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化传承 >> 儒家传统道德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详细内容

儒家传统道德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儒家传统道德思想的优秀基因仁义礼智信等在中国古代乃至今天为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国家层 面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遵循依据。儒家传统政治道德的仁君、重民、富民、教民思想更是为人民服务 宗旨形成的思想源泉。学习和研究儒家传统的道德思想对当代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 会公德、国家道德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 

儒家的传统道德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确立了中国几千年社会的主流意 识形态,在新时代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魅力。挖 掘儒家传统道德的优秀基因,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建立文化自信、推进整个社会的思想政治建设具有 重要意义。 

儒家传统道德的优秀基因 

万水之源:学 

《大学》给我们绘制了知识分子人生发展的宏观蓝 图。其中最主要的是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 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说对于知识分子 来说,人生宏伟蓝图的实现首要的是“格物致知”,就 是通过广泛的学习获得广博的知识,并将学习作为重要 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其是人的理性认知能力的体 现,也是实现修齐治平的根本途径。《论语》也是一本 教育著作,并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教育名言和理论, 奠定了中国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 

底线与追求:仁 

“仁”是儒家道德范畴体系的核心和最高追求。 《论语·颜渊》中记载,樊迟问仁,孔子回答说:“爱 人”。在儒家思想中,“爱人”包括“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个层面。 前者强调在自己“立”和“达”的同时,积极地帮助他 人实现“立”和“达”;后者则强调每个人不仅要有其 所“欲”,还应有其所“不欲”,自己的“不欲”也不 能施加于他人,否则就可能会伤害到他人。在这两者之 中,孔子更看重后者。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 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因为不伤害别人是做人的底线,守住了底线,社 会才能太平。这种以人为本、将心比心、宽容待人的良 好品质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平等相待、社 会和谐。 

行为准则:义

《论语》经常比较君子与小人的差别,其最大的差 别与义有关,在孔子看来,义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 准,这就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如果说,君 子是孔子崇尚的人格;那么,小人就是孔子反对的人 格。“义”强调人们行为的正当合理性。荀子也认为: “惟仁之为守,惟义之为行。”(《荀子·不苟》)。君 子行事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怎样做,关键是要根 据具体情况做到合理恰当。比如,面对不同的人,要行 不同的礼仪规范;面对君要尽忠,面对乡亲要谦卑,面 对朋友要诚信、谦让,面对晚辈要宽容等。 

安身立命:信

信,在儒家的经典里面不单是为人之本,还是 社会立足之道,更是为政之德。“人而无信,不知 其可也”。(《论语·为政》)“与朋友交,言而有 信。”(《论语·学而》)子贡问政,孔子回答说:“足 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如果不得 己要去掉其中的一项,孔子认为“去兵”;如果迫不得 已要再去掉一条,孔子认为“去食”;但必须保留民之 信。在孔子看来,取信于民是政治最重要的因素,因为“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当 政者以人民为中心,诚信为民,老百姓才敢说真话,才 能获得百姓的信赖。对于入仕为官的知识分子,有诚信 才能被任用,“信则人任焉”。(《论语·阳货》)不管 是向下使民,还是对上事君,诚信都是最重要的。

做人根本:孝 

《论语·学而》中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 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是为人之本。一个人如果能孝敬父母、尊敬兄长,那就 有了实践仁德的基础和根本。孝悌构成了我们家庭人伦 关系和生活秩序的最基本规范。儒家的孝根源于当时的 宗法制社会,儒家主张的父慈子孝,不仅成为治世的重 要思想支撑,也给后世留下了重要的家庭文化。儒家所 倡导的孝,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涵:《礼记·祭义》 “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最低层 面的孝称为“养”,就是要在父母晚年的时候供养父 母,让他们能衣食无忧、安度晚年;中间层面的孝的关 键在于在供养的前提下,使得父母不受辱没,要对他们 好;最高层面的孝是在精神情感上对父母尊敬与关爱, 满足父母高级的精神情感需求,这是孝的关键,也是最 高层面的孝,被称为“大孝”。《礼记·祭义》曰: “亨孰膻芗,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这句话意思 是说,给父母长辈丰厚的饮食待遇,这不是“孝”,只 是“供养”而已。真正的“孝”,除了“养”以外,还 包括“敬”“谏”“全身”“继志”等一系列内容,是 一个错综复杂的综合体系。 

精神风貌:志

《论语·泰伯》中提到: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 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价 值,孜孜不倦地奋斗了一生,他把实现自己的志向看得 高于一切;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他周游列国,处处碰 壁,历遭磨难,还在经过陈国、蔡国时断粮,随行弟子 或生病、或饥饿难忍不能行走,有的弟子甚至对孔子的 理想产生了怀疑,劝孔子降志以求。对此,孔子曰: “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 尔。”孔子坚持“不辱其身,不降其志”“吾道一以贯 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站在国家角 度看,中华民族始终向世界展现出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风貌,中国已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扬 帆起航,发展速度之快为世界所惊叹,归根结底,要 归功于中国人民身上所具有的自强不息的志向和积极 精神。

人生态度:乐

《论语》中多次提到了人生幸福观,比如“发愤忘 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关于人生理想的幸福 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安 贫乐道的幸福观等。颜回是孔子最爱的徒弟之一,孔子 曾称赞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后世将此称为“孔颜之 乐”。有学者认为“孔颜之乐”在于安仁乐道,也有学 者认为“孔颜之乐”在于知足常乐,都是从儒家核心思 想方面考虑的。笔者认为,“孔颜之乐”更是一种人生 态度。人生起起伏伏,有高潮,有低谷,无论在哪种状 态下,都应该保持“乐”的状态,当然,这并不是让我 们放弃理想和追求,而是告诉我们,当我们处于顺境时, 要有积极的心态,当我们处在人生逆境的时候,更需要有 乐观的精神品质。这恐怕是儒家最基本的人生幸福观。 

