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城市印象 >> 独特的台州民俗文化 ——以台州节日民俗为例
详细内容

独特的台州民俗文化 ——以台州节日民俗为例

时间:2022-12-09     作者:邵攸妮 吉林外国语大学【原创】

台州民俗具有独特性,尤其是节日民俗。在古代,台州的本土文化就与外来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目前台州人民对节日民俗进行了继承与创新,既保持了台州节日民俗的本土化,又赋予了台州节日民俗新的时代意义。从整体性来看,独特的台州节日民俗体现出中国东南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柔和性和多样性。独特的台州节日民俗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

民俗是民众在生存活动中为了持存发展生命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具有模式化的生活文化[1]。民俗是民间风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域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部,台州位于浙江省中部,具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特点,台州地势由西向东倾斜,背山面海,西部山峦绵延,东面是与天际相连的东海,波澜壮阔,一望无垠,形成了山海雄奇的特殊景观。加之台州历史悠久,受人口迁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台州民俗文化[2]。在台州民俗文化中,台州节日民俗具有独树一帜的特点。现将从台州节日民俗的本土化、台州节日民俗的传承与创新、台州节日民俗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三方面来阐述。

台州节日民俗本土化

台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南朝宋的正史才有对台州风俗的简略记载,东晋和南朝时,中原居民陆续大批南迁入台,在民族融合和同化政策的双重影响下,以中原习俗为主的许多北方习俗随之传入,并大有取代原有民俗之势。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台州被称为“辅郡”,儒家理学影响当地民俗显著[3]。因此,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台州民俗是越俗、北方中原习俗、儒家理学习俗的融合。台州民俗是外来风俗与本土环境双重影响之下的产物。台州民俗尽管有许多外来的习俗,但都会受到本地的种种影响而逐渐“本土化”[4]。台州节日本土化主要表现为一些节日的时令会发生改变,以正月十四贺元宵、八月十六过中秋最为典型。

正月十四贺元宵

全国各地统一把农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但是,台州人在每年的正月十四过元宵。虽然台州地域小,但其元宵节有自己独特的民俗特点。

方国珍将元宵节定为正月十四

方国珍出生于台州黄岩,曾在临海建国称王[5]。他对母亲十分孝顺,在统治台州期间,因母亲农历初一、十五要念佛吃素,方国珍便将上半年的元宵节提前一天过。因此,台州人在正月十四过元宵节。另说,据《临海县志》记载,因后来各路起义军争权,方国珍恐朱元璋趁着元宵佳节前来偷袭,便提早一日过元宵节[5]。

戚继光抗倭

明朝,抗倭将领戚继光得知倭寇准备在正月十四时偷袭台州各县城,因此,将戚家军埋伏在台州县城的各个地方,嘱咐居民准备好蜡烛,一旦开战,每人每户都点亮房间,让倭寇无处可藏,戚继光因此顺利击败倭寇。为了纪念戚继光抗倭胜利,人们将正月十四定为元宵节。因此,台州元宵节有“十四夜,间间亮”的习俗。

八月十六过中秋

全国各地将中秋节定为农历八月十五。但是,台州人却在八月十六过中秋节。台州人的中秋节独具特色。

状元孝敬伯母将中秋改十五为十六

临海城关人秦鸣雷,是明代状元。秦鸣雷曾任南京礼部尚书,总校《永乐大典》。自小丧母,靠伯母抚养长大,饮水思源,孝顺伯母。由于秦鸣雷的伯母信佛,初一、十五戒荤吃素,秦鸣雷不忍心让她错过中秋节,因此将中秋推迟一天。

八月十六起义成功

明朝年间朱元璋起义,命属下将“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放入月饼中,那日恰逢中秋节。当时由于交通没有那么便捷,信使需徒步到台州,又因路途遥远,当信使到达台州时,已经是农历八月十六。但是,幸运的是,推迟了一天的起义并没有失败,台州人为庆祝这一天起义胜利,将中秋节定为农历八月十六[5]。

台州节日民俗的传承与创新

台州节日民俗是经过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反复实践而形成的文化。这些文化被一代代人不断丰富、积累,最终形成稳定的,具有规范性、模式化和制度性的民俗[7]。随着时代不断变迁,台州节日民俗也与时俱进,台州人不断对节日民俗进行创新与发展。其中,温岭石塘小人节和台州渔村“送大暑”风俗在台州民俗传承与创新上起到了典范作用。

温岭石塘小人节的传承和创新

石塘小人节的传承

小人节习俗传承以家庭为单位,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家人为1—16岁的小孩举行特定仪式,俗称“做七月七”,是我国民间乞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仪式内容以祈福保生仪式为主,祈祝对象是七娘妈。当地认为七娘妈是小孩的保佑神,在此日祭拜七娘夫人,可以保佑孩子健康平安地长大[8]。

