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网络传媒 >> 组织、平台、项目:档案公共事业管理现代化发展路径研究
详细内容

组织、平台、项目:档案公共事业管理现代化发展路径研究

时间:2023-01-12     作者:张超 陈芮 黄文文 江西中医药大学【原创】

在档案工作日益走向依法治理、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档案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加强组织、平台、项目建设,推进组织变革、流程再造、制度创新,提高档案公共信息资源质量,扩大档案公共文化资源影响,优化档案领域人力资源配置,持续提升档案部门公共服务效果、公共关系效益和公共治理效能,解决档案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及供需矛盾,实现档案公共事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加安全的现代化发展,实现档案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记忆育人和文化育人。

 档案公共事业管理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新发展理念、文化自信、以人民为中心、国家治理等关键词进入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公众视野,适应时代需要、解答时代问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话语体系、管理体系正在持续构建,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建设产生深刻影响,包括档案公共事业领域。

在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指引下,地方档案机构改革使档案公共事业管理格局发生了新变化。档案公共事业领域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持续优化体制机制,在信息资源管理、服务文化建设、保障基本民生、精神文明建设、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更加显著的成效。在绝大部分地区,省、市、县三级档案部门局馆合一的管理体制调整为政事分开、局馆分设、管办分离的模式。档案局的行政职能划归同级党委办公室,档案馆成为本级党委(政府)直属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档案公共管理部门通过加强档案资源、安全和利用体系建设,加强综合档案馆、数字档案馆和“馆藏翻番”工程建设,加强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一站式”服务等信息化内涵建设,在存史资政育人、坚定文化自信、构建和谐社会和服务国家治理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档案公共部门换挡升级、提质增效的同时,档案公共事业发展也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和问题。首先,从宏观层面看,档案公共事业管理领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局部和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以及供需矛盾。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档案公共事业发展差距较大。许多地区的档案事业基础薄弱,公共信息资源结构不合理,公共文化发展缓慢,公共服务水平不高。部分地区受属地管理、地方保护主义和惯性思维的影响,重视基于区域内档案公共资源的文化建设,不够重视更广范围的档案公共文化在本区域的传播普及,限制了档案公共文化的常态化和社会化发展。其次,从中观层面看,档案系统和文化文物系统存在本位主义和信息壁垒,没有形成基于文物型档案或档案类文物的互认与合作机制。许多地区未开展认定档案中的文物、鉴定文物中的档案等工作,档案馆未被认定为文物收藏单位。档案部门和文物收藏单位之间难以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办法)有关条款,进行档案类文物或文物型档案的复制交换和共享利用。部分地区档案部门对文物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艺术档案等文化类专业档案的管理情况不甚了解,在开展征集、编研、展览和宣讲工作等方面做得不够。最后,从微观层面看,部分区域或领域的档案公共服务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档案公共产品以文字或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很少有制作精良的有声读物或音像制品;对档案资源编辑整理多,研究解读深度不够。不太善于借助媒体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档案公共事业,未形成常态化的档案馆际联合、馆内外合作征集、编研、展览和宣讲的档案公共文化事业共建机制。民间团体、红色档案收藏家、历史文化爱好者和普通群众等社会力量对发展档案公共事业的参与度不高。

特别是部分欠发达城乡地区的档案管理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不够完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相对有限;部分地区的档案公共资源征集保护力度、开放开发程度不够,档案公共服务和产品的价值需求没有被充分激活。与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相比,社会各界对档案馆的档案公共资源建设及公共文化活动关注度不够。与各级党委政府力量相比,支撑档案公共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需要进一步激活。与其他公共部门相比,档案部门人力资源质量和结构需要优化,部分档案工作者专业技能薄弱、职业成就感低。

档案公共事业管理的现代化发展需要依靠已有的政治治理、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优势,充分调动政府、社会、市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统筹兼顾城乡、阶层、区域、领域之间的关系和需要,从组织、平台、项目等方面协同发力,加强档案公共资源与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开放与开发力度,进一步提升档案人力资源质量、公共服务水平和公共治理效能,塑造档案部门公共关系形象和公共产品品牌,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档案公共事业现代化发展的理想生态可以表现为,国家档案公共资源和社会共同记忆越来越丰富,档案信息资源与文化资源的价值和效益得到充分体现;档案公共事业更好地服务于美好生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使得人民群众的归属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历史自信、公共精神和共享理念得以牢固树立。