政治道德 

儒家将修齐治平作为知识分子一生的宏伟蓝图,也 将其作为解决国家问题的根本途径,由此形成了系统的 政治观。 仁君 儒家认为,政治道德核心在于君主的正身修德,即 要有仁君。在整个儒家思想体系中,君王的道德修养 对于整个国家的风俗秩序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政治得 失的关键,其对整个中国古代的政治面貌产生了深刻 的影响。“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 偃。”(《论语·颜渊》)“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 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荀 子·君道》)君主的喜好往往会被臣民所效法,所以孔子 强调施行政德须先修身,以达到一呼百应的示范效果, 所以治国理政的理想状态和前提是仁者“在高位”。在 新时代,我国各级行政机关、组织都将德行作为领导干 部选拔任用最重要的导向,这足以证明“仁君”思想的 深远影响。 

重民

民本思想是孟子对孔子仁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 孟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孟子政治理念的重要内容。“民 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将 人民置于国家和君主之上,民心所向、团结一致是治国 平天下的最重要因素。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人民,没有 了社稷,国家也就不存在了,所以“民事不可缓”,治 理国家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解决民事。荀子在《荀子·大 略》中提到,“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他认为,人民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君,但是 君的存在却是为了人民。同时,荀子又进一步作了阐 释:“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 舟。”君主能否安居上位,最终取决于人民的举动。从 以上论断可以看出,在传统儒家思想中,民的重要地位 决定了“重民”“安民”是“为政以德”最重要的因 素,深刻揭示了人民与领导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些话 也成为历代统治者遵循的至理名言。 

富民 

富民即是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这是仁政的基 础。关于富民,儒家认为要做到三点:首先要搞好耕种 让老百姓吃饱肚子;其次要让民有“恒产”,就是要有 土地、宅院等固定的产业。因为如果百姓没有恒产,就 没有固定的收入,基本生活需要就很难得到满足,就可 能会扰乱社会秩序;所以要使民有“五亩之宅,树之以 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 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最后,还要减轻对 民的赋税盘剥,让人们服徭役也不能违背农时,影响生 产,通过这些方式达到富民的目的。 

教民 

在富民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通过教民以孝悌之义 等,使民具备基本的道德观念,遵循基本的行为规范, 从而维护社会的安定。道德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只有 通过教化,给人以文明的洗礼,人们才能具备人伦之 德。对于社会来说,通过教化,可以保证绝大多数人接 受社会规范的制约,从而达到社会安定的效果;对于统 治者来说,通过教民,可以获得民心。这种教育民众的 治国手段比政治手段更有利于培养民众的自觉性,可以 从根本上赢得民心,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儒家传统道德的当代价值 

仁爱精神是涵养个人品格和提升社会公德的源泉 

以“仁”为核心的个人道德体系是涵养个人品格和 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遵循。儒家不仅关心自己的生命和 价值,也怀着对他人生命和人格的同情和尊重,这充分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群体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倡的友善就是对仁爱精神的体现。仁爱精神把自己作 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以利己、利他作为标准,为 我们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提供了行为准则。 

以诚信为核心的价值观是国家道德规范的基础 

儒家的信德在当代仍然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仍 然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人类正常运行的道德基础。 从个人层面来讲,诚信是人们为人处事的必备品质,内 诚于心,外化于形,言行一致;从社会层面来讲,诚信 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互相信任的氛围;从经济层 面来讲,儒家以信兴业的思想,有利于各行各业形成对 信用经济的统一认识;从政治层面来讲,加强对各级行 政人员的诚信教育,提升行政人员的道德素质,可以有 效赢得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任,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从国 家层面来讲,通过建立民众对国家和政府的信任,有助 于保证国家制度正常运转,稳固社会秩序。 

弘毅、担当的精神品质是职业道德的源泉 

儒家文化中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对国人安身 立命、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也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底色。儒家在强调个体应完成内在修 养的同时,也要追求外在事业的成功。修齐治平的人生 理想已经在社会上形成,激流勇进,奋发向上,成就一 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成为人们的共识。“自强不 息”在《周易》中寓意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刚毅坚 定,力求进步永不停息。孔子用自己一生的经历告诉我 们:人一定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品格和不懈的进取精神。 孔子认为学习永无止境,不可停止。学习的快乐能冲淡 饥饿和困乏,忘却时间,这正是孔子对自强不息精神的 躬身实践。人生路途长且有阻,任务多且繁重,没有坚 毅的品质和宏大的志向是不行的。 

群体意识是涵养爱国情怀的宝贵资源 

群体意识是儒家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儒家主张知 识分子将“内圣外王”作为最高追求,孔子、孟子等先 贤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实践了“内圣外王”的人生目 标,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爱国精神。孔子言:“君 子忧道不忧贫”;孟子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当前经济全球化,世界形势复杂严峻,儒家以国家利益 至上的爱国精神和强大的社会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 为他人着想、爱国爱民的传统道德思想契合了新时代下 的思想道德要求,这有助于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人 们的忧患意识,激发人们积极奋斗的精神。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 社,2014.

[2]于欣.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山东大 学,2019.

[3]张雨霏.《诗经》中的“仁君”诗篇与先秦儒家的君德 理想[D].山东大学,2019. 

[4]吕本修.先秦儒家孝德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伦理学研 究,2017(05):38-43.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