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化传承 >> 《南史》中建筑类词语例析
详细内容

《南史》中建筑类词语例析

时间:2022-12-01     作者:孙启荣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原创】

《南史》作为一部中古时期重要的历史典籍,反映了当时重要的历史事件和王朝的兴衰演进,具有重要的文献研究价值。从语言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个时期对上古汉语有较多的继承,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古时期的语言特点。建筑词语的例证对后人研究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建筑词语是一定时期实体建筑的反映,在描绘建筑物的同时被深深地打上了民族文化的印记。通过对建筑词语的考察,能够寻觅出人们在建筑方面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等深层次的文化信息[1]。《南史》记载了自宋武帝永初元年(420)至陈后主祯明三年(589)约170年四个朝代的兴亡历史。这一时期正处于中古汉语时期[2],语言上也体现了中古时期的社会历史状况和汉语的时代特点。本文以建筑类词语为例,分析其含义、使用特点,以供读者参考。

一、亭

亭具有悠久的发展史。周代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塞的小堡垒;秦汉时期的亭为维护社会治安的地方组织所使用;魏晋后,亭逐渐演变至有柱有顶无墙,作点景造景之用,建于园林供人休憩、观景。

《南史》中,“亭”共出现141处,绝大多数是以该亭为标志的地名,其中“新亭”最为突出。新亭,故址在今江苏省江宁县南。三国吴建,原名临沧观,晋安帝隆安中丹阳尹司马恢之重修,名“新亭”。如《南史》卷一:“徐道覆欲自新亭焚舟而战……”卷二:“及至都,群臣迎拜于新亭。”很显然,“新亭”在这里都用为地名。又如“金昌亭”,卷一:“……使中书舍人邢安康弑帝于金昌亭。”诸如这类的例子还有兰亭(卷七)、甘露亭(卷十)等。

也有少部分含“亭”的词语表示官爵。例如,卷十八:“参帝中军军事,入补尚书度支郎,改掌祠部,袭封高陵亭侯。”卷二十一:“瞻,字思范,弘从孙也。祖柳,字休季,位光禄大夫、东亭侯。”侯,汉代指仅次于王的爵位,明代指介于“公”与“伯”之间的第二等爵位。据《武帝纪》,曹操于建安元年(196)授大将军之前,有洛阳北部尉、顿丘令、骑都尉、济南相、典军校尉、奋武将军、建德将军、费亭侯等官爵名号,名目繁多,故以其庙号称之。

二、臺

“臺”在《南史》中共有430例。其词义,既有对古义的传承,也有新的发展。“臺”(以下用“台”)本指用土筑成的高而平的建筑物。春秋战国时期盛行高台建筑,以供游览、观眺、祭神。《南史》中也有此类用例。卷四:“夏四月庚午,殷祀太庙,降诸囚徒。先是,立商飙馆于孙陵冈,世呼为‘九日台’。”“台”也用作地名。如卷二:“八年春二月辛酉,魏克滑台。”

古籍中,“台”的一个常见义是古代中央官署名。《南史》作为中古时期的一部重要史书,对这一义项有较多的使用。如卷一“庚申,帝镇石头城,立留台总百官”;卷五“甲子,慧景入建邺,台城内闭门拒守”。常用的双音节词有“台署”“台省”“台府”等。“台省”指代表皇帝发布政令的中枢机关。“台府”指中央政府机构,也指御史府。

古籍中,“台”还有陵墓的意思,但《南史》中未见。至于后来出现的“像台的家具”义,如锅台、梳妆台、讲台、灯台,也未在《南史》中出现。

三、楼

楼是两层及两层以上的高大房屋。《左传·哀公八年》:“……囚诸楼台,栫之以棘。”《孟子·告子下》:“……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南史》中“楼”有115例。卷七:“己酉,幸京口城北固楼,因改名北顾。”卷九:“甲子,广州言仙人见于罗浮山寺小石楼。”楼的名称丰富多样,如庆云楼(卷二)、兴光楼(卷五)等。

楼也指城墙或土台上的建筑物,如建在高高城台上的,有城楼、箭楼、敌楼等。《南史》中也有此类建筑物。如卷二十九:“……敕从登南掖门楼以观之。”卷四十一:“其晚台军射火箭烧东北角楼……”

“车、船上有上层者,其上层称‘楼’。”这是“楼”稍晚产生的一个义项。左思《吴都赋》“楼船举帆而过肆”,楼船,古代多用作战船,也代指水军。《南史》中也有类似用例。有“楼车”,如卷一“及至,升诸楼车以示之,城内莫不失色”。也有“楼船”,如卷九“公英谟雅算,电扫风行,驰御楼船,直跨沧海”。

南北朝时期,“楼”还产生了一个新的意义,即茶肆、酒店、歌舞厅及旧时妓院等场所,如刘邈《万山见采桑人》诗“倡妾不胜愁,结束下青楼”。此“青楼”指妓院。《南史》中也有相关用例,但含义不同。卷五:“武帝兴光楼上施青漆,世人谓之‘青楼’。”《汉语大词典》:“青楼②:指南朝齐武帝的兴光楼。后也泛指帝王之居。”

