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旅融合 >> 镇江大运河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融合路径研究
详细内容

镇江大运河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融合路径研究

时间:2023-02-23     作者:余然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原创】

建设镇江大运河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贯彻落实“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的重要措施,也是打造镇江城市名片,推动镇江城市文化繁荣发展的有效路径。研究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路径对于解决镇江大运河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融合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升镇江市域内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现基于对当前问题的分析,从总体布局、核心示范段、核心展示园、特色展示带等四方面展开讨论,提出多维度融合的设计愿景。在此基础上论述国家文化公园核心示范段设计方法,旨在为镇江大运河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指引和理论依据。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生态文明重大举措。随着我国三江源、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的设立,国家公园建设从试点阶段步入快速推进阶段。2022年1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通知,部署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镇江市作为江苏省西南部的重要城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和长江三角洲的顶端,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长江三角洲重要港口,也是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唯一的交汇枢纽,水域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6.5%。长江镇江段位于南京段下游,自上而下由仪征水道、世业洲汊道、六圩弯道和畅洲汊道组成,全长56公里。自然条件优越,自古就是物流汇聚的工商巨埠[1]。镇江位于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是江南运河的起点。镇江在秦代已有运河,后经历代开凿,至隋唐进一步疏拓,形成自京口达杭州的江南运河。经历代变迁,今大运河镇江段分为两部分:从平政桥到谏壁为运河故道,由隋唐时期河段、北宋新河及明初绕城运河串联而成,从京口闸、丹徒闸通江,长约16.69公里;今江南运河镇江通航段北起谏壁镇,经辛丰,至丹阳、武进交界处出境,经谏壁闸入江,长约42.74公里[2]。

镇江大运河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发展建设是时代赋予其的机遇和挑战。整合长江文化资源和镇江大运河资源,可以补齐镇江文化的短板,促进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大运河文化的融合,进一步提升镇江文化标识的传播度和影响力,提高城市文化美誉度。

国家文化公园研究现状

钟晟提出国家文化公园是彰显共同体价值的国家文化空间体系,是一种具有文化意义或性质的物理空间、场所、地点,是富含象征、意义、符号、价值、情感、记忆的场所。通过国家文化公园讲好中国故事,不是简单地进行文化解说或宣传,而是构建起一套国家文化公园的叙事体系。贺云翱指出应结合相关国家战略要求,联合长江沿线城市统筹推进长江沿线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包括开展长江沿线文物、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的调查研究;实施以阐释长江文化为核心的长江沿线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推进长江沿线、河湖(如嘉陵江、汉水等)流域重要遗址的考古研究,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创建不同类别的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示范区。沈婷参考了文学叙事的手法和手段,重点研究基于叙事理论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与方法。林晗芷提出在运河遗产廊道的规划中保护与延续区域历史文化,保留运河遗产资源,构建以蓝绿网络为基底,联通遗产资源,激活运河文脉的多功能运河遗产廊道。

综上,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文化遗产廊道规划等方面,学者们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针对镇江这一特定区域的研究较少;二是从大运河与长江文化融合角度出发的研究不多。因此,本研究立足于镇江大运河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通过相关文化景观遗产分析,提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选址、核心示范段建设、景观空间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旨在为镇江大运河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镇江大运河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现状、问题及相关文化景观遗产分析

现状及问题

2020年,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完成了《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该规划是国内首个编制完成的省级国家文化公园专项规划,开创性地探索了国家文化公园空间的规划范式与实施路径,总结提出“园、带、点”三种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空间形态,并以此构建了大尺度线性国家文化公园的空间展示体系。其中,镇江市域内的运河被划归为淮阳运河段,提出了西津渡—新河街核心展示园、京口—丁卯桥展示带、练湖—陵口展示带、长江口—谏壁船闸—金港运河大桥展示带以及跨镇江常州两市的孟河—奔牛展示带的“一园四带”规划设计路径。