档案公共治理和公共关系组织建设

档案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包括各级党委政府、档案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社会组织、各级各类档案室及档案工作者,承担着通过开展档案工作实现公共治理和改善公共关系的责任。档案公共组织中的档案工作者是服务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窗口,发挥着保护档案记忆,激活档案价值,传播档案文化,解决民生问题等重要作用。

(一)城乡基层档案组织规范化运转

乡镇(街道)可依托综合文化站(所)指导建设农村(社区)档案室,并与村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相结合,逐步形成乡村(社区)“图情档文博史”一体化、“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的城乡基层文化组织管理格局,助力乡村振兴和文明城市(街道、村镇)建设。以村(居)委会或小区业主委员会为主体,建立和培育农村(社区)档案室、家庭档案室,培养基层文化工作者、乡村记者和乡村档案员,创新基层治理,记录城乡变迁,服务文明传承。在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可播放与生命健康、生活教育、生产劳动、生态环保等内容有关的宣传片、纪录片和教学片,普及科学文化、法律法规和知识技能,带动城乡居民参与档案文化建设,提升公民素养和文化素质。以举办“国际档案日”“中国农民丰收节”“邻居节”等群众性活动为契机,在城乡地区常态化开展分享记忆性质的档案主题文化活动。探索“记忆养老”模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面向城乡老年群体举办特制档案展,帮助其恢复记忆功能和保持较好的思维能力;通过采集口述历史、编研回忆录和拍摄纪录片等形式,传承历史记忆和实践经验。

(二)档案社会组织专业化发展

在各级档案局的宏观监管下,有效发挥以档案学会、档案中介服务机构为代表的档案领域社会力量的作用,促进档案事业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档案馆、社科联和民政局精准对接指导档案学会业务;其他事业单位、高校、社会机构或企业可以加强与档案学会的合作,促进学会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发展。结合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档案学会可以吸纳档案馆(室)规范化管理单位、档案信息化水平较高的组织及档案中介机构为团体会员,邀请优秀档案工作者和退休档案工作者成为个人会员;科学规划和举办论坛、培训和会议等活动,持续加强档案领域专业交流、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跨界合作,创造转化档案文化产品与科研成果,满足社会与市场需求,追求社会和文化效益。

(三)文化类档案专业组织标准化建设

档案公共文化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需要档案部门与文化类行政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行业企业的长期密切协作,需要不断完善档案工作者与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合作机制。档案部门需要加强与宣传、文广新旅等文化主管部门的交流互鉴,帮助其提升综合档案室规范化管理水平和行业专业档案管理水平。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移动文物、口述历史和地方特色文化等方面的联合保护开发机制,充实文化类专业档案文献资源和数据库。博物馆、文化馆、电视台等文化类企事业单位需要完善并落实档案管理制度,做好重大文化活动档案以及文物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宣传报道档案和艺术档案等文化类专业档案的管理工作。档案馆可以和广播电视台、报社、全媒体中心、文化传播公司建立全方位合作关系,丰富馆藏档案类型,开发档案资源价值,广泛传播档案文化,扩大社会影响。相关组织可以适时依规申请建立文化艺术类专业(或部门)档案馆,专门管理文化类档案并提供相应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根据市场需要,积极探索建立档案类文化创意企业孵化和产业专业人才养成机制,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文化产品。

3. 三、档案公共资源和人力资源平台建设

档案公共事业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档案公共资源管理、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问题治理等档案公共事务。档案公共资源具有信息资源、历史记忆、知识文化、无形资产等多元属性和多重价值,是国家治理、改革发展、传承文明和服务人民的重要载体和依据。可以通过优化档案领域人力资源存量、质量和结构,充分保护、开发和利用档案公共资源,进而从根本上提升档案公共服务水平和公共治理效能。

(一)综合档案公共信息资源平台建设

科技创新赋能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和公共文化服务。新媒体、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科技手段的应用,有助于获取和分析用户需求,实现档案公共服务和产品的信息化发展和高质量供给,提高社会各界对档案公共文化的关注,助力精准高效地开发优质档案公共产品。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可依托数字档案馆建立各类民生档案、政务服务档案、政府公开信息资源数据库。通过延伸综合档案信息平台端口至有关组织及个人,与社会各界共建共享、共同保护开发档案公共资源,使该平台逐步成为集档案征集、保护、开放、开发和利用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台,吸引社会力量更好地融入档案公共资源管理和公共文化建设,创造更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效益。

