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馆藏建设 >> 社科专业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
详细内容

社科专业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

时间:2023-05-19     作者:李彦伟【原创】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这为图书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社科专业图书馆具有规模小、专业性强的特点,在信息化大背景下,其发展脚步已无法跟上时代潮流,满足科研需求。因此,社科专业图书馆必须顺应社会发展潮流,转变服务理念,为其所属研究机构提供坚实的文献资源保障及信息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的回信中指出,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1]。社科专业图书馆作为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组成部分,与研究机构共生发展,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和服务支撑。传统图书馆的主要功能是为读者提供借阅服务,而社科专业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及硕士、博士、博士后,相较于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社科专业图书馆读者群体的特殊性更强,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品质和个性化服务的要求更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创新的理念已经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图书馆服务的创新亦是顺应时代发展必然趋势的应有之义。社科专业图书馆必须不断完善其服务体系,提高其服务能力,紧跟社会发展步伐,才能更好地服务读者,支撑科研。

社科专业图书馆现状

国际图联将现代图书馆的功能归纳为四项: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和开发智力资源。社科专业图书馆存在的意义主要在于服务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其馆藏结构单一且专业性高。从社科专业图书馆目前的整体情况来看,其基本服务功能逐渐弱化,数字化建设进程缓慢,专业服务能力也存在一定欠缺。

图书馆传统业务及基本服务功能弱化

图书馆传统业务包括采访、编目、典藏、流通、阅览、参考咨询、目录检索等,这些业务的载体主要是纸本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信息获取渠道的改变,科研机构对其所属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甚至逐年减少,再加上文献资源价格上涨等因素,导致图书馆每年购买的文献资源数量持续减少,更新速度缓慢。

传统图书馆以馆藏文献为中心开展服务,提供文献资源及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存在的价值,读者的阅读需求是图书馆存在的根基。图书馆的基础服务内容就是搜集整理、收藏流通各种文献资料,以供读者作为学习和科学研究的参考。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社会信息和知识体系被碎片化,这使得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功能被极大弱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读者需求日益复杂化、个性化,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已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

社科专业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不同,读者一般为副教授、教授等,甚至是学部委员,其对传统读物的阅读需求相对较少,而对数据资料查阅的需求更为突出。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囿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法及时准确地向读者提供相关资料信息,而开放的信息化空间却提供了比传统图书馆更准确、及时的信息,使得读者对图书馆的依赖性降低,图书馆的服务功能逐渐被弱化,读者到馆的积极性极大降低,图书馆传统业务越来越走向可有可无的境地。

图书馆服务模式被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元化,图书馆在信息来源渠道中的比例越来越低,社科专业图书馆的服务理念还停留在守住“阵地”的阶段,守正却缺乏创新,服务观念老化,定时上班,定点开馆,缺乏求新求变的思想,为科研人员服务的创新意识不强;且服务内容单一,只停留在借还书的阶段,不能深入了解读者需求,更无法提供个性化服务。

传统图书馆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以图书情报理论和技能为主,馆员依附于物理意义上的图书馆,缺乏进取精神,服务热情不高,服务不够主动,无法满足科研人员的个性化需求。目前,很多图书馆仍然采用传统服务模式,只有在读者提出阅读需求后,图书馆馆员才会被动服务。同时,由于自身研究方向与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不同步,馆员无法深入了解科研人员对文献资料的深层次需求,服务过程中又缺乏沟通和交流,服务的主动性和拓展性均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无法提供专业的文献信息服务,大大降低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管理设备落后

大部分社科专业图书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但由于经费不足,长期缺乏所属研究机构的重视,因此其管理水平较低。随着文献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图书馆的固有经费尚且无法保证常规文献资源的建设,更无余力更新图书馆管理系统,导致其服务手段落后,管理设备陈旧,例如已在高校图书馆中普及了十几年的RFID自动识别系统,还没有在社科专业图书馆中得到应用。采编、流通等工作仍以手工操作方式开展,甚至有些图书馆仍然采用传统的卡片形式进行图书借还,不仅工作量大、速度慢,而且手工记录容易出错,对工作人员要求很高,导致借还书效率低下,再加上社科专业图书馆普遍面临人员紧缺的局面,长此以往,会直接导致图书馆管理秩序的混乱,影响图书馆正常运行。

