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旅融合 >> 守护历史文脉 传承中华文明——河北省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详细内容

守护历史文脉 传承中华文明——河北省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时间:2023-06-12     作者:赵虎敬【原创】

作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汇的聚集地,河北省孕育了品类齐全、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文化遗产。加强对河北省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不仅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同时也是文化传承与保持文化多样性以及推动河北省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河北省文化遗产的区域特点和保护利用的现状,探索相关路径,对保护文化遗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坚持原真性与活态性相结合的保护模式,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大科技创新保护方式的力度,这些方式都值得关注与思考。

河北省文物及文化遗产简述

文化遗产是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或族群创造积累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果的总和,涵盖与创造活动有关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工艺或技艺,以及创作主体当时的生活习俗、生活习惯或历史传统在今天的传承。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相关规定,物质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几大类。其中文物主要包括建筑物、雕塑和碑刻、书籍铭文、窟洞及联合体,这些遗存在历史、艺术或科学方面对人类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2011年6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实施,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2014年3月21日,第十二届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表决全票通过《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该条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依据,结合河北省地方特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进行了详细阐释,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有关规定”。

作为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河北省自古是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汇的聚集地,区域内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海洋文化均有分布。“燕赵文化”文化圈孕育了品类齐全、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文化遗产。在文物方面,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河北省不可移动文物达33943处,包括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石窟石刻等。河北省的文物遗存上至100多万年前,下迄近现代,没有时代缺环,许多堪称全国之最,包括金山岭长城、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清西陵等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的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包括扩展项目在内,河北省有39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78项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15项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16项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北非遗项目众多,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吴桥杂技、河北梆子、武强年画、唐山评剧、衡水内画、沧州武术、井陉拉花、蔚县剪纸等从不同方面诠释了燕赵儿女的聪明才智,突显了河北地区鲜明的文化特色。

河北省保护利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及原则

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

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高度重视,进行了一系列考察调研,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20世纪80年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县工作期间,身体力行推动文物保护抢救,修复隆兴寺,保护古寺碑,组织开展文物、古树普查,对文物古建划定保护范围……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保管不好,就是罪人,就会愧对后人。”1991年3月10日下午,在三坊七巷召开的市委市政府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上,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说:“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要在我们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引航指路。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首都博物馆,参观北京历史文化展览。习近平强调:“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2015年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搞“拆真古迹、建假古董”那样的蠢事。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的高度重视,充分展现了历史文化遗产在当今时代的重要地位,让人们认识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增强了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文化传承与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需要

根据现场文物保存状况的实地调查以及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评定标准,对河北省现行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5个保存状况等级的评估,其中一般等级的文物数量最多,有14634处,占比43.11%。从数据上来看,河北省文物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也有待完善。基于社会生活方式和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中断等现实问题。如承德市的丰宁剪纸,因为关注群体的大幅流失,市场接受度下降,目前面临无人传承的困境。市场价值较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过度开发利用,重视商业利益而忽视文化效益的情况也十分普遍。

作为“民族记忆的背影”,文化遗产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保护文化遗产是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必然要求。经济全球化拉近了国家之间的距离,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更加便捷。从文化的角度来讲,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是世界各国人民得以发展的文化根基,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根本要求。保持文化多样性不仅是一种文化需要,也是人类发展延续的根本。从这方面来讲,河北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河北省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多年来,河北省发挥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极大地推动了河北省的经济文化建设。河北省开展非遗生产性保护实践,不仅使传统技艺得到了有效和全面的保护与传承,在文化生产力转化及创新发展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河北省有一大批专门进行非遗文化产品加工生产的企业。非遗生产企业的成立与发展,不仅有利于调整与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也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当地民众的收入。如在衡水,有5万多人专门从事内画产业,每年可创造10亿元的产值;在蔚县,有1000多户3万多人专门从事剪纸产业,每年生产剪纸600多万套,可创造4亿多元的产值,是当地GDP增长的重要支撑;在曲阳,石雕相关产业是当地的主要产业,全县近9个乡镇的40多个村都从事石雕产品的生产加工,目前产品销往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年产值近40亿元。还有安国药市,安国素有“千年药都”之称,是我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和中药文化发祥地之一,享有“草到安国方成药、药经祁州始生香”之美誉。安国市扎实推进全产业链创新升级,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产业集群化发展效益凸显。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千年药都的经营模式也从散户步入产业化,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科技、工商、贸易一体化的经济格局,药业经济已经成为安国市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1999年,安国东方药城交易额达到45亿元,市场规模和档次居全国同类市场之首。东方药城每年药材吞吐量10万吨,每天在东方药城进行交易的客商超万人。每年5月份,安国市政府都会组织召开药交会,吸引超过50万人前来参会、参展,会展的规模与热闹程度在全国范围首屈一指。仅仅是一个药城就创造了这么大的经济效益,可想而知,文化遗产的价值非常巨大。除了安国药市外,衡水老白干传统酿造技艺、板城烧锅酒五甑酿造技艺等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也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当地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

