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艺览天下 >> 从《较量》《误杀瞒天记》《误杀》 看经典电影翻拍的创新
详细内容

从《较量》《误杀瞒天记》《误杀》 看经典电影翻拍的创新

时间:2023-09-15     作者:孙家傲【原创】

电影作为打破“第四堵墙”的艺术形式,是一种艺术贡献;电影翻拍也是一次精神创造。翻拍体现的是对经典的致敬,满足的是观众的怀旧情感,彰显的是不断变化的社会、时代风貌。现以印度影片的翻拍为例,从《较量》《误杀瞒天记》再到《误杀》,这三版犯罪悬疑片的翻拍都从不同层面展现出了非一般意义的人生价值。但是,目前翻拍不可规避的问题在于会受到原作的束缚以及商业利益的驱使。所以,翻拍要想有所突破,就应当在剧本创作上摆脱复制的嫌疑,在审美追求中提高原创设计能力。


纵观近年来的国内电影行业,翻拍盛行,多以经典著作或经典影视作品为翻拍对象。国内外均有翻拍经典作品的优秀案例,如《神雕侠侣》《我叫第一名》等。翻拍不仅是对原有作品的肯定与欣赏,还能带领观众重温经典,满足观众的怀旧情感。但翻拍作品太多必然会产生比较,并且观众也会产生审美疲劳。因此,对经典电影的翻拍应完全尊重原作品还是应在原作品基础之上进行改编,是导致翻拍作品的评价出现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业界对翻拍现象也有其他探讨,比如翻拍是否能够作为新的影视创作形式长时间存在下去。就此,本文对电影《较量》及其两部翻拍作品《误杀瞒天记》和《误杀》进行分析,探究电影翻拍的优劣。   

提起《误杀》这部电影,令我们印象十分深刻的是就是陈冲与小女孩的那场对手戏。演员陈冲凛冽的气场、骇人的眼神将一位母亲对自己孩子的感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部电影上映之后,它的原版引起了观众的关注。许多人在搜索这部电影的原版时,能够获得的信息是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为《误杀》的原版,但是却不知道《误杀瞒天记》也是一部翻拍作品,它的原版是印度电影——《较量》(又名Drishyam)。这三部作品的剧情有相似之处,但是又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在7年的时间里,电影《较量》被两次翻拍,并且三部作品都是优秀的犯罪悬疑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属不易。

原版《较量》的翻拍价值

《较量》这部电影是2013年根据印度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2015年,导演尼西卡特·卡马特在《较量》的基础上对情节进行了优化,拍摄了《误杀瞒天记》;2019年,由马来西亚的柯汶利导演执导,《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导演陈思诚监制的电影《误杀》将这部经过三次拍摄的电影带到了中国观众的眼前。原版的《较量》延续了印度电影的一贯风格,将印度音乐剧融入剧情当中,让观众在观看电影的同时能够了解印度的音乐文化;而《误杀瞒天记》对《较量》的剧情进行了优化,使剧情更加紧凑;在中国翻拍电影《误杀》中,柯汶利和陈思诚对剧情进行了符合国人审美的调整,整体的色调和情节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这也是《误杀》比起前两部电影获得国人评价更高的原因之一。

电影《较量》虽然没有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性作品,却对社会、人性、权力及亲情等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从而引发了大众的思考。这部影片有一个看点就是对女性角色进行了强势性塑造,打破了大众以往认知中女警察必须依附男警察的刻板印象。以《误杀》为例,影片中陈冲扮演的女警察打破了大众认知中女警察不如男警察的固有思想,让女警察的形象不再柔弱,同时还赋予了这个女性角色强势的性格特征。同时,平民与警察之间面对权力时力量的悬殊,也让观众在观看影片时想起自己生活中因没有权力而无能为力的瞬间,能够引发观众共鸣。在电影《较量》中,人性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不论是剧情内容、演员表演还是人物、情节的设定,都是使这部影片成为犯罪片佳作的重要因素。在笔者看来,《较量》之所以能够成为导演们争相翻拍的对象,关键就在于它将不同身份的人物在面对权力时的状态进行了放大,通过这种方式反映出当下社会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直观的演绎,再加上对女性权力的展现,使这部影片具有较大的翻拍价值。

