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馆藏建设 >> 智慧图书馆建设路径探析
详细内容

智慧图书馆建设路径探析

时间:2023-04-26     作者:梁晓岚【转载】

图书馆必须顺应智慧化发展潮流,积极投身于智慧图书馆建设。首先介绍智慧图书馆的定义、特征及建设现状,其次从空间再造、技术升级、资源整合、馆员重塑、效果宣传五个方面对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路径进行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自IBM于2008年底提出“智慧地球”概念以来,智慧化的概念逐步走进公众视野。之后,伴随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元宇宙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化的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巨大的肯定和支持。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智慧社会。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积极发展智慧图书馆。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要开展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2021年9月,《国家图书馆“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智慧转型”“品质提升”“开放合作”三大战略,其中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智慧化时代已经到来,图书馆必须顺应智慧化发展潮流,积极投身于智慧图书馆建设,以便实现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定义及特征

“智慧图书馆”的概念出现在图书情报领域已有近二十年。2003年,芬兰奥卢大学的Markus Aittola在一篇题为《智慧图书馆——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文章中首次提出了“智慧图书馆”的概念,即“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1],之后国外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陆续涌现。国内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起步比国外晚,但是自2010年起,相关研究逐年增多,专家学者从模式、功能、技术等角度对智慧图书馆进行了阐述。综合严栋[2]、孙利芳[3]、段美珍[4]等学者的观点,可知智慧图书馆是集图书馆建筑、设备设施、信息资源、智能技术以及用户体验、馆员智慧于一体的全新用户知识服务体系,它以知识资源为基础,以现代技术为驱动,以为用户提供便捷精准体系化的智慧服务为目标,方便用户获取高质量知识资源,从而进行深度学习与创造。

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特征,图书馆界的学者各有见解。综合韩丽[5]、马然[6]、王世伟[7]、饶权[8]、魏大威[9]等学者的观点,可知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发展的更高阶段,它的特点是广泛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传感等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广阔的互联以及共享,进行智慧化的管理和服务。智慧图书馆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智慧服务,帮助用户获取知识,更好地成长。

我国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现状

从智慧图书馆的定义和特征来看,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的理想状态,是图书馆发展的高级阶段,前景非常广阔。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图书馆当前的建设情况距离成为智慧图书馆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智慧化程度有限

近二十年来,全国各地频频传来图书馆新建或者改扩建的好消息,但是大多数图书馆只注重对原有实体空间的升级改造,鲜少听闻图书馆虚拟空间的建设成果;多以打造阅读休闲空间为目标,缺少互动交流空间;智能技术和设备的运用仅体现在相对微观的个别工作环节改善方面,如智能机器人、智能书库、无感借阅等,真正的智慧化管理集中控制还没有实现;基于大数据和数据挖掘理念的精准细分推送以及个性化服务还处于浅表层,深层次的知识服务尚在研究探索中。

资源整合乏力

资源是图书馆服务的基础。在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资源主要包括印刷型文献资源及电子型文献信息资源;而智慧图书馆的资源,是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的集合,智能空间、设施设备、馆员、各种数据、虚拟情境等都是智慧图书馆资源的组成部分。目前,多数图书馆采集的资源还局限于馆藏文献、用户基础信息数据等,对网络流动数据、用户行为数据的采集还比较少;空间、设备、人员等资源大都“各自为政”,未能多方联动、深度整合,也未能做到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更未能向用户提供智慧化知识图谱,所以暂时还无法满足用户精准高效获取知识的需求。

馆员能力不匹配

智慧图书馆需要智慧图书馆员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智慧图书馆员是能将知识结构完全嵌入工作,并充分利用对知识资源结构和知识分析规律的深度理解,以用户目标为驱动,以专业的角度、专家的视角协助用户进行知识挖掘,对知识进行有效、集成的再加工,为用户提供情景化、个性化、智能化的知识增值服务的专业馆员[10]。对标这个标准,现有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尚不能与智慧图书馆完全匹配。目前,馆员学科背景较为单一,信息素养不够高,对新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够,主动发现用户需求的动力不足等情况仍较常见,这也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短板。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路径