该规划依据镇江市域内运河主河道展开设计,主要关注镇江大运河文化,对其与长江文化的融合思考得不够充分。当下,大运河、长江同属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的五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格局的一部分,规划出发点从单一文化转向多种文化交融,需要重新调整文化定位,进而明确空间定位和功能定位。

相关文化景观遗产分析

作为人类遗产,大运河不仅是规模庞大的航运工程体系,还是规模巨大的文化遗产廊道。国家发改委编制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中提出:“大运河承载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是依托于运河这一实体产生的,并随着大运河的历史变迁而形成和发展、创新和升华。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大运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大运河历史凝练的文化。”

长江源远流长,哺育中华儿女,滋润神州大地。长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镇江长江特色文化景观遗产可分为水利文化、佛教文化、长江红色文化、古都文化、石刻诗词文化、书画文化等,其中包括吴文化古城(葛城与珥陵古城)、甘露寺、金山寺、丹阳、句容南朝陵墓石刻、焦山碑林等代表性资源。镇江大运河特色文化景观遗产可分为漕运文化、水工文化、建筑文化、城市文化、非物质文化、旅游文化等,其中包括京口闸、西津渡昭关石塔、宋元粮仓遗址等代表性资源。

重新审视长江文化景观遗产和大运河文化景观遗产,以探索文化交融为目的,对于把握长江和大运河的历史与现实、政治与经济、民族与文化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根据《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2019)》《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2019)》《江苏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2021)》《镇江市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细则(2021)》等文件,整理大运河与长江镇江段沿线的主要文化资源,并依据文化遗产资源禀赋和分布特征,结合运河与长江水系格局进行片区和带状分类,为接下来构建景观空间规划布局提供参考。

国内外典型个案解析

南京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以长江文化为内核,分别从生态环境保护、滨江空间景观提升、文化旅游路线开发、政策制度出台等方面进行建设。通过分析长江江岸南京段与城市居住区之间的联系,划定建设范围,辐射长江南北岸线及沿线各区。规划前期对南京长江特色文化体系进行了梳理,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代表性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分类,出台了《长江经济带南京段长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概念规划》。

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济南区段规划

该规划在宏观上遵循“大尺度景观”原则,突破市域范围,计划沿整个黄河流域创建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利用黄河两岸的山川自然资源、文物古迹、人文物质文化遗产等,展示其文化特点。其中包括河道保护片区、河滩生态修复片区、大堤提升改造片区和城市连接片区。公园建设一期为鹊华秋色园,设计名称和灵感源于李白的诗句和赵孟���的画作,空间设计从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基础设施出发,将黄河大堤改造成高低变换丰富的草阶台地,满足漫步、锻炼、眺望黄河和远山的功能需求。

杭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

该规划确定了中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最美段、经典园,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文化生态实践范本的总体目标,提出运河文化、景观文化及相关文化的守正创新要求,打造文化公园城市,串联运河沿岸多元化特色景群。以江南运河为主线,串联超山、临平山、皋亭山、半山;以浙东运河为主线,串联北干山、西山、航坞山等风景资源,打造运河名山景观长廊。构建水陆互望的观景系统。在现有眺望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视线分析形成河湾观景点、地标观景点、山体观景点三类观景点。

泰国曼谷Chong Nonsi运河公园项目

曼谷曾享有“东方威尼斯”的美名,以其庞大而相互连通的运河网络而闻名世界,这些运河具有丰富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寓意。设计将公共空间整合到运河中,并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来恢复生态环境曾是曼谷特色的生态系统服务。该项目提出了“现代运河”的概念,采用现代的设计和技术手段将曾经的水上繁华带回曼谷。项目利用高度差引导水流,借用水的自然曲线形态,以自然水文现象为样本,打造了形态各异的活水景观,根据地形模拟自然中的溪流、河滩、瀑布和冲积平原。

