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教育广角 >> 浅谈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文化建设中的影响
详细内容

浅谈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文化建设中的影响

时间:2022-04-01     作者:徐逸斐 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原创】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的历史非常短暂,却影响着心理学的各个领域。随着当代心理学的发展及人类精神需求的不断丰富,积极心理学愈发受到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营造良好的高校心理文化氛围已然成为高校心理文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基于此,拟从对积极心理学思想进行分析,浅谈高校心理文化建设工作中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

大学生作为时代的“新鲜血液”,每天都需要输入很多不同类型的文化内容和符号。换言之,新时代对高校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的文化识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高校心理健康现状来看,心理文化建设的地位愈发凸显,已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这些都与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密不可分。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于1998年提出,其是指利用心理学中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方面的心理学思潮。它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与以往的消极心理学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要求研究者要用一种更加开放、更具欣赏性的眼光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从而促进个体、团体与社会良好发展,促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以及社会的繁荣。

积极心理学这一流派的发展大大改变了以往人们对心理学的认知。早期研究心理学的学者曾提出过心理学的三大使命: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加充实幸福;发现并培养具有卓越才能的人。更重要的是,随着战争对人类各方面的影响,心理学更多被用于治疗人们战后的心理创伤,并由此发展出一系列心理治疗技术,于是消极心理学成了心理学领域的主要流派。相比于消极心理学的主旨,积极心理学更侧重于发掘人类潜能,它旨在通过对潜能的发掘,以提高人们对心理问题的抵抗能力。基于此,提升个体潜能和内在的心理力量是积极心理学关注的目标。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看,提升学生自身的心理能力仍然是重要任务,而良好的心理文化建设将成为完成这项任务的基石。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新思潮,主要强调培养人们的积极情绪、发展积极人格、建立健全的社会组织系统,从而提升个体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等,帮助个体拥有积极、幸福的人生,这也与高校心理文化建设相同。

积极情绪的发展

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情绪一直都是困扰大学生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体现心理健康程度的关键性指标,因此,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是高校心理文化建设必须关注的内容。从以往关于积极情绪的阐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产生的机制不同,消极情绪更加关注环境中的一切不确定或者危险的因素;相反,积极情绪则更强调环境中可能被利用的因素,这也大大提高了个体对环境的选择和行为的执行能力,并为执行者即将开展的行为提供了勇气的支撑,促使其能够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完成任务。此外,在积极情绪的作用下,还可以缓解因消极情绪而造成的不良反应。

积极人际交往模式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式,包括人际交往模式。2021年CNNIC最新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10.11亿,其中20—29岁的网民占比17.4%,是我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研究者认为,对网络或手机成瘾会削弱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越依赖手机或网络的个体,其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少。

另一方面,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幸福感,社会支持能力对幸福感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提升幸福感的重要指标,社会支持系统对于个体的幸福感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良的社会支持会激发个体的消极情绪,比如畏惧、焦虑、抑郁等,严重者可能会导致社交恐惧。因此,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际交往模式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高校心理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马丁·塞里格曼曾提到,个体积极品质的核心是美德和力量,其对于个体心理有着调试的作用,是战胜心理疾病的有力武器。有研究者认为,积极心理品质由积极特质构成,也是个体实际存在的、待发掘的,其具有深远意义的力量,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个体的发展。根据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培养其积极的心理品质对于他们的未来发展以及提升其社会适应力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将是未来高校心理文化建设的重要议题。

高校心理文化建设

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近两年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筛查数据显示,情绪、人际交往等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除了学生原生家庭环境等外部因素之外,也应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在特征入手,剖析高校心理文化建设将面对的挑战和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8—23岁,就心理发展阶段特点来说,他们正处于迅速成长但又未真正成熟的阶段,大学生与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存在一定的差距,心理发展仍不稳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不成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很多学生开始了独立的生活,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渴望像成年人那样解决问题,但大多时候又觉得力不从心,希望依靠别人的帮助获得成功,心理处于矛盾的状态。

二是情感日益丰富,但波动很大。对于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来说,他们渴望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包括异性情感,但又缺乏情感处理能力和情绪调试能力,这也说明大学生易受到情绪问题的困扰。

三是易接受新鲜事物但又缺乏辨认能力。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新鲜力量,具有较其他群体更强的学习能力,然而基于该群体的心理发展特点,其在辨别事物能力上仍有待提高。

四是性意识发展迅速,但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校园恋爱是大学生普遍会遇到的课题,如何建立良好的恋爱关系、如何理性看待恋爱问题、如何处理恋爱中的问题都是大多数学生所遇到的,因此,创设良好的恋爱环境也是高校心理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高校心理文化建设现状