小人节的祭品是彩轿、彩亭、七娘妈座。彩亭必须是三层结构的“满金亭”,上面增加了上京赶考的人偶,表示孩子即将成年,出去可以有所作为。在满金亭的背后,挂一袋包括七个种类的鲜花,敬上七满盅酒以示圆满。家人穿上新衣新裤新鞋,擎香祈祝后,将七根香插在彩亭前,并将七色线和状元锁挂在脖子上,这样成人仪式才算圆满。这样的祈福方式是对孩子的期望与祝福,一直流传至今。

石塘小人节的创新

随着时代的变迁,小人节也有所变化。小人节的创新说明台州节日民俗与时俱进,与现代生活接轨。

在“七月七”祭拜的环节,打破了男“亭”女“轿”的观念。随着现在女性地位不断提高,独生子女的家庭一般会为女孩购买和男孩一样的彩亭,这体现了男女平等观念的不断加强。在小人节,女孩与男孩一样会受到重视。

小人节从家庭祭祀变成公共祭祀,举办形式从小范围到大范围,这样的转变方式能够使非遗得到更好的传承。在创新中传承,能够让非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举办大型公共活动,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参与的积极性,也可以使孩子有更强的体验感,由此孩子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小人节所蕴含的意义。

台州渔村“送大暑”风俗传承与创新

送大暑船是台州许多渔村旧时有的民间传统节日庙会,以迎、祭“五圣”为主要内容,也可以说是送暑保平安的一种民俗活动。椒江葭芷原是台州湾入海的一个小渔村,是浙江省重要的渔业基地,聚集着许多渔民。随着城市化与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椒江逐渐融入台州这一城市的整体布局中。对于“送大暑”风俗,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台州渔村“送大暑”风俗的传承

每年大暑节气期间,也是台州渔村“渔休节”期间,届时大家会去椒江葭芷五圣庙参加庙会,活动长达半个月,参加活动人数成千上万。庙会活动的高潮是大暑当天举行的多种多样的民间艺术表演。浩浩荡荡的群众队伍会将大纸船送到江边,人们会在岸边观望到船没有踪影才离去。

在“送大暑”风俗中,台州居民继承了向五圣祈福的习俗,希望能够驱病消灾,保佑家人平安。传闻椒江葭芷在清朝年间常有瘟疫,这五圣原是五个瘟神,后则相传为五位专门治理瘟疫的神仙,其帮助当地居民免去了瘟疫之苦。当地人为了纪念他们,形成了拜五圣的习俗。葭芷位于椒江入海口,渔民较多,故在大暑节气供奉五圣来保证安全。其间,渔船会将供品送到椒江入海口,让五圣享用,来表达自己的虔诚之心。这是送大暑船最初的含义。这种祈福和保佑的含义一直沿用至今。

台州渔村“送大暑”风俗的创新

随着经济生活的不断发展,台州渔村“送大暑”风俗所代表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在“送大暑”期间,不仅敬畏五圣,更加关注实际生活。在现代社会,人们会庆祝渔业的丰收,祈求他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他们将向五圣祈福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向往。由此可见,现在人们更加重视生活质量,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也更加强烈。这种转变体现了人们希望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人们通过“送大暑”,借着对神灵的敬畏,表达了自己扎扎实实过日子的态度,体现了人们的实干精神和对殷实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台州节日民俗与东南地域文化的关系

台州节日民俗体现了中国东南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在丘陵环绕的地方,人们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台州地区的人民一直以来保持着淳朴的品格。台州节日民俗反映了东南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和神秘性。东南地域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而人们会在相对封闭的情况下自娱自乐。由于民间一直保留着神话传说,故人们会按照神话故事对节日进行传承与创新。

台州节日举办时间的与众不同

东南地域文化所特有的价值体现在台州节日举办时间的与众不同上。人们会根据民间传说继承和发扬民俗文化。正月十四过元宵体现了人们对戚继光抗倭的赞扬和认可,肯定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险、勇于抗敌和团结一致的精神。清明节期间,人们会在其中的一天专门为家人扫墓;但是台州人会延长时间来祭祀和思念祖先,这是因为东南地域的人民住在沿海地区,经常出海,回家的时间不固定,所以才会在清明期间延长节日时间,以便既能安心工作,又不耽误祭祖。

农耕文明在台州节日里的重要性

中国东南地域重视农耕文化,在四月初八吃乌饭麻糍说明当地人以农耕文明为主,由于地区封闭,当地人自给自足,生产生活所需以及经济来源大部分来源于种植的农作物收成。这体现出农耕文化对东南地域人民而言极其重要。