镇江大运河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融合设计原则

通过借鉴国内外对国家文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研究和项目设计经验,构建镇江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应基于整体性原则、生态性原则、人性化原则和文化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整体打造水城共生新局面,站在市域范围内,整合资源,分清景观主次层级关系,利用轴线及组团形成易于辨识的规划结构,塑造具有物质及文化特色的景观节点,以带动展示带和片区的发展。生态性原则:顺应沿江基地的自然条件,尊重场所自然演进的过程和对乡土材料的使用,加强河岸江岸环境治理和绿化提升。人性化原则:规划设计过程中,从人的活动和需求出发,不仅要从表象的感官体验着眼,还要通过心理上对环境的深层次认识和理解进行分析,建设近水、观水的景观空间。文化性原则:深挖镇江大运河与长江文化资源,将文化输出和教育传播作为景观设计的重要环节。

镇江大运河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多维度融合设计策略

打造新格局——国家文化公园总体布局

镇江坐落于长江边,因运河而兴。水系对镇江城市空间的主要作用有组织功能分区、划分城市空间以及空间轴线。基于前文所述的条件,计划对镇江市运河—长江沿岸景观进行整合,并进行规划设计。在建设过程中,规划建设紧邻城区最具活力的文化景观带、运河文化及长江文化传承的重要区段。基于《镇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2017年修订版》中的内容展开思考,在现有“一体两翼、一核四区”的基础上,提出“山水群落、一圈一带、核心四园两带”的镇江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规划结构总体布局。“山水群落”指镇江市域原有名山群落和公园群落;“一圈一带”指镇江城市圈与大运河—长江文化旅游带,两者共同构成线面展示空间;“核心四园四带”指四个重点谋划的核心展示园,包括谏壁口江河交汇处文化群落核心展示园、丹徒口江河交汇处展示园、小京口江河交汇处展示园、丹阳红色文化核心展示园、虎踞桥展示带、沿江展示带、汉墓群展示带,以上四园和三带是镇江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整体性有形实体展示空间。考虑到大运河镇江段和长江镇江段的地理位置,从流域、区域、城市等多个层面展开分析,提出于江河交汇处——谏壁口区域、丹徒口、小京口三处建设大运河—长江国家公园核心示范园,从而有效连接主城核心区、丁卯分区和谏壁分区,并将现有城市景观核心区进一步向东延伸,直至长江江岸。以丹徒口核心示范园为起点,谏壁口江河交汇处文化群落核心展示园为终点,沿长江沿岸构建大运河—长江国家公园10km核心示范段。

规划计划沿长江镇江段创建国家文化公园,串联起沿岸众多的自然及人文景观节点。同时,打破原有的以单一文化景观保护为目标的策略研究,基于“一江一河”镇江段的现状与性质,特别突出交汇点这一关键节点,让镇江长江文化脉络和大运河文化脉络“双脉络”变得更加科学和清晰。这一规划从“流域+城市”双尺度展开思考,强调景观节点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不仅是对大运河文化及长江文化的有力纪念,还能增进居民与大运河及长江之间的紧密互动,还江于民,还河于民。

规划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打造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1)从生态角度,在谏壁口、丹徒口等长江滩涂地段保护生态湿地,并引入多种乡土树种,实现植物群落多样化,形成长江沿江生态走廊。(2)从文化角度,充分通过景观节点规划,有效串联长江沿岸已建成的风景区,创造一个区域性水岸目的地。(3)从休闲娱乐角度,将城市边缘区沿江堤防转化为联系城市、长江、大运河的公园,引入休闲娱乐项目,重建市民和大运河文化、长江文化之间的联系。(4)从经济角度,打造大运河—长江旅游项目及相关文创产品,提高城市空间环境品质,提升土地价值。最终打造镇江城市新地标,塑造“江河交汇点”城市名片,引领城市精神。

串联新岸线——30km岸线和10km核心展示段

镇江长江自然岸线长270km,是江苏省内沿江发展空间最大的城市。规划整合现有景观资源,突出“江河交汇,文化交融”的目标,在30km岸线范围内新建三处核心展示园,与现有长江南北两岸及长江南岸沿线风景区(西到北固山风景区,东到圌山风景区)串联成完整的长江生态廊道河区域生态系统。

