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化传承 >> 山西国际符号刀削面
详细内容

山西国际符号刀削面

本刊专稿 李嵋屏

在山西各地的刀削面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大同刀削面,可谓“面食王中王”。大同刀削面物美价廉,色、香、味俱全,形成了独特的大同风格,不论外地朋友,还是本地住户,在品尝之后,都赞不绝口。

山西,东有八百里雄峻的太行山脉,北有重兵据守的长城雄关,西为自北而南劈开黄土高原的晋陕大峡谷,黄河从内蒙古高原奔腾而下,一泄千里。外有大河,内有高山,天堑屏障,地势险要,自古易守难攻,为兵家必争之地。《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因此,山西被称为“表里山河”,它五千年厚重的渊源在华夏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正是由于地处内陆黄土高原,汾河岸外,群山连绵,多风干旱,土地贫瘠,因此,山西境内时令果品新鲜蔬菜比较短缺。物竞天择,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唯有抗寒耐旱的五谷杂粮,像拙朴耐磨的山西人一样野蛮生长,顽强繁衍传承,一茬又一茬,山西便自古有了“小杂粮王国”的美称,所以也造就了“面食王国”的美誉。

面的起源能追溯到新石器时代。2002年,中国青海的黄河上游号称“东方庞贝”的喇家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在发掘新石器时代人类聚集遗址时,赫然发现了一碗面。这是一个倒扣于地下的红陶碗,揭开积满的泥土后,竟然有卷曲缠绕的面条状食物遗存,着实令世人震惊不已。这碗面,改变了世界面食文化的格局,一举将中国人吃面的历史往前推移到了4000年前。

有权威机构通过民意调查评出山西二十大文化符号,其中美食类“山西刀削面”稳坐头把交椅。山西以外的所有人提起对山西的认知,第一反应也是刀削面。刀削面不仅是山西美食的代名词,更是山西面食文化的代表,也是山西对外文化输出的标志性名片。有关刀削面的由来还有则传说。

蒙古人入主中原后,建立元朝。为防止汉人造反起义,他们将家家户户的金属刀具全部没收,并规定十户用厨刀一把,切菜做饭轮流使用,用完再交回蒙古人保管。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和好面后,让老汉去取刀,结果刀被别人先取走,老汉空手而返。在出蒙古人的大门时,老汉的脚被一块薄铁皮划了一下,他顺手捡起铁皮揣在怀里。回家后,锅开得直响,全家人等刀切面条吃,可是刀没取回来,老汉急中生智,忽然想起怀里的铁皮,就取出来说:“就用这个切面吧!”老婆婆一看,铁皮薄而软,嘟囔着说:“这样软的东西怎能切面条?”老汉气愤地说:“切不动就砍。”一字点醒了老婆婆,她把面团起心放在一块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铁片,站在开水锅边“砍”面,一片片面叶落入锅内,煮熟后捞到碗里,浇上卤汁让老汉先吃。老汉边吃边说:“好得很,好得很,以后不用再去取厨刀切面了。”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刀砍面传遍了三晋大地,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后来到了明朝,这种“砍面”又被称为“托掌面”,后来不断演变成为独树一帜的刀削面制作技艺。

虽然刀削面起源于太原,但是太原却没得其精髓,最后竟是大同刀削面声名远扬,嫡传正宗。在这期专题采访的过程中,讨论刀削面的衣钵根源时还有朋友说,古时候大同平城这块儿老是行军打仗,在行军过程中官兵埋锅造饭,没有面案没法擀面做饭,为了方便他们将面和起来然后直接用刀削进开水锅里,方便快捷,随吃随削,所以这种吃面的方法一下就风靡流传开来。最后这种制作面食的方法在老百姓当中也盛行起来。主妇们又研发制作出各种各样的精美卤汁臊子,使刀削面在平城这块儿成为老少皆宜的居家美食主打餐,每天不吃一顿面,觉得就像没吃饱饭一样。可见面食在当地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喜爱程度,因此也养成当地人根深蒂固的饮食习惯。

一面担当

山西是面食之乡,面食种类繁多,在山西人眼里,其他地方的面食是一道菜,山西的面食不仅是菜,也是主食,更是文化。

山西是个农业省份,满是圪梁山沟的黄土高坡都是靠天吃饭,一年四季有三季没有蔬菜,更没有海鲜之类的东西。这里的人们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却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有形有状。我想这要归功于五花八门的面食了。

