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化传承 >> 广西普通话推广与民俗文化融合的新媒体传播实践
详细内容

广西普通话推广与民俗文化融合的新媒体传播实践

时间:2023-02-23     作者:张嘉真 李可昕 谢彬彬 黄绍菠*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原创】

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广西的文化遗产绚丽璀璨。提高少数民族边远山区民众的语言素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而普通话作为中华优秀民俗文化传承极为重要的载体,对其进行推广理应与传承民俗文化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现从新媒体传播视角出发,充分研究新媒体传播规律,借助信息技术,向不同层次的群众创新推广普通话,打造网络新阵地,创新跨文化传播载体,发掘更为有效的传播方式,以期为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活力。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受方言、民族语等的影响,地区语言情况复杂,而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推广方式,能够大大提升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效果,对西部地区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普通话推广与民俗文化融合的意义

深化广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理论研究

第一,本文主要研究广西边远山区民俗文化与普通话传承相互融合的问题,并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化了关于广西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理论研究。第二,利用新媒体融合推广普通话与民俗文化是本文很重要的一个观念,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该问题研究的不足,丰富了在边远山区推广普通话研究的内容。

普通话推广与民俗文化融合的现实意义

第一,研究广西边远山区民俗文化与普通话推广相互融合的问题能够促进国家加快制定在民族地区推广普通话的政策,推动全国普通话推广方案的完善。第二,研究有效的普通话推广与民俗文化融合的新媒体传播路径能够为其他边远地区进行普通话推广提供一定的借鉴。第三,研究普通话推广与民俗文化融合的新媒体传播平台的搭建能够为当前无法解决的困境与难题提供一定的解决思路,从而加快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

普通话推广与民俗文化融合的可行性

语言规划理论为普通话推广提供了理论基础

语言规划实践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民族独立运动,因此有研究者认为语言规划理论是为解决新生国家的发展问题而产生的。1959年Haugen在研究语言规范化问题时,为了改变某一语言社区的语言行为,阐释了“语言规划”这一概念,即“为非单语社会作家及口语使用者创制文字、语法和词典规范的活动”,这是“语言规划”这一专业术语的第一次出现。此外,语言学家海因茨·克洛斯(HeinzKloss,1967)根据不同的语言观——“自主的语言系统的语言”和“社会制度的语言”,提出关注语言本身的规划,以及语言地位的规划。

普通话推广与民俗文化融合的实践探索

在现代,社会规划和语言规划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目前已有很多关于语言的学习、推广和普及实践获得成功的实例。例如,有政府为了推动本国语言的对外传播,专门设立并资助了一些文化委员会或者文化机构,助力其他国家将该国的语言作为第二语言进行学习。再如,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新西兰,很多毛利地区的儿童已经完全不懂土著语言毛利语,毛利语濒临灭绝。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在语言学家的建议下,当地创建了以社区为单位的“语言巢”,很多老人志愿到社区担任学龄前儿童的护理人,让孩子们生活在毛利语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到学校为儿童讲授毛利语,以挽救濒危的毛利语。

推广普通话有利于各民族之间更好地交流,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有益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从而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新媒体平台是人们学习和娱乐的主要工具,因此新媒体可以作为一种有效媒介推广普通话。利用新媒体“声画并茂”的优势,引导人们使用某种语言,能够起到非常大的宣传、示范作用,进而影响的人们语言习惯。有研究者发现,生活在云南贡山独龙怒族自治县边境的独龙族、傈僳族人对普通话的认同度不高,大概是因为以下两点:一是当地居民的普通话水平较低,本族人通常都使用土著语交流,只有与外族人交流时才使用普通话,而且接触的普通话信息非常少,导致其对普通话的认同度降低;二是当地居民与普通话传播媒介平台的接触非常少,对普通话传播活动的知晓率较低,长此以往,该地区的文化教育程度就比较低,导致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因此,改善普通话的传播环境,开发更多更适合的传播媒介,丰富普通话传播信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一些边远山区的经济得到了一定发展,语言问题成为新的攻坚目标,地方民族文化冲突导致的语言文化问题使语言规划研究出现了新的活跃局面。将来,语言规划可能成为解决边远地区民生发展的重要途径。

普通话推广与民俗文化融合的内容、途径及目标

普通话推广途径的探索

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国家通用语言和文字,是中华民族通用的语言和文字。现代汉语有标准语和方言之分。多年来,我国坚持不懈地推广普及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截至目前,普通话的推广已取得很大成效。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宪法规定的责任,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在手机应用商店中进行搜索,可以发现普通话相关软件大多集中于提供普通话测试电子化系统,同质产品较多,方向也以服务教资考生为主。

经过对比,选择学好普通话App作为报告分析案例。

选择原因

功能独特,内容丰富

除了拥有普通话测试系统,提供发音、声调练习,进行字音纠正等外,学好普通话App还拥有方言辨正和多套特色练习教程。方言辨正可以解决地方口音偏重的学习者的难题;特色课程则迎合不同学习者的需求,不只单一地服务于考试,还基本解决了部分普通话学习者的难题,具有代表性。

和知学中文的对比

知学中文是全球中文学习平台旗下的一款面向国内中小学生的中文学习移动应用。产品可以为中小学生提供科学的语言诊断、语言学习、语言能力提升等服务。产品贴合中小学生语文新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每日阅读,满足学生语文学科知识学习需求;内置中华文化资源,可以提升中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功能而言,知学中文更倾向于提供综合性服务,用户群体定位是对中华文化和汉语感兴趣的外国留学生及国内中小学生,同样具有普通话测试系统和人工智能语音纠正的功能,相较于单人练习,增加了分享和社群互动功能,拥有丰富的中华经典资源库,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实用性而言,知学中文App对普通话练习者的作用没有学好普通话App大。