三版电影之间的差异

在《较量》中,导演对故事背景部分的讲述过于粗糙,并且《较量》开局的剧情推进非常缓慢,导演花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来塑造每个角色,专注于展现角色之间的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和警民关系等。这种拍摄手法虽然看似是在拖时间,但是实际上奠定了电影的基调。影片在一个小时后开始步入主题,其中有许多巨大的转折,充满刺激,十分吸引观众,紧张的氛围迅速将观众带入剧情中。影片中所有的演员都能够通过自己的表演带动观众的情绪,使观众沉浸在电影中,使得电影本身极具观赏价值。除了演员们的优秀表演之外,电影的摄影、音乐和剧情剪辑等方面同样值得称赞。摄影师巧妙地运用灯光和拍摄角度增加了画面的神秘感。影片前半部分融入了音乐剧的元素,在剧情进入正轨后,影片较少使用音乐,只运用了两首与剧情节相符的曲目,不仅不突兀,还为后面的叙事起到了推动作用。紧凑的剪辑节奏让电影后半部分始终保持紧张的氛围,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不易出戏。

而在《误杀瞒天记》中,影片的剧情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动,依旧是男主角维杰的女儿误杀了试图对她进行性骚扰的检察长的儿子萨姆。但是有别于《较量》,《误杀瞒天记》的前半部分没有对家庭中的各个人物进行过多的描绘,而是直接将轻松的基调变得阴沉、严肃,缩短了剧情前期的发展时间,一开始就是紧张的局面,加快了影片的节奏。另外,《误杀瞒天记》对萨姆“恶”的刻画更加细致。他的母亲给予他的社会地位让其习惯于能够得到任何他想要的东西,所以在他的认知中,性是权力的象征,而不是侵犯。导演希望观众能和维杰一样,对屏幕上看到的一切都有着敏锐的记忆,并能够包容电影中维杰所做的一切,虽然可能不合乎法律。在影片中,维杰做了一件悬疑电影中任何聪明的角色都不会做的“蠢事”,这或许是为了树立人物的道德形象,但似乎没有必要,反而多此一举。先不说观众是否会怀疑维杰的不道德,就算是,大多数观众还是更愿意接受这样一个不完美的英雄。结局的设定试图去抹除正面人物的错误,但还是肯定了其不道德的事实。影片的高潮部分非常突出,尤其是警察与证人之间审问和坦白的场景是最吸引观众的部分。尽管这部分剧情的节奏很慢,但观众并不会失去兴趣,因为神秘的氛围以及对人物如何突围困境的好奇吸引着观众想要一直探索下去。导演的处理也十分巧妙,吉图·乔瑟夫创造了一部宝莱坞以前从未有过的杰作。同时,演员的表演也十分到位,阿贾耶·德乌干和塔布无疑是电影的火炬手,尤其是以动作角色闻名的阿贾耶·德乌干,他在《误杀瞒天记》中的表现也十分突出。不论是原作还是这部翻拍作品,其之所以会被观众喜欢,除了剧情本身和演员功底之外,还因为其有别于以往的犯罪电影,其不是在寻找罪犯,而是在探索罪犯如何隐藏罪行。

“《误杀》与其他改编电影不同的是,它并不是一部复制化的影片,导演在拍摄过程中不断做加法,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整部电影构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极其精妙的“骗局”,看似软弱无力的李维杰一家完成了惊人的逆转和反杀。戏里的李维杰与拉韫斗智斗勇,像极了两个犯罪心理高手的对手戏。导演把这样的故事放置在一个社会治安混乱、警方失信于人民并且滥用职权的背景下,于是,李维杰一家的反抗就成了能够引发观众共鸣的精彩桥段,而最后的高潮与结局也让这种共鸣慢慢在观众的内心宣泄出来。

在电影中所塑造的特殊社会背景之下,犯罪的李维杰反而成了正义的一方,更容易获得观众的支持,而警察失去了原本正义的形象和大众的信任。李维杰作为一名普通父亲,面对女儿“误杀”侵犯者,爆发出的是平凡人对子女、对家庭本能的守护使命。随着戏剧化故事情节的推进,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平凡人的挣扎,更多的是以李维杰为代表的普通百姓面对权力时的无奈和无力。

