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城市印象 >> 文化传承视域下保定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研究
详细内容

文化传承视域下保定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研究

时间:2023-03-20     作者:梁慧慧1 李倩1 朱笑颜2 1.唐山学院 ;2.唐山学院美术【转载】

近年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案例较多,很多街区的开发模式千篇一律,失去了原有的活力。保定市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属于是三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集中体现了清末民初的建筑风格,更具文化特色。虽然保定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相较于普通地市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数字时代及文旅产业融合的背景下,保定城市文化保护利用面临诸多挑战。现立足于文化传承视域,从文化传承角度对保定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研究,探索以历史文化街区为载体的保定地区历史文化的传承方式,并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途径进行研究探索,提出保定历史文化街区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场景、历史信息等文化的延续方法,并进一步探讨其商业开发的潜在价值,从而使街区活化。

保定历史文化

文化作为城市的灵魂,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更是一座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历史文化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保定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至今仍保留着自身独特的文化体系,体现在保定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城市风貌之中。本文在文化传承视域下,以保定的历史文化为基础,探索历史文化街区的存在意义与未来发展方向。

首先,保定文化体系是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思想流派的文化特征而形成的。保定地处燕赵大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孟子首启儒家道统之说,曰:“由尧舜至于汤,由汤至于文王,由文王至于孔子。”按照孟子的说法,儒家道统的起点是尧帝,据考证,保定是尧帝的故乡,因此儒学传承对探讨保定地域文化精神具有特别的意义。其次,保定与少数民族渊源很深,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战国时期狄族进入保定开始,直到清末约2400年间,汉族之外包括满族在内的少数民族统治保定的时间累计长达1200年。多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奠定了保定鲜明的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特征。再次,保定最有名的是直隶文化。清代河北称直隶,因其拱卫京师的特殊地位,被称作京畿重地,畿辅首善之区,为各行省之冠,保定则为直隶省省会。清朝在保定专设直隶巡抚,后专设直隶总督,是代表中央统管直隶全省军政事务的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历史上保定就是拱卫首都的文化中心、行政中心。直隶文化便成为保定的重要特色文化,保定古城之中也保留着很多带有直隶特色的标志物。最后,保定的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保定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尤其是在晚清时期,西方宗教文化的传入使保定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天主教等西方文化融合发展的格局。另外,保定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与北京、天津等地联系密切,深受北京皇城文化和天津码头文化的影响。因此,保定不仅是中西方文化交会之地,更是特色直隶文化与多元文化共存的综合载体,这使得保定的城市文化呈现出“中西合璧,多元交融”的鲜明特征。如今京雄保一体化快速发展,对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定,又是一个新的转折点。

保定历史文化街区的形成与发展

历史文化街区指的是经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城市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保护完善、开发合理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反映一座城市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的载体,有着厚重的历史感。国外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起步比较早,有很多经典案例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比如英国苏荷区、美国小意大利、新加坡唐人街等。在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与开发时,应针对面临的问题因地制宜地制定开发策略,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同时,提高街区的活力。国内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实践中更注重对传统建筑风格和整体格局的保存,在保留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将旅游开发融入历史街区,实现保护与开发融合发展。比如北京南池子、天津五大道、上海新天地、青岛八关山、苏州桐芳巷、嘉兴乌镇等。

保定作为京津石三角区域的中心地带,是首都南大门,自古以来就是“北控三关、南达九省、地连四部、雄冠中州”的通衢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保定市在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独特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和鲜明的文化特色。诗人王元凤在《过保定》中曾这样描写保定的“上古八景”:“南北此车马,江山几俊英。蓬壶百花屿,风月两关城。波净流天色,沙飞作雨声。苍茫兵甲地,吊古有馀情。”这惟妙惟肖的描写让人们领略到了保定曾经的山川河泽,足以体现其地理位置的优越。

保定古城的空间格局在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形成雏形,西大街作为通往东西城门的必要通道,商业繁荣发达。保定在金贞祐元年(1213)被毁之殆尽,后于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重建,以东西南北大街作为道路骨架,形成了今日保定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格局。到了清代,古城发展得更加成熟,形成了完整的空间格局,东西南北大街与转折处的重要建筑物展示了保定古城的整体风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保定发展城市建设,古城道路格局稍作改变,拆除部分建筑,形成了保定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格局。如今,街区虽然保留着原有格局,却已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出现了文脉割裂和特色消失的情况。从城市格局看,保定是名副其实的山水之城,在主城区文化资源中,保定最宝贵、最具有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是延续了千年的古城及保持完整四直的历史文化街区,极具文化价值。

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现状研究

保定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是保定三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形成于保定建城之初,即宋代淳化年间(990—994),全长850米。西大街整体具有明、清、民国时期的风貌特色,以文化商业建筑为主,兼有衙署、学府、祠堂、水社、金融、传统民居建筑。这里曾有第一楼、万宝堂、乐仁堂、中华书局、稻香村、槐茂酱园等知名老字号,被誉为“直隶第一街”,是历史文化名城保定的标志和表征,也是保定展示城市文化的城市地标和重要窗口。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和问卷形式调研了周边居民对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满意程度,结果显示,其中有69%的调查对象认为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风貌整体不佳,设施陈旧,文化缺失,缺乏活力,有待改善和提升。

