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化传承 >> 仪式传播场域下的集体记忆建构 ——以年度报告为例
详细内容

仪式传播场域下的集体记忆建构 ——以年度报告为例

时间:2023-03-22     作者:管若潼 西安财经大学【转载】

詹姆斯·凯瑞提出了传播的“仪式观”,是一种将人类以团队或者共同体的方式凝聚在一块的神圣典礼,大众也因此可以在仪式中共同感受价值和信念。基于此,新媒体平台个人年度报告的传播过程也可以被视为是App和用户共同完成的一场仪式和典礼。现结合仪式传播场域理论,对物我、人我、自我三个维度的场域展开分析,发现年度报告仪式传播场域对形成用户记忆、强化社会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新媒体时代下个体的意见表达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和延伸,在网络上人人都有话语权,人人都能发表观点和见解;但与此同时,互联网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媒介使用习惯。无论是“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还是各大App发起的“我的年度报告”,抑或是每年的“双十一购物狂欢”,人们都会成为参与其中的一分子。

大众媒介营造的“数字仪式感”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这种给人们带来仪式感和引导人们参与的场域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形成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都是本文研究的问题。

仪式传播的场域就是拥有共通文化意义空间的个人,在某种传播氛围下对文化的结构和意义的共享,而这种空间或个人心境就是一个仪式传播的场域。人们在这种仪式传播的场域中进行互动和交流,可以强化其“共在感”“归属感”和“认同感”。

学者张方敏认为,“仪式传播的场域不是一个争斗或博弈的游戏场,而是具有某种传播氛围的特定时空与心境。这个场域有着三层含义,一是仪式传播得以开展的物质场景,比如小会堂或者大广场;二是人们通过大众媒介、个体亲历等传播实践建构的社会关系;三是人们通过想象营造的特定心理情境或仪式场景,比如有人并未亲历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但听到亲历者的描述之后,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种特定的氛围之中,从而使升旗仪式的意义在其内心世界得以传播”。

综上可知,仪式传播的场域可以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物质场景,也可以是人们彼此之间建构的社会关系,还可以是虚拟的情境和场景。

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媒介全球化使得仪式传播在制造“想象的共同体”上更加有效。但是目前,仪式传播在实现相互融合的同时,也让民众陷入了缺失认同感的现实困境。因此,认同感(包括自我认同和集体认同)问题成为现代仪式传播的主要问题。

在新时代,媒介的发展和媒介技术的革新让人们越来越适应媒介化的环境,仪式传播也随之有了新的传播形式和表征。通过仪式传播的艺术过程,使表达活动的媒介形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其将受众动态分享的象征性空间呈现于媒介的表达场景之中,从而强化了人们的“同在感”。

“年度报告”是新媒体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个性化的使用数据做出的年度总结,内容一般包括用大数据技术统计得来的用户使用功能的频次、类型、使用时间、消费额等,再加上用户个人主观偏好,并用H5形式呈现出来。根据新媒体平台的不同,年度报告的形式类别也呈现多样化。

詹姆斯·凯瑞认为传播是将人们以团体或者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的神圣典礼,大家在仪式中共享经验、意义和信仰。基于此视角,新媒体平台个人年度报告的传播过程也可以被视为是App与用户共同完成的一场仪式和典礼。

本文结合仪式传播场域的概念,对年度报告传播场域的构建、年度报告传播过程、年度报告传播功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年度报告传播场域的构建

新媒体平台营造场景

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的“仪式观”其实是在强调情境式传播,即强调参与者在同一仪式情境下共享意义,强调参与者个体或群体在这一情境中获得的同在感和归属感[1]。年度报告传播的场域,几乎全部都是通过新媒体平台搭建的虚拟场域。虽然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侧重的是类似于典礼或者仪式的物质场景,但是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仪式场景已不再拘泥于物质形式,由数据构成的虚拟数字场景成了仪式传播的场域。