四、阁

古代的“阁”,本指置于门上防止自阖的长橛,也指贮藏食物的橱柜,并非典型的建筑词语。稍后产生“楼阁”义。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淮南子·主术训》“高台层榭,接屋连阁,非不丽也”。《南史》中也不乏这类例子。卷二:“五月丁卯,曲赦梁、南秦二州剑阁以北。”后代设在风景区或庭园里的“阁”,多为四方形、六角形或八角形,一般为两层,周围开窗,多建在高处,可以凭空远望。《南史》由于时代原因,未见此种用例。

古代女子的闺房也称“阁”。如《乐府诗集·木兰诗》“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实际上《南史》中已见此类用法。如卷五“截壁为阁”。阁还是古代官署名,内阁的简称。如《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南史》卷三“时废帝左右直阁将军宗越、谭金、童太一等是夜并外宿”。

五、宫

“宫”,本是对房屋、居室的通称。如“入于其宫,不见其妻,不祥也”。此义《南史》中未见。“宫”在《南史》中的常见义有:第一,“帝王的居室”,此义于秦汉后产生,《南史》中多见此义。如卷一:“礼毕,备法驾,幸建康宫,临太极前殿。”卷四:“八月丙午,幸旧宫,申都下狱及三署见徒,量所降宥。”另外,《南史》有“帷宫”一词。帷宫,指古代帝王出行时用帷幕布置成的行宫。如《周礼·天官冢宰》“为帷宫,设旌门”。郑玄注:“谓王行昼止,有所展肆若食息,张帷为宫,则树旌以表门。”《南史》中继承了这一意义。第二,“特指太后、太子及贵族妇女居室”。卷三:“路太后停尸漆床,移出东宫,上幸宫见之……”卷三:“及在东宫,五六岁能缘漆帐竿,去地丈余。”第三,“棺材”,多称“梓宫”,指皇帝、皇后的棺材。卷四:“梓宫于东府前渚升龙舟。”卷八:“明年三月己丑,王僧辩平侯景,率百官奉梓宫升朝堂。”

六、堂

“堂”,最早指夯土使高出地面成四方形的屋基。如《礼记·檀弓上》“吾见封之若堂者矣”,郑玄注:“封,筑土为垄。堂形四方而高。”这个意义在《南史》中未见使用。

“堂”也指建于高台基之上的厅房。《论语·先进》:“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南史》卷四:“又于所住堂内得玺一枚,文曰‘皇帝行玺’。”

“明堂”,即古代国君行礼、理政、祀神的处所,是古籍中的常用义。《文选·东京赋》:“度堂以筵,度室以几。”薛综注:“堂,明堂也。”其在《南史》中也是一个常见义。如卷二“皇帝即位于中堂,备法驾入宫,御太极前殿”;“是日,又宗祀文皇帝于明堂,以配上帝”。

旧时官吏办公的处所也称“堂”,如政事堂、厅堂。《南史》卷十:“又诏御府堂署所营造,礼乐仪服军器之外,悉皆停息。”

古代专为从事某种活动的房屋,也称“堂”,如讲堂、庙堂、灵堂。如卷一“(宋高祖武皇帝)尝游京口竹林寺,独卧讲堂前,上有五色龙章”;卷二“丙寅,芳香琴堂东西有双橘连理”;卷八“二年春正月壬寅,诏求鲁国孔氏族为奉圣侯,并缮庙堂”。至于近现代常用的“学堂”“食堂”“店堂”“课堂”,《南史》中未见使用。

表示同祖父的亲属关系,《南史》称“同堂”,如卷十五“尚书同堂姊为江夏王妃,檀珪同堂姑为南谯王妃”。

七、榭

“榭”本指无室的厅堂,即四面敞开的较大的房屋,也是古代讲武、阅兵和帝王狩猎习射之所。《尔雅·释宫》:“阇谓之台,有木者谓之榭。”郝懿行义疏:“榭者,谓台上架木为屋,名之为榭。”《南史》卷五十五:“州城南临水有峻峰,旧传云‘刺史登此山辄代’,由是历政莫敢至详。详于其地起台榭,延僚属,以表损挹之志。”

“榭”的常见义是供人游憩或眺望的建筑物。明清时代,称园林中三面环水、一面着陆的供人休息、观赏的亭式建筑为榭,如《红楼梦》中的藕香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水心榭等。《南史》中也已出现供人远眺赏景的榭。如卷六十“华楼迥榭,颇有临眺之美;孤峰丛薄,不无纠纷之兴”。

八、殿

殿的本义是“击声”,见《说文·殳部》。段玉裁注“此义本义未见,假借为宫殿字。……又假借为军后曰殿”,即行军走在最后。古代泛指“高大的房屋”,后来专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事的房屋”。《汉书·霍光金日磾传》:“鸮数鸣殿前树上。”颜师古注:“古者室屋高大,则通呼为殿耳,非止天子宫中。”