台州位于中国东南部,而台州节日文化是东南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南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节日民俗的举办时间与众不同和农耕文明对东南地域人民的重要性上。人们会从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中继承和弘扬优秀的精神品质,以农耕文化为重,注重实际生活,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台州节日民俗体现了中国东南地域文化的柔和性

台州位于吴越之地,其特点既有吴语的柔软婉转,也有节日民俗中饮食文化所包含的柔和。中国东南地域文化有着南方特有的细腻和柔和,这不仅体现在台州节日民俗中饮食的制作上,也体现为台州节日民俗中饮食所代表的含义。

台州节日民俗中饮食制作的柔和性

台州节日民俗中饮食制作的柔和性体现在制作的细腻和精细上。例如,清明节期间台州人会吃青团。青团的汁一般是从艾叶中提取,人们将艾草的汁液与面粉混合在一起搅拌,然后进行发酵,再不停地揉搓,最终将艾草淡淡的清香与面团融在一起。这一制作过程不仅能让人感受到台州人做事的细腻感,也能让人感受到台州节日民俗中饮食的柔软性。

再如台州传统小吃麦油脂(即食饼筒),麦油脂皮是用黏稠的面粉糊在锅中轻轻摊开,然后再用锅铲慢慢地摊平制作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需要将面粉糊均匀地摊在锅炉中,每一处的厚薄程度要一样,这样吃起来才会比较有弹性。麦油脂制作过程的柔和体现了东南地域文化中的细致与精细。台州节日民俗中的饮食制作不仅为人们带来了食物口感上的清香,也让人们体验到了快时代下的“慢生活”。

台州节日民俗中饮食所代表的柔和性

在台州,重阳节会吃九层糕。九层糕类似于年糕,由于糕和高的读音相同,有年年升高的意思,代表着一年里学生学业能够步步升高,人们的事业能够直步云霄。元宵节吃的甜糟羹代表着人们对生活幸福与甜蜜的希冀;新年吃隔年饭,寓意年年有余。

从以上台州节日民俗的饮食文化所代表的含义来看,其都展示了台州人对美好生活的祝愿。香甜的糕点代表着中国东南地域的人民对生活有着积极的态度,认真地对待生活,也体现了中国东南地域人民对待生活的温柔与柔和。

台州节日民俗体现了中国东南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东南部地貌特征丰富,不同的地貌特征形成了不同的民俗。台州有着山海雄奇的特殊地貌。在台州,丘陵地区和临近东海地区的节日民俗也会有所不同。台州节日民俗的多样性也体现了中国东南地域文化的丰富性。在中国东南地域,人们能体验到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

台州临海春节舞狮

由于临海地形以丘陵为主,古时候山上常有野兽出没。为了祈求新的一年里平安和风调雨顺,临海人民会在春节期间舞狮。临海黄沙狮子不仅结合了武艺,还融合了传统民间艺术。临海舞狮不仅表现出了台州人刚劲的精神气质,也展现了中国东南地域人们的灵活性。从台州临海春节舞狮可以看出,中国东南地域的人们对生活有强烈的安全需求,舞狮不仅体现了台州人民的生活智慧,也体现了中国东南地域人民对待生活的热情。

台州温岭春节大奏鼓

台州温岭临近大海,居住的渔民较多。大奏鼓展示了渔民们与翻腾的海浪之间的较量,体现出渔民乘风破浪的果敢。在春节期间,台州温岭地区的人们会随着大奏鼓的节奏摇摆。大奏鼓可以激发渔民的斗志,体现了台州人民不畏艰险,愈挫愈勇。

综上所述,由于不同的地貌特征,台州人民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庆祝节日。中国东南地域节日民俗的多样性,也侧面表明了中国民俗文化的丰富性。

 

参考文献

[1]赵德利.民俗:民众生活方式的模式化——民俗定义、性质新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34-38.

[2]郑秋临.浅析台州区域地理环境与区域文化性格关系[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20):98+100.

[3]叶娇.多元·和谐·统一——略论台州独特的民俗风情[J].台州学院学报,2009,31(04):19-23+27.

[4]李一,周琦.台州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5]林荫.论台州元宵节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J].兰台世界,2010(18):66-67.

[6]姜又春.民俗传承论[J].青海民族研究,2012,23(03):140-146.

[7]张诗扬,屈啸宇,刘子怡,等.地方节庆类民俗在“后非遗”时代的演变与发展——以石塘小人节为例[J].北方文学,2018(03):169-171.

[8]台州渔村独特的“送大暑”风俗[J].海洋与渔业,2011(09):56-56.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