1.高校心理文化建设内容单一

从目前高校心理文化建设的情况来看,高校心理文化建设的内容较为单一,学生对其的接纳度有限,参与度也一般。从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机构来看,高校心理文化活动应考虑在校园文化特点的大背景下展开。有研究者认为,不少高校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学生活动主要由校团委负责,因此如何将校园文化活动和心理健康工作相结合就成为高校心理文化发展的关键环节。

2.高校心理文化建设的专业性有待提高

从现阶段高校心理文化活动来看,部分活动内容的专业性有待提高,应以心理学基本知识为理论支撑,从而提升整体活动的专业性,以避免由于误解活动内容,导致学生对心理文化建设产生歧义。

3.高校心理文化建设覆盖面狭窄

高校心理文化建设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下设的学生组织——心理协会,不少院校在开展心理文化活动时,都以学生干部为主要对象,忽视了心理文化建设的全校园覆盖的宗旨。高校心理文化建设应让更多学生的心理感受到关怀,以进一步促进心理文化建设。

另外,从以往心理文化活动情况来看,心理文化建设对象往往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或危机干预对象等重点人群,无法覆盖全校学生,这大大降低了高校心理文化建设的效率。

未来高校心理文化建设改进措施

提高高校心理文化建设内容的专业性

积极心理学的思想重在培养个体的积极情绪与积极人格,引导个体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提升个体幸福感,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融入大学生活,并为适应未来的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新生力量,更容易受到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影响,正因如此,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心理识别能力是未来高校心理文化建设的首要目标。

作为和学生距离较近的辅导员群体,他们更容易与学生建立链接关系,提高心理文化建设专业性的主要对象也应指向他们。面对寻求专业服务的学生时,辅导员应当用更专业的态度疏导学生情绪,扮演好情感陪护的角色。另外,作为心理文化建设的重点,班级文化建设与心理文化建设相辅相成。良好的心理文化建设有助于班级文化的塑造,有助于辅导员的班级管理工作。

高校心理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相融合

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心理文化建设主题应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一致,不应脱离本体制度。高校心理文化建设应面向全校师生,因此在进行活动宣传的同时也要做到内容和目标相辅相成,并与学校各组织部门相互配合,将心理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延伸,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另外,考虑到心理工作的特殊性,以及出于对特殊群体的保护,高校在心理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融合时,需注意形式的考量,防止对特殊群体的二次伤害,避免破坏校园心理文化的良好氛围。

高校心理文化建设活动形式多样化

创设良好的校园心理文化环境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如上文所述,现阶段高校心理文化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高校应该选择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开展心理文化建设活动,从而提升大学生群体对活动的接受度。

首先,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来说,以积极心理学为根本,从性心理学、恋爱心理、爱情心理出发,让在校大学生了解正确的性心理知识,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理性的恋爱态度,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和相关心理评估、辨别能力。

其次,以主题心理活动为载体,如围绕“525心理月”“320心理健康教育周”开展一系列心理活动,比如沙盘、绘画等形式,让学生将其内心的疑问通过其可接受的形式表达出来,注重学生的心理建设。

最后,要考虑到不同年级阶段的大学生所面临的不同的社会任务,包括升学、就业等,关注大学生的情绪发展,增强其寻求专业服务的意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心理学,感受心理文化的魅力。

提升心理健康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

心理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是高校心理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提升校园文化凝聚力的必要保障。通过制度建设约束师生的行为可以更好地维持校园秩序,从而更好地提升校园管理秩序、安全秩序,以此创设适合学生生活、学生学习的良好校园氛围。那么,作为心理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高校应该构建完善的心理文化建设制度,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与危机应对能力。高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校园心理文化建设中。

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

高校心理文化建设是高校管理学生及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其为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优良品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思想,高校应将心理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构建成熟的心理文化建设体系,为更多的学生服务,向更多的在校大学生传播正确、先进的心理文化知识,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心理文化建设的队伍中,使其在为高校心理文化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同时,也为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提升未来生活的幸福感。

作为高校文化心理建设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对大学生融入校园生活、适应学习环境以及提升生活的幸福感都有非常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基于此,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通过对日常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分析,将积极心理学的思想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并结合目前高校文化建设的实际,系统分析了积极心理学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利与弊,以更好地创设良好的校园心理文化环境,发展师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其校园归属感;同时也希望本文可以对高校心理工作及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为更多高校的校园文化、心理文化建设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Seligman,Rashid,Parks.Positive psychotherap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6,61(08):774-788.

[2]科里斯托弗·彼德森.积极心理学[M].徐红,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3]凌宇,杨娟,章晨晨,等.社会支持调节青少年应激与抑郁症状的追踪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05):610-613.

[4]熊晟钰.浅论心理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J].文教资料,2021(12):101-103.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