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教育广角 >> 地方民俗文化在农村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详细内容

地方民俗文化在农村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时间:2022-03-18     作者:岳露露 刘 兰 宿迁学院文理学院【原创】

利用地方民俗文化对幼儿园进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其一方面有利于幼儿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幼儿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使幼儿树立起文化自信。农村幼儿园本就拥有开发地方民俗文化的先天优势,幼儿园应当与多方建立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库,再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出发,精心设计民俗文化类课程,之后再通过操作实践等方式,在环境创设、教学活动和区域活动中开展民俗文化教育活动,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优化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1]。”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已经迫在眉睫,而民俗文化正是传统文化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领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优秀和丰富”。因此,从传承文化与幼儿发展的双重角度考虑,探索民俗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会呈现出一定差异,所以从地域性上来考量民俗文化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农村幼儿园拥有丰富的本土资源,具有开发地方民俗文化课程的先天优势。当下,如何发挥农村优势,如何将地区民俗文化贯穿在农村幼儿园课程之中,是幼儿教育工作者急需面对的问题。

地方民俗文化在农村幼儿园中的应用价值

地方民俗文化与农村幼儿园的天然契合

地方民俗文化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文化习惯和观念,具有地域性、丰富性的特点,其中包括民俗戏曲文化、民俗饮食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民俗绘画文化、民俗音乐文化等[2]。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为幼儿园提供了教育资源。首先,丰富的名胜古迹如宿北大战迹纪念馆、项王故里、陈墩遗址、下草湾遗址等,其中很多都分布在农村地区,可以作为幼儿园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其次,旱船、高跷、花挑、舞龙、舞狮、琴书、柳琴戏等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在农村地区得到了较好的保留,是当地幼儿园独特的艺术教育资源;再次,以“六路周”为代表的民间游戏可以成为农村幼儿园的体育资源之一。此外,饮食文化、节日庆典、文化名人等也都是农村幼儿园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

总之,农村地区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并且得到了较好的保留。因此,在农村幼儿园开展民俗文化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此外,将民俗文化融入到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是贴近幼儿生活、展现优秀文化背景的体现,有利于提高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可行性[3]。

地方民俗文化对农村幼儿发展的价值

民俗文化教育活动不仅对农村幼儿园具有重要价值,还对农村幼儿发展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一方面,民俗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相结合能够激发幼儿的文化认同感,树立其文化自信。如利用宿迁民俗文化,让幼儿在感受丰富多彩的家乡文化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大运河文化”“西楚文化”等文化精神内核,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将勤劳朴实、顽强豪迈的中华传统文化品格融入农村幼儿的生活中。另一方面,将民俗文化融入农村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幼儿发展。如宿迁地区简单有趣的民间体育游戏“跳格子”“跑驴”等,既能增强幼儿体质,又能培养幼儿勇敢合作的品质;通俗易懂的淮红戏等经典民间故事不仅有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还可以使其受到民俗文化的熏陶。这些民俗文化有些是幼儿的日常经历,有些是幼儿不曾听说的,但通过教师的适宜开发均可发挥其教育功能,进而充分融入到农村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

地方民俗文化在农村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目前,很多农村幼儿园在应用地方民俗文化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对民俗文化内容不熟悉、活动目标不清晰、教育内容与幼儿生活脱离等。为了更好地发挥民俗文化的教育功能,特提出以下应用策略:

多方合作,建立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库

经过调查发现,很多农村教师只是略微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缺乏对地区民俗文化的深刻体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点在于两方面:

1.增强教师的自学能力,提高其对民俗文化的认识

目前,很多地区的民俗文化已逐渐淡出大众的生活,而农村幼儿教师日常工作压力也比较大,导致教师大多只是依据惯性和已有认识组织民俗文化教育活动,创新较少。对此,教师的自学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来实现:第一,自觉学习。农村教师要提高自身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可以通过上网查阅、讲座咨询、实地参观等途径,增进自己对本地区民俗文化知识的了解。第二,平台保障。很多教师想要学习民俗文化知识,但却没有“门路”。因此,教师的自觉行为还需要有力的平台支持。一方面,园方应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组织民俗文化学习小组,定期开展“经典诵读”“我爱手工”等沙龙交流活动;另一方面,园方应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聘请民俗文化专家、课程名师,根据主题内容及教师兴趣安排讲座。这样一来,教师才能在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基础上,自觉且善于将地区民俗文化资源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结合起来。

