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城市印象 >> 艺术与科技融合对人类生活改变的研究
详细内容

艺术与科技融合对人类生活改变的研究

时间:2023-02-22     作者:王锋1 李伟2 1.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2.南京【原创】

科技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也使人们对视觉享受有了新的认识与追求。因此,艺术与科技融合成为必然趋势,给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带来巨大改变。随着艺术与科技的多角度融合,必须着眼于设计理念的更新,优化人类生活、文化、经济的发展等,这也是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重要方式。艺术科技化、科技艺术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艺术与科技融合既可以展示高科技,又能使艺术变得更有意义和温度。基于艺术赋能科技和科技展现艺术,现分析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意义,以此论证艺术与科技的共生未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今社会正处于科技和艺术融合的关键时期,同时也促使现阶段人类生活发生巨大改变。许多新兴科技都与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艺术与科技的融合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就是把艺术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将科技中的文化内容通过艺术的表达形式进行呈现,以产生多种感官效果。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既能满足人们在视觉上的需求,又能充分发挥其特点。如VR技术可以为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艺术体验,还可以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将其融入电子购物中。现代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不仅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力,拓展了艺术的表现空间,还促成了电子音乐、电脑动画等计算机艺术的发展,这是科技为艺术赋能的表现。同时,艺术也为科技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形式,提升了科技的表现力,例如VR、3D等。因此,研究艺术与科技融合对人类生活的改变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定义

艺术与艺术设计

艺术是指借助一些手段或媒介来塑造形象,营造氛围,以反映现实、寄托情感的一种文化,可以对社会生活进行形象的概括。艺术可以促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激发新的想法,并开拓新的可能性。艺术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形式,通过结合基本的艺术原理,使用特定的创作方法和材料,实现艺术和设计之间的和谐统一。艺术设计以实用为导向,注重实用性、视觉形式、功能性和环境要求,在设计上采取有效的措施,以达到艺术表现的目的。它不仅要求设计者能够深入思考,而且要求他们全面审视和探讨设计问题,以便灵活地应用设计原理和艺术表达手法,达到有效地表达艺设计概念和传达信息的目的。

科技与科技融合

科技是指使用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来创造、改造和应用物质和能源,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和愿望。其包括设计、开发、制造、使用和管理技术,以及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科技融合的发展是建立在科学创新的基础上,它将不同类型的知识、技术和经验糅合在一起,形成融合后的新技术,让传统的科技走向新的发展领域。科技融合是一项技术创新的过程,可以助推企业加快创新发展,提升创新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

图片1.jpg

图1 小米联手北京时代美术馆推出的科技艺术展览(来源)

科技展现艺术,艺术赋能科技的意义

科技展现艺术的社会价值

文化艺术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阶梯,也是展现生活实际的重要体现方式,体现了国家的发展程度和文化水平。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进步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人类生活先进程度的重要体现。因此,坚持科技创新能够不断提升生产力水平,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便利。可以说,科技创新助力了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为文化艺术提供了重要的社会价值。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等科技产物,将文化艺术推送到世界各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文化艺术等传播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增强了艺术的社会影响力,帮助艺术实现了社会价值。通过科技展现艺术社会价值的方式,人们在生活中更容易接触和了解艺术的内涵,受到艺术的熏陶,进而提高国民文化艺术素养。例如,电影是人文艺术的重要体现,也是文化艺术的传承,其不仅具有经济价值,也具有艺术价值。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电影艺术的展现形式逐渐多样化,例如利用VR、AR、3D等技术促进电影艺术的发展,实现其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再提升。因此,在科技的推动下,艺术可以更具体地体现出人文价值,具有更鲜活的生命力,更能实现社会价值。

图片2.jpg

图2 3D建模等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与社会进步的影响(来源)