(二)专题档案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档案公共部门可以结合实际需要,主动服务对接各有关部门,积极探索联合建设专题档案文化资源共享平台,提高各类档案文献资源的内容使用率和文化转化率。与宣传、统战等部门合作完善红色文化资源共享机制,把区域内或系统内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整合为云端红色档案馆展厅,为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创新形式,提供便利。进一步与组织、党史等部门深化在编史、修志、布展等方面的合作,将编研成果共享给各级党组织作为开展学习教育的参考资源。广泛宣传档案工作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深入开展家庭档案资源的征集整理和口述史料采集工作,重点关注离退休干部、军烈属、先进模范、高层次人才以及文明家庭,并开展日记本、旧票证、老照片、奖状、军功章、烈士遗物、回忆录等家庭档案的整理征集,在保守秘密、保护隐私、尊重历史、征得同意的前提下,通过编研和展览解读其精神内涵。与教育体育、社科联等部门共同做好规划设计,推动档案馆与大中小学、科研院所加强馆学研合作交流,发挥档案资源教育和科研价值;立足于各领域特色档案与文化资源,开发出品校本课程或精品慕课,传承文化精华,解读地方历史,服务社会进步,促进对外交流。

(三)档案领域人力资源开发选用平台建设

基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教育部门的指导下,各级综合档案馆可探索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档案系统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基地,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或录制精品慕课,形成档案工作人员继续教育或委托培养制度,改善档案系统人力资源状况。档案部门可以与党校(行政学院)、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深入合作,定期轮训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相关领导干部,加强档案、文秘、文博工作者和各领域档案从业人员岗前培训和在职教育;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依托相关专业的优质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依法依规合作共建大中专、本硕博学历层次的档案专业,以满足档案行业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发展的人力资源需要。鼓励档案工作者与文化、新闻工作者相互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此外,档案公共管理部门和社会组织机构在招聘人才时,应在重点招聘信息资源管理和公共管理领域专业人才的同时,兼顾储备具有计算机、中文、历史等专业知识,以及具备科学研究或文化传播能力的专业人才。

档案公共信息和公共文化项目建设

目前,档案公共信息和文化服务的信息化和社会化发展程度不高,服务内容和形式受限;档案公共信息与文化产品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吸引力不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明显。档案公共部门在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档案公共信息和文化产品的刚性、共性需求的同时,需要更多更好地关注和满足各区域、各领域、各层次、各类型的高端化、差异化、个性化档案公共信息服务与文化产品需求。

(一)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工程

档案行政部门可效仿文物部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模式,全面推进构建覆盖全国省、市、县(区)各级的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评选体系,全方位、常态化、高质量地开展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开发与宣传工作。目前,国家已建立《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并形成相关工作机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各省、市、县可参照制定相应级别的名录申评办法并开展具体工作,依周期按程序向各级主管部门推荐。在此基础上,各级各类档案部门将有更明确的目标和可量化的指标,重视加强专业合作,促进跨界交流,提升工作质量和挖掘档案价值。通过开展档案征集、编研、展览、宣传和口述档案采集工作,提升档案工作者的专业关注度、主观能动性和历史责任感,密切档案与文物系统关系,逐渐形成基于文物型档案和档案类文物的互认与合作机制。

(二)城乡历史记忆工程

由宣传部门和档案部门联合城市管理、乡村振兴、农业农村、文广新旅等部门,长期开展“城乡记忆档案”的建档和征集活动,存入综合档案馆、城建档案馆的实体和数字档案馆,编研成档案文化产品并通过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展示,建构属于全社会的集体记忆。在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借助记忆的力量,使城乡居民产生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拓宽城市朋友圈,“见山见水记乡愁”。建设“城市记忆”工程可以以市或县(区)级行政区划为单位,以家庭、小区、社区为主体,建立健全家庭档案、业主档案和社区档案工作机制,重点收集完善包括全面小康、城市变迁、工业遗产和共同富裕等专题的档案。发挥乡镇村级文化活动中心作用,培育乡村记者、档案员,建立“乡村振兴档案”“自然资源档案”,将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文化开发、生态保护和组织建设的过程和成效记录存档。