2.争取多方支持,系统梳理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课程的开发并不是幼儿园单方的责任,而是各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要解决民俗文化资源库的问题,可以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多方合作,对其开展相关研究[4]。第一,教育行政部门要担负起牵头组织的责任,形成一支地区民俗文化研究的专业团队。如邀请地方文化研究者与幼儿园合作,利用各自专业优势,系统梳理本地的民俗文化,建立民俗文化资源库。目前关于宿迁民俗文化的系统研究并不多,研究内容整体较为零散。因此,在开发民俗文化课程之前,有必要组织一支专业队伍对宿迁地区民俗文化进行全面梳理。第二,可由区政府牵头,开展专题研究,如宿迁地区“大运河文化研究”等,深度挖掘民俗文化内涵。第三,教育行政部门还要做好协调工作。一方面,明确如城市老街、老酒厂等相关地区的负责人,为民俗文化研究提供便利;另一方面,组建一支民间艺人团队,如皮影戏、剪纸、大鼓等手艺的传承人团队,使民俗文化的人员资源更加丰富。

精心设计,形成地方民俗文化课程

1.准确把握民俗文化教育活动目标

开展科学合理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是开发民俗文化课程的第一步。首先,要根据农村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幼儿需要,制订课程总目标。如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政策文件,把宿迁民俗文化课程的总目标制订为:能说出家乡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能力目标),了解宿迁地区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认知目标),建立热爱宿迁民俗文化、热爱家乡的情感(情感态度目标)。

在此基础上,各农村幼儿园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不同年龄阶段的民俗文化课程目标,层层分解,最终确定民俗文化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例如,车轮饼是宿迁人家餐桌上少不了的点心,因外形酷似车轮而得名。为让幼儿了解这一传统美食,某一农村幼儿园设计了相关教育活动,活动目标为:(1)了解车轮饼的制作过程,知道车轮饼是家乡特产;(2)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画一画、做一做车轮饼;(3)体验制作美食的乐趣,萌发对家乡的归属感,在制作中体验合作的快乐。这一目标的设定既体现了民俗文化课程的特色,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课程目标的可操作性。

2.精心选择民俗文化教育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民俗文化都适合作教育资源,教师要根据以下几点对地区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进行判断并筛选:一是内容要典型正向。所选择的民俗文化应该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这样才能更贴近幼儿生活,便于引导幼儿感受理解。二是要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民俗文化内容应该是幼儿感兴趣的,有探知欲的。三是要促进幼儿的发展。民俗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四是要考虑民俗文化教育活动与其他教育活动之间的关系,即要在内容上考虑与五大领域的融合,与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教育活动的整合。此外,教师还可以对传统课程内容进行创新[5]。

多途径组织,保证课程实施效果

1.以实践感知、发现探索为主要方法

地方民俗文化课程的实施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常用方法包括:第一,直观经验法。教师通过提供实物,引导幼儿观察探索。如在幼儿园的走廊大厅用剪纸等艺术品进行装饰,张贴介绍本地区民俗文化故事的图片,这样既能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又能使其直观地与民俗文化互动。第二,实践操作法。即教师要在教育活动中给予幼儿充分实践的机会。例如,在扎染活动中,某幼儿园一改原先直接提供染料的做法,引导幼儿从日常用品中提取色素,如从菠菜、油麦菜中提取绿色,从番茄中提取红色,并鼓励幼儿理解染色与水量的配比关系。第三,探索发现法。面对幼儿不熟悉的民俗文化内容,教师可以采用幼儿自主探索的方法,引导幼儿去发现;也可以与家长合作,例如,在“拜大年”的主题活动中,请幼儿与家长完成调查表“过年做什么”,并与同伴共同制作贺卡、水饺等,让幼儿逐渐探索、感受过年的习俗和内涵。

