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旅融合 >> 沉浸式研学旅行产品开发与实践 ——以“中国进士第一村”走马异匣录项目为例
详细内容

沉浸式研学旅行产品开发与实践 ——以“中国进士第一村”走马异匣录项目为例

时间:2022-12-27     作者:何越 张芝铭 1.宁波职业技术学院2.宁波启云文化旅游发【原创】

近年来,在教育部政策引导下,研学旅行产品的种类及数量迅速增长。“沉浸式项目”作为文旅界的新热点,也出现在了研学产品中。通过调研,以宁波地区首个沉浸式实景剧游“走马异匣录”项目为例,探讨沉浸式研学旅行产品的开发与实践,以期更好地推动研学市场的发展。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后,各类市场化运营的基地和营地数量快速增长,不同类型的研学课程、研学产品也层出不穷。分析新形势、新理念下的研学产品和课程,对研学旅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沉浸式体验

“沉浸式”理论最早出现在心理学领域,心理学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心流理论》(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中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产生愉悦感的八个主要因素: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专注于行动过程、明确的目标、及时的反馈、轻松地沉浸、保持良好的掌控感、达到忘我状态以及对时间产生错觉。Wedster将沉浸式体验视作一种主观的人机交互体验,提出要从控制感、专注力、好奇心和兴趣四个维度构建沉浸式体验,他认为个人能从设计精良的游戏中产生积极愉悦的情绪,从而引发深入探索,构建沉浸式的体验。Lepper和Malone以教育游戏为例,提出了“游戏—玩—动机—学习”的路线图,他们认为沉浸式体验产生在“玩”的过程中,会增加学习动机。旅游中的沉浸式体验最早源于欧洲的乡村旅游,旅游者通过视、触、嗅、味觉的交互感受,获得更深入的体验。

近两年,传统的观光式旅游项目受到很大制约,但沉浸式文旅项目却大受欢迎。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支持文化文物单位、景区景点、主题公园、园区街区等运用文化资源开发100个以上沉浸式体验项目,丰富体验内容,提升创意水平,发展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展览、沉浸式娱乐体验等业态,鼓励沉浸式体验与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旅游景区等相结合。

游戏性、故事性和艺术感是游客参与沉浸式文旅项目最重要的体验。根据认知发展阶段理论,6—12岁的儿童主要处于具体运算阶段,逻辑思维由具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个阶段,他们更容易沉浸在情境中所获得的体验感。因此,设计沉浸式的研学课程,应把专注力、共情和想象力放入课程设计中,为儿童提供更好的体验。

本文以出过76位进士的“中国进士第一村”走马塘村的研学项目为案例对象,通过构建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以沉浸式实景剧游为载体,设计“剧本+剧情+实景”的课程内容,实施多元化评价方式,分析沉浸式研学项目的开发路径,并总结实践经验。

沉浸式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明确课程目标

研学课程作为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有着相同的属性,但不同之处在于研学课程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下进行的,具有实践性,注重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研究性,培养综合素养。本研学旅行课程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能力设置了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中国进士第一村”的由来及古代科举制度的基本规范;

(2)感受走马塘古村的历史文化气息,了解建筑风格和名家学士的治学风骨及事迹;

(3)学习非遗湖笔的相关知识、技艺,掌握湖笔的基本制作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探究的能力和细致敏锐的观察力;

(2)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3)掌握“簪花”“进士笔”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动作操作能力;

(4)培养合作共享、团结互助的精神,提升团队凝聚力与集体竞争力。

3.情感目标

(1)地方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感;

(2)踏实勤勉,学以致用的学习态度;

(3)非遗文化传承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跨学科综合应用能力。

课程设计思路

与学科课程相结合

活动中包含了多学科知识,如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物理等,对课堂所学进行延展和深入。初步激发学生热爱历史、研读历史的兴趣,积累历史人文素材;通过宋人“鉴画、闻香、簪花”等雅集活动体验,提升学生艺术鉴赏能力,陶冶学生艺术审美情操;通过实地观察、研究的方式,结合所学科学课程知识,提高学生推理能力。通过手作体验,使学生了解非遗的含义,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与非遗元素相结合

非遗资源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和文化内涵,是重要的研学旅行资源。非遗元素模块的设计,有利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走马塘村是进士之乡,书香气息十分浓厚,有着独特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作为文房四宝之一,湖笔被誉为“笔中之冠”,2006年,湖笔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学生通过对走马塘村自然环境的考察、“湖笔”非遗技艺的学习以及文化现象的解读,能够深入探索走马塘村的内在精神风骨。

与劳动教育相结合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肯定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开笔启智立人生”项目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一支小小的湖笔要经过120多道工序,每支湖笔的成品都要经过笔料、蒲墩、水盆、结头、装套、牛角镶嵌、择笔、刻字等12道工序,每道工序又有若干道小工序,所以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说。中国的工匠之心,从湖笔的制作可见一斑。

