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影视表演 >> 中国筝乐中音乐元素的现代性与传统性分析
详细内容

中国筝乐中音乐元素的现代性与传统性分析

时间:2023-04-07     作者:付渤淮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原创】

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弹拨类乐器,流产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其见证了我国音乐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1]。所谓传统,并不等于曾经发生的一切历史痕迹,而是具有选择性、批判性、借鉴性的为社会所承认的智慧集成与知识沉淀。所谓现代,也不意味着社会上大面积流行、认可、追捧的当代成果与主流风向,而是经得起历史考验和未来推测的能动反应和有效反馈。中国筝乐,只有处理好音乐元素现代性与传统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基因,结合当今时代条件进行创新,才有可能铸就新的历史高峰,实现可持续发展。

筝乐定弦调式音阶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分析

定弦调式音阶的传统性

音阶是音乐的“骨架”。五度相生律及纯律是中华民族音乐调式音阶、乐器定弦的主要方法,由此,由宫(do)、商(re)、角(mi)、徵(sol)、羽(la)5个“正音”构成的五声音阶成为中国古乐的主要音阶结构,并在此之上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音乐鲜明特色的民族调式,即五声调式和七声调式构成的中国五声性调式。作为典型的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古筝是五声音阶乐器,往往以五个音组成一组音阶。所以,筝乐自诞生以来,就体现出“五声并用”的鲜明特征,即多采用五度相生法定弦,不带半音,并强调小三度谐和关系,以进一步产生优美的旋律[2]。

定弦调式音阶的现代性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传统筝乐作品虽然都是五声音阶的,且基本都以五声调式为主,如D大调筝曲、G大调筝曲,但是却能体现出中华民族深沉雅致的文化,能让人的灵魂得到升华。基于时代发展的需求,我们也应看到其局限性[3]。与西方的七音乐谱有别,由于五声音阶只有宫、商、角、徵、羽(1、2、3、5、6),没有4、7,因此难以发挥左手演奏技巧的作用,演奏现代作品比较吃力。所以,根据乐曲需要,再加上受人工调式的影响,国内作曲家常常会根据自身创作需要,派生出其他音阶,以此来丰富乐曲的调式调性,寻找一种冲突的美感。从现代性筝乐作品来看,为了让筝乐创作有更多可选择的音,能够展示具有强烈现代性的艺术,其定弦方式多以人工定弦为主,有的以传统五声音阶为基础,但是是一种非传统的五声音阶定弦方式,这种方法主要是在保留中国五声性调式的基础上,对调式中的特定音进行升高或降低,或加入民族音乐特征音。有的则使用自由混合定弦,以西方调性对传统五声音阶进行适当性转换,以fa、si改编传统五声音阶中的某个部分,在整体上表现出西方调式游移于传统音阶的融合性特征。如《长相思》不满足传统五声音阶定弦方式,其通过两组不同宫交替的定弦方法,结合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使乐曲调式、调性得以变化。

筝乐曲式结构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分析

筝乐曲式结构的传统性

传统筝曲结构相对随意,具有形散神不散的飘逸性,可系统分为八板体和连缀成套。其中八板体中的八板是一种曲牌名,一般是由2/4节拍的6、8小节或4/4节拍的3、4小节组合成起承转合的八个乐句,节拍规范,结构严谨,重在形成有规律的周期循环[4]。连缀成套主要指将同主题的几个音乐曲子连缀成一个整体。如《汉江韵》《山坡羊》《幸福渠》都是由几个速度不同的段落组合而成的曲子。

筝乐曲式结构的现代性

与传统筝乐结构不同,现代性筝乐曲式结构并无规律可循,其融汇了西方作曲技法,属于民族化的西方曲式结构。也就是说,现代性筝乐结构并无固定的范式,体现出一定的自由性和随意性,没有按照固定套路进行结构布局,每部筝乐作品的结构形式都会随着作曲家的个人思想与创作习惯而变化。

筝乐演奏技巧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分析

筝乐演奏技巧的传统性

左手是古筝的魂,传统筝乐以做韵为中心,习惯用右手指弹,即右手弹弦,一般是为了出音,通过托、劈、挑、抹、剔、勾等弹弦动作,掌管有效弦长部分弹奏。用左手司,即用左手按捺右手所弹琴弦,其作用以润色为主,突出修饰声音,借助按音、颤音、滑音等各种按弦技巧,把握起、收、回、落等动作变化,控制乐曲的色彩与音韵。从整体来看,筝乐演奏的传统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弹按尾随”,二是以韵补声。这也说明,在传统筝乐演奏过程中,左右手虽然分工明确,但是有着明显的顺序之分,其中为众多筝乐表演者所认可的,是右手拨弹后左手制音,并将左手视为筝乐的灵魂,以弥补筝弦五声的不足。

