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化传承 >> 宗族文化视角下赣东北戏台装饰图式表达及其艺术审美研究
详细内容

宗族文化视角下赣东北戏台装饰图式表达及其艺术审美研究

时间:2023-04-03     作者:龙彬 路斯奥 重庆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原创】

祖先祭拜是赣东北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宗族为了加强联系,维护宗族利益,纷纷在各村建设宗祠。而百姓喜用戏剧来缅怀追思,以及表达对神灵的敬畏,于是宗祠戏台应运而生。现从赣东北宗族文化的视角,对赣东北戏台不同装饰的表达形式和艺术审美进行研究,展现赣东北戏台装饰的艺术特征和文化意蕴,系统论述宗族文化对赣东北戏台装饰的影响。

 赣东北指江西省的东北地区,包括鹰潭、景德镇和上饶三个地级市。赣东北是江西省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滋生了徽文化、吴越文化和赣文化,历史十分悠久。赣东北的戏台中很多都是祠堂戏台,具有祭祖和娱乐的重要作用。戏台是进行戏剧表演的地方,祠堂戏台是赣东北戏台的主要形式。随着历史的发展,祠堂逐渐从祭祀祖先的场所变成了开展家族集体活动的场所,很多戏剧表演开始在祠堂进行,从而形成了独具宗族文化特色的赣东北戏台文化。

赣东北戏台装饰图式的艺术特征

赣东北的古戏台在百姓心中不仅是看戏的场所,还具有较强的宗族文化特征和社会意义。戏台和宗祠融为一体的形式满足了当时百姓的社会需求,既反映出当时频繁的宗族活动,又丰富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在数百年的历史中,这种戏台和宗祠结合的建筑形式得以传承下来,其建筑装饰、雕塑等都有着自己的特色。

宝顶飞檐

宝顶指建筑中间的圆顶,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有加固屋顶和美化建筑的作用,在亭、台、楼、阁中比较常见。赣东北戏台的宝顶从远处看形似一座宝塔,宝顶的下方是四根铁柱,像方天画戟一样指向天空。宝顶是赣东北戏台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不仅是建筑的重要构成部分,还承载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宗族文化中,疾病和灾难被百姓认为是鬼怪作祟导致的,而宝顶下檐处悬挂的风铃有风吹过就会响起悦耳的铃声,被认为有镇邪驱灾的作用。

从戏台下方仰望,能够看到延伸到两侧的飞檐上雕刻着鳌鱼。鳌鱼是一种神化、综合性的神兽,作为吉祥物之用,常立于屋脊,做工十分精致。飞檐翘角直冲云霄,使得端庄的宗祠戏台展现出冲天的豪气,层层飞檐给前来看戏的百姓一种大气磅礴的感受。

图片1.png


图片2.png

图1 赣东北戏台宝顶与飞檐(作者拍摄)

梁枋

戏台的飞檐之下是吊篮和悬柱,其垂直向下,形式多样,底部是吊篮装饰,吊篮向下是戏台的梁枋。梁枋是戏台的承重部位,是整个戏台跨度最大的组件,也是整个戏台的栋梁,一般选用樟树、枫树等木料制作。戏台的每一根梁枋都遍布浮雕。工匠用精湛的雕工和精妙的构思,巧妙地将精美的图案雕刻在戏台的梁枋上。赣东北的梁枋图式主要是狮子的形象,以“万寿宫”或“满堂福”作为主题。对梁枋进行装饰和雕刻不仅是建筑的需要,还体现出了赣东北宗族的文化。作为戏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梁枋和其他建筑部位相互呼应,形成了独特的戏台文化,既实现了宗祠的社会功能,又符合百姓的审美习惯。

木作技艺

藻井

藻井是传统建筑室内顶棚的装饰部分,周围饰以各种花藻井纹、雕刻和彩绘,多用在建筑上方最重要的部位。藻井的工艺被认为是中国木制建筑中一项复杂的装饰技术。藻井在古代建筑中的使用有比较严格的限制,多在戏台建筑的中间位置。藻井能够提高戏台上戏曲演员声音的清晰度,为人们带来更好的体验。赣东北地区的藻井以圆形、多角形居多,其中八角形的较多(如图2所示)。八角形藻井使用的是方形基座,用斗拱承接八边形边框和基座,内部有16座斗拱,底面是八角形,并饰以彩绘。在建筑最高处作藻井,不但能起到装饰的作用,而且其中的藕、荷花等装饰在宗教文化中具有压服火魔的寓意。藻井在赣东北的戏台中不仅起着装饰和防火的作用,还被赋予了神圣的宗教寓意。藻井主要有两种形式,分别是螺旋式和绘画式。螺旋式藻井通过逐层缩小的斜出单拱形成旋转而上的藻井,样式精美,制作复杂。例如乐平市浒崦村戏台的藻井,由垂注和金柱支撑井口枋,再由斗拱支撑藻井,藻井上绘制有飞龙戏珠,豪华艳丽。

图片3.png

图片4.png

图2 藻井、雀替(作者拍摄)

雀替

雀替是连接梁和柱的装饰,最早发现于北魏的云冈石窟中,以前主要在室内使用,造型相对简单。明代后期,雀替的制作技艺逐渐成熟,装饰性更加明显,造型也逐渐变得复杂,在赣东北戏台中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赣东北戏台建筑中的雀替主要用在梁枋和柱的连接位置,不同位置的雀替,造型和功能也有所不同。雀替的图形语言是古代社会伦理、道德的一种体现,有吉祥的寓意,并将戏曲、文学和宗教的内容纳入其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龙门雀替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样式,雀替的下方雕刻蹲座,蹲座上刻满云纹,并在木柱上贴一道木框;花牙子雀替由雕刻的镂空图案或者棂条拼成,通过花纹和集合图形表现出灵巧、通透的感觉。虽然雀替只是戏台建筑中不起眼的一个小构件,但是却包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出赣东北多年来的伦理思想和美学技艺。

