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化传承 >>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背景下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
详细内容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背景下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

时间:2023-05-12     作者:田静【原创】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其国际传播意义重大。然而,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却面临着中西医理论差异,中医药文化国际人才匮乏,中医药文化典籍翻译存在不足等困境。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背景下,守好中医药的核心理念,汇聚多方力量,创新传播形式是中医药文化破解以上困境的应对之策。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这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指明了方向。可以说,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对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和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意义重大。本文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这一背景出发,分析当前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困境,并提出了应对之策。

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中医药是我国国家形象的闪亮名片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从中国传统中医药中发现了青蒿素,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其提供了灵感。作为重要的抗疟药物,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为全球抗疟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在北京冬奥会期间,众多体育运动员排队体验针灸、推拿和耳穴等治疗方式,用以缓解运动损伤、失眠焦虑等。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2]。

中华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联系十分紧密。中医药文化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三因制宜,辨证论治”“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天人合一”的宇宙自然观既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遵循。中华文化推崇“意象”思维,与此对应,中医形成了不同于西医的独特思维;中华文化崇尚“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与此对应,中医药文化强调医者仁心;中华文化崇尚“身心相合”的生命观,追求和谐,与此对应,中医药文化认为健康的本质是人与自然、心与身、气与血的和谐。中华文化的发展影响着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中医药文化的完善也有利于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

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一方面是为了推广中医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对中医药文化内涵的诠释和传播,使得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更加了解中医药文化,从而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这一背景下,讲好中医药的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医药文化就是传播好中华文化。

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面临的困境

中西医理论的差异

在西医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传播与西医文化完全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并非易事,这也是影响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因素。中医学是以辨证施治和整体论、系统论为哲学基础,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以藏象生理学、经络腧穴学为基础学科,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研究人体证候及其变化规律、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诊断治疗的医学体系。西医学以实证论与还原论为哲学基础,主要通过仪器研究人体的生理现象与病理现象,是一门以解剖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基础学科,研究人的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层次上的结构与功能的医学体系。从思维方式来看,“西医属对抗性思维,病毒是绝对的敌人,必须杀之而后快;中医则是天人相应的思维,将人放在天地、自然之间,以阴阳五行的系统、整体以及关系性、功能性思维来统一解释天、地、人阴阳之气的运行以及阴阳的相互作用”[3]。

具体来说,中医的一些术语和概念晦涩难懂,需要有一定的中国哲学(国学)基础才能够理解,而西医的术语和西方的生物学、化学等学科是对应的。中医药的使用更多是基于中医师代代相传的经验,而非西方实证的大量统计数据(通过在人或者动物身上做实验,进行统计归纳分析)。需要强调的是,中医药理论基础并不是臆想出来的,它与西医都来源于对客观事实的观察和总结。特殊之处在于,中国古代的医师可用的科研工具有限,难以进行深入探究,因而其理论表现为朴素的辩证法和对于表象事实的感性体悟,而非系统化的像西方基础科学一样的学科体系。

中医药文化国际人才匮乏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最核心的要素是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的国际人才。然而,“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现阶段中医传播人才培养主要以学校为主,而中医药院校主要培养中医诊疗人才,与中医药国际传播相关的专业开设较少,参与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机会不多”[4]。当下,国内中医药院校在培养中医药人才时,对中医药文化传播人才方面的培养力度与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目标不匹配。国内中医药院校的中医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大都是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成为看诊的医生或者成为与中药学相关的专业型人才,比如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岐黄国医班)的专业介绍就十分明确,培养目标是“掌握系统的中医药知识,精通中医经典理论,掌握现代医学知识,能运用中医临床思维方法与技能,从事中医药临床、预防与研究等相关工作的拔尖创新人才”[5]。换言之,最精于中医药的学生在中医药文化传播方面却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与培训,比如文化传播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此外,直接与中医药文化传播相关的专业或者研究方向开设较少,从事这部分工作的反而是传媒相关专业或者文化学的学者。从国内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医药院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方案来看,要想让中医药文化更好地进行传播,还需要优化中医药文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中医药文化典籍的翻译存在不足

了解中医药文化必须要从研读中医药文化典籍开始。要想让其他国家的读者研读中医药文化典籍,就必须对其进行翻译。然而,中医药文化典籍中很多名词与概念的理解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文化语境,这导致对其进行翻译的工作难度增大。比如,中医中的气脉、阴阳五行、精气等。曾经出现过中医名词“三焦”(腹腔)被翻译为“三个功能合成器”的低级错误。由于部分译者往往都是英语专业出身,并无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因而很多翻译不得要领。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中,既懂得中医药理论又具备高超英语水平的译者匮乏。尽管大多数的中医药名著都被翻译成英语,但是翻译的质量参差不齐。在当前的学术体制下,译著(翻译著作)在学者职称评审、工作量计算、评奖评优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并不显著,导致学者在翻译中医药著作方面缺少足够的动力。此外,现阶段的中医药著作大多被翻译为英语,而缺少其他语种的翻译,这严重影响了中医药文化传播的范围。

