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馆藏建设 >> 国内博物馆数据可视化的探索与展望
详细内容

国内博物馆数据可视化的探索与展望

时间:2022-06-20     作者:金妍玲 浙江大学【原创】

社会数字化建设的加速发展改变了民众和博物馆工作人员对博物馆数据可视化的看法。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博物馆数据可视化应用也愈发受到更多人的关注。数据可视化不再局限为一门单一的技术,而是一种更趋于多样化和人性化的视觉呈现方式。在大数据背景下,现就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数据可视化应用现状及发展进行探索与分析。

在加强数字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国内博物馆的展示形式也在不断地发展。2018年,由中国博物馆协会登记著录专业委员会编辑出版的《中国智慧博物馆蓝皮书(2018)》提出了重点关注博物馆数据可视化与智慧博物馆建设的有关问题,其中也包含了数据可视化的定义以及国内外博物馆数据可视化的实践经验。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数据可视化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为了让数据可视化技术与博物馆更好地融合,需要不断对其展示的模式进行完善。因此,探索数据可视化技术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的价值是本文的重点。

数据可视化的内涵

“什么是数据可视化?”从技术发展角度来说,数据可视化是一门运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以图表、地图等使内容更易被理解的图形方式来呈现数据的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数据需求的增加,数据可视化已经从单一的可视化发展成为一个更加深入的综合性学科。在大数据可视化中,大数据一般是指数据规模、产生速度以及复杂度超过传统方法处理能力的数据。这一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使用,21世纪初开始流行。

人们通常理解的数据可视化,可能是建立在表象上的理解,比如将数据可视化理解为画图,认为数据可视化就是把数据从数字转换为图形等。然而,大多数人认为数据可视化本身应包括科学可视化、信息可视化、知识可视化等内容,但其所关注的对象仍是相对狭义的数据。但无论哪一种,随着人们对数据需求的增加,数据可视化现在已经从单一的图像显示变成以有利于观者理解为目的的数据展示。这样的变化意味着数据可视化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从目前人们对数据可视化的需求和其应用情况来看,数据可视化已经不仅仅是官方的数据分析,而是人们了解信息背后的故事的一种途径。人们可以透过其所展现的数据,看到很多从物体本身所看不到的信息,这也增加了人们与数据、展品或者某一个信息的互动性。

随着可视化需求的不断增加,市面上也出现了一些商业性的可视化组件库,比如阿里巴巴旗下的DataV就是专业的数据可视化工具。除了商业性的工具,也有一些开源的工具,比如百度旗下的Echarts,有着丰富的可视化类型。这些工具都可以支持可视化的探索,促进交互式数据探索,支持多维数据以及动态数据等。

博物馆与数据可视化

在当前数字化建设的背景下,博物馆与数据可视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博物馆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增强精神力量、开展家庭教育、进行历史研究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博物馆数据可视化的发展建立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上,该技术对博物馆数据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让人们能更全面地了解博物馆展品数据、展览数据、观众数据等信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博物馆中的文物数字化数据越来越庞大,而数据可视化也已经不再局限为一种以显示图像为目的的技术。因此,在博物馆数据可视化的应用中,其主要是通过对馆内的信息数据进行整理,最终以科学化、信息化、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观者,以达到增强观者对馆内信息理解的目的,即让观者更加直观了解馆内藏品的价值、馆内展厅的分布、参展观众数量等信息,以及通过一系列数据的关联为观者展现更具科学性的知识图谱。目前博物馆用到可视化技术的管理系统主要集中在OA系统、对外展示平台、藏品管理系统、预约管理系统等,当然,有些博物馆有用户的行动分析、收藏、展览会的关注度分析系统等,这些是博物馆数据可视化技术应用的体现,也是博物馆个性化数据服务的体现。