通过实地调研,笔者发现保定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环境不够优美,设施陈旧破损。如何使保定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重放光彩迫在眉睫,本研究基于现场调研的结果,梳理了保定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几个突出问题:首先,这条素有“中西合璧画廊”美誉的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曾经老字号林立,特色鲜明,而如今历史氛围已不复存在,部分建筑物遭到严重破坏,部分商家为博眼球,对外立面进行盲目改建,导致其颜色突兀,样式各异,使得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氛围受到极大影响。其次,街道整体基础设施陈旧,部分房屋防水出现问题,多处漏雨;并且路面排水困难,尤其是雨天经常路面积水,严重影响了街区的运营。再次,笔者在调研过程中还发现,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的绿化率低,形式单一,缺乏立体绿化。保定曾在元代营造园林,目前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仍有约50余株古树存活,但由于养护不周,古树现状不佳。最后,保定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缺乏公共文化空间,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保定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缺乏特色文化产业,尤其是商业业态雷同,有形无魂,已经进入“冷冻期”,影响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风貌。如何让历史文化街区焕发新生机是保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针对街区现状,对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开发、创新发展,是活化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路径。

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

保定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是保定历史文化的展示窗口,本研究主要从两个切入点入手,首先通过对保定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理论进行梳理归纳,厘清城市更新、文物保护、街区改造等相关理论思路,同时对保定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为其发展提供依据。其次对国内外历史文化街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将研究重点落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模式上,对街区更新进行实践探索。立足于文化传承视域,对保定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研究,进一步加大保护与开发历史文化街区的力度,增强历史文化街区的辐射力,发挥保定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的重要示范作用,促进城市的发展。基于此,探究保定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的有效途径,致力打造商业繁荣、文化特色、居住舒适、旅游休闲有机融合的特色历史文化街区。

立足地域文化传承,改善街区建筑风貌

保定西大街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装饰受到地域传统文化、徽派建筑文化、西方外来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多元化建筑装饰风格。经过现场调研,笔者发现保定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目前存在建筑外立面脱落、部分店铺装修标新立异,颜色突兀,与原始建筑风貌格格不入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第一,要对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进行保护与修复,重新整修外立面与内部构造,最大程度保护建筑的完整性。第二,各个商铺根据自身经营项目进行内部重新装修,展示自身特色。第三,统一更换门窗牌匾,统一色彩,体现整体性、统一性,使建筑整体风貌与原风貌相一致,优化环境,以现代标准更新传统建筑风貌,重现西大街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

畅通现代城市网络,改造街区基础设施

调研结果显示,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整体基础设施陈旧,屋顶漏水且雨天路面排水困难,影响了街区的正常运营。在保护开发工作中,要在尊重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前提下,建设完善街区基础设施。首先,对路面进行重新铺装,铺设透水砖,防止雨水留置与堵塞。其次,对屋顶进行整修并重新做防水,尝试应用新材料,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最后,统筹城市发展规划,协调推进街区老旧管网更新改造,以及街区内个人、单位庭院雨污分流改造、燃气供热管网更新等现代化管网建设工程,进一步提升街区内商户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历史文化街区的吸引力。

重视自然景观交融,丰富街区植被绿化

根据调研结果,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遗存的古树状态不佳,缺乏养护,街区绿化率低。植被景观是街区内人们生活和商业活动的背景布,也是保护和延续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笔者认为,首先需要招聘专业养护人员,对古树进行修整,提高养护技术。其次申请专用经费用于古树养护,并利用多种绿化手段提高绿化覆盖率,鼓励垂直绿化,并适当增加庭院绿化。最后,丰富绿化层次,增加乔木、灌木、草植物等多层次的空间植物搭配,可根据实际情况在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的边缘适当开辟或植入小片绿地,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

提高文化软实力,重塑街区历史文化空间

历史上的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百业俱兴,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当前,对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开发,最重要的就是要对保定历史文化进行传承和延续。梁思成先生曾在《中国建筑史》中谈到:“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以直隶文化为特色,融合多元文化,将保定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真正融为一体,改变“特色街区无特色”的街区现状。打造直隶特色文化体验馆、新文化空间及特色文化展厅等,在街区适当设置能够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参与的环节,丰富游客或居民的精神生活,促进保定文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充分协调社会资源,完善多方参与机制

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切实营造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支持的浓厚氛围。保定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首先需要政府部门的主导与统筹,制定相关法规、政策,通过管理、广告宣传等多途径对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开发,从而实现保护与开发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其次,保定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是保定市民对本地文化归属感、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鼓励保定市民积极参与到街区的保护开发进程中,不仅能确保街区保护开发相关政策的有效落实,更是提升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手段,这样一来,历史文化街区也可以更好地服务当地市民。

综上所述,通过对保定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分析,提出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的相关措施。保定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受直隶文化及多元文化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整体风貌。文化传承视域下,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开发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也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通过对保定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进行全面分析,针对保定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现状,探究保定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的有效途径,并进一步探讨其商业潜在价值,完成对保定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利用,最终实现对保定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永祥,吴蔚,马腾.直隶总督与保定戏班[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

[2] 保定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保定古树名木录[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 贾戌晨,岳红记.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保定西大街民国历史街区建筑装饰研究[J].城市建筑,2019,16(22):177-183.

[4]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5]林茜.方观承和直隶总督署《棉花图》[J].乡音,2009(08):46-47.

[6]张凡.城市发展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对策[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7]任红波,寇志荣.城市更新中加强历史建筑保护的战略思考——以上海为例[J].建筑经济,2022,43(11):20-26.

[8]单霁翔.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J].求是,2006(14):44-46.

[9]张维亚.国外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研究综述[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55-58.

[10]王景慧,阮仪三,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