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化传承 >> 纳西族民间故事中的生态观意蕴探析
详细内容

纳西族民间故事中的生态观意蕴探析

时间:2022-12-01     作者:郭晓凤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马列部【原创】

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系统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视域下研究全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理论和实践极具时代意义。基于云南省纳西族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背景,浅析纳西族民间故事中蕴含的生态观,总结纳西族生态观的典型性特征和意义。

纳西族人口数量不多,但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且生态观极具特色和创造力。“纳西族千百年来都奉行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认为人与自然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关系,应当互相尊重、和睦共处。”譬如世界上唯一仅存的象形文字——东巴文备受世界瞩目,它是纳西族祖先探究人与自然如何共命运、同呼吸并以利益观为价值导向沉淀下来的文化。纳西族象形文字,纳西语称“司究鲁究”,直译为“木迹石迹”,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留记在木头石头上的痕迹”;二是“木石之痕迹”,可引申为见木画木,见石画石,因此在纳西族文化发展的脉络中自然世界是根基。又如早年纳西族人不论男女都有披肩,后来披肩成为妇女的装饰,还兼具保暖功能,被称为“披星戴月”衣,其上面横向排列着七个色彩秀美的圆形图案,寓意是歌颂纳西族妇女勤劳勇敢的品质,也有人说这是古代纳西族图腾崇拜的标志,在纳西族古老的《东巴经》中视青蛙为智慧之神,因为它在人类危难之际解救了人类,披肩上的圆形图案象征着青蛙的眼睛。

此外,纳西族的饮食、节日、家国情怀无一不体现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纽带关系。而这种理论和实践高度统一的生态观念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价值及时代意义都是同向而行的。而本文旨在浅析纳西族流传上百年的民间故事中蕴含的生态观。

纳西族的生态观符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要求我们树立生态治理的大局观、全局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实际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坚持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创性理论成果。纳西族民间故事——东巴经的来历就具有典型性。相传在远古时,人类的祖先受到妖魔侵扰,在快失去安身立命之所时,长者、智者、能者等商量后一致认为需要去占卜女神处求取经书和占卜的方法。他们起先派遣了鹰和麻雀去取经书,可因在途中遭遇暴风雪而以失败告终。第二次,白蝙蝠自告奋勇要前去取经书。白蝙蝠说:“我有很好的口才,我有本事从占卜女神那里取到经书。可我的翅膀太小了,飞不到十八层天上啊!”金色大雕说:“我可是飞禽中的佼佼者。我有强壮的翅膀,可我的口才笨拙,就算飞到十八层天上也无法取到经书。”白蝙蝠说:“那么,我们一起去吧,你当坐骑,我当骑手!”金色大雕说:“我可是众禽之首,怎能当你的坐骑?”白蝙蝠说:“如果你不愿意,那么我们就来打赌,谁先看到明日的日光谁就当坐骑,如何?”大雕同意了。第二天天还没亮,金色大雕就来到河水的西面,朝东面望着。而白蝙蝠坐在河水的东面,看着西面的高山。不一会儿,金色的太阳照射到西面的山顶上,白蝙蝠首先看到了日光,而愚笨的大雕只知道太阳从东边升起,却不知日光会首先照射到西方的山顶上。最终,大雕载着白蝙蝠从十八层天上取回了纳西族的《东巴经》。从此,纳西族从东巴经中的教义里学会了敬畏自然、敬重生命,学会了自然、平和、友爱和感恩。这个故事深刻体现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关系,以及纳西族的宗教信仰。

其他阐述纳西族朴素生态观的故事还有很多,其思维大多都是人类社会脱胎于自然界,但也依附于自然界繁衍生存,人类在实践中有了生产自足的能力,尝试探索和征服自然,但却受到了自然的责罚。后经第三方神灵或权威人物的介入和纠正,人类终于认识到了与自然的关系,开始遵循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而这一朴素生态观有着丰富的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

在实践层面,它体现出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智慧,中国的古代先哲们认为人与自然应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纳西族祖先在农耕时期也借鉴了丰富的农耕智慧进行农业劳作。

在理论方面,纳西族东巴文化的符号记录以及《东巴经》中关于自然神的描述是其生态观形成的理论源泉。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加深入地影响着各民族地区的发展理念和建设思路,纳西族民间故事中的生态观也有了新的解读和发展视角。

纳西族民间故事中生态观的特征

纳西族民族史中,民间故事的数量多、体量大。有些故事被纳西族人在日常中口口相传,成为具有代际承接性的传说;有些则被官方性地收录在相关的书籍和经书里;还有些则以丰富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讲述纳西族生态观的民间故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共性特征。