殿也有“高大的房屋”义,但《南史》中用例很少,如卷五“乃剔取诸寺佛刹殿藻井、仙人、骑兽以充足之”;卷七“性方正,虽居小殿暗室,恒理衣冠小坐,暑月未尝褰袒”。

殿的常用义是“宫殿、王宫”。此义在《南史》中用例相当普遍。如卷三“卫将军袁粲、中军将军褚彦回入卫殿省”;卷六“戊戌,宣德皇后临朝,入居内殿,拜帝大司马,解承制,百僚致敬如前”;卷九“仍诏甲仗百人出入殿省”。殿省指宫廷和台省。《南史》中宫殿的名称很多,如未央殿、太极殿(太极前殿)、正光殿、清暑殿、玉烛殿、景福殿、仁寿殿、临光殿、延昌殿、崇正殿、乾和殿、含德殿等,名称反映了古人对王朝兴旺发达的美好期待。

九、轩

“轩”本指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帷幕的车子,供大夫以上高官乘坐。《左传·哀公十五年》:“大子与之言曰:‘苟使我入获国,服冕乘轩,三死无与。’”《南史》中则多见“轩冕”一词。如卷八“高祖屏除嗜欲,眷恋轩冕,得其所难,而滞于所易,可谓神有所不达,智有所不通矣”;卷七十五“我布衣草莱之人,少长垄亩,何宜枉轩冕之客”。轩冕是指古时士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也借指官位爵禄。

用作建筑类词语,“轩”可指楼板、栏槛。《楚辞·招魂》:“高堂邃宇,槛层轩些。”《南史》中也有此义少量用例。如卷十二“尝于阁上靓妆,临于轩槛,宫中遥望,飘若神仙”。

用作建筑类词语,“轩”也指房屋。《后汉书·延笃传》:“夕则消摇内阶,咏《诗》南轩。”《南史》中多有这类用法。如卷四:“是以五色来仪于轩庭,九穗含芳于郊牧。”轩庭指居室庭院。如卷六“明可临轩,遣使恭授玺绂”。《南史》中“临轩”一词多见,指皇帝不坐正殿而御前殿,殿前堂陛之间近檐处两边有槛楯,如车之轩,故称。

作为建筑类词语,“轩”还表示有窗的长廊。如沈约《学省愁卧》诗“愁人掩轩卧”。著名的轩有上海豫园的静宜轩、河北保定的高芬轩等。中古时期以后,轩多表示“以敞朗为特点的建筑物”,著名的有北京颐和园的养云轩、苏州网师园的小山丛桂轩等。《南史》多着力于宫廷王事的叙说,受体例所限,似无表示这一类意义的词语。

十、塔

塔是佛塔的简称。《说文·土部》新附“塔,西域浮屠也”。王玉树《说文拈字》:“塔字诸书所无,惟见于葛洪《字苑》,是晋以前尚无此字也。”塔本用于放置舍利与佛骨,后来演变成表示佛祖信仰和表达虔诚的纪念性的佛教建筑。如河南嵩岳寺塔、上海龙华塔等。《南史》中“塔”字多见,如卷十“于郭内大皇佛寺起七层塔,未毕”;卷二十五“立佛寺,作白狼、童子像于塔中”。书中常出现的塔名有阿育王塔、白塔(寺)、宝塔、旧塔、画塔等,其中阿育王塔出现次数较多。

“塔”也表示佛堂。《魏书·释老志》:“弟子收奉,置之宝瓶,竭香花,致敬慕,建宫宇,谓为‘塔’。塔亦胡言,犹宗庙也,故世称塔庙。”《南史》中未见使用。“塔”还表示“塔形的东西”,如水塔、灯塔。范成大《峨眉山行纪》:“又有塔松,状似杉而叶圆细,亦不能高,重重偃蹇如浮图,至山顶尤多。”由于此义产生的时代较晚,所以《南史》中没有出现。

十一、斋

斋,指“家居的房子”。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孙绰赋《遂初》,筑室畎川,自言见止足之分。斋前种一株松,恒自手壅治之。”《南史》中也不乏此类用例。如卷五“皇后亦淫乱,斋阁通夜洞开,内外淆杂”;卷六“时帝所住斋常有气,五色回转,状若蟠龙”。

斋也是“斋宫”的简称。斋宫,指供斋戒用的宫室屋舍。《南史》中有一个用例。卷八:“况郊祀配天,罍篚礼旷,斋宫清庙,匏竹不陈。”其余都简称“斋”。如卷三十二“王母殷淑仪薨后,四月八日建斋并灌佛”。

斋也指“学宫”。如《宋史》中:“太学置八十斋,斋各五楹,容三十人。”其实《南史》中已见用例。卷二十八:“时父湛之为丹阳尹,使其子弟并着芒屩,于斋前习行。”

中古时期以后,“斋”也用作商店名称,如古代有月盛斋,后来北京有荣宝斋,苏州有采芝斋等。《南史》中未见此类名称。

参考文献

[1]姜德军.汉语传统称谓词语与居室建筑文化[J].汉字文化,2007(02):66-68.

[2]梁芳.《大般涅槃经》双音外来词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11.

[3]曾文斌.中古汉语“诵读”概念场词汇系统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42(01):25-30+76.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