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策略

守好中医药的核心理念是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根本前提

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过程中,不能盲目西化,或者一味地迎合西方的要求而丢失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理念,要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不管是预防为先的理念,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保健养生理念,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都有极大的应用价值。例如,《黄帝内经》云:“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但是,在当下,部分学者将西医作为唯一正确的医学标准来审视中医,以西医所蕴含的科学性(基于数据化实证)来反对中医的科学性(具有传承性和经验性),甚至主张中医全面学习西医,沿用西医的思维模式,从而形成了“弱化中医药核心理念,向西医药靠拢”的传播思路。

然而,这种思路是不对的。从异质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国外对中国文化之所以感兴趣正是因为它的独特性。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要坚守中医药强调的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这两大核心理念。正如研究者指出:“中医药学本质上是‘人的科学’而非‘病的科学’,它从宏观角度勾画出了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框架。”[6]若在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过程中,放弃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理念,那么中医药文化将会变成无民族性、无个性的文化,更不会得到国际的尊重、认可与接受。

汇聚多方力量是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关键

在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中不能只依靠某一支力量,需要汇聚多方力量。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其应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做长远打算,做好顶层设计,在各个环节助力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要因地适宜出台相关政策,制定相关措施,进一步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促进中医药文化在海外传播;推动其他国家将中医药作为治疗方法,提高中医药的国际地位等。

从中医药院校角度来说,一方面,“在搭建文化传播平台后,需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储备涉外中医药师资,开设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专业”[7];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开展理论+实践+应用的人才培育体系,发展中医药机构与开设外语专业相关高校合作,开设中医相关课程,提升各类外语人才的中医药知识素养”[8],鼓励中医学界知名学者与对外翻译出版社合作,共同翻译出版中医药文化的相关典籍和著作,提高译著的质量。此外,“中医药文化的翻译研究也应拓宽语种,满足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国家的需要,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9]。

从跨国药企角度来说,其需要有技巧地讲好中医药故事,以当地人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来阐释中医药文化。如通过企业的品牌产品来宣传中医药文化,举办各类中医药文化的普及讲座,邀请专家为当地民众做中医义诊,用中医的方式保护当地民众的健康。在尊重他国文化的前提下,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本土文化,真正扩大中医药文化的辐射范围。

创新传播形式是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举措

当前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主要依赖以下方式。

第一,在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过程中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第二,通过建立中医孔子学院对外传播中医药文化;第三,鼓励中医药方向的学习者或者从业者进行传播。比如来华学习中医药相关专业的留学生在回国后会积极传播中医药文化。

实践证明,以上方式极大地推动了中医药文化走出国门。当下,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ChatGPT(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等的快速发展,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也应与时俱进,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创新传播形式。具体来说,可以在国外的社交媒体网站等创建专门的中医药文化账号,定时发布中医药文化的相关信息等;也可以在ChatGPT置入中医药文化相关的内容,让国外民众就相关问题进行互动交流;还可以与电影公司合作,面向海外观众制作与中医药文化相关的电影与纪录片等,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增强中国人民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必须指出的是,中医药文化和西医文化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它们都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中医药文化和西医文化应该做到优势互补,互相借鉴学习。传播中医药文化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播者首先要对中医药文化保持热爱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当然,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哲学、文学、传播学、国际关系等),提升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效力的策略绝不止本文所提到的这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讨论。


 

注释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J].求是,2022(21):4-35.

[2]胡真,王华.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与外延[J].中医杂志,2013,54(03):192-194.

[3]谢茂松.强势西医思维下,中医何以挺立 中医思维:破解中西医之争的关键点[J].人民论坛,2020(15):48-50.

[4]李和伟,宋瑞雪.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理性思考[J].中医药导报,2021,27(07):7-9.

[5]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专业介绍:中医学(岐黄国医班)[EB/OL].[2023-04-15].https://jichu.bucm.edu.cn/bkjy/zyjs/index.htm.

[6]梁晶晶.中医药文化自信的本质内涵与提升路径[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2,35(09):1023-1027.

[7]张勤.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D].郑州:河南中医药大学,2018.

[8]徐永红.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9]任孟山,王琳.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背景下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J].传媒,2021(19):71-73.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