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乡村印象 >> 乡村振兴背景下恩施州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
详细内容

乡村振兴背景下恩施州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

时间:2023-05-29     作者:董晓骞【原创】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是我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民族文化保护提供了更加多样的传承方式,使数字乡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方向。现基于对恩施州民族文化资源及保护现状的分析,针对数字化保护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民族地区数字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提供相关借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乡村振兴的根魂所系。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为抓手,加快民族资源数字化步伐,不断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恩施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为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步伐,湖北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恩施州作为乡村振兴主战场。恩施州是一个多民族文化聚集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

恩施州既是古代巴文化的发祥地和土家族文化的诞生地之一,又是中原汉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多元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交相辉映的文化格局。恩施州各民族文化既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又吸收其他兄弟民族的文化因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地域特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充分挖掘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促进恩施州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推动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交融,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乡村振兴背景下恩施州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作如下探讨。

恩施州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的重要意义

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是指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通过图片、音频、视频、交互展示等方式,对传统的知识类、实践类和艺术类等民族文化进行数字化保存和传播。数字化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手段,也是互联网时代推动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

因此,推动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利用现代技术和数字化手段保护和传播民族文化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将民族文化资源以数字化的方式保护起来,既有利于文化本身的留存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又可以拓宽文化传播渠道并增强其有效性,从而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是

传承与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由于恩施州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发展滞后,相当一部分乡村民族文化资源还未被充分挖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通过数字化信息技术的采集和存储得以留存。通过数字化转化,可以有效开发和利用偏远地区乡村文化资源,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活起来”“火起来”;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利用和展示,有利于利用传播的即时性、开放性,打破信息壁垒,把优秀传统文化“传开来”“传下去”。

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是助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恩施州虽然农业发展规模稳步扩大,主导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品牌培育取得突出成效,农业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新兴业态发展步伐加快,但乡村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层次偏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较低等问题仍十分突出。恩施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持续推进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具有融合性和渗透性,可以带动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协调发展。

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是促进乡村共同富裕的需要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十三五”以来,恩施州民生福祉大幅提升,城镇、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9%、8.8%,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稳定在80%以上,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1万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为乡村人民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在推进共同富裕中既是关键变量,也是重要支点。

恩施州民族文化资源及数字化现状特征

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彩

恩施州土家族文化是在巴文化的基础上传承创新而来的,经历了形成、发展、演变三个历史阶段,分别以唐宋时期的溪峒文化、元明至清初的土司文化、改土归流后的文化变迁为标志。土家族文化与汉族文化长期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互鉴、交融互动。土家族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表现形式著称,留存至今的既有珍贵的文化遗址和民族文物,又有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的有世界文化遗产唐崖土司城遗址和世界优秀民歌《龙船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土家族撒叶儿嗬、薅草锣鼓、肉连响等。土家族文化中的绝大部分已传承至今,但亦有少部分濒临或已经消失。

恩施州苗族文化与湘西、黔东北苗族文化一脉相承,由于迁出地不同,文化传承亦因地而异,内部的差异性较大。苗族迁鄂后受到汉族、土家族文化的双重影响,绝大部分杂居地区的传统文化发生深刻变迁,甚至逐步消失,只有个别聚居地区保存得较为完整。宣恩县小茅坡营苗寨的苗族文化最具有代表性,包括苗语、苗歌、苗舞、苗年等传统文化传承至今。其他各地苗族不同程度地保存着本民族传统文化,在民间信仰和传统习俗上仍保留着民族特色。

恩施州侗族、白族、蒙古族、羌族等散居少数民族除聚居区不同程度地保存着本民族传统文化外,其他散杂居地区的传统文化已逐步消失,较多地受到当地汉族、土家族文化的影响。恩施州侗族传承了迁出地侗族传统文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风雨桥、鼓楼、草把龙、干龙船等。恩施州白族与云南大理白族文化一脉相传,沿袭至今的传统文化主要有打围鼓、仗鼓舞、九子鞭、刺绣等。蒙古族、羌族传统文化已经基本消失,近年来部分民族文化符号逐渐恢复。

数字化建设开始起步

恩施州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探索。在影像音频记录方面,恩施州文旅局策划并制作了《宝藏恩施·非遗》纪录片,充分展示了恩施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新媒体平台方面,抖音土家女儿城民俗博物馆视频号以宣传民族服饰和语言为主要内容,获赞无数;在数字化技术应用方面,湖北民族大学杨洪林教授及其团队运用人体捕获系统,对恩施民族传统舞蹈进行人体捕捉和信息采集,从而在虚拟场景中真实还原了舞蹈动作。

