凉的历史老街,闲置的城市空间均强调尊重历史的客观性,并在其原有物质基础上进行更新和改变。比如传统观念里,工厂都是污秽的、不堪回首的,是需要被彻底摧毁重建的,但城市触媒效应理论认为看中工业文化也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工厂是城市进步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城市的发展应该正视工业的价值,并将其有效地融入未来城市的景观之中。

(2)追求城市格局视觉层面上的真正统一

对于很多资本介入的城市空间开发项目,存在大量强调形式统一的设计潮流。比如在古朴纯粹的古城区旁建造一个超高层的欧式住宅小区,这种带有明显不协调感的城市风貌差异还美名其曰赋予业主身份的尊贵,这是一种非常低级的商业运作方式,不仅破坏了优雅协调的古城空间格局,还对本土风俗和文化造成负面影响。而触媒效应理论则强调城市发展格局上的视觉统一,强调新建设计应与周边景观相协调,要求建筑高度、造型色彩、植物搭配等都能融入城市原有景观环境,避免空洞无味的形式主义和苍造型奇异的突兀设计。

2.触媒效应维护了人与景观的和谐关系

以往城市管理者对闲置空间的处理方式大多会因为追求目的性而使城市闲置空间失去与人类的协调发展,这种理念没有将公众的使用体验作为景观设计的第一要义。相比于怡人的公园步道,城市管理者更倾向于把闲置空间建造成宽敞的公共场所,比如建造成各种火车站站前广场或者巨大的市民公园,看起来宏伟大气但实用性不强。而对于市场投资者而言,相比于热闹的市井生活,他们更倾向于在大楼入口处铺设水泥地,再加上一尊雕像或一口喷泉,这样做的原因仅仅是为了降低维护的成本和避免“闲杂人等”的靠近。早期国内城市的闲置空间几乎都是以这种形式开发,造成的结果就是空间的进一步闲置和人流的主动远离。人们站在雄伟的广场上唯一能做的就是拍照打卡然后匆匆离开,这种景观与人没有真正地接触和交流,实在过于冷漠。而触媒效应的关键词就是“触”,它是一种接触,追求感官上的和谐、心灵上的舒适,使人与景观不再相互独立,而是使游人在物质设计中与城市空间激发出情感的交融,比如纽约的高线公园,当人们走在经过改建的高架桥上,可以闻到原生植物的味道,观察到周围建筑的霓虹,聆听到工业时代的风声,游人很容易就能与周围景观融为一体,这就是“触媒”的力量。

触媒效应对城市闲置空间景观改造的实际策略

从公众的视角去处理公众与空间的关系

政府和房地产商对闲置空间进行项目改造时,应妥善处理好住户的去留问题,避免一刀切。在项目开工前,政府和企业要与住户商议哪些建筑应该留下,哪些建筑要修缮,哪些空间要被征收,并讨论相关补偿事宜。项目完成后继续留住的住户要同企业相互协商,共同遵守社区管理条例,比如禁止在街区内私自搭建楼房,在巷道内放置杂物,住户要与物业共同维持整洁的景观环境等。除此之外,项目规划阶段要充分考虑设计是否人性化,室外的开放空间应该将公众使用的体验感和舒适感放在第一位。触媒效应一直强调公众与空间的联系,比如通过种植大量花色艳丽、气味怡人的植物吸引公众与空间产生互动;通过增加休憩、健身、娱乐的区域来增强群众与景观的参与度等。所以触媒效应指导下的空间改造不再是单纯的一个独立项目,而是创造了一批服务公众的景观触媒点,从而拉近了公众与空间的关系。

赋予闲置空间新的功能属性

针对散落于城市各地的闲置空间,政府应该先对其进行统计和分析,判断其原有的属性特征,研究其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然后提出规范要求,明确设计目标;最后通过引入市场资本,赋予闲置空间休闲娱乐、艺术创作、历史展示、健身运动、商业服务等不同的新功能。通过“调研—定性—赋能”的完整触媒过程,赋予闲置空间以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属性特征,从而打造一处精致的“触媒点”,为激活周边区域奠定基础。

加强点与点之间的联动

从宏观层面看,触媒效应的产生是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所以闲置空间改造不应该只针对单一项目进行,还需要考虑周边环境甚至所有闲置空间的整体联动。比如一个闲置空间的成功更新会产生涟漪效应,波及周边街道,这就是“由点到线”,而在街道的末端是另一个急需改造的闲置空间,它会在经历“调研—定性—赋能”的过程被激活。随着触媒点的增多,整个城市通过街道和景观带相互连接形成一张大网,这就是“由线到面”,其中“点”是公园或广场,“线”是景观轴线,而“面”则是景观群落,三者呈递进关系,最终引发整个城市在宏观层面的景观联动效应。

虽然闲置空间并不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阵地,但不可否认闲置空间的景观改造是未来城市精细化发展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判断城市等级的主要依据。通过对我国城市闲置空间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已经具备高速发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但当前大量城市闲置空间依然存在缺乏理论指导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对触媒效应指导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认为触媒效应不仅可以改变城市中那些破旧、闲置、废弃空间的现状,提升城市质感和品质,同时还能引导公众真实地接触到景观设计,让设计为公众所用。

参考文献

[1]韦恩•奥图,唐•洛干.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M].王劭方,译.台北:创兴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

[2]于克华,周立军.市场经济下历史街区触媒式更新的探讨[C]//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419-423.

[3]郭磊.城市中新区高架下剩余空间利用研究——以上海市为例[D].上海:同济大学,2008.

[4]叶芳吕.触媒理论视野下厦门岛工业遗存功能转型与改造设计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0.

[5]刘宇,王炤淋.城市滨水区工业遗产更新设计方法研究——以上海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改造项目为例[J].设计,2021,34(23):48-51.

[6]孙景芝,韩翠莹.基于触媒理论的工业铁路遗址景观改造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37(15):177-178.

[7]金广君.城市设计的“触媒效应”[J].规划师,2006(10):22.

[8]翟辉.乡村策划:寻找乡村触媒[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6,31(02):15-17.

[9]卢济威.论城市设计整合机制[J].建筑学报,2004,04(01):24-27.

[10]杨扬,周仿颐.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城市特色空间塑造探析[J].山西建筑,2012,38(26):26-27.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