社科专业图书馆拥有大量专业的文献资源,但缺乏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读者获取信息迟滞,阅读检索过程相对烦琐,获得实体文献的时间过长。

数字化进展缓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2]二十大报告为中国数字化发展擘画了蓝图,也为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引。图书馆收藏的图书资料是人类长期积累的一种智力资源,图书馆对这些资源的加工、处理,正是对这种智力资源的开发和再利用。

社科专业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专业性强,结构相对单一,由于经费的限制,文献更新频率低,数字资源相对较少,现有数字化管理平台及数字管理系统的相关功能设置不合理,在资源管理和技术手段方面缺乏科学性,导致大量数字资源处于无序状态,数字化水平偏低,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图书馆馆员整体素质不高

馆员是图书馆的灵魂,其整体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图书馆服务水平的高低。从目前社科专业图书馆馆员现状来看,其组成结构为专业人员和其他人员各半,能够提供知识服务和满足科研人员专业需求的馆员偏少,部分非图书馆专业的人员只能从事简单的工作;有些图书馆引进的人才偏学术研究方向,在文献资源信息管理等方面缺少足够的知识。

另外,有的领导缺乏对图书馆的深入了解,认为图书馆的工作是简单的重复劳动,工作人员不需要有太强的业务知识,既缺乏对图书馆人力资源的支持,也缺乏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致使图书馆馆员无法获得业务培训和行业交流的机会,导致图书馆服务工作水平很难有质的提高,阻碍了社科专业图书馆的长远、良性发展。

社科专业图书馆服务创新措施分析

构建完善的图书馆信息管理体系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传统图书馆服务处于尴尬的境地,要改变这种现状,图书馆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全面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首先,逐步实现重点文献资源数字化。受物理空间和工作时间的限制,图书馆的传统纸质文献资源无法满足读者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需求,而图书馆资源的数字化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数字化建设使图书馆资源摆脱了原有场馆的限制,给读者带来了更便捷、更高效、更自由的阅读体验,同时弱化了图书馆馆员能力差异导致的服务水平差异。其次,建立专门的信息聚合平台。当前形势下,图书馆的很多工作从线下转到线上,工作和休息时间的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读者习惯在夜里研究写作,需要查阅文献的时间段也相对特殊,因此,社科专业图书馆应建立专门的信息聚合平台,打造集数据采集、智能数据处理(分类、挖掘)、存储于一体的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系统,按照用户设定的站点和抓取策略定向采集不同格式的网络数据,并按用户自定义的分类体系进行智能分类和归档[3]。加强对基础资料的录入统计等工作,读者可以通过网络自助系统随时查询书籍,获取馆藏资料,享受便捷的数据检索服务,而不囿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为了方便读者查询,图书馆可以设计专用查询软件,将线下图书馆逐步发展成移动图书馆,使读者可以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获取图书馆资源。

同时,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做好馆藏资源数字化开发工作,对稀缺版本、复本量少且品相不好的文献资源及时进行数字化,将文献内容录入图书馆内部大数据存储平台,在节省图书馆物理空间的同时,也可以方便读者借阅。

馆研融合,提供个性化服务

社科专业图书馆由于其地位的特殊性,自诞生以来就一直以科研服务为中心,坚持科研至上、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研究机构的图书馆亦应成为研究型图书馆,坚持服务与研究并重,长期参与到所属机构的科研管理、科研活动和科研项目中,避免与科研工作脱节而导致图书馆偏离发展方向。

