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学术研究 >> 多措施保护中医药文化生态健康发展
详细内容

多措施保护中医药文化生态健康发展

时间:2023-08-10     作者:周慧【原创】

中医药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现对中医药文化安全现状进行分析,借鉴他国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完善中医药文化安全制度,深化中医药文化安全意识,提高中医药文化再创新能力,培养中医药文化复合型人才,创建中医药文化数据库,规范中药材种植生产六个保障策略,在确保中医药文化守正创新的基础上,发掘其经济价值,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公信力。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千年传承下来的精华,其深受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影响,由中医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三个方面组成[1],是中医药事业的根基和灵魂。中医药在人们预防、治疗、保健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孔子学院开展中医药国际教育合作,“一带一路”对中医药文化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得中医药文化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并提高了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交流越发频繁,在为中医药文化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其中面临的挑战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为外部威胁,“中医西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生物海盗”现象越来越多,国外申请中医专利不断增多等,这些严重影响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为内部隐患,如“伪中医”破坏了中医药文化的形象和声誉,危害了人民的健康。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转向了中医药文化安全问题上,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形式、存在的问题和策略等方面,这对中医药文化安全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本文在保障中医药文化安全的基础上,传承其精华,使中医药文化适应时代发展,守正创新,以期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确保中医药文化安全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相互渗透,在这种形势下,确保中医药文化安全是十分必要的。

防止中医药文化流失

中医药文化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一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利用收购、兼并、合作、技术制约等方法,直接或间接地窃取我国中医药文化资源,例如韩国的《东医宝鉴》申遗成功、日本抢先注册中医古方专利等,还有部分国家利用西方医药科技对我国中医药成果进行二次开发,如日本根据本国的需求,在他国先进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再次创新,研发新药。在国内,由于中医药知识与知识产权的兼容性较差,相关专家对中医药文化安全意识淡薄,“生物盗版”的案例层出不穷,不仅流失了大量中医药资源,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除此之外,国内还出现了很多“中药西化”现象,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由此可见,保护中医药文化安全势在必行。

促进中医药文化发展

中医药在疾病的预防、治疗和保健等方面起到良好的效果,其安全性高,副作用少,价格较低,为人类健康贡献了巨大的力量。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保护中医药文化的同时,应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传播中医药文化,以中医药文化传承为基础,守正创新,使其适应时代的发展,充分满足人们对医药、保健等的需求。另外,我国对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投入的资金力度不足,中医药专利发明的科技水平偏低,因此,中医药难以打入国际市场。除此之外,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无法实现中医药文化产业经济价值最大化。由此可见,促进中医药文化发展迫在眉睫。

丰富国家文化安全战略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各国的差异性不断凸显,在中医药文化与各国文化的互鉴、融合过程中,中医药文化应当在保持自身特点的同时,与时俱进,做出战略规划。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结合现代科技,不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发挥中医文化安全的战略优势,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将中医药文化的优势转化为国家优势,有效促进中医药资源安全、生态安全、技术产业发展,是丰富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一个重点。

中医药文化安全的现实境遇

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传统医学发展战略》中指出,针灸、中药等传统医药获得了全球的广泛重视[2]。由此可见,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中医药文化圈也随之不断扩大,中医药被更多的人认可。但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中医药文化存在安全方面的问题。虽然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中医药文化安全的重要性,但是中医药文化安全的现状却颇为尴尬。

中医药文化安全体系薄弱

中医药是特定的群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总结、积累的知识集合,具有典型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并以传承的方式流传下来。但是,中医药归属权的问题很难界定,很多时候会造成共有财产和私有财产的冲突。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只保护结果创新,不保护资源来源,而中医药传统知识大多处于公开状态,现行知识产权制度强调保护新颖性和创新性,无法有效保护中医药传统文化。再加上中医药的特殊性,同种疗效的方剂可以用不同的中药替代,在他人方剂的基础上稍作改动,就能得到一个新的方剂。加大了新颖性和创新性的评定难度,降低了中医药知识产权申请的审查通过率。

中医药文化安全意识薄弱

我国建立专利制度仅有40多年的历程,初期为了更好地融入国际体系,我国借鉴了不少国外的成功经验;在后期也曾多次完善制度,但是相较西方国家而言还是比较落后。国家颁布了一些与中医药文化发展相关的规范、法案等,但是总体而言,人们对中医药文化的安全意识仍然比较薄弱。传统中医药多为文献形式,处于公开状态,导致很多古方和秘方容易被他人窃取,例如日本已抢先注册了《金匮要略方论》《伤寒杂病论》《千金方》中的200余个古方专利[3];中医药研发人员受到我国制度和观念的影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当取得科研成果,大多数研发人员首先会申请课题、发表论文或出版著作等,为职称晋升做准备,并将临床数据、资料等公之于众,例如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被德国抢先申请了专利;原产于吉林省的人参蜂王浆,被美国抢先申请了专利等[4],我国不仅经济损失严重,还流失了大量的中医药知识、中医药资源和研究成果的原始数据。近年来,随着中央及各级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我国的中医药专利数量有所增加,但是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缓慢

中医药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产业的分支,是以满足人民对中医药文化消费需求为目的而对中医药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行设计、生产、经营以及提供相关服务的产业群和产业链活动的综合。随着中医药文化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高质量中医药文化生活的新需求与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第一,种植监管缺乏,药材质量参差不齐。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不少与中医药相关的政策,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但是在中药材种植规范化、土壤检测、农残、重金属等方面的监管力度却明显不足,不稳定的中药源头质量直接影响了临床效果。第二,炮制技术不规范,药物疗效受影响。目前,传统炮制技术人才越来越少,加工工艺的不规范会直接影响药效。现代炮制进行机械化生产,但是炮制设备的工艺参数差别较大,如加热方式、升温速度、转速等。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与工作经验会直接影响中药饮片的质量稳定和用药安全[5]。第三,产业转化率低,经济效益受损严重。我国是中医药科研高产出国,但是产业转化率较低,科研没有无缝接轨市场,理论没有及时应用于临床,更没有充分实现专利应有的经济效益。