艺术赋能科技创新发展

随着大众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人们对艺术的表现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展览、游戏体验、文化旅游的宣传和服务不断升级。因此,可以认为艺术赋能科技创新发展。在与艺术的融合中,科技逐渐具备浓厚的人文气息,在文化传播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一环。如在广告设计中,传统产品宣传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艺术的追求,人们更加关注广告内容的文化内涵,注重画面色彩、空间等效果搭配,这也促使科技软件应用的不断优化。因此,现代化的产品设计已经转变设计理念,更加注重文化内涵的表达,这也是艺术赋能科技所产生的效果。因此,艺术赋能科技创新使艺术更加普及,也为科技创新增添了温度,增强了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艺术赋能科技的创新能力,强化区域性艺术特色产业群建设,优化艺术发展结构,大力发展影视制作、展板展览、动漫等产业。

图片3.jpg

图3 2022年珠海航展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利用VR技术搭建的线上展厅(来源)

艺术与科技融合对人类生活的改变

提升人类的审美体验

提升人类的审美体验

艺术与科技融合能够提升人类的生活体验。科技可以让人类的生活更加便捷高效,艺术则可以提升人类的交互、情感、视听享受,让人们从中获得更丰富的生活体验。例如,在智能家居的设计中,科技可以让家居设备的操作更加方便,而艺术赋能则可以提升它的视觉美感,使家居更具艺术气息。

提高人类的创新能力

科技的发展能够让人们更加快速地将想法转化为现实,而艺术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创意更加生动有趣。如在设计领域,科技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想法,而艺术则可以让设计更加生动有趣,从而为设计师带来更多的创造灵感。

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提升创造力和工作效率

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可以提升人们的创造力,提高人们对工作效率。科技的发展使得艺术从单纯的视觉效果转变为融合了科技元素的艺术形式,这种新形式的艺术能够提升人们的创造力,从而提高其创作效率。同时,科技和艺术的结合也让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例如,借助VR等技术进行学习,使人们的学习更加方便、更加有趣,也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

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

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还可以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科技和艺术的融合为消费品赋予了更多属性,使其更加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如现在有很多智能手机兼具科技性和艺术性,高质量的外观设计以及趣味性的功能,应用App的交互体验、UI界面的视觉设计充分表现了科技和艺术融合的先进性与必须性。同时,科技与艺术融合也使得消费者可以在网上购买商品时获得更加直观和互动式的全新体验,从而使人们的消费更加方便快捷。

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随着科技的发展,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更加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并给社会发展带来重要影响。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可以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例如,将艺术与科技相融合,可以创作出一系列具有创意性的产品,促进社会更好地发展。

促进社会文化的多元化

相较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并为大众所接受,还可以将不同文化中的优点相结合,使社会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例如,从冬奥会开幕式来看,科技和艺术的融合可以从以下几点体现出来。一是运用数字化(精准)技术管理。冬奥会开幕式中,利用数字化技术使舞台、灯光、音乐等多种元素实现完美融合,节奏把控更加精准,表演更加生动有趣。二是应用VR技术。开幕式中,VR技术的应用使节目表演效果更加逼真,为观众带来刺激有趣的视听盛宴。三是运用智能灯光技术。开幕式中运用智能灯光技术呈现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效果,让观众完全沉浸在节目表演的美妙世界中。

图片4.jpg

图4 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来源)

图片5.jpg

图5 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来源)

艺术和科技融合是时代发展的趋势,能够促进人类的发展进步。我们应该加强对艺术与科技融合的研究,将艺术与科技的创新融合和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在现代艺术中融入科技,能够丰富艺术的表现力,拓展艺术的表现空间,这是科技为艺术赋能的表现。同时,艺术也为科技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形式,提升了科技的表现力。在未来,艺术和科技的融合将会更加深入,给人类生活提供更多便利,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子健.新科技革命下的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7):186-187.

[2]霍楷,高翯.传统文化与前沿科技融合创新下的艺术类专业改革实践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2,2(04):139-141.

[3]刘蕊,段文杰,付雪薇.文化科技融合视野下的艺术设计发展[J].艺术品鉴,2021(35):78-80.

[4]于海洋.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及在设计中的创新思路[J].艺术品鉴,2019(17):290-291.

[5]寇吉梅.新媒体设计中艺术与科技融合的视觉特征[J].湖南包装,2020,35(06):89-92.

[6]董德丽.艺术与科技交汇视野下的创意设计教育刍议[J].文化月刊,2019(06):163.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