屏风

屏风是赣东北戏台中的固定部分。使用木质屏风可以将前后台区分开,并与上下场门一起将戏台的准备区和表演区分开。屏风中的雕饰、材质、纹理和色彩具有装饰戏台的作用。屏风分为隔扇类和木板类,常见的隔扇类屏风有八抹和六抹,其构图对称,在绦环板和隔心进行装饰和雕刻;木板类屏风采用镂雕和彩绘的方式进行装饰,比格窗的形式更丰富。有的戏台使用圆形的漏窗进行装饰,在端庄的戏台中又不失活泼。很多戏台会在屏风的隔扇上绘制花卉或者人物,例如昭穆堂的屏风就画有人物。从戏台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赣东北戏台从祭祀祖先的场所转变为戏剧表演的场所,其中具有诸多文化意义。由于我国古代比较重视祭祀活动,屏风上的人物画像等都体现出了宗教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和民间信仰,还原了当时的宗教思潮和社会面貌。很多赣东北戏台屏风上都有绘画和诗词元素,精美的画作和文人的诗词表达阐述了戏台主人的人生态度,如下图浒崦祠堂的屏风,就蕴藏着美好和吉祥的祝福。

图片5.png

图3 浒崦祠堂的戏台屏风(作者拍摄)

门窗

戏台的门包括上下场门、隔扇门,窗包括花窗、直棱窗。上下场门是戏台通往后房的通道,能够将前后台分开,通常左方为上场门,右方为下场门,中间用板壁隔开。隔扇门有多种样式,由框架和木条组成,其中安装模板和网格,隔扇上方是花格,中部的环板上刻有各种人物和花纹,下方是裙板。赣东北戏台的隔扇门一般是双扇,比较常见的是四扇和六扇,每扇门都雕刻精美。在赣东北戏台上,晴天使用前台,雨天使用后台。作为戏台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门窗满足了建筑结构的基本需求。赣东北的祠堂和戏台融为一体,是宗族意识和戏曲文化融合的体现,门窗的装饰表现出戏曲娱乐活动逐渐进入了严肃的宗族祠堂。戏台窗户的装饰受到赣东北宗教文化的影响,工艺十分精湛,不仅展现了古戏台的奢华和绚丽,还体现了宗教文化中的典雅和端庄,蕴藏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匾额

匾额也叫牌匾和牌额,在赣东北戏台上,匾额是比较重要的装饰之一,既能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也可以为戏台题名,赋予戏台更深刻的内涵和文化寓意。赣东北地区的匾额以横匾居多,根据材料不同分为木质和石刻两种。匾额的题字多由当地的著名人物或者文人书写。匾额上雕刻的花纹精美,技艺精湛,是整个戏台的重点,常位于戏台的前檐位置。匾额的内容多样,有的是歌功颂德,例如祝氏祠堂中的“器国世家”;有的是对戏台的赞美,例如图3中的“久看愈好”;有的将戏台的名字作为匾额的题字,例如敦本堂的匾额;有的是劝诫世人,例如保信殿中的“观今鉴古”。匾额不仅有艺术性,还有一定的教化意义。匾额的内容激励人们克勤克俭、勤劳勇敢、诚信待人,在潜移默化中对百姓进行教化,传承着宗族文化中的美德。

石础立柱

赣东北戏台的台基基本由石础和砖构成,具有支撑戏台的作用,而中间常采用架空式的构造,以起到去潮通风的作用。石雕是我国古代雕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体现出匠人的审美和技艺,在戏台上创造了一个可触、可视的空间,艺术性较强,但也是戏台中容易被忽略的构件。赣东北宗祠戏台石雕的题材和造型十分丰富,雕工精湛,很好地体现出了宗祠文化。从石雕的雕刻工艺中能够看到一个宗族的品位和社会地位,同样地,石雕的题材和装饰方式也受到了宗教文化的影响。

赣东北戏台装饰中的宗教文化和美学意蕴

赣东北戏台既庄严肃穆又轻松欢愉,其中的装饰艺术令人赞叹,从宝顶到石础,无不体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戏台中的彩绘和木雕组件精致多样,不论是梁枋这样的大木作还是雀替这样的小木作,都十分精致。其雕刻线条舒展流畅,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人物,都十分生动。这些建筑组件不仅可以起到对戏台的装饰作用,其中的故事情节还表达出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赣东北的戏台装饰中,装饰的技艺、题材和纹样都反映出赣东北的宗教文化和民风民俗。赣东北戏台的装饰工艺充分展现了优秀的赣东北文化,表现出赣东北人民的生活习俗。赣东北戏台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看戏休闲的场所,在宗教文化的传播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戏台有很多精致的装饰组件,体现出了古代匠人精湛的建筑和雕刻技艺。虽然很多赣东北戏台散落在村落乡野,但仍然承载着赣东北的宗族文化,讲述着当地人的信仰和风俗。如今,赣东北的戏台文化经久不衰,已经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并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戏台已经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风土人情和宗族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吴仲晨.探寻乐平古戏台中蕴含的人文关系[J].戏剧之家,2021(11):29-30.

[2]徐进,张晓颜.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乐平古戏台建筑营造技艺研究[J].安徽建筑,2021,28(10):26-27+47.

[3]姜宇萌.浅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乐平市古戏台的保护发展对策研究[J].西部皮革,2021,43(08):76-77.

[4]冯赐杭.宜古宜今老戏台[J].上海集邮,2021(10):5-7.

[5]史英静,柴文.瓷都景德镇的源头 散落在乐平古村落的千年往事[J].城市地理,2022(08):100-105.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