(三)档案赋能文旅研学融合工程

档案部门可以深入挖掘档案资源,指导协助文化、旅游、住建等部门做好历史文化街区、古村镇、传统建筑档案的保护、管理与开发工作,赋予历史遗存全面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小学档案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突出研学融合,宣传档案历史文化和专业知识,培养档案思维方式和实践技能。档案馆密切同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文物保护收藏单位的互动,馆际、馆社联合开展档案公共文化活动。精心规划设计以档案为主题的文化节或文化论坛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传播档案文化,形成品牌效应;围绕专题征集优质档案资源,共同策划举办档案展览;与民间档案收藏家合作交流,抢救、保护和开发民间档案资源,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及广大群众线上线下积极参与。

综上所述,档案公共事业管理的现代化发展,应当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和市场的作用,以档案公共部门和社会组织为主导,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以专业化、信息化、社会化、大众化、时代化为标志,综合采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科技等手段,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大势之中,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践行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时,也要做好档案公共资源的实体和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把档案安全纳入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思维框架内。

各级档案公共部门、各类档案社会机构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机遇,尊重规律,坚持原则,优化机制,推动档案公共事业管理高质量发展,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为人民提供更优质、高效、公平的档案公共服务,实现档案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记忆育人和文化育人。档案公共信息与文化资源的形态丰富、内容精彩、载体多样、存在广泛、价值厚重。光芒中的档案,黑白而多彩地折射着风云变幻;声波中的档案,沉默而澎湃地讲述着传奇故事;时间里的档案,凝固而流动地思考着历史抉择;空间里的档案,简明而深刻地记录着社会百态。在历史长河中,凝练着人文情怀与古今价值;在文化遗产中,萃取着营养精华与活性因子;在革命战争中,镌刻着金戈铁马与基石丰碑;在地方建设中,铭记着农民勤劳与工人力量;在改革开放中,珍藏着时代勇气与实践自信;在科学发展中,兼容着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在信息时代里,化身成数据而无孔不入;在复兴之路上,烙印为记忆而无所不在。

档案公共部门承担着“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责任和使命,在意识形态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持续孕育精神内核,传承优质文化,塑造人文涵养,优化人力资源。档案公共事业作为政府治理、经济建设、社会综合治理、信息安全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有机组成和重要内容,在落实政策、辅助决策、化解纠纷、保障权益和维护稳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有利于法治建设、经济发展、科学研究、文化教育和生态保护。

新时代的档案工作者应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档案学原理、信息技术和历史文化知识等方面的学习,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和规律,发掘档案所蕴含的历史智慧与文化价值,讲好档案故事,让更多更好的档案公共产品和服务走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学校、城乡基层,飞入寻常百姓家;努力成为优秀的档案公共资源管理者、公共文化传播者和公共问题治理者,成为档案领域的大师级专家、复合型人才与工匠型能手。

 

参考文献

[1]张润兰.基于抖音平台的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研究[J].兰台世界,2022(05):45-49+52.

[2]程结晶.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中档案信息传播服务模式的构建[J].档案学研究,2010(04):46-49.

[3]王辉.担传承续绝之责 尽兰台绵薄之力——国家档案局馆室司负责人谈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申报工作[J].中国档案,2022(04):12-13.

[4]张超.机构改革背景下的地方档案公共服务协同优化策略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9.

[5]王惠,王树乔.信息时代档案部门人力资源建设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15):32-33.

[6]松阳县档案馆.《跟着档案去旅行》助推松阳乡村振兴[J].浙江档案,2022(08):24-25.

[7]丁华东.在乡村记忆保护传承中不能缺位——论城乡档案记忆工程推进的现实必要性与存在合理性[J].档案学研究,2016(04):86-90.

[8]倪代川,金波.数字记忆视域下档案数据治理探析[J].档案管理,2021(01):41-44.

[9]陈艳红.后机构改革时代我国档案学会发展的机遇与路径[J].档案学通讯,2019(05):104-105.

[10]王运彬,王晓妍,陈淑华,等.公共服务集成视域下档案部门的协同合作与服务转型[J].档案学研究,2020(04):56-63.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