此外,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很大部分与民族文化有关,如西兰卡普、吊脚楼建造技艺、土家绣花鞋垫等。恩施州文旅局负责全州非遗保护工作,组织实施非遗的申报管理和传承工作。其直属二级单位恩施州文化馆也设置了非遗保护工作组,负责组织开展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族文化)的挖掘、搜集、整理、研究工作。恩施州所辖两市六县均成立了非遗保护传承展演中心。总体而言,恩施州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问题与短板日益凸显

第一,资源分散化。目前,恩施州数字化民族文化资源呈点状零星分布,主要分布于州、市(县)的宣传、广电、文旅、民族宗教等部门,缺乏统一的数字化信息数据库整合,部门之间对已数字化的民族文化资源缺乏交换、联通、共享,从而影响了文化存量向生产要素的转化,影响了数字化民族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制约了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的发展和水平的提升。

且文化数字资源之间缺乏统一的数字化信息数据库整合,导致已经完成数字化的文化资源之间无法进行数据的交换和联通,限制了民族文化资源数据的共享、文化产业链的协调合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整合及优化利用,还影响了文化产业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第二,数字化手段单一。加快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进程离不开对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如在资源开发方面的音频、文字、三维扫描与动作捕捉、App开发等;在交互体验方面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立体影音技术、交互游戏等;在管理方面的大数据、云计算等。但目前对恩施州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资源保护主要以图片、视频为主,更新频率不高。以土家摆手舞为例,网络平台上缺乏较为清晰和标准的土家摆手舞视频,内容多以景区展演、综艺节目为主。

第三,辐射范围较小。恩施州民族文化数字资源丰富,但辐射传播范围较小,一般集中于当地的民族研究机构、博物馆等地。这些地方的知名度不高、开放度不足、使用率较低,受众有限,导致大量资源被封闭起来,未能进入流通领域充分发挥其价值,特别是在恩施州的旅游、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中的融入很少,没有体现民族文化资源的生命力。

第四,民众参与度较低。群众的广泛参与对于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恩施州民族文化数字化的宣传责任应不仅局限于当地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还需要发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加强恩施州民族文化的知识普及,同时吸引一批有意愿投身于民族文化数字化建设的人才。

恩施州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措施建议

构建数字线上博物馆,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

州、市(县)两级政府应统筹协调,整合零星分布于宣传、广电、文旅、民族宗教及大学研究机构的数字化文化资源,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政府部门可以邀请相关技术人员共同打造数字博物馆,将恩施州民族文化资源系统整合起来,按资源种类(如建筑、舞蹈、服饰)或地域归属等对其进行整理分类,再将现有的数字化成果展现在这一数字资源库中,并在后续进行补充和完善。数据库除了由文旅局、民宗委和信息中心等部门共同管理外,也应让其他部门参与其中,分工协作。

打造专业人才队伍,拓宽展示渠道

引进技术人才为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提供技术支持,打造一支数字化人才队伍。同时,邀请村民或民族文化专家进行全过程指导监督,促进民族文化资源的有效转化。拓宽展示渠道,多方式进行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展现,如引进VR技术将传统建筑吊脚楼虚拟化,运用三维捕捉技术将摆手舞的动作记录下来以便学习与传播。政府等相关部门应在设备、场地、人员设施、工作环境等方面给予支持。

依据资源特色,选择传承手段

不同的民族文化都有其不同的传承方式,在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中,相关人员必须依据其资源特色采取不同的传承手段。在民族语言和歌曲传承中,可以采用音频、视频等方式进行数据保存,借助新媒体平台拍摄相关短视频以扩大宣传。在民族服饰、民族建筑的传承过程中,应该运用三维技术对其进行模拟存储,并结合少数民族人民的民俗生活,开发交互程序。对于传统歌舞、传统技艺等较方便展示的资源,应充分结合旅游业进行宣传和保护,如举行节庆表演等。

借助市场力量,探索市场化路径

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价值化是关键。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可结合恩施州“发展大旅游”的思路,由恩施州文旅投公司或其他有实力的市场主体,打造一批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利用的示范项目、精品旅游线路、大众文创产品等,在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资源的同时,扩大其知晓面,实现其商业价值。

综上所述,恩施州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数字化技术为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提高了其创作力、表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是恩施州推动文化振兴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当地需要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