中医药文化安全的保障策略

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医药文化,保障人们的健康,结合中医药文化的特殊性,提出以下六点建议。

完善中医药文化安全制度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根据中医药的特点,适当地修改现有专利法,简化、缩短中医药专利的审批流程,延长其保护时间,制定来源披露制度,保护创始人或传承者的利益,逐步建立科学的中医药保护制度。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参照国际专利申请标准,健全我国中医药文化保护制度,与国际接轨,提高海外专利的申请率。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中医药文化安全管理,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将中医药文化的甄别、保护、推广、产业、监管更好地衔接起来,进行全流程管理,建立评价体系,形成闭环管理,进行统筹管理与规划。

深化中医药文化安全意识

解决中医药文化安全问题,应从思想层面入手,让中医药安全文化意识深入人心。对于相关专业人士来说,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安全的内涵,在高等院校、医院、文化产业等相关领域开展中医药文化安全教育,组织相关讲座、研讨会等,提高专业人士的认识,防患于未然。此外,要加强中医药文化安全宣传,可以通过融媒体进行主题宣传,或推送相关影视剧,或组织内容丰富的中医药专题展览等活动。张其成提出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设立专项资金并搜集散落民间、流失在海外的中医药文物和文献等,对中医药文献进行修葺、保护和利用[6]。通过建立中医药博物馆,以中医药文物、文献、标本等为载体,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播,宣传中医药文化安全的重要性,创设积极的心理环境,提升整个社会的中医药文化安全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提高中医药文化再创新能力

在进行中医药文化创新时,首先,要进行调研,了解民众的需求,以人们对中医药文化的需求为研发目标,提高中医药文化再创新能力。其次,在研发过程中,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和鼓励专业人员进行研发、创新。再次,深入学习国内外相关的先进技术和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特色与民众需求,进行再次创新,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减少研发成本,又可以提高起点,同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此外,还要制定激励制度,加大研发创新的奖励力度,鼓励创新,激发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后,提高专利技术转化的成功率,加强“产学研”一体化深度融合,提高经济价值,建立协同体系,协同合作、利益共存,将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价值最大化。

培养中医药文化复合型人才

人才培养是推进中医药文化发展的动力,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尤其是高校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深刻体会其内涵,增强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同时,还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增设文化产业、经济管理、农业、炮制技术等与中医药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课或选修课,为发展中医药文化培养复合型人才。除此之外,医院、文化产业、中药种植等机构要鼓励员工进行交流学习、定期培训、在职教育等,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和水平。

创建中医药文化数据库

印度是世界上较早利用数据库保护传统知识的国家。我国可以借鉴印度建立传统知识数据库治理体系的经验,构建并持续完善中医药文化数据库,在维护和整合数据库的过程中,对各主体制定统一的信息收集、整理、录入标准,避免不同建设主体的重复录入。建设多种板块,侧重中医药文化的不同方面,全面收集数据。在数据库中记载的信息可以构成专利申请中的“在先技术”,防止中医药知识被他人或他国授予专利权;同时,我国应与他国签订协议,注明此数据库仅能用于专利的检索和审查,并以多种文字呈现,争取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权。

规范中药材种植生产程序

好的中药材是保障临床效果的源头,张伯礼多次提出提高中药材质量的建议,尤其是对道地药材、野生药材的保护。一方面,要规范中药材种植。鼓励、支持建立更多的中药材GAP基地,健全种植过程追溯体系,根据新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22年第22号),应严把中药材种植生产质量关口,保护野生中药材资源及生态环境,确保中药材质量安全,促进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合理规划种植,防止出现扎堆种植一种药材、哄抬价格的现象。另一方面,要规范制药生产程序。保护传统炮制技术,中药炮制技术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现在掌握此技术的人越来越少,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建立传承基地,对各流派的炮制技术进行挖掘、整理、传承,防止中医药炮制技术失传。同时,要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利用先进的工业技术和现代智能技术,从实际需求出发,加强对高质量制药生产技术设备的创新,让中药材生产更加现代化和智能化。此外,对加工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促进员工之间的经验交流,使其更好地掌握炮制技术。

中医药文化不仅是守护人民健康的文化,还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和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应去伪存真,更好地推动中医药文化生态的健康发展。


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中医药文化安全的现状及保障策略探析”(项目编号:L2022Z06170300)。


参考文献:

[1]张潍漪.山东省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济南:济南大学,2016.

[2]赵海滨.从文化安全角度探讨中医药文化的发展[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4(10):54-58.

[3]王诗恒,刘剑锋,秦培洁,等.日本汉方药产业管理现状概况[J].世界中医药,2021,16(02):351-354.

[4]李茵,柯尊丽.传统中医药专利保护制度检视——以日本汉方药发展战略为例[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24(05):62-66.

[5]邹戬,吴琼,夏晨.中药炮制历史沿革及现状分析[J].湖北中医杂志,2023,45(01):54-58.

[6]张其成委员:加快搜集散落民间中医药文物文献[Z/OL].(2023-03-04)[2023-05-01].https://www.163.com/dy/article/HV133K1R0521P4KG.html.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