国内博物馆在数据可视化方面的探索

以良渚博物院为例

数字化是现代博物馆的主要特征。良渚博物院最初的建设,主要以展示良渚文明为核心,向大众展示良渚文化时期出土的文物,介绍相关历史发展的脉络。博物馆开展数字化建设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同时打开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的新思路,吸引更多受众来到博物馆,让博物馆真正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

在实际应用上,良渚博物院按照其定位和发展,根据实际的藏品内容进行数据分类和可视化分析,以此达到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目的。随着数字化的加速发展,以及人们审美和理解能力的提升,人们对数字化建设,尤其是数据可视化这一方面的要求变得更加严格,对数据可视化的理解程度也逐步提升。因此,良渚博物院在自身原有的可视化设计基础上,还需要不断吸取其他博物馆的经验教训,吸收其中的优点,以此来继续深化博物馆自身的数据可视化设计的内容。

单从可视化的角度来看,良渚博物院从2008年10月建成开放,到2018年6月申遗改造之后重新开放,10年的时间里不仅博物馆的内部陈列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博物馆于2014年开始的对文物数字化发展的探索,更使得可视化飞速发展。这段时间的沉淀造就了良渚博物院在展陈以及可视化设计方面的新变革。展陈是可视化的一方面,而数据可视化则是更多维度的可视化。2017—2018年良渚博物院开启了“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并以该项目为基础,开展了“文物数字资源集成整合与分级创建”项目,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2017—2021年期间,良渚博物院打造了数字展厅、良渚古城数智体验等数字互动项目。同时在5G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良渚智慧景区大屏以及良渚古城可视化导览等项目也获得了一些不错的反馈,游客能够从中获得良好的体验,加深对良渚文明的印象。以良渚古城遗址大屏的设计为例,大屏主要涵盖总览大屏、运营数据、舆情动态以及设备维护四个部分,能够让游客清晰地获得相应的信息数据。另外,如何将数据以尽可能美观且清晰的可视化效果展示给参观者也是这一项目需要重点考虑的的问题。良渚博物院数字化建设作为一个崭新的发展方向,在可视化界面整体的UI设计和配色设计上,与良渚博物院本身的配色相符,不但让整个系统与之匹配,而且给游客带来了更好的视觉体验。良渚博物院在现有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运用现代技术,将数字化建设和博物馆发展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当前,良渚博物院应当更加重视数字化建设,加强对数据可视化设计方面的探索,尝试探索出一种可持续的数字化新模式,并深化博物馆的教育和社会功能,吸引更多的民众了解良渚文明和博物馆内藏品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让民众意识到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良渚博物院在数字化建设的道路上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当下,走出一条属于良渚文明的数字化之路必然是重中之重。

以浙江美术馆“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先秦汉唐、宋、元画特展”相关数据可视化项目为例

随着可视化分析技术的不断突破,视觉传播、影像本体在原有的视觉表征基础上有了更加实质性的突破。浙江美术馆的“转化发展”展厅对“大系”概览、国内外画作收藏机构等内容进行了数据可视化展示。项目根据目前的可视化分析形式,多维度地展示了径向树图、旭日图、桑葚图、混合图表、矩形树图,并根据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进行的可视化分析。根据“大系”的相关信息与数据,从“大系”词云、作品形制统计、作品材质统计、画作概览、国内外收藏机构分布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数据可视化的关键,一是数据,二是可视化的方法。多维可视化技术在实现数据解析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大系”数据的建设与分析,并帮助人们从海量数据中找到了思路和规律。例如,在可视化展示中,针对“大系”词云,也就是词频分析,显示出文本中出现频率高的“关键词”,在了解“大系”的内容后,对词云进行提取,在加载词云文本后,生成图片,观者便可以清晰地看到热度较高的关键词并了解具体的数量。当然眼前“大系”的词云是一个常规的形状,如果需要变换其他形状,则需要增加或者修改遮罩图。而在画作概览的可视化分析中可以看出,矩形树图是一种适合展现具有层级关系的数据的图表,在基本的框架上选择暖色渐变,通过颜色和标签,展示不同作者的画作数量占比,可以直观体现同级之间的比较,当然也可以指引观者发现数据背后的故事。