分析结果

优势:首先,内存小,内容丰富;其次,侧重实用,界面干净,弹窗少;最后,提供的教程内容有较强的针对性。

劣势:用法较单一,缺少趣味和创意性;方言腔覆盖的区域不够广泛,智能语音系统有时识别困难;提供的测试试卷内容较为过时,更新不及时。

普通话推广的内容

我国普通话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障碍

从语言本身的发展规律看

任何一个国家的官方语言都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方言与普通话是平等的,各自为一定地域的人服务。每一种方言都可能上升为共同语,但其一旦成为共同语,就会凌驾于其他方言之上,其他方言都必须向它靠拢,受它的制约,这样才有助于语言的统一和发展,有助于社会交往。由于我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专家学者们经过认真的探索和思考,给普通话作了如下界定——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从方言与普通话的分歧看

目前学界认为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虽然作为普通话基础方言的北方方言的使用人数最多,但其他六种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的使用人数也不在少数,加上每种方言所包含的次方言、土语,则更数不胜数。即使是北方方言,其内部也存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差异。所以我国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差别极大,使用情况相对比较复杂。

从社会角度看

董宇(2005)研究发现,当前轻视推普工作的现象还比较普遍,通辽市的中学生甚至不知道普通话的标准是什么。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但很多学校没有利用这一优势,从观念、行动上切实推广普通话。另外,方言土语是一种同乡之间维系感情的纽带,这是人们不愿放弃使用土语交流的一个重要原因。同乡之间进行私人交谈时使用土语无可厚非,但不应因此放弃对普通话的学习。

我国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

良好的语言环境是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语言,不仅是人们交流沟通的基本手段,还可以增强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我国民族文化繁盛,多元化的文化与语言是我国独有的特色,而普及推广普通话可以有效消除沟通障碍,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同时,积极推广普通话是教育事业面向现代化、世界化,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可以有效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普通话推广与民俗文化融合的策略

定位更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民族地区的普通话推广已取得很大成效,但是在一些偏远的民族地区,还是有不少老百姓因为没有掌握普通话,无法获取有效信息,学习先进技术,从而失去了很多工作机会。因此,推广普通话成为前几年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普”遍学习正是有关部门在认识到推广普通话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提出的,旨在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偏远的少数民族县市提供有针对性的语言服务。

功能创新

在提供普通话测试及练习的电子系统基础功能之上,可以增加趣味游戏模式,通过点触、点读模式增强内容测试的互动性,如读句过关、字音听辨、方言辨正等。在吸收了学好普通话App的页面风格之后,可以采用菜单式列表,基于美观设计理念,增加部分触屏特效和个性化皮肤等。

内容创新

根据不同区县和学校的语言状况,针对推广普通话过程中的关键、薄弱环节,收录适合不同少数民族群体的语音练习材料和语言文字学习材料。发挥语言的联系沟通作用,通过线上匹配连麦的模式“结对子”帮扶练习普通话,强调虚拟社区的社群作用,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有效提高普通话的使用频率。

普通话推广与民俗文化融合的目标

由于我国方言比较多,为保证语言本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普通话推广要与民俗文化有效融合。普通话与方言相互促进,其与方言进行转换的过程也是其生命力增强的过程。普通话推广需要与民俗文化进行有效融合,这样才能在各个地区实现长远发展。

广西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大约有十二个世居少数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丰富而绚丽的文化遗产深深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地,广西地区语言情况复杂,受方言、民族语的影响,一些偏远山区的人们学习普通话的主动性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普通话的推广。而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推广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效果,对西部地区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把广西民族边远山区的普通话推广和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有效融合进行新媒体传播,可以缓和普通话推广与非遗保护之间的矛盾。现从传播者的素质提升、受众的精准画像、内容创作的时代性、新媒体传播效果的提升等方面出发,提出精准高效的普通话推广与民俗文化融合的新媒体传播建议,以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媒体融合的便利条件,并运用研究中设想的新媒体平台搭建方法进行具体实践,对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效果数据进行分析,探索普通话与民俗文化融合的新媒体有效传播的新模式。

展望

各个地区政府部门都应重视对普通话的宣传,让大众正确认识普通话,了解说普通话的重要性,具体而言,可以通过电子大屏幕宣传普通话,如通过“实现顺畅交流,构建和谐社会”等宣传标语,营造普通话推广氛围,以此宣传普通话的作用。编写有地方特色的普通话教材,充分结合当地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完善和优化教材内容,确保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普通话与中华民俗文化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普通话是中华优秀民俗文化传承极为重要的载体。推广普通话的同时融入民俗文化,不仅可以提高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可以极大地满足民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在文化建设中渗透民俗文化,有利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民俗文化贴近人们的生活,容易被人们接受。因此,在举办民俗表演、美食节、文旅产品展示、非遗文化表演等相关活动时,可以从新媒体传播角度出发,充分研究新媒体传播规律,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向不同层次的群众创新推广普通话,打造网络新阵地,创新跨文化传播载体,发掘更有效的传播方式,为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活力,为建设文化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传书,江婕,黄静.当前新闻媒体推广普通话的问题与对策(上)[J].湖南教育(B版),2019(03):34-37.

[2]杨雨菡.云南贡山边境“直过民族”村寨国家通用语言认同及传播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9.

[3]赵守辉.语言规划国际研究新进展——以非主流语言教学为例[J].当代语言学,2008(02):122-136+189-190.

[4]周庆生.国外语言规划理论流派和思想[J].世界民族,2005(04):53-63.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