筝乐演奏技巧的现代性

与古代筝乐创作者、演奏者不同,现代视野下的中西音乐文化交融程度更深,演奏技巧与知识获取的渠道更为宽广,不再局限于家族承袭、师徒传授。现代筝乐创作者、演奏者在演奏筝乐时,并不拘泥于一家一派,而是努力学习新颖的音乐表现手法,借鉴其他筝派演奏技法,并用于创作及演奏,以摆脱传统筝乐演奏技法下的指序依附关系,丰富筝乐的演奏技巧。筝乐的现代性特征之一在于,演奏者以音响效果表达为中心,在继承打、勾、抹、托技法的基础上,发挥左右手的优势,融入右手的新技巧,创新左手以韵补声的技法,实现左手技术右手化。

具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三类演奏创新技法,一是弹奏类演奏创新技法,包括突出速度和均匀性的快速指序法。该演奏技法速度快、干净利落,提高了无名指的演奏地位,考验每个手指的灵活性,需要手指灵活快速,上下左右反复颤动琴弦,注意左右手的配合。强调密度的摇指法,能够有效克服乐音持续时间不长的缺点,要求手呈半握状态,以拇指或食指为发力点,以手腕为支点,运用手腕的指法做“劈”和“托”动作,手腕向下压并轻松转动,向里或者向外快速弹弦。该演奏技巧适应不同场景,收放较为自如,既能够做细微声音的弱摇,营造一种由近向远传播的意境,使弹出的声音更有余韵,也可做气势磅礴的强摇,演奏出长音效果。由煞弦和止音构成的扫指法,需要注意手臂放松,有规律地扫一下,使音强而不躁。二是拍击类演奏创新技法,模仿打击乐演奏形式,要求演奏者根据乐曲旋律与情感选择拍击对象,使用手掌、义甲有节奏地拍击古筝的不同位置,如琴盒、琴盖、琴体底板、琴体,通过调节手掌拍击力度,形成拍击的音色变化。三是摩擦类演奏创新技法,与打音功能较为相似,重在模拟某种自然效果。其主要包括义甲摩擦和手掌摩擦两种技法,由左右手、义甲的大小撮发展而来,手掌或义甲与琴快速摩擦后迅速离开,形成从左往右的快速张力,功能是模拟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如刮风,起到营造意境,让声音更加丰富的作用。左手新型技法的问世开阔了筝乐演奏技法发展视野,赋予了筝曲极强的张力。以《秦土情》为例,扫摇出现在快板结尾处,由摇指开始层层递进,最后以大力的扫摇结束快板,表现出迂回跌宕的旋律。此外,传统筝乐演奏往往以独奏为主,现代性筝乐演奏方式则较为多样,既有独奏,也有伴奏、合奏。

筝乐创作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分析

筝乐创作的传统性

传统筝乐创作者多以文人群体、民间艺人为主。创作者的群体认知性局限和职业性质,使得传统筝乐创作素材与主题多与创作者的自身生活相关,包括传统思想、文化意味以及内心情感三个大方向。纵观传统筝乐创作主题与表现内容,其中自然题材居多,这类传统筝乐作品多以创作者所见的自然风景为创作灵感,或抒发由山川美景带来的人生思考,或借助自然景象隐喻内心情感,达到以景抒情的效果。抒发个人情思的传统筝乐作品也不在少数,这类传统筝乐作品有地域生产生活的缩影,也有喜悦、热爱、悲伤、忧愁等情思的爆发,如《汉江韵》《四合如意》《春涧流泉》《莺啭黄鹂》《苏武思乡》《蕉窗夜雨》等。此外,还有描述官场和帝王生活的筝乐作品,如《汉宫秋月》等。以《汉宫秋月》为例,该筝乐作品属于八板体曲式结构,整个乐曲旋律缓慢舒展,表达了古代宫廷中宫女不得自由、哀怨悲愁的情绪。

筝乐创作的现代性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筝乐。就筝乐创作而言,时代性不仅指的是筝乐创作技法与演奏技巧的推陈出新,还包括筝乐创作内容与主题的与时俱进。筝乐创作应当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只有这样,其才符合筝乐发展的历史规律,才更容易被社会公众所接受。具体来看,筝乐创作素材与主题的现代性体现为创作的多元化。其中既有自然题材与地域题材,也加入了大量时代性元素。前者与传统筝乐创作主题一脉相承,比如在自然题材方面,有《建昌月》《洞庭新歌》《银河碧波》等,这些筝乐作品反映了祖国山河的壮美,表达了作曲家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同,对世间万物的感受,为听众描绘了山清水秀的自然画面;在地域题材方面,有王建民的《西域随想》、蔡东铧的《敦煌·惊梦》等,这些筝乐作品以地域文化与地域风情为依托,体现出地方音乐风格特色,能够让听众在聆听中感受一个地域空间的特色风土人情。后者多是讴歌时代和反映社会的筝乐作品,如尚靖雅的《巾帼故事·中国梦》等,这些作品结合现代文化,投身于社会实践,展现了时代新貌[5]。