联系城市与水系: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主席朱民阳指出,从古至今,人们对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系有着无比的喜爱与眷念之情。但现有的滨江空间多为工业遗址和防洪堤坝,人与江、人与运河之间缺乏联系。因此可以以江河交汇处——谏壁口区域为中心,新建江滩文化公园,以植根运河及长江两水文化为目标,为市民提供不同的江岸活动经验,创造生动的公园活动空间,建设观水、近水的滨水休闲空间。

联系大运河—长江沿岸:市民可以通过专项旅游公交、自行车、游船等进入国家文化公园,在多重步道系统(散步道、跑步道、骑行道、观光电瓶车道、水上航道)中实现休闲游憩。

建设灰绿基础设施,提高生态系统服务:现有滨水空间如丹阳大运河风光带,以堤防为主,空间大面积出现硬质铺装,生态效益低,且缺乏文化的融入。如今,人们对居住区域附近可供日常使用的公共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虑到避免聚集,小型户外活动和散步受到了欢迎。这些活动需要富有吸引力且安全的室外空间,要能让人们接触到自然、城市。随着空间覆绿,带着对自然包容性的关注,水岸绿地空间成为鸟类、昆虫和其他生物的栖居地,丰富了城市的生态系统。空间中种植了许多高低不一的植物群,既有常绿植物也有丰富的花卉,创造了四季各异的景观体验。结合开阔的水域和粗犷的草地,为游客提供了优美的景观视线。

活化新节点——国家文化公园核心展示园

作为参观游览和文化体验的主体区域,要发挥镇江大运河与长江文化的集中展示功能。谏壁口江河交汇处文化群落核心展示园位于谏壁镇北,北通长江,南接谏壁闸,通江南运河是今江南运河通航段入江的唯一口门。小京口、丹徒口江河交汇处也都是大运河镇江段最具特色的地段,是大运河留给镇江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不可复制性。

核心展示园设计深入挖掘镇江特色,以“保护—活化—体验”的思路实现对长江文化和大运河文化的保护和利用。保护大运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从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中整理挖掘出可用素材,通过对国家文化公园各景观空间的营造实现对上述文化的展示及传播;通过空间使用者的体验,实现人与文化的互动。保护的终极目标是体验和利用,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应着眼于周边居民、市域范围内的游客、长江三角洲地区游客等各类人群的需求,分类分阶段完成相关设计。

镇江以“真山真水”闻名,其中“京江画派”的《润州十二景册》《京江二十四景》描绘了古代驿站、水关、古运河、码头、沙洲等景观。国家文化公园景观设计可以以此为设计灵感,从诗词歌赋、山水画作中寻找、体悟文化符号和文化意向,并将其应用于景观空间营造。通过搭建有主题的景观环境,同时融入虚拟现实等科技手段,实现场景模拟,从保护出发,完成资源活化,实现体验。

在集中展示的同时,规划文化主题突出、文化资源集聚的特色资源点,如新河一条街、宋元粮仓遗址、四脚墩土墩墓群、磨盘墩遗址等节点,共同构成镇江大运河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分散性点状展示空间。满足分众化参观游览体验需求,作为展示多元特色文化的重要补充,深度融入周边城乡生产生活环境。

总之,国家文化公园总体布局和核心示范园的构想对镇江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融合路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镇江城市格局出发,在思考现有景观资源的串联整合和新建景观空间关系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镇江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路径。后期将会基于此规划路径,通过专家论证、市民公众参与等方式,完善景观空间设计的细节,以期更好地推进镇江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发展与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凌华.长江南京—镇江段现代河漫滩沉积特征与环境意义[D].南京:南京大学,2015.

[2]镇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江河交汇:镇江物质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图录[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3.

[3]钟晟.文化共同体、文化认同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J].江汉论坛,2022(03):139-144.

[4]陈思静.促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长江经济带与长江生态文明建设相互协调[N].中国艺术报,2022-03-09(005).

[5]沈婷.基于叙事理论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系统构建[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20.

[6]林晗芷.京杭大运河扬州段运河遗产廊道构建及茱萸湾段设计[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20.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