2.综合运用多种途径

为了提高民俗文化课程的灵活性和适宜性,教师在实施民俗文化教育活动时要综合运用多种途径。第一,民俗文化教育活动组织形式多样,既有集体活动,也有小组合作,还有个别探索等形式。在集体活动中,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幼儿集体学习的民俗文化内容,如民俗文化小故事、民俗体育运动等,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幼儿学习;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兴趣,打破班级限制,为幼儿提供小社团的活动形式,如成立剪纸社团、传统美食社团,向幼儿提供社团活动材料,并及时参与指导,进而做到活动组织形式的多样、灵活。第二,民俗文化教育活动途径多样化。地区民俗文化课程要与幼儿园的日常活动进行整合。首先,在环境创设中渗透民俗文化。例如,在走廊墙壁上张贴饮食习俗的图画,用具有民俗特色的剪纸等艺术品装饰环境,让幼儿沉浸在民俗文化的氛围中。其次,开展民俗文化系列主题活动。教师可以将民俗文化有机整合起来,形成适宜的主题活动,例如,基于自然地理开展“家乡好风光”主题活动,下设“运河风光”“骆马湖”等具体教育活动;基于民间艺术开展“小小传承人”主题活动,下设“热闹的庙会”“柳琴戏”“桃雕”等教育活动;基于语言历史开展“家乡故事会”主题活动,下设“家乡名人”“传说童谣”等教育活动。再次,将民俗文化融入区域游戏活动中。例如,在手工区设置“桃雕”“烙画”,在表演区放置锣鼓、服装、面具等,以供幼儿开展游戏活动。

不断调整,优化课程方案

1.使用多种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对于调整课程方案、优化课程品质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开发民俗文化课程的过程中要重视课程评价这一内容。一方面,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评价的内驱力,积极进行自我评价,注重总结经验与教训。教师可以通过撰写民俗文化教育活动笔记,或是观看录像、照片等记录幼儿的情感状态,分析活动效果;另一方面,园方要和教师协商制定民俗文化课程评价方案,设计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制度,以规范科学的形式指导日常课程评价工作。如某示范园制订了一套完整的民俗文化课程评价方案,包括民俗文化课程实施评价、效果评价、方案评价,以系统具体的评价方案更好地指导该园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

2.开发建设民俗文化特色课程网络平台

调查发现,农村幼儿教师对民俗文化资源共享有着强烈需求。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获取教学资源,满足其工作需要。一方面,农村幼儿园可以借助相关网络平台,为教师提供技术支持。园方可组织教师及时收集整理民俗文化教育课程的相关资料,如教案、视频、实物等,然后上传至平台,这样既便于资料储存,又为反思调整方案提供了便利。同时,针对农村幼儿教师提出的技术难题,园方应定期请相关技术负责人进行培训,解答教师疑惑,提高教师使用网络课程平台的信心和积极性。在民俗文化课程的平台中,幼儿园可以邀请幼教专家开展教学评价,以便后续适当地改进课程;教师也可以在这一平台上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学习观看优秀民俗文化教学活动。另一方面,行政部门可以组织民俗文化研究团队上传相关资源,如提供民俗文化故事,跳格子、舞龙舞狮等民间游戏视频、图片。这样可以进一步拓宽农村教师获取资源的途径,也可以将其运用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地方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对于幼儿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民俗文化课程的开发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此过程,需要教师、园方、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协作,以便让优秀的地方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创新,让幼儿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真实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张卫民,曾虹,詹霞.基于民俗文化传承的幼儿园环境创设[J].学前教育研究,2011(06):57-59.

[3]毕中情.山西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21,38(04):105-108.

[4]袁友帮.幼儿园教师民俗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现状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

[5]朱骁锷.创生取向:幼儿园民俗文化教育课程实践的新视角[J].教育观察,2020,9(20):126-128.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