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古韵新吟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考古盲盒“出圈”
详细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考古盲盒“出圈”

时间:2023-07-12     作者:李郁昌 吕青【原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的积淀,也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人们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中难免会遇到瓶颈,这就需要与中国具体实际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现以近年来备受年轻人喜爱的考古盲盒为出发点,将考古代表的“传统文化”与盲盒象征的“现代时尚”相结合,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路径。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建设和发展的强大根基,是国家繁荣发展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既可以振奋民族精神,培养人民品格,又可以提升国际形象,增强国际影响力。然而,传统文化在发展的道路上始终面临着如何与现代文化及当代需求相契合的问题,简言之,就是如何结合当代社会的发展,立足于日常生活进行文化创新。以河南博物院为代表,近年来,各大博物院陆续推出的考古盲盒深受人们的喜爱,同时也增加了博物院的游览量。考古盲盒以各类文物及文化历史为原形,打造出多样的文创周边纪念品,让文物“活起来”。考古盲盒的成功“出圈”对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路径的选择有着重要意义。

考古盲盒的兴起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考古盲盒最早是由河南博物院打造的文创产品,它将当下流行的“盲盒”概念和历史文物相结合,将青铜器、元宝、银牌等“微缩文物”藏进土中,使得玩家可以亲身体验挖掘文物的乐趣。这一文创产品一经推出便受到当代年轻人的喜爱,其原因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构建好精神文化是满足人民需求的重要一步。要想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首先要了解人民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考古盲盒受到人民喜爱和支持的根本原因是它恰好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考古盲盒兼具历史文化底蕴与创新意识。与当下流行的泡泡玛特、彩妆盲盒、文具盲盒等不同,考古盲盒能够依托地方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赋予产品新的意义,从而在同类产品中杀出重围。人们购买考古盲盒不仅可以获得一个十分考究的装饰品,还可以更加近距离地观察一比一还原的历史文物,使原本“高冷”的历史文物从展陈中走出来,变成手机里的壁纸、头像、表情包,或者成为旅游纪念品、生活用品等,拉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的距离,给人们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此外,考古盲盒成功地抓住了当代年轻人的“猎奇”心理,将考古学探索未知的特性与盲盒消费的随机性及不确定性紧密结合起来。这种创新方式不仅提高了大众的参与度,更能激发消费者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文化的最终根源在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多停留在书本或被尘封在博物馆展厅中,远离现实的社会生活。然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应该与时俱进,与现代生活相融合,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关键。考古盲盒的成功“出圈”就是流行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优秀成果,其既继承了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底蕴,又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从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进人心,打动人心。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经济与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提高文化软实力,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文化“活起来”,并充分融入当代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面临的困境

文化创新,简言之就是有创意的革新。文化创新绝不是简单的舍弃,而是传承与发展的统一,建设既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又具有“时代特点、时代风尚”的创新型文化是文化创新追求的目标。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是文化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化创新意识薄弱

意识能使人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新意识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关键和灵魂。在全球化背景下,仅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能快速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传播与发展,也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只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葆生机活力。

目前我国的文化创新意识薄弱,无法充分发挥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优势。例如,我国古代花木兰的传统故事原本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却被美国迪士尼公司改编成动画电影,在国内外广泛传播,其不仅背离了花木兰的传统形象,而且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而言无疑是一种损失。又如,一些电视节目中的部分环节是从国外购买的版权,或是对部分内容的改编。文化创新重在“创新”二字,而不是改造或模仿,因此,必须挣脱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增强文化创新意识。

未能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优势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不论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思想,还是唐诗宋词等传统文学,都深深地影响着中华儿女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同时,各个地区都有独特的文化优势。然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我们并没有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资源的优势,还造成了文化资源的浪费。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部分偏远落后地区目前重视发展经济,忽略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优势,也忽视了文化创新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传播渠道在新媒体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其传播及发展遇到了阻碍。部分群体受外来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对我国文化产生了怀疑,忽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式陈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传统的传播路径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节奏。文化传播的方式主要有书籍、报纸、电视、展览等传统方式,这些方式导致文化传播范围狭窄。人们接触到的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极小的一部分,不利于促进文化创新。在考古盲盒兴起之前,游客只有走进当地博物馆才能了解其历史文化,这种文化传播方式比较单一,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也阻碍了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因此,要促进文化传播及创新发展就需要从多方面拓宽文化传播渠道。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可以通过各大网络在线平台或自媒体拓展文化传播途径,进行多样化的文化宣传。

考古盲盒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新路径

增强创新意识,以点带面推动文化创新

任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都不是单一、孤立的。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一种文化的创新必将推动其他领域的创新。以河南博物院最先打造的考古盲盒为例,由于河南博物院试点成功,全国各地博物馆开始争先打造属于自己的考古盲盒。此外,河南博物院还在支付宝推出首款“一起考古吧”小程序,用户打开小程序即可进入“地下室”在线考古,成为数字“考古官”,足不出户便可以体验到考古的乐趣。一些品牌看到考古盲盒的“破圈”效应都希望与河南博物院达成联名合作,这不仅拓宽了博物馆的边界,还加强了文化内涵的渗透,是一种深层次的“走出去”。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构成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在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不同环节、要素之间的配合,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考古盲盒及其衍生文创产品的兴起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这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在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涉及多个不同领域,以某一创新点为基点,再渗透到相关领域的方方面面,铺成一张广而深的文化网,进而以点带面,在多领域的共同作用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发展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文化生活需要的文化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人,一个人身上继承了前人创造的文化财富的多少决定了其思想和精神层次的高度。文化能够丰富人民的生活,提高人民的认知水平,扩大人民的认知范围,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民,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需要依靠人民,所以文化在发展和创新中要紧紧围绕人民,要“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考古盲盒的“出圈”除了文物本身具有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恰好能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各大历史博物馆在新媒体平台宣传考古盲盒,设立专门的反馈渠道,持续不断地收集粉丝的意见反馈,促进盲盒外包装的改造,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以此为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以人民为出发点,创造和创新贴近人民生活的文化。

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要想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需要对其内容进行传承与弘扬。文化创新并不是凭空捏造一种新的文化,而是要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开发一种新的、顺应时代的发展模式,在保留原有文化精华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考古盲盒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全新的文化产品,它的成功需要依托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

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应当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的契合点,将两者巧妙结合起来,使其展现出时代价值,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与创新转化。我国各地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优势和浓厚的历史积淀,在文化创新中应当以自身文化优势为发力点进行文化创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结合起来,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体系。

利用新媒体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立足国内,文创产品作为博物馆的文化符号和中华五千年历史的见证,在新时代应该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进行广泛传播。河南博物院的文创团队除了借助线下博物馆展厅打造考古盲盒体验区外,还自主运营了微信公众号,推出了小程序,开通了官方微博和抖音账号,举行了线上直播活动,等等,通过新媒体平台吸引了一大批粉丝的关注,使更多人能够通过网络平台了解更多历史文化及文创产品,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同时增强了国人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

放眼海外,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各国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强,文化多元性和交流逐渐成为趋势。如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我国作为具有悠久文化的大国更应该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全世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河南博物院文创团队依托考古盲盒系列产品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道路,进一步增强了文创产品的世界影响力。

一个小小的考古盲盒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来的历史文化,体现了现代人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思考,也是文化创新的一个缩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照搬过去的传统文化,而是要赋予其新内涵。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积极传播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


西安工业大学“大思政课”重点建设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育人研究”(编号:DSZ04)。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