智慧图书馆建设是智慧社会建设的助推器,也是图书馆依托现代科技自我革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图书馆要主动求变,积极朝着智慧化方向转型,不断提升智慧服务能力。

空间再造

随着5G网络、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加速迭代,人们越来越习惯于智慧化生活、学习和工作场景,因此,图书馆必须适应这一变化,利用数据化、智能化管理手段,为用户量身打造无感便捷高效的知识获取与交流环境。它并非要求图书馆抛弃现有的建筑和实体空间,新建一座智慧图书馆;也不是要求在现有图书馆建筑中划出一片空间或一个区域,对智慧图书馆作示范性展示。它应该是实体空间的优化,并辅以虚拟空间的加成。实体空间要因地制宜,打造舒适的学习环境,同时借助各种生物识别和传感技术,感知用户行为,形成个性化服务,提高用户获取知识的效率。虚拟空间是实体空间的数字孪生体,是实体空间的镜像,它不但要向用户提供全时全域的可视化展示与沉浸式功能体验,还要收集实体空间的真实映射数据,用以分析和模拟实体空间,对变化作出仿真推演,制订解决方案,提高实体空间运营的整体效率,辅助管理人员对服务进行改进。智慧图书馆的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应无缝连接,实现物理数字、现实虚拟、线上线下互联互通,为用户获取知识打造良好的空间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在再造智慧图书馆空间时,不能忽略“交流空间”。“交流空间”是图书馆空间价值的进一步升华。实体空间应该注重为用户提供开放自由的知识交流场所,虚拟空间则应该注重为用户提供知识交流的服务平台,使用户在泛在环境下获取资源的同时,可以对获取的知识展开讨论,在思想碰撞下,促进知识价值的转化和创新。

技术升级

现代技术是打造智慧图书馆的重要驱动器。当前,已有少量图书馆采用红外光幕技术、人脸生物识别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实现无感化借阅;通过建设智能书架,实现在架图书的智能检索、精准定位和实时盘点功能;引进人工智能机器人,通过前期设置关于图书馆咨询导读的问答,同时利用机器人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对读者的咨询引导服务。但要实现全面感知、互联互通、智慧管理与智慧服务,应用这些技术和设备还不够。现在以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RFID、5G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传感、物联网、区块链、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都将是图书馆技术升级的重点。将新技术应用到图书馆内部管理、维护和对外服务工作中,对图书馆资源、空间、设备、用户行为等数据进行动态采集、清洗、重构,让用户、图书馆、前台、后台实现智能连接,为用户量身制订个性化、智慧化解决方案,节约用户时间,为馆员提供更加便捷的管理方式。

智慧图书馆技术升级的重中之重是保障数据与应用的安全,主要包括数据的安全使用和管理、用户数据的安全使用与管理以及与数据资源安全相关的应用软件和硬件设施设备、网络的安全运行管理[11]。为此,应制定相应的数据及应用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工作人员准入权限,优化设备运行环境,及时修补系统漏洞,防范病毒软件攻击,以免数据泄露。还应定时对数据与应用的安全性进行评估,针对评估发现的制度漏洞及管理漏洞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资源整合

智慧图书馆的资源涵盖广泛,所以智慧图书馆的资源整合是一个较为庞大的概念,既包括对知识、信息资源的整合、分析与发现,也包括对物理空间功能的细分与管理,对虚拟空间的功能拓展与优化[12],还包括对馆员智慧服务能力的提升与应用。