优良的五谷杂粮为人们提供了各式各样的面粉,聪明能干的巧手媳妇能为一家人做出花样繁多的面食来。她们能利用一切能利用的工具,甚至赤手空拳也能做出让你刮目相看的美食,擀、削、拨、抿、擦、压、搓、漏、拉、揪、撅、团、剪等手段,魔术般变幻出琳琅满目形态各异的面条来:刀削面、饸饹面、手擀面、打卤面、臊子面、炝锅面、油泼面、酸汤面、剪刀面、剔尖儿、荞麦面、豆面、莜面、拉面、炒面、压面、拨面、焖面,简直有点数不过来。

山西女人手巧心细,知道怎样去疼男人,她们从水温、用力、材质、器型、辅料上用尽心思,把普通的面粉做出了千变万化的样式。一切发明都是由心而生的,于是一碗碗香喷喷的面端到了桌子前。早午晚变换不同花样来吃面,男人吃得欢,女人心里甜。不仅抓住男人的胃,更抓住了男人的心。我想,这碗面也就不仅仅是一碗面了。

吃面不仅是山西人每天饮食的主打项目,更是 婚丧嫁娶宴请祝寿的必备吃食。娶媳妇聘姑娘,开喜门要吃炸油糕压饸饹。过满月过圆锁,要蒸面锁吃寿面。过寿,更要蒸寿桃吃长寿面。办白事宴,还是少不了炸油糕饸饹压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面,一直伴随着山西人从一出生走到人生最后殡天。一路香拌,一路相伴,一路乡伴。

每天清晨,入云高楼,低檐矮窗,城市乡村,大街小巷,都流动着一股面的香味。面条滑溜劲道,腌菜清新爽脆,唿溜唿溜,热热乎乎,实实在在,一种踏实生活的幸福感,就会悄然流过心头。

新的一天,由面开始。

面面具刀

三晋大地风味面食榜上,刀削面独树一帜,旗开领军,可谓“面食之王”,与北京炸酱面、河南烩面、湖北热干面、四川担担面被誉为中国著名的五大面食。

正宗的刀削面风味柔中有硬,软中有韧,不仅可浇卤,还能热炒甚至凉拌,因风味独特、内柔外筋、温软光滑、易于消化等特点而驰名中外。一碗刚出锅的刀削面,浇上两勺料油精心炒制的猪肉臊子,一叶油菜碧绿浮玉,红珠缀银鱼,香菜拌青葱,肥而不腻,油光锃亮,再轻撩一小股陈醋,一股异香便塞满味腔,不等张口,涎水已自舌底涌出。等入口则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更有食客像吃粉条一样,夹一大筷子,俯嘴到碗沿,深呼吸一吸溜,呼噜呼噜,不待嚼烂便一口顺流而下。即便是一旁观者,也觉得吃得痛快,香美无比。如若再要上一片爬肉条,加个肉丸、卤蛋或炸豆腐,再配一小碟现腌烂腌菜,那今天这顿饭真是绝了,给一顿山珍海味也不换。一碗面吃下去,红光满面,热汗涔涔,舒筋活络,肠暖胃饱,连每个毛孔都在咧嘴笑着,那叫个得劲,叫个舒坦!

这么好吃的面一定是有秘诀的,秘诀是从和面开始。刀削面对和面的技术要求较严,面要选上等的好白面,水用常温水,水、面的比例要求准确,一般是一斤面三两水,打成面穗,再揉成面团,然后用湿布蒙住,醒半小时后再揉,直到揉匀、揉软、揉光,最后揉成长方面坨,再上板用保鲜膜把面包严实,防止干皮。如果揉面功夫不到,削时容易粘刀、断条,出锅则不筋,边缘发粘。打倒的汉子揉到的面,面的劲道全在这揉面功夫里。和面揉面也是一个重体力活儿,现在的刀削面师傅已经不再手工和面,使用和面机代替人工,然后上压面机翻来覆去碾压,直到有足够的筋度,最后人工再揉成型上板儿。

秘诀之二是刀功。正宗的刀削面师傅都有私人专用的削面刀,不锈钢片卷把打制,长约三寸半,宽约四寸,分为平刀和钩刀。平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形似柳叶;钩刀削出的面条,三棱四角,刀锋分明,状如刀裁的细牛皮筋。板儿面一尺二,入锅为六寸,每分二百刀,刀刀不落空。削面师傅全是二三十岁的年轻后生,如同大将军阵前立马横刀,左膀托板儿面,右手持刀,双足稳,手腕儿灵,气沉丹田出力匀,对着开花汤锅,嚓、嚓、嚓,一刀赶一刀,一叶连一叶,恰似流星赶月,在空中划出一道弧形白线。面叶落入汤锅,汤滚面翻,又像银鱼戏水。“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刀不离面,面不离刀,左臂直,手端平,右手飞,叶纷纷,手眼一条线,一棱赶一棱,平刀为扁叶,弯刀是三棱。看师傅削面如飞,宛若舞蹈,既是劳动,又为艺术表演,不曾想吃了刀削面饱了口福,这观看刀削面则饱了眼福。