与乡土乡情相结合

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按照教育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的研学旅行体系。乡土乡情是地方研学课程重要和宝贵的资源。通过对走马塘这一地方资源的课程化,创新利用剧情、剧本使研学课程既有地方性,又有创新性,借沉浸式剧本这一载体引导学生亲近身边的“四明古郡,文献之邦”,提升对家乡的文化认同。

课程内容设计

根据制定的学习目标,该沉浸式研学课程融合了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剧情角色扮演、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和非遗体验,具体方案设计如下表。

课程内容设计表

图片1.png 

课程评价

研学旅行课程评价强调学生的发展价值,突出评价理念对课程教育价值的追求、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的要求与原则制定、课程评价实施的指导作用。走马塘研学课程采用多元的呈现方式,表现在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等方面,用文创成品、评价量表、研学手册、即时采访等方式评价学生的文化素养、探究能力、实践能力、观察力和合作精神。

沉浸式研学产品及课程的思考

“走马异匣录”沉浸式研学产品,自2022年春季开始由宁波启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研发、推广、运营,其作为宁波首个乡村实景沉浸式儿童研学剧游项目,推出后大受欢迎。项目从早期的20人/期的运营量,进一步扩容到36人/期,每期都达到了95%以上的满营率,平均客单价在499元/生。研学课程的内容设计是一个研学项目的灵魂,但沉浸式研学产品的开发和常规的研学课程设计开发又有所不同。

首先,开发的内容不同。沉浸式研学产品的开发不仅要有课程方面,更要考虑到运营方面,要对产品策划、资源对接、市场营销、渠道合作、现场布景、落地交付、售后满意度、产品更新迭代等多方面做考量。如果在户外进行,沉浸式研学产品还需要固定或移动式的布景,前期投入的费用较高。如在沉浸式剧游项目,常规研学产品中的执行带队老师需要转化成NPC(非玩家角色),这对老师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需要老师从上课模式切换至“表演”“演绎”“剧场”模式。而常规的研学课程设计以课程为主,在设计课程内容时需要充分结合开展研学的文化底蕴、物理实景、在地的IP等,进行场景、道具、物料、内容、活动、教学实施方法、教学效果展示等多方面的设计。

其次,交付的对象不同。研学产品运营与推广更偏向市场化,面对的是以家庭用户零售端为主、其他机构为辅的自由定价市场。其与常规研学课程除了在知识、能力上的设计和考量一样之外,对趣味性、互动性、创新性方面的要求较高。常规的研学课程除了通过专业的研学机构进行开发外,也有由政府、教育局或全日制学校主导开发的,抑或将两种形式相结合为某个学校或某个场景端量身定制。这样的研学被行业内称为“指标性研学”或“政策性研学”,出行通常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但“指标性研学”在专业课程设计和执行带队的水平上参差不齐,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再次,拓展的方向不同。研学产品在推广运营后,可以根据市场的反馈,调整其中的模块,打造衍生产品。例如,走马异匣录除了面向小学生外,也有成人版的剧游项目,实景加上宋朝史实背景、现场实景搜证、国家级非遗手作元素,推出后也受到了广大年轻人的喜爱。因此,沉浸式研学开发产品的方向和服务的人群,可以拓展到“全龄全域”,在未来可以为每一个场景端打造产品体系,例如沉浸式研学、沉浸式实景剧游、沉浸式生活方式。各个场景端可以从适合的用户切入研发课程或产品,再进行“模块化组合”或“产品变形”,将其转变为系统性的研学课程。

《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2021》中指出,研学旅行是对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教育理念的回归、传承与创新,是现代教育体制改革的增量实验田,是借由旅行而实现的无痕教育,其未来的发展终将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研学课程和产品的开发是研学旅行蓬勃发展的关键要素,要促进研学市场的有序运行,地方政府、企业和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关的研学政策,不仅要支持企业,还要支持乡村社区,引导村民、居民加入研学振兴乡村的项目中;其次,企业要立足于本地实际,融合当地文化和旅游资源,回归底层逻辑,从用户出发,开发被市场接受的研学旅行产品;再次,研学课程跨学科的元素融合对研发的要求较高,学校不仅要培养研学指导师,更要培养研学旅行的理念构想、项目运营、产品设计、课程研发、营销推广、基(营)地运营管理等多个环节的专业人才;最后,由于研学产品的可复制性,政府、企业要对知识产权要引起重视,保护地方文化IP,做好行政监管与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1]谷伟,侯英华,王校羽.中小学研学旅行特色课程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邯郸学院学报,2021,31(02):109-113.

[2]杨培禾,刘立.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3]李萌.基于体感交互的沉浸式森林景观展示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