导演柯汶利善于拍摄犯罪片,并且十分善于刻画前后呼应的细节。比如在开场李维杰勾画的“电影剧情”中,他最后闷死在棺材中,而在现实中,素察便是被活埋致死的。在电影最后的彩蛋中,入狱的李维杰又再度与开头产生了场景上的呼应,也许李维杰会越狱,但这次的结果会是什么呢?片中还有许多暗示性细节:平平被侵犯后,吃早餐时对母亲递来的果汁表示拒绝,暗示了她在夏令营中喝的果汁被下了药;同时,她对父亲的触碰格外敏感,也暗示了她被人侵犯后对男性的不信任。另外在观看拳击赛时,李维杰向旁人解释,人遭到重击后可能因为“吞舌”而窒息昏迷,这也为后来素察的苏醒埋下了伏笔。同时在小女儿用叉子划桌面的时候,李维杰立即制止,也是因为他想起棺材中素察留下的抓痕,受到了心理折磨。同时,导演在电影中致敬了许多经典。比如,李维杰是一个电影的狂热爱好者,在开场,他便引用了《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台词,那段“越狱”的情节也是对其的致敬。李维杰的偶像是希区柯克,之后,他保护家人的作案手法又参照了两部经典悬疑片——《蒙太奇》和《控方证人》,片中拉韫也直接提及了这两部电影。此外,警察查证李维杰的观影记录时,提到了《狩猎》《七宗罪》《白夜行》《大侦探福尔摩斯》等,这些都是经典的犯罪类电影。其家人在电影院看的是泰国电影《天才枪手》,呼应了小女儿改分数的情节。影片的最后一幕致敬了《杀人回忆》:“我知道你在看这部电影,我想知道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

除了这些对经典电影的致敬外,影片中还有许多容易让人忽略的细节,如电影中多次出现的代表纯洁的羊这一表征符号的多层表意构建,羊贯穿影片始终,它也可以被看作影片的一个角色。还有代表着赎罪的佛统塔、可能成为埋尸地点的警察局、女儿的成绩单等,这些都是对剧情隐喻。在原版电影结局中,男主角并没有自首,而是把督察长的儿子埋在了警察局的地下,隐喻只有将腐败和黑暗踩在脚下,才能在上面建立起正义和公平。

这三部作品都未因翻拍而导致影片质量下降,反而提升了电影的层次。两次翻拍的目的虽然肯定有一定的商业利益考量,但还是为观众呈现了优秀的内容,可见导演有自己的坚持。《误杀瞒天记》和《误杀》不仅保留了原版电影的主要情节,同时添加了许多合理的细节,从而使影片成为优秀的翻拍作品。

翻拍电影的未来发展

电影的翻拍热潮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翻拍时常因抄袭、改编等问题备受争议,使得影片质量不佳,从而让观众产生疑惑。”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大多数电影已经不再单纯地以教育和引导观众为创作宗旨,而是更加重视票房,并将此作为评价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主要指标,从而使电影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大多数翻拍电影只是利用原版的经典和广泛的感染力进行商业化运作,背离了电影的创作初衷。翻拍作品经常会被冠以“复制品”的称号,为了摆脱这个称号,翻拍作品必须在原版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并且在创新过程中要完美地再现原版的主题,如此才能引发观众的内心共鸣。

翻拍电影有很多像《误杀》一样成功的,但是也有许多滥竽充数的,那么怎样才算是成功的翻拍呢?最重要的就是要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不论是什么类型电影的翻拍,不论原版的名气有多大,上映前的宣传有多积极,电影的成功与否都是由观众来衡量的。比如,周星驰导演的《新喜剧之王》,与《喜剧之王》相比,重新拍摄的《新喜剧之王》并没有获得很高的评价,甚至很多观众将《新喜剧之王》的低票房归结于周星驰的江郎才尽。但是通过对影片的深入解读能够发现,擅长描摹小人物的周星驰在《新喜剧之王》中依然是通过演员的人生来讲述他自己所经历过的事情,只不过在选角上,《喜剧之王》中周星驰和张柏芝扮演的角色形象过于经典,使得《新喜剧之王》很难超越,而且《新喜剧之王》在剧情上与原版没有过多的重复。虽然两部作品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演绎的方式不一样,使得《新喜剧之王》没有超越原版,其实这正是影片没有得到绝大多数观众认同而产生的结果。“电影其实是导演自己的内心艺术。”翻拍作品也是如此,只不过是在原版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思想,这样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所以翻拍作品要想取得成功,导演除了要能够完美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外,还要与时俱进、追求创新,以提高翻拍电影的质量。

翻拍电影之所以能够成为一股潮流,是因为其将曾经代表一个时代的经典用全新的方式进行了再现,体现了对经典的崇拜。翻拍是借鉴,但不是完全地复制,所以一定要进行创新。经典是一个时代的标志,翻拍是对经典在新时代的全新诠释。

要想进行成功的翻拍,就要对原版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和理解,并且运用当下社会流行的方式,使现在与过去的经典进行时空对接。这样既能保留经典的特色,同时又对其进行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翻拍电影拥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