通过新媒体技术搭建的年度报告多以H5、Flash等形式呈现,在这些虚拟场景中,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将贴近人们现实生活中正式使用的场景画面推送给用户,并将数字化的客户特征、客户活动、客户喜好及App对客户的目标期望值等,都转换为可视化的视觉标志[2]。这一过程给人一种既能离身又能获得在场体验的感受,而作为由众多色彩符号、声音符号、文字符号所构成的虚拟场景,其实际上是一种符号的集合体。

根据詹姆斯·凯瑞的观点,符号具有双重特性——替代性和生产性,即符号既对现实生活进行了抽象的、概念性的替代,又对现实生活进行了概念性的再生产。年度报告就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映射,同时又构成了人们的集体记忆。通过各种符号所汇集而成的符号集合体——年度报告构成了仪式传播的场域,而这种具有回溯性、富有情感的文化符号为用户营造了一种怀旧、温馨的氛围,有利于引发用户的情感共鸣。

多方参与引起情感聚合

首先,在年度报告仪式传播场域中,“仪式”的参与者不仅包括用户个体,还有引导用户参与的H5制作人,以及因他人分享而加入的接受者。由此可以看出,在仪式传播场域中,“没有绝对的传播者,也没有绝对的接受者”,参与者人人都是仪式的体验者,体验共同的情感和意义。

其次,决定新媒体平台用户是否符合仪式传播场域的参与者的标准包括但不限于用户是否进入年度报告页面。用户点击进入年度报告页面仅是进行仪式传播的一个环节,就如同去看演唱会拿到了进入演唱会的门票。在这种场景中,用户实现意义的共享、情感的共鸣取决于用户的心理情境建构,而新媒体平台为其营造了特定的虚拟情境和场域,这种特定的仪式传播场域是否发挥作用则取决于用户的身体与心理是否在同一情境中。还有一种情况,用户虽然已经点击进入年度报告,但是却只是机械随意地浏览信息,并没有产生心理上的情感共鸣和认同感,这种情况下并不认为用户参与了这场仪式传播,同时仪式传播的作用也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由此可见,仪式传播的实现非常依赖参与者心理情境的建构。

最后,仪式传播参与者能够通过参与仪式传播得来的“惯习”使仪式传播场域具有自主性。布尔迪厄认为,“客观结构倾向于生产结构化的主观倾向,而这种生产结构化行为的主观倾向又反过来倾向于再生产客观的结构”。他提出的惯习是一种性情倾向系统,即“持久的、可转换的倾向,是一种被结构的结构,而有倾向于作为结构化的结构发挥功能”。其更强调个人在生活经验中所获取的一些无法被确定和理解的经验,而这种经验的积累可以构建持久的、可持续的倾向系统,从个人经历中生发并进行整体协调的、类似于结构的过程,有助于社会结构的维系[3]。用户参与年度报告仪式传播后,就会获得情感体验和认同感,这种感觉的累积构成了可持续的倾向系统,使参与者开始期待下一年的年度报告,从而推动这种仪式传播场域不断发展。

年度报告仪式传播过程

从仪式参与者的视角出发,可以将仪式传播场域分为物我、人我、自我三个层面。

物我场域

物我场域是通过物质场景以及附属物创造出来的,反映了传播主体和具有仪式作用的特定空间以及附属物间的心理交流[4]。在年度报告仪式传播场景中,物质场景包括H5或Flash中的音乐符号、动画以及文字符号。

首先,众多App的年度报告大多添加了背景音乐。音乐符号的作用在于结合了各个新媒体App的特色,营造出情境氛围,激发了用户兴趣,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沉浸式”的情感服务。如网易云音乐的年度报告,采用了比较轻松的钢琴曲式为报告的配乐,旨在营造平和、温暖的气氛,吸引用户进入所创造的意境当中,引发用户的情感共鸣。此外,支付宝年度账单报告和美团外卖报告的配乐是简单活泼的,更有利于激发消费者的社交热情和消费兴趣。

其次,年度报告中包含鲜明且富有人情味的色彩符号,可以将品牌理念与用户个人行为有机融合。如网易云音乐2021年度听歌报告以在云村漫游为主线,以蓝天、绿树、粉花等治愈性事物为主基调,在H5页面中分别以在湖畔划船、在丛林畅游、乘着飞鸟翱翔的画面带领用户走进一个音乐童话世界,整体画面连贯富有感染力,让用户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回忆在网易云音乐一年的听歌过往,带给用户带来了不一样的情感体验[5]