秘诀之三是臊子。臊子调料俗称“浇头”或“调和”,也有叫“卤”的。刀削面的臊子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传统猪肉的,有卤肉的,有牛肉的,有什锦素臊的,有鸡蛋西红柿的,有金针木耳打卤的,并配上应时鲜菜,如黄瓜丝、韭菜花、绿豆芽、煮黄豆、青蒜末、辣椒面等,再滴上点老陈醋,老远闻着就让人馋涎欲滴。刀削面的面条就两种,适合用各种浇头做卤。面做得香不香,关键在臊子,但臊子的秘方却是各家不同。每个老字号面馆都有自己独特的熬臊子绝活儿,并且都是老板自己亲自下厨来秘制,从不让外人插手和参观。

最典型的传统猪肉臊子大概做法是:将沫肉分两种,瘦的是肥的三倍,瘦肉要大丁,肥的要小丁。锅里倒上色拉油,先把肥肉的油炼出来,稍干捞出来。将整个的香叶、花椒、大料、白寇、肉寇、香果…这些放到油里小火炸一会儿,炸出香味后都捞出来,这就炼成了料油。然后放一勺豆瓣酱,炒到里面的油都成了红色的泡,再把瘦肉放进去炒一会儿,再依次放鲜姜沫、葱沫、蒜沫。葱加蒜的量等于姜,每放一种就炒十几秒。炒后再放料酒、老抽、生抽,还有少量醋,最后放味精,再炒一会儿。倒高汤,汤是肉的3.5倍,尝汤的咸度,给肉块入味。开大火,汤开后,改小火。还有最关键的两步,把香料按一定比例放在料包里煮一会儿,两分钟左右尝一下汤,看出了香味便取出。再放另外一个料包,再煮一定时间取出,传统猪肉面的臊子就炒熬好了。

这是最典型的传统猪肉臊子制作方法,我只是听人口述一遍,具体准确的调料配料也不得而知。许多面馆都是老板在其他地方把臊子制作好,直接把成品搬到面馆的。

  面面俱到

在山西各地的刀削面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大同刀削面,可谓“面食王中王”。大同刀削面物美价廉,色、香、味俱全,形成了独特的大同风格,不论外地朋友,还是本地住户,在品尝之后,都赞不绝口。我们为做这期专题,一行四人专程从朔州去大同,在两天内吃了六顿刀削面,外加走前在朔州吃的石头面,共走访了十多家大同刀削面馆。

大同刀削面不仅是工艺独特,而且味道也独特,所谓百家百味。在大同,一个刀削面馆的成与败、存与亡,都与这个面馆里的臊子配方息息相关。面馆老板可以把面馆给了你,但是臊子配方,可是重金难买。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大同,刀削面好吃的地方不一定是豪华饭店,也许就在你家门口街摊上。

寻访一:东关削面王

东关削面王正是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门面里边,厚厚的棉门帘吊着还以为关门了。我们从高速下来在他原来的地方转了好几圈找不到,最后用导航才导到他的新址。一进门迎面的牌匾上写的是“三晋第一面”,再加上牌子上“削面王”三个字,觉得好大的口气。一打听原来店老板姓王叫王文。

东关削面是三十多年的老店了,也是非常有名的老字号,顾客当中有一半是慕名而来,另一半是店里的老主顾。东关削面在过去,平常每天能卖十七八袋儿面(50斤/袋),最多的时候每天能卖二十多袋面。每天早晨吃面的人排起了长队,一直排到店外老远。

我们进店一看,店里非常普通,没有豪华的装修,没有复杂的迎宾客套,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个大排档。柜前要了面,窗口上递了出来,然后吧台娘子浇上卤汁,我们自己端走找座开吃。说实话,晶莹闪亮的面上卧着烧肉卤蛋,光看卖相就让人胃口大开,不由分说先扫荡一空。呼溜呼溜,赶鸭子一般顺势滑下去,竟是猪八戒吃人生果,没尝出味来。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