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化传承 >> 全媒体时代广东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
详细内容

全媒体时代广东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

时间:2023-05-19     作者:史丽萍【原创】

广东红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运用全媒体和新技术能焕发红色文化新时代活力。当前,广东红色文化的传承存在内容流于形式、新旧媒体融合不足、新兴传播技术应用较少等问题。为推动广东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建立传播传承传播机制,构建全媒体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全媒体宣传矩阵,应用新兴技术,培养红色文化全媒体传播人才。

广东红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有革命遗址近4200处。全媒体是多网归一、多终端归一的立体化、全维度的信息传播形式,具有信息辐射面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1]。[1]运用全媒体方式来传播红色文化,能够焕发红色文化的新时代活力,对广东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产生巨大影响。因此,相关人员我们必须科学地认识和运用全媒体传播方式和新兴技术,推广东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广东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价值

广东省在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中提出:“大力保护传承红色文化,建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打造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红色文化是党带领人民在实践中总结凝练而成的先进文化,传承和创新红色文化具有蕴藏着重要的价值。

具有精神引领价值

红色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以红色精神为主体,其具有精神引领的教导作用。在革命战争年代,红色精神是激励战士们奋勇向前的冲锋号,指引着人民群众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红色精神又成为激励了人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过程中克服困难的奋发号角,号召激励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具有坚定文化自信的价值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必须长期坚持和加强。红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来源之一,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和内容,能让后人了解革命烈士和革命先烈辈为国家、为民族、为理想不惜牺牲自我的感人事迹,提升国人的文化认同度。广东红色文化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对它的其进行传承和创新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根基。

具有经济开发价值

红色文化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红色文化的繁荣发展。因此,必须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发挥其经济价值。通过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推动其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在兼顾红色文化公益性的同时又挖掘其经济性,推动红色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广东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现状

广东红色文化资源概况

广东省是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其革命文物延续年代最长、种类最齐全。广东省共有21个市82个县列入国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是全国为数不多全域覆盖的省份。据普查统计,广东省有红色革命遗址有4189个,和革命历史相关的其他遗址385个[3]。;全省现有革命类不可移动文物2035处,革命类珍贵文物50004544件(套)。[4]

广东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成就

积极推进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

近年来,广东省十分重视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工作十分重视,统筹资金实施《广东省红色革命资源保护利用三年提升行动计划((2019—-2021))》,开展革命遗址大普查,建立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2022年3月1日,广东在全国率先实施了红色文化资源专项保护条例——《广东省革命遗址保护条例》,填补了革命遗址保护制度的法律空白,为广东的革命遗址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

广东省目前已开发利用的革命文物建筑有960处,各地级市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建成了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革命展馆,作为各级单位和企业团体的党史学习课堂,并免费开放给,供人们参观学习。同时,广东省还将红色文化宣传融入政府日常工作中进行宣传,推动学校红色文化教育的改革创新,依托“红色课堂”等实践活动,引导全社会了解、认同、和弘扬红色文化。

文旅融合发展红色旅游

广东省现有11家4A级及以上红色旅游景区,13家全国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鸦片战争博物馆、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入选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近年来,广东省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完善配套设施,推出了100多条红色旅游精品路线路,打造开展了“广东红色文旅护照”、“重走长征路”、“走读广东、粤游粤红”主题系列品牌宣传活动,全力推动红色旅游发展。

拓宽展红色文化传播渠道

在红色文化传播方面上,广东省融合新旧媒体优势,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传播红色文化。通过拍摄革命故事微视频、革命人物纪录片等方式,提升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如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于2020年拍摄纪录片《追寻红色足迹》,在广东电视台播出,并向在学习强国等网络平台进行推送;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频道《国宝档案》栏目组合作在中央台推出了10集《红色经典》广东系列节目,;发布短视频创意作品1000多部,追寻红色记忆,传播红色文化。

全媒体时代广东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媒体时代,广东红色文化的传承迎来了新的机遇。但是,当前广东红色文化的传播基本仍上处于单向维度传播,未还没能完全发挥全媒体的优势,在内容、技术应用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内容流于形式,缺乏吸引力

