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化传承 >> 玉宇琼阁——五凤楼
详细内容

玉宇琼阁——五凤楼

□ 李苒

浅谈建筑

在网上查到五凤楼,帖子上的图片清晰度不够,以为是以旅游为目的而新建的伪古建。在一个山中小村,怎么可能有如此高规格、高档次的古建?

当即约上几位好友,带着心中的疑惑,一起驱车赶往南宋村。上路跑了几公里,路旁就出现了一片“金碧辉煌”的“古建筑”,仿佛来到了北京的故宫。除了北京故宫,在任何地方你再也见不到如此大面积的黄琉璃瓦,把半边山打扮得像铺了一层黄金。其中一座双檐圆顶建筑一看竟是北京大名鼎鼎的祈年殿。这就是五凤楼所在地?幸好到南宋村尚有一段距离,这才让我长出一口气。所谓古建泛指前清之前的建筑,那时的建筑是要严格遵守规制,黄琉璃瓦只有皇宫可用,高等级与皇家关系十分密切的部分宫观寺庙的个别建筑可部分使用黄琉璃瓦,即使是关羽被封了帝,已经达到了和帝王平起平坐的高位,但关帝庙也大多使用绿琉璃瓦,很少使用黄瓦。

此“凤”只许天上有

五凤楼座落于山西长治市上党区的南宋村,五凤楼是这个村子的标志与骄傲。但其实五凤楼只是南宋村里这座豪华古建群玉皇观的山门,这座玉皇观的每一座古建都是精品中,堪称古建样板工程,它们的精美堪称“此建只应天上有,人间得见几回闻”。但是五凤楼又是这座建筑精品的精华所在,所以,无论你用多么华丽的辞藻形容它都不为过。

正面看五凤楼有五层,高达20余米,层层挑角飞檐,婀娜多姿,从任何角度看它都是一只振翅欲飞的美丽凤凰,鸱吻是它的头,挑角飞檐是它的翅,琉璃镶边、屋脊是它的翠绿羽毛。

从侧面看五凤楼却变成了四层,第五层为何不见了,不得而知。

从里面看五凤楼却仅有两层,一层之上有藻井,藻井之上是二层。上到二层楼,里面泥塑了五位美女,据称是玉帝的五位女儿,名金、银、玉、彩、翠五凤。但五凤楼并非五凤的纪念物,而是源于北宋年间的“建筑法式”,五凤楼是一种建筑样式,它的主要特征是楼的屋顶轮廓线不是直线,而是像鸟翼般展开的曲线,建筑学上通称为翼角。人从前后左右五个方位看,它都像展翅欲飞的凤凰,所以就称这种建筑为五凤楼。五凤楼原为皇宫专用建筑样式,并不允许民间使用,直到明清时期才放宽管制,被徽派建筑使用,但一般也仅限于建造宗祠,把它作为祠堂的仪门使用,一般民用建筑还是不敢越制造次的。

五凤楼内还有八封藻井,结构精巧。藻井并不仅仅为了填补屋顶梁架的无用空间,更是为了美观,它也是一种不允许民间使用的高规格建筑结构。据说,像这样结构错综复杂,巍峨高大的五凤楼,世界上只有三座。其余两座在中国的北京和日本的东京。至于一般的五凤楼,全国也只有十多个。

文献记载,五凤楼建于元朝,明朝万历、清朝乾隆、嘉庆、同治年间曾四次修葺。在五凤楼二楼额枋背后和底层大板门的背后,有清乾隆、嘉庆年间重修的题记与刻记,尤其是山门背面“乾隆三十八年总副约置”的题字为阳刻,也就是说,古人用厚15公分的实木阳刻好字后才做出了这两扇山门,实为稀有、珍贵,令人叹为观止。

玉皇观有很多之最,荆木梁,桑木楼梯、石柱雕刻都是国内罕见的宝贝。荆为落叶灌木,荆条一般用来编织箩筐,能长成可以当建筑物大梁使用的真正是举世罕见,但五凤楼二层的南北横梁,却是两根长7.39米的荆木所做,一根直径是54厘米,一根直径50厘米,据估计其树龄均在四百年以上。五凤楼山门内从地面通二楼是一架凿有十五步台阶的独木梯。独木梯选用的是一根极其粗糙的桑木。该桑木高7.13米,小头直径42厘米,大头直径76厘米。按年轮推算,树龄约五百年有余。

献亭中的不解之谜

献亭,乃祭祀时摆放供品举行祭拜仪式之处,除了五凤楼它又是玉皇观经典建筑之一。献亭呈方形,由四根粗大的雕龙石柱撑起,石柱呈去角八棱型,石柱四面满雕,刻有龙、凤、卷草、花卉等图案,线条简洁,手法洗练,花纹精美细腻,堪比曲阜孔庙的八棱石柱。成于金代的屋顶藻井全部用榫卯结构做出,呈金钟形状,斗拱层层叠垒,支撑屋顶负荷,既显得庄重典雅,又不失玲珑精巧之效果。而如此宏伟而浩大的建筑,其东向横梁偏偏用了一根断梁,这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从现场看,大梁是由一根完整粗大的巨木特意截开的,而且截断面并非一字型断面,而是采取L型相互重叠吻合的断面,显然不是因为梁木不够长而接上一段,那为何将好好的梁木人为截断,再接起来使用呢?真乃是一个永无答案的难解之谜。就凭上述这几点,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经毫无争议,而玉皇观的建筑奇迹还远不止于此。

玉皇观的玉皇殿是观内中轴线上第三座单体国宝级建筑。这座建筑最有特色的首数斗拱,斗拱在中国古建上可以说是标配,玉皇殿的斗拱为何算是建筑奇迹呢?原来,玉皇阁不但飞檐高翘,且斗拱竟然比故宫的太和殿还多出四踩。文献记载:“京故宫太和殿下搪是七踩斗拱,上檐是九踩,是全国等级最高的建筑物。”而在山西的一个小山村中,却令人惊诧地出现了十三踩斗拱,实在匪夷所思。踩是古建术语,屋檐下向外(或向内)探出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斗栱向内、外挑出,清代叫“出踩”,向内或向外每出一排栱,就叫一踩。根据清朝雍正十二年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规定,古建最高规制为十一踩,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和现存官式建筑中,根本就没有十一踩(牌楼除外,因为牌楼斗拱完全是为了装饰,可以超过十一踩)古建实例,而南宋村玉皇观玉皇阁的斗拱却多达十三踩。玉皇阁相传建成于宋代,宋代已有《建筑法式》,越制修建的可能性极小。而阁顶琉璃兽脊上有“明万历四十二年二月初二日重修”字样。

但《明史·舆服志四》记载:“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对建筑的管理规定更加严格,所以无论那个年代的作品,采用历史上空前绝后的13踩斗拱,似都无道理。此为更加无解的建筑历史悬案之二。

责任编辑:武国荣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文化产业网
			官方微信			
			文化产业
			客户端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