筝乐音乐美学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分析

筝乐音乐美学的传统性

筝乐本身就是一种音乐美学的体现。无论是描述大自然,还是抒发内心情感,无论是中国五声性调式,还是“弹按尾随”演奏技法,这些筝乐表象的背后,都渗透着关注人的生命这一核心理念,体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音乐美学思想。传统古筝作品音色优美,辞赋高雅,音符清脆婉转,旋律虚幻空灵,如同真挚情感与智慧哲学的结合,能够在深层次上构筑人的“音乐想象”。这样的音乐表现突出对音乐关系的内在加工,能够使人在演奏或欣赏过程中进行联想体验,延伸情感,调适心理,振奋精神,有利于培育人文精神,使人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显然,筝乐的传统性音乐美学特征,是晦涩、意境,是由心而动、有感而发,是艺术高于生活,其善于将深刻的人生哲理、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用清新活泼、俊逸洒脱的音乐意境加以诠释和阐述,其隐藏着原始朴素的情感,讲究“文乐结合”,重在教人们分善恶,辨美丑,能净化人的心灵,使人内心愉悦。

筝乐音乐美学的现代性

在现代化背景下,随着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融、社会文艺产品的丰富供给,以及人民生活的日益富裕,人们的音乐审美特征发生显著变化,其中较为明显的是人们不仅关注筝乐的情感价值,对筝乐视听效果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特别是在新媒体发展迅猛的今天,快速的生活节奏、听觉艺术类型的多元化,以及短视频的广泛流行,让人们逐渐提高了对筝乐的审美要求。人们不再满足于悠长、宁静的传统音乐风格,更向往直接的感官刺激,追求节奏快、“多元主义”、“效果爆炸”的音乐美学,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此背景下,我国筝乐并没有跟随时代潮流,摒弃音乐艺术的深刻性、丰富性,而是朝着多维性发展,守正创新,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在继承传统筝乐创作理念与演奏技巧的同时,积极汲取本民族音乐语言的优势,主动与世界音乐艺术相融合,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进行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的探索和创造,重点关注主客共建、音乐审美价值取向以及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传承。面对此类音乐美学命题,筝乐作品既要体现音乐艺术的价值,丰富乐曲的调式调性,也要不失情感、情绪、思想意识的表达,还要具有时代性、情感性、创新性等特征,并且要在可听性与文化性上具有特色。筝乐创作者在创作素材与主题上要慢慢地向人文社科领域靠近,担负起延续中华审美风范的重任,突出筝乐在构筑中国精神、绘制地方场景、陶冶情操、培育人格等方面的作用;在创作工具上要突破传统筝曲材料的限制,打造新的“听觉的艺术”,如扬州筝、潘氏筝等;在演奏技法上要对传统演奏技法、音乐结构进行创新性发展;在音乐表现上要对舞台表演、乐器配置等进行优化更新,如借鉴不同音乐流派的表现方式,采用复三部曲式结构,使用轮指技法,运用多段体单乐章曲式,创设沉浸式舞台,等等,以便进一步促使筝曲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传统视野下的中国筝乐,采用五度相生法的定弦调式音阶,八板体和连缀成套的曲式结构,“弹按尾随”与以韵补声的演奏技巧,抒发个人情思的创作内容,是由心而动、有感而发的音乐美学;现代视野下的中国筝乐,采用人工调式定弦调式音阶,模糊性与自由性的曲式结构,左手技术右手化的创新演奏技巧,增添了讴歌时代和反映社会发展状况的创作内容,是具有时代性、情感性、创新性的音乐美学。

 

参考文献

[1]许文轩,刘利连.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在筝乐中的运用及其演奏分析——以《晓雾》《秦桑曲》为例[J].三角洲,2022(16):164-166.

[2]张海南.由筝曲《蕣》的艺术特色引发对当代筝乐发展的思考[J].艺术品鉴,2022(30):164-167.

[3]樊文君.传统筝乐与现代筝乐的演奏技法及音乐风格比较[J].当代音乐,2022(11):94-96.

[4]孔令雪.探究客家筝乐在多元表现形式中的艺术魅力——以《出水莲》为例[J].四川文化艺术研究,2022(01):66-71.

[5]陆媛媛,王安喆.管窥筝乐演奏左手技法“以韵补声”至“以音表现”之流变[J].当代音乐,2021(09):75-77.

[6]陈倩,苏畅.当代古筝协奏曲创作的传统意蕴与形式创新——以《临安遗恨》《云裳诉》《如是》三部作品为例[J].人民音乐,2022(10):32-36.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