首先,广东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大多数还停留在表层的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深度挖掘。目前,广东红色资源的开发以修建完善革命纪念馆、革命英雄故居、烈士陵园等为主,如阳江市文昌宫、林元熙故居等,红色展馆布展形式陈旧,缺乏吸引力。其次,红色文化宣传内容表述刻板枯燥乏味,缺少活力。广东红色文化宣传内容的陈述是采用官方叙事话语体系,方式较为刻板,与时代脱轨。比如广东各地方红色展馆基本都是通过图文方式陈述当地的红色历史,内容具有说教色彩,让难以给人难以留下深刻印象。

新旧媒体融合不足,缺乏系统性

目前,各个媒体仍处于各自运作的状态,传播资源难以整合,广东红色文化的传播基本以“线下传播”为主,主要传播方式包括各红色展馆讲解员的解说,举办红色文化研讨会,撰写红色文化系列丛书等,传播范围较小,传播效果也较差低。在运用新媒体运用方面上,广东红色文化虽然借助媒体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进行传播宣传,但内容更新较慢,浏览量、阅读量较低。此外,新媒体传播方式虽然具有内容表达形式多样,时效性、互动性强等优势,但也存在是内容把关不严,缺乏权威性等弊端。

新兴传播技术应用较少,缺乏创新性

当前广东红色文化的传承在技术创新上还有所欠缺。首先,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尚未完善。目前,广东相关部门虽已编写了各种红色文化书籍,建成了红色文化传播小程序和网页,但未没建立起系统的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其次,随着5G通信技术的逐渐普及,可视化传播方式受到人们的青睐,VR、AI 等技术的应用可使红色文化实现场景化传播,人们在游览红色景区时能获得得到沉浸式体验。但是,当前广东各个地方红色文化展馆较少运用到VR、AI技术,这不利于广东红色文化传承与时代接轨。

全媒体时代广东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对策

传承与创新是广东红色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焕发新活力的重要途径。进入全媒体时代,广东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要需与时俱进,大力运用全媒体传播方式来传承和创新广东红色文化。

建立广东红色文化传播传承传播机制

广东红色文化传承的主体是青少年,他们也是推动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要力量。建立广东红色文化传播传承传播机制,重点是提高青少年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水平。

首先,要加强红色文化的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加强对广东红色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和认识,向子女讲述红色革命历史和红色故事。同时做好红色文化教育指引,引导孩子观看红色影片,阅读红色书籍,带领孩子前往革命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以此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历史观。

其次,要加强红色文化的学校教育。青少年学习红色文化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学校教育,学校可以在思想政治课中加入进广东红色文化的相关内容,也可以将把红色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进行传播,打造校园红色文化宣传窗口,举办红色文化主题活动。例如举办传承红色文化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短视频创作比赛等,激发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热情,加深学生对红色精神的理解,提高学校红色文化教育的效果。

最后此外,要加强红色文化的社会教育。除了家庭、学校教育外,社会教育对青少年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广东作为红色革命热土,更应注重红色文化的社会传播,例如在街道社区、街道宣传栏上打造“红色文化阵地”,在休闲公园设置“红色文化长廊”,营造全社会传播红色文化的浓厚氛围,提高发挥红色文化社会教育的作用。

构建红色文化全媒体意识形态话语权

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必须牢牢掌握在手中,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这是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关键点,红色文化传承的内核是保持红色底色。[5] 进入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播的方式和渠道不断增加增多了,但大多数媒体平台的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内容乏味,缺乏创意,难以激发受众兴趣。新媒体平台具有开放性、共享性等特征,导致一些关于红色文化的不当言论未没经严格审核就传播出来,造成恶劣的影响。对此,应构建红色文化全媒体意识形态话语权,保持红色文化的红色底色。

首先,打造红色文化意识形态专题网页,创新红色文化话语体系,优化内容和形式,提升红色文化的吸引力,以扩大红色文化的传播阵地。其次,打造红色文化全媒体宣传常态化机制。广东红色文化的传播,还应落实到各级单位的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日常宣传中。最后,构建全媒体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红色文化的影响力。通过全媒体多形式传播红色文化,释放更多的正能量,使一些网络上关于红色文化的不当言论或谣言不攻自破,进而巩固意识形态的主阵地。

