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影视表演 >>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歌文化保护的途径研究
详细内容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歌文化保护的途径研究

时间:2022-08-19     作者:汤则铭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原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其重要作用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文化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文化、经济建设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民歌文化进行保护传承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因此,首先阐述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歌文化保护的必要性,其次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歌文化保护面临的主要困境,最后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歌文化保护的途径,以期为促进民歌文化保护传承有序开展提供一些帮助。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我国不断向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方向迈进,在此过程中,农村资源要素不断向城市、非农业转移,对农业农村发展造成了极大冲击。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文化空虚化等现象越来越严重,与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形成了极大反差。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综合工程,其不仅涉及乡村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包括对乡村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只有乡村文化全面繁荣发展,乡村振兴方可获得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良好的精神宝库。因此,为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推进乡村文化创新,弘扬乡村文化精髓,展现乡村特色风情。民歌文化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保护传承,影响着各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为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应高度重视对民歌文化的保护传承,并结合其发展现状,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而推动各地乡村建设。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歌文化保护的必要性

可促进乡村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为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至关重要。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外部环境的冲击下,乡村社会数千年来形成的运行原理发生了极大转变,但是我国农业社会的性质和乡村文化的根基没有发生改变。民歌文化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发挥突出的文化熏陶作用,可为乡村振兴营造和谐、良好的乡风环境。我国农民素来有爱劳动、爱生活的良好品质,众多劳动型民歌均在歌颂农民群众的劳动生活,展现农民辛勤劳作的精神风貌。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大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先进科技的发展应用也使人们的双手得到解放。即便如此,源于生活同时高于生活的民歌仍然可以给人们的思想观念造成积极的影响,比如,其可将唯有辛勤劳动方可收获幸福生活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并以此促进营造健康向上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另外,民歌中还蕴含着精忠报国、仁爱孝悌、艰苦奋斗、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对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推动乡村乡风文明建设,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促进乡村乡愁文化重构

千百年来,人们对家乡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不论身处何地,都有免不去的乡愁。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社会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为维持生计,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涌向城市,农村趋于空心化。“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一些重要时节,抑或遭遇一些困境时,身处他乡的人们心头往往会涌现出对家乡的无限依恋。对于民歌文化的保护传承,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不断延续的重要要求,还是重构乡村乡愁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民歌中不仅有描写农民劳动生活的,还有描绘乡村自然景象的,以及歌唱质朴爱情的,题材十分丰富。通过对这些民歌的欣赏、传唱,可在很大程度上满足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需求。另外,民歌还表现出显著的地域性特征,其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当地方言、习俗等的重要体现,凭借其通俗化、口语化的特性,为人们对其进行传唱创造了便利。通过对民歌文化的保护传承,可以让人们很好地获得群体归属感以及身份定位,促进乡村乡愁文化重构。

可促进乡村文化自信提升

民歌文化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还是乡村人民的精神标志,并且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歌文化的价值及其保护传承面临的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众多地区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还加大了对乡村文化的发展力度。一方面,全国各地积极组织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民歌赛事活动,诸如中国农民艺术节、西部民歌歌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大幅提升了民歌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推进,我国民歌逐渐登上了国际舞台,赢得了国外友人的青睐。民歌文化活动丰富多样,有效地提升了人们对乡村文化的自信。另外,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乡村文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对此,可以基于民歌推进乡村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如可依托民歌文化推进地方旅游产业发展,以提升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因此,乡村振兴背景下进行民歌文化保护,不仅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还可增强乡村民众保护传承民歌文化的自觉性。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歌文化保护面临的主要困境

农村经济基础薄弱

随着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各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得到一定提升。然而,就当前农村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而言,乡村文化保护传承仍面临经济基础薄弱的问题。首先,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相较于发展乡村文化,发展农村经济显得更为紧迫,因而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均很难为民歌文化的保护传承提供全力支持。其次,虽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诸如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不断发展成熟,但因为一些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难以紧随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脚步,当前在各种热门新媒体平台中,以乡村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运营人员仍相对偏少,由此进一步影响了民歌文化的保护传承。

民歌传承载体稳定性不足

以广西民歌为例,在广西民歌的保护传承中,民歌传承人和歌圩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不论是社会大众的生活环境还是艺术文化的生态环境都发生了显著转变,由此使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首先,民歌传承的主要方式是口耳相传,大部分民歌都采用自身的民族语言进行演唱,再加上民歌的地域性特征,所以大多需要通过民间艺人集体创作、口头传唱来进行传承,然而,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民歌的传承。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广西各地民族歌手多超过50岁,30岁以下的民歌歌手少之又少,这种民歌传承人青黄不接的局面,让民歌传承受到极大冲击。其次,歌圩是广西民歌的又一大传承载体,广西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歌圩,诸如壮族的“三月三”、苗族的“坐妹”、侗族的“坐夜”等。长期以来,人们通过歌圩以歌会友,用歌定情。而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离开农村走向城市,加之人们情感交流方式的不断增多,使传统歌圩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进而对民歌保护传承造成了不利影响。