河北省文物及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路径优化

坚持原真性与活态性相结合的保护模式

对于文化遗产来说,保护是重中之重,但是保护与利用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并不矛盾。近年来,虽然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文物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2003年9月27日,习近平在考察杭州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时的讲话提出,“我们强调保护,并不是对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捂得严严实实的,一动也不能动,而是要在坚持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合理开发和建设,通过适度合理开发和建设来实现更好的保护。不能把保护和发展对立起来,要坚持与时俱进,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意识,把保护与开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开拓保护与发展‘双赢’的新路子,最终实现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辩证统一”。事实上,保护与利用工作重要的是在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合理利用与开发,同时掌握好其中的度。对于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建设要适度,即既要合理开发,又要符合保护的要求。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二者并行不悖,互为支撑。

文物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一种共生共赢的关系。但是,在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发生冲突时,要将保护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要切实加大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进文物与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内涵深刻、思想精深、论述精辟,为新时代文物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2021年3月24日下午,正在福州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古城沸腾了。“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第二十三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与《〈福州古厝〉序》、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重要讲话等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一脉相承,深刻阐明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的原则要求,为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指明了科学方向,提供了强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第一和系统保护的重要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让河北省的文物与文化遗产“活”起来,不仅是河北省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深挖河北历史文化遗产内在价值,让多种形式的历史文化遗产走向市场、面向未来的应有之意。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国外的一些国家关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成效显著,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河北省可以从中借鉴有益经验,推动河北省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顺利开展。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决议,“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作为一个遗产概念正式进入教科文组织的文献和被相关举措所采纳。

意大利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国家,拥有众多历史文化遗产。意大利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特别是在对古城区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上,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政策措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意大利人对古建筑和古城充满虔诚,用心守护国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物已经成为国民的公共道德,也是一种民族自觉和社会责任。”为了守护文化遗产,意大利建立了一整套文化和自然遗产法律体系及严密完备的规章制度。1909年,意大利针对历史、艺术、建筑作品保护颁布法令;194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写入宪法。当地100年以上历史的建筑物,未经批准不得拆毁或改建,内部装修也须经文物部门检查、鉴定和批准;除非特批,旧市区原则上不再增加新建筑;规模稍大的城市要圈出古城区,限制车辆进入;政府每年将当年税收的千分之八用于文物保护。从1997年开始,意大利在每年5月的最后一周都会举办“文化遗产周”活动,所有国家级文化和自然遗产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目的就是帮助年轻人增长历史文化知识,培养艺术修养,通过举办与历史文化有关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激发人们学习历史文化的热情。

在法律保护方面,日本、韩国的先进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借鉴。日本、韩国都制定了专门的《文化财保护法》,重点突出范围的全面性和内容的针对性,机构设置上强调组织协调性和层次清晰性,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建设法律保护路径,旨在对本国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的保护。

加强科技创新保护

科学技术在河北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文化遗产资源大省,河北省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十分丰富,普查建档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利用计算机及大数据技术,可以大大减轻工作压力,加快工作进度。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同样也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比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用数字化等方式进行记录和存储,不仅能有效地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符合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要求。目前,河北省非遗保护面临一个既严峻又迫切的问题,即传承人老龄化问题。据调查,有近50%的传承人已经超过60岁,7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河北省非遗传承人的20%以上。传承人老龄化严重从根本上制约了文化遗产的传承。文物与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文物与文化遗产及其所承载的深厚价值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离不开科技创新带来的强劲势能。此外,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较低,导致其缺乏受众市场。长此以往,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逐渐萎缩之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一旦失传,就将永远消亡。运用高科技手段对存在失传风险的文物与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是目前最有效的方式。同时,运用高科技手段加大文物与文化遗产的推广宣传力度也是河北省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时代要求。


本文为202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成果,项目类别:一般课题,课题编号20220202063。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