反映了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纳西族民间故事《猎人的遭遇》讲述了坐落在丽江古城狮子山上坞古村爱打猎的小伙子的故事。小伙子不听山神的警告,在狮子山上射伤了一只白狐后,遭到了全家人变成了傻子的报应,后来坞古村立下村规民约:不准狩猎任何野生动物,不许砍伐任何树木。从那以后,人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民间故事《花蛇大闹泸沽湖》讲述的是:有一天,在风景秀丽的泸沽湖上出现了一条巨大的花蛇,蛇背上绿底红斑的花纹散发出诡异而猩红的光芒,让人看了不寒而栗!巨蛇摇摆身子,顿时狂风大作、地动山摇,而泸沽湖的水也变得又黑又臭。眼看家园就要被毁灭,村民便派人去永宁请当地最有威望的松嘛,松嘛乘船来到湖中心,祭献贡品,作法事,似乎是在与天上的神灵倾心交谈。慢慢地,泸沽湖变得平静了。事后,松嘛向村民说明了事情的缘由。原来这一切皆因有人把不干净的东西扔进了湖里,弄脏了圣洁的湖水,从而触怒了神灵。所以神灵就派巨蛇来惩罚人类。从此,泸沽湖畔的摩梭人怀着敬畏自然的心守护家园,并把这一良好的习俗变成村规民约,沿袭至今。

此外,像《巴坞村的传说》《创世纪》《哈玛达咪的传说》《三眼井奇闻》等民间故事也都反映了人类文明与生态观之间的密切关系,具有警示教育的意义,揭示了人类如果不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那么必然会遭受自然的惩罚。正如恩格斯曾提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他们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丽江的自然资源丰富,特有、稀有的动植物种类也非常多,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被誉为“北半球生物多样性的缩影”。

“十三五”以来,在丽江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丽江市生态环境系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实效。2021年3月,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印发了2020年度生态环境指标考评结果:丽江市国考、省考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指标考核满分30分;丽江市2020年度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100%,指标考核满分20分;丽江市未发生重特大环境人为损害事件。这体现了丽江生态文化符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要求。

体现了对经济发展的适用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云南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国的宝贵财富,一定要世世代代保护好,并明确要求云南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这既是对云南生态环境的高度赞美,更是对云南干部群众的激励鞭策。云南省第十次党代会共计11次提到生态文明、32次提到生态,明确把“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成效显著”作为更加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奋斗目标之一。因此,充分重视和挖掘促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经济繁荣的共性因素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云南的生态旅游经济处于“淡季”,直到2022年5月份再次迎来春天。而丽江更是成为游客的首选,这与丽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宜人气候、秀丽风光及淳朴民风等有直接的关系。丽江的旅游业对云南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游客在云南可以领略绝美风光,品味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丽江市的很多热门景点都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而导游和当地居民也以各种形式向游客诠释人类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关系。

在新时代,纳西族的生态观以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的变化形态体现出对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纳西族生态观的新发展体现在方方面面,并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纳西族生态观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强国建设。纳西族的生态观与时俱进,在新时代有了更多的发展,日常生活中的移风易俗、绿色婚丧已然成为常态,以三朵节为代表的节日祭祀更深入人心。

促进民族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主要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是人的母体,“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简而言之,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处于主动的位置,自然是人实践的对象,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桥梁。

纳西族民间故事折射出的生态观具体地描绘了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以及若没有处理好两者关系会产生的后果。这种通俗简单的表达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集中体现。

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纳西族生态观是历史发展中具有代际承接性发展的民族文化,并在居民的日常中成为约定俗成或具有法理要求的常态,这有效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创造性发展。丽江多年来的生态环境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像丽江著名的旅游景点玉水寨、三股水、东巴谷、玉龙雪山、云杉坪等都将纳西族民间故事融入其中,以动人的风貌和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态观进行诠释,进而调动了民众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新时代,文化的发展形势日趋富含利义取向、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及创新的要求。纳西族民间故事里承载的文化使命生生不息,流传百世,既有利于文化传承,又体现了人类探寻未来新发展的思路。因此,在未来,纳西族民间故事仍然具有传承性和进步性。在当今的旅游新业态中,纳西族民间故事以多元形态在服饰、节日、旅游中重塑了文化的丰富性,实现了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和少英.纳西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3]丽江市古城区文化和旅游局,丽江市古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心.纳西族生态智慧故事[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9.

[4]魏华,卢黎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特征与时代价值[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9(03):69-76.

[5]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1)[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6]陈晓辉.论恩格斯的自然观及其对当代的启示[J].学习与探索,2014(11):27-30.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