民歌文化保护意识有待加强

传统民歌源自人民群众的日常劳作生活,传播迅速,覆盖面广泛。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城镇化的推进,传统的传承方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民歌文化保护传承的发展需求。另外,产业意识较为薄弱,缺乏必要的文化精品。传统民歌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在其长期发展中却表现出产业精品匮乏,民歌文化挖掘力度不足,产业专业人才缺失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歌文化保护的途径

适当融入现代元素,提升民歌文化创新力

传统民歌如果不随着时代发展进行改革创新,很难在现代社会长期稳定地发展,因此,应紧随时代前进步伐,开拓创新,把握现代音乐特征及大众的审美需求,为民歌文化注入时代活水,提升民歌文化的创新力。为此,可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合理融入相应的流行音乐元素,改编出各种形式的新民歌,以赢得更多年轻群体的关注,同时还可在其中融入西方民族曲调元素,让其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相较于传统民歌,全新形式的民歌表现形式趋于多样化,不管是在制作方式上,还是在表演风格方面,都展现出新时代的特色。所以,可在传统民歌固有形式的基础上,将各种曲调、旋律等新型元素融入民歌中,抑或引入复杂的双重曲调形式,有效丰富传统民歌原本的曲式结构。而在表演风格方面,可引入现代通俗的演唱方式,亦可融入相应的美声元素,以及尝试使用双语并唱的方式,使传统民歌在保留自身音乐特色的基础上,展现出全新的面貌,有效赢得人们的关注,推动民歌文化的保护传承。

推进民歌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歌文化要不断挖掘延展自身内涵,积极与地方相关产业进行融合,打造自身品牌,实现产业化发展。首先,延展民歌文化内涵。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自身独特的民歌文化。推进民歌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各地应立足于自身民歌文化,延展其内涵,实现新发展。比如,广西桂林的《印象·刘三姐》为民歌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树立了成功典范,其依托刘三姐这一形象,合理融入桂林山水元素,创作出颇具现代气息的壮族歌谣文化、山水文化,同时为人们奉献了一场场气势恢宏、美轮美奂的山水实景演出。其次,延展民歌文化外延。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于民歌文化的保护,还应在民歌文化的基础上,推进其外延拓展,实现品牌增值,创造经济效益,推进民歌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正是基于产业化发展思想的推动,才让《印象·刘三姐》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创作团队将刘三姐这一形象与桂林山水进行充分融合,依靠桂林旅游这一庞大市场,提出山水实景演出的创意主题,并邀请著名导演张艺谋担任总导演,推进刘三姐歌谣文化的有效创新,使《印象·刘三姐》获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加强传承人培养,推进乡贤文化重建

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同时也为培养民歌文化传承人提供了有力支持。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应让民歌文化走进地方校园,推进民歌文化与课堂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大对民歌文化的宣传推广力度。学校可通过音乐课堂,为学生介绍民歌文化,并向学生展现经典的民歌曲目,带领学生领略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艺术魅力,让当地学生深切感受到家乡所具有的独特传统文化,从而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保护传承民歌文化的浓厚兴趣。另外,教师还可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与民歌文化有关的各种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民歌文化中充满趣味性的元素,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并依托民歌文化与舞蹈的相互结合,加深学生对民歌文化的印象,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感受民歌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将民歌文化传递给更多人,让更多人认识地方独特的乡贤文化,从而进一步为民歌文化保护传承培育更多传承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把握社会经济规律,建设美丽乡村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歌文化保护传承还应充分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升民歌文化保护传承的品牌意识、经济意识、社会意识,不断开拓市场,切实提升民歌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让这一传统文化有序步入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比如,积极鼓励民间自发组建专业的民歌艺术团体,通过专业机构对其进行包装、宣传等,为其创造各种演出机会,以此推动其商业化发展。需要明确的是,对于民歌文化的保护传承、特色乡村的振兴、乡风文明的建设等,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只能为民歌文化的历史文化价值提供保护,而民歌文化的创新发展,还需要自我探索,如此方可实现对民歌文化的广泛传播,提升其影响力。依托现代化的商业模式,以更引人注目的方式来传承民歌文化,有利于进一步满足乡村振兴战略中保留乡村特色风貌的要求,大力推动民歌文化现代化发展。

总而言之,我国民歌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认识了解各民族历史、文化、民俗的宝贵资料,有着重要的综合价值。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民歌文化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乡村振兴背景下,为实现民歌文化的保护传承,应明确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歌文化保护的必要性,并结合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歌文化保护面临的主要困境,从适当融入现代元素,提升民歌文化创新力;推进民歌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加强传承人培养,推进乡贤文化重建;把握社会经济规律,建设美丽乡村等不同路径入手,切实推动民歌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莉琳.保护非物质文化视角下广西民歌文化的传承[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37(03):162-164.

[2]汤夺先,陈艳.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民歌的传承发展研究[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4):25-37.

[3]侯芸莉.“十四五”背景下河北民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研究[J].今古文创,2021(41):70-71.

[4]李沛新,侯代忠.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西优秀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研究[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01):25-31.

[5]秦道均,黎姣,赵雅玲,等.非物质文化保护框架下荆楚民歌文化的活态化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36):19-20.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