建设全媒体宣传矩阵,打造广东红色文化IP

首先,利用全媒体矩阵打造“广东红色文化高地”。发挥传统媒体传播的权威性和、新兴媒体即时性、互动性的优势,整合新旧媒体资源系统地宣传广东红色文化,增强强化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例如,在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东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建立广东红色文化宣传专栏;建立开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官方号,定期发布广东红色文化的相关文章、短视频等;定期举办红色文化直播活动,打造广东红色文化的全媒体宣传矩阵。如广州开办了“新时代红色文化讲习所”,在全省率先创建了红色文化全媒体传播模式,通过网站、APPpp、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开创进行红色文化在线直播,365天24小时授课“不打烊”。

其次,整合优化红色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利用全媒体打造广东红色文化IP。结合利用文字、图片、声音音频、视频等多元素,图文并茂、,绘声绘色地来展现红色文化,提升广东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吸引更多受众主动来了解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打造广东红色文化IP。如广州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线上+线下”的红色文化宣传活动,通过抖音短视频挑战赛、定制红色主题音乐舞蹈、网络达人打卡等多种潮流方式,全力打造“广州红”城市特色IP。

应用新兴技术,沉浸式传播红色文化

进入全媒体时代,广东红色文化的传承也要与时俱进,应用新技术提升传播效果。首先,建立广东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对广东红色资源实施数字化保护。如广东省博物馆运用可移动文物多维数据采集、空间虚拟成像、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建成了广东省可移动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平台,多维展示革命文物、革命人物故事等,多角度弘扬广东红色文化,实现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

其次,应用新兴技术创新红色文化展馆的展示及传播方式。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升级展馆传统的图文展示橱窗,让参观者扫二维码就可听到红色景区的语音讲解或看到视频同步讲解。如广州市积极推进红色文化传播数字化传播,发布开发了“红色旅游金牌解说”在线讲解软件,游客只需扫码,就能在线听到红色景区的详细讲解;。同时,应用先进展陈技术手段展示红色文化,利用 VR 技术模拟革命历史的真实场景,使红色文化传播方式从静态升级为到动态,让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又如惠州市在惠州东江纵队纪念馆、惠东中洞革命纪念广场等9个红色景点开通VR全景展示;又。再如“广东网上红色展馆”、“广东网上红色地图”、“打卡广东红”3个小程序,其运用VR新技术,将线上“云打卡”游览红色地标、追寻红色足迹、重温峥嵘岁月化为一种“网红”新风尚,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到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增强爱党爱国情怀。

培养红色文化全媒体传播人才,提升红色文化宣讲员的专业素养

要实现全媒体矩阵传播广东红色文化的全媒体矩阵传播,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关键。首先,要培养新媒体技术、运营等方面的人才,尤其是红色景区要加强对全媒体运营专业人才的培训学习,不断地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服务水平,运用新技术改造红色展馆,盘活红色文化资源。其次,要提高红色文化宣讲员的专业素养。红色文化宣讲员是红色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对广东红色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要加强大对红色文化宣讲员的培训力度,除了红色景区的宣讲员和原有的宣讲团之外,向全社会吸纳有具有红色文化专业知识的人才,打造优秀的红色文化宣讲人才队伍。

结语

当前,广东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给予了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运用全媒体来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承路径也成为新时代的必然选择。值得注意的是,进入全媒体时代,受众不仅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他们也是内容的创作者和传播者,红色文化的传承还可以聚合受众的创作力量,传承和弘扬和丰富广东红色文化。

注释:

[1] 滕慧君.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承路径探析[J].人民论坛,2020(22):138-139.

[1] 滕慧君.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承路径探析[J].人民论坛, 2020(08上):138-139

[2]广东省人民政府网站.2020年1月14日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在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EB/OL]].(2020-01-19)[[2023-04-08]].http://www.gd.gov.cn/gkmlpt/content/2/2875/post_2875129.html#45.

[3]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阳江市委党史研究室.广东省革命遗址通览·阳江市[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社,2014:6.

[3]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广东省革命遗址通览.阳江市[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社,2014:6

[4]澎湃号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8026002

[5]滕慧君.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承路径探析[J].人民论坛, 2020(08上):138-139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