最后,文字符号作为联结人们心灵感性与理性情感的媒介,在年度报告中发挥了引起用户情感共鸣的作用。以网易云音乐2021年度听歌报告为例,其对通过大数据获得的客观数据进行拟人化的描述,为用户提供有效的情绪价值。这也是App年度报告的重要作用。如在网易云音乐年度报告中,“今年你邂逅了xx位歌手,在音乐的路上,每一位相遇都不是意外”“你的故事云村都记得”……最后还为用户定制了专属的关键词,引发了用户的情感共鸣,强化了用户的归属感。

人我场域

人我场域是指个体与他人共同体验、共享情感与意义的场域。在人我场域中,每个个体都能感受到来自场域其他人的共同情感体验,从而强化了个体的共在感和归属感。用户在各大App的年度报告生成后,源于对自我身份认同与情感共享的需要,会将自己的年度报告分享给他人。归属需求是社会化的要求,其实质是与别人建立联系,拥有更加和谐的关系,被社会团体所接受。

年度报告在人我场域的广泛传播,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使用者的社交需求所引发的共享现象。如网易云音乐不再只是歌曲播放器,而是具备了维系使用者内心感情和社交关系的平台属性,其在年度歌单中为每位用户定制的标签,加强了有着相似标签的用户之间的心理认同感以及对所属群体的归属感。有些网民在微信朋友圈或微博看到别人“晒出”的听歌报告,出于好奇和认同感的影响,也会于将自己的听歌报告分享出来,这种活动能让网友获得更多的情感满足,引发网友的情感共鸣。将不同网友在共享聆听报告中流露的情感能量聚集到一起,当情感能量被激发时,每个网友都是情感能量发射点,而参与的网友数量愈多,情感能量的积累也愈为重要。这个过程也属于仪式传播的环节,这一过程所有用户平等且融洽,温馨和谐的气氛为其提供了充足的情感价值。

自我场域

自我场域是仪式传播参与者在接受外界物质情境以及与他人分享交流之后形成的自我对话与思考,即参与者对仪式意义进行反思,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与他人交流共享体验,加深自己对仪式意义的认识,是内传于心的体验传播。如拥有相似年度报告的用户进行互动交流后,用户就会在内心反思与思考年度报告中的数据和内容带给他的意义。仪式以一种不需要强制的力量对参与仪式的每个人进行了心理上、精神意义上的“规训”,让其心灵受到极大的鼓舞和愉悦。

在仪式传播过程中,一般是从物我场域到人我场域,再到自我场域,三者是结构性互补的关系,共同构成仪式传播场域。

年度报告传播场域功能——构建集体记忆促进社会认同

詹姆斯·凯瑞认为,“大众传播是一种由相互交互的信息和交织的符号所组成的传播过程,必然有一定的形式与动机和情绪密切相关,而代表动机和情绪的符号则指明了信息表达的方向方式”。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抽象的符号集合组成了“仪式”用来表征现实,并指导现实实践。同样地,年度报告用抽象的符号表征个体现实行为特点,并通过这种对个体回忆的唤醒与反思以及在同一场域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强化个体的群体归属和认同感。互联网社交平台为网友的资讯共享和人际情感沟通创造了更加自主与便利的“场域”,网友可以更好地创建各种活动。人们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建构高度的人际情感连带,圈子文化和群体心理也不断被强化,这一过程有利于塑造共同的集体记忆,营造同在感和共享感。


参考文献

[1]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刘琳琳,张含笑.新媒体用户分享个人年度报告的行为探析——基于互动仪式链的视角[J].青年记者,2020(29):22-23.

[3]皮埃尔·布尔迪厄.实践理论大纲[M].高振华,李思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4]龚昱文.在数据中“再现”自我——移动APP个人年度报告如何击中消费者心理[J].视听,2018(03):214-215.

[5]武雪丽.传播仪式观视域下的亚文化音乐节——以迷笛音乐节为例[J].中国报业,2018(16):56-57.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