在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初始阶段,首先应拓宽资源的来源渠道,除了常规收集的文献信息数据、用户数据、基本环境监测数据等原始情境数据外,原生数字资源、可检索的诸如研究成果和社交媒体等创新型数字资源等都应纳入收集范围,建立多元立体的知识资源体系。其次,要对多元异构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对多源多模态数据进行整合、碎片化处理,通过分析与计算,实现细颗粒度的语义关联,形成面向深度学习和智慧决策的知识图谱,便于用户获取高质量知识资源。最后,要在数据分析推演的基础上,形成空间管理、业务流程和用户服务的最优方案,提升资源整合后的规模效应和效能,使各项资源的功能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提高智慧服务效能,缩短读者“抵达”知识的距离。

馆员重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始终是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智慧图书馆建设也不例外。空间再造、技术升级、资源重组都需要馆员,智慧图书馆员是智慧图书馆建设最有力的推手。

培养智慧图书馆员,第一,从招聘上下功夫,优先引进具备图情、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计算机、数据挖掘分析、知识发现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使其把自身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充分发挥工作的集聚效应、知识的辐射作用,使其他工作人员耳濡目染,在工作实践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构建完备的人才体系。第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学习氛围,通过在职培训、实地考察、经验交流、业务竞赛、品牌创建等方式,对馆员开展多频次、多维度的专业培训,使馆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逐步从具备专门学科知识的人才向具备多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转变,提高智慧服务能力。第三,增强馆员的归属感、使命感,让他们为成为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者而骄傲,从而主动提高学习、服务意识,增强开拓创新能力,主动发现用户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的需求,并根据新的需求及时提升服务技能。

效果宣传

图书馆员多数习惯默默奉献。但在信息爆炸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图书馆应注重收集智慧服务成果,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电视台、报社等多种媒体向社会公众进行展示、宣传,增进社会公众对图书馆的了解,吸引更多用户前往使用,从而引起上级部门的重视,并促其加大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支持,促进智慧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图书馆拥有海量资源,具有知识集成优势,具备专业资源挖掘分析技能,可以开展智库服务,向政府、企业、个人提供专题研究报告,为决策提供参考;可以将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信息分享与创建,支持社会经济领域的创新发展,满足市民的学习、生活等需求;可以发挥知识宝库作用,保护和传播人类文明……智慧图书馆必须充分发挥这些功能并将其广而告之,使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充分感受到,图书馆于社会生产生活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这有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智慧社会的建设,还可以帮助图书馆争取上级部门更多的投入和支持,为形成智慧图书馆发展与人民幸福感提升的良性循环提供有力支撑。

综上所述,目前智慧图书馆建设仍处于起步实践阶段,专家学者还在对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进行研究和探索,尚未形成可资借鉴的最佳范例;而且智慧图书馆建设涉及内容众多,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因此,图书馆还需要进行更多实践、交流、探讨、借鉴,因地制宜,实施分步走战略,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积极稳妥推进,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图书馆发展之路。

 

注释

[1]初景利,段美珍.智慧图书馆与智慧服务[J].图书馆建设,2018(04):85-90,95.

[2]严栋.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10,32(07):8-10.

[3]孙利芳,乌恩,刘伊敏.再论智慧图书馆定义[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08):17-19+68.

[4]段美珍,初景利.国内外智慧图书馆研究述评[J].图书馆论坛,2019,39(11):104-112.

[5]韩丽.物联网环境下智慧图书馆的特点、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现代情报,2012,32(05):48-50+54.

[6]马然.馆员驾驭智慧图书馆的研究[J].情报探索,2012(09):109-111.

[7]王世伟.再论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杂志,2012,31(11):2-7.

[8]饶权.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开启图书馆智慧化转型新篇章[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1,47(01):4-14.

[9]魏大威,谢强,张炜,敦文杰.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思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2,31(03):3-11.

[10]武婧.智慧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员[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3,33(09):113-114.

[11]卢凤玲.融合数据治理体系的智慧图书馆框架研究[J].图书馆,2021(05):74-78.

[12]杨文建,邓李君.基于用户感知的智慧图书馆空间评价研究[J].图书馆,2021(08):42-48+56.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