图书馆馆员对馆藏文献进行高质量的整理和研究,必须与所属机构的科研方向深度融合。融入科研并非舍本逐末,社会科学机构图书馆应根据不同时代的特点和所属研究机构的文献需求,尽最大努力整合相关资源,从而有效促进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提升。图书馆的功能不能仅局限于借阅服务,还需要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可以进行思想交流的平台[4]。

加大文献资源建设力度

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推进,传统图书馆受到了极大冲击,文献资料及数字资源的价格持续上涨使有限的文献资源建设经费捉襟见肘,而社科专业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仍以传统采购方式为主,导致馆藏文献资源更新速度及频次降低。

社科专业图书馆作为致力于收集、整理和加工某些学科或主题文献,以及提供深度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在发挥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等职能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4]。社科专业图书馆不仅要为科研人员提供文献资源信息服务,还要承担文献资源建设、开发、利用等深层次信息挖掘任务,并研究读者文献需求,把握读者需求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对线下读者借阅数据和线上互联网资源访问数据的分析,了解读者的科研方向和借阅习惯,为文献资源建设部门提供参考数据,帮助采购人员合理选择文献资源建设类型及采购渠道,借助数据分析结果优化调整馆藏资源结构,促进文献资源的优化配置。图书馆需要争取更充足的资金支持,科研机构管理人员亦应将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资金纳入科研机构整体预算,加大文献资源购买力度,保障馆藏文献的专业性。

展阅结合,改善图书馆阅读环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科专业图书馆应借助大数据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东风,建立科学的图书馆管理体系,通过转变传统的功能与职能来应对技术的发展以及科研人员多样化的需求,由以提供资料为主转为以提供教育为主,提升图书馆的自助化服务水平,让读者成为图书馆的主人,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广大科研人员和学生求知创新的场所。

社科专业图书馆应设计多个服务单元,其职能不应局限于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提供资料查询等,也可以成为社交平台,提供文化服务,让图书馆便捷舒适的阅读环境和文化氛围吸引科研人员,尤其是年轻的科研人员走进图书馆,远离无用社交和网络游戏,更好地约束自我,愉悦身心,为其产出高质量成果提供有利条件。

近年来,迫于转型压力及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的要求,举办展览已成为很多图书馆的重要工作内容,图书馆利用其空间优势,结合展览内容对空间结构进行合理布局和利用。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充分利用图书馆空间,将所史展与阅览室合并在同一个空间,同时在所史展设立本机构学者专著展示专区,使其各自独立又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让展览空间与阅览空间融合与统一,实现了所史展与图书馆的有机融合。

图书馆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是指各类资源从纸质或模拟形态到数字形态的转换过程。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实施,数字化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和重点任务。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数字化成为各行各业的主要任务。图书馆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发展之后,积累了数量庞大且多样化的数据,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一是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和利用,解决图书馆个别业务效率低下的问题,提升服务效率和读者体验;二是利用大数据,将图书馆业务流程数字化,推动无纸化管理和服务;三是将图书馆收藏的年代相对久远、保存状态不佳的资源进行数字化,实现电子借阅,减少频繁的文献借阅导致的实体文献损坏,从而提高资料保存的完整性。

数字化转型会促使图书馆的管理方式、业务流程甚至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图书馆馆员也应将经验思维转变为数字思维,顺应数字时代的要求和图书馆的数字化进程。

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高速发展,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改变了知识信息的获取渠道,这对于图书馆行业既是一种威胁,更是一种激励。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顺应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潮流,转变服务理念,调整服务方向。社科专业图书馆的主要职责是为其所属机构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文献资源保障及信息服务。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工作重心和科研任务随着时代变迁和国家政策的调整而改变,社科专业图书馆必须紧随其后,参与其中,并为科研任务提供优质的文献资源。

 

注释

[1]习近平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回信强调: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N].人民日报,2019-09-10(01).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臧强.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聚合平台的构建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6):96.

[4]张灿.事业单位图书馆管理面临的困境与创新[J].办公室业务,2022(10):88-89.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