在该项目所展示的可视化分析中,艺术特色比较突出的是关于收藏机构和嘉兴天籁阁的可视化分析表征,其一是径向树图,其二是桑葚图。通常使用D3(数据驱动文档)或FineBI来可视化数据。基础的径向树图在视觉上会显得比较单调,但丰富的数据和匹配的颜色能够起到丰富图表的作用。相比较而言,桑葚图的重点则在于拆解元素,对嘉兴天籁阁藏品的分布进行分析。在可视化环境中,不同的内容需要不同的视觉表征形式,首先需要确定信息的类型和内容,在藏品分布上主要以桑葚图的形式来展示作品的“流动”变化,即用桑葚图探索不同时期不同作者所创作的作品背后的故事。

该项目意在对艺术作品中的图、形等视觉符号,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结合具有艺术特色的视觉表征形式,加以系统性的探索与分析,以多维、动态的交互可视化设计,为可视化带来全新的展示形式,也为文化艺术遗产的数字化重构带来新的视角。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利用新的视觉表现形式、新的数据可视化思维,在满足主题内容以及观者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可视化技术与艺术设计的深度融合。

而在作品可视化上,该项目利用一款基于眼控交互技术的交互视频讲解装置,通过讲解《千里江山图》的相关知识,以及还原绘制《千里江山图》时的上色过程,为观者带来沉浸式的博物馆学习体验。总之,对于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来说,数据可视化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对博物馆数据可视化的展望

可视化技术与博物馆的结合为从大量博物馆文化数据中找出所需信息,寻找新的模型、结构和关系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博物馆与数据可视化的结合是一次紧跟时代发展的火花碰撞,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的交互与融合将会为博物馆带来全新的展陈方式和观展模式。数据可视化虽然不是一种新的技术,但随着不断的创新,尤其是其在博物馆中的应用,会使其迎来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已经开展了数年,成果累累,但依然有很多值得继续探索和挖掘的内容,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技术革新、界面创新、交互加强,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不同的设计定位,以此达到数据可视化的多样化。当下,数据可视化的重要性更需要被重视,在文物“活起来”的同时,数据也需要被“唤醒”。从良渚博物院以及浙江美术馆的数据可视化相关案例中可以看到,数据可视化正在不断发展和改变,其在提升人们对数据利用程度的同时,也加强了数据图像的美观性。数据可视化最直接的目的是展现数据所包含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应当重视人的体验,在配色、布局等问题上加以优化,提升数据可视化的效果,以达到更好的传递数据的目的。

综上所述,数据可视化在博物馆的运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数字化建设来说,数据可视化的应用及普及是必不可少的。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也会随着时代发展、民众需求而变成一种常态化的建设标准。加强数据管理,让文物在数据的空间里“活起来”,让民众用新的模式发现隐藏在大数据之下的美好。在大数据时代下,如何突破新的数据分析方法、数据交互形式,以及如何将数据与艺术相结合已成为新的挑战,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有利于推动数据可视化在博物馆乃至更多应用场景中的普及。

参考文献

[1]中国博物馆协会登记著录专业委员会.中国智慧博物馆蓝皮书(2018)[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8.

[2]涂聪.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数据可视化应用研究[J].电子制作,2013(05):118.

[3]刘健.博物馆数据可视化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为例[J].博物院,2019(02):91-97.

[4]张莅坤,张立红.博物馆数据可视化平台初探——以南京博物院特展为例[J].东南文化,2020(04):170-176.

[5]骆晓红.记录·展示·传播:博物馆文物数字化的空间维度——以良渚博物院文物数字化建设为例[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7(03):56-60. 

[6]罗晓群.考古遗址博物馆展览原则的探索——以良渚博物院基本陈列改造为例[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0,5(03):91-97.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