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明密码 >> 民族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泰山石敢当
详细内容

民族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泰山石敢当

时间:2023-07-04     作者:苏梦含【原创】

泰山石敢当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多样的形式。由于其是人们对平安、幸福、安定生活的一种寄托,因此在中国各地区广泛传播,甚至还流传到了海外地区,增强了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现旨在探析泰山石敢当信仰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闽西客家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等典型地区为代表阐释泰山石敢当信仰的流变形式,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泰山石敢当信仰和民族文化认同的密切关系,对泰山石敢当信仰对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和意义进行研究。

泰山石敢当信仰表现为住宅屋门如对着道路、桥梁等要冲位置,便要在墙外立一块石碑,上面大多刻有“泰山石敢当”“石敢当”“石将军”等字样,以达到驱鬼辟邪、镇宅避灾的效果。泰山石敢当在中国各地区广泛传播,其背后蕴含着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增强人们民族文化认同感。

核心概念界定

泰山石敢当概况

2006年,“泰山石敢当习俗”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是泰山石敢当信仰影响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其具有深刻价值和意义的证明。前人曾多次梳理泰山石敢当与石敢当的关系以及其发展历程。叶涛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知名学者,他曾在《泰山石敢当》一书中梳理了“石敢当”向“泰山石敢当”发展的历程;泰山文化学者周郢在《新见元延祐“泰山石敢当”碑铭考》一文中,提出了“山”与“石”本相联难分,当“石敢当”信仰同声威显赫的“泰山”发生碰撞时,遂“两好成一好”,两种源起不同的信仰奇特地嫁接在一起,成为新兴的“泰山石敢当”风俗;还有学者认为泰山石敢当的发源地应为山西太原,是误用了“太”和“泰”两个通假字才得以讹传。

泰山祭祀的兴盛是人们对山岳崇拜的体现,人们认为泰山集天下的灵气于一身,帝王选择在泰山进行封禅,为泰山增添了社稷振兴、政治兴盛的含义,泰山石也成为山岳崇拜的有效载体,后来泰山崇拜就自然演化为泰山石崇拜。

民族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丁存霞在《文化认同视域下的价值观认同》一文中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出发,认为在当代中国,文化认同实质上是对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的认同,这是由文化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李武装基于文化现代化背景,分析了文化认同的全球化概念,认为“民族文化认同是一个历史现象,其实质就是以民族认同或国家认同的文化空间单位来巩固或瓦解被一定文化所濡养的政治实体”,回答了“我是谁”和“我们是谁”的问题。

研究泰山石敢当信仰与文化认同的关系,应关注民族文化认同的范畴,也就是文化认同中的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使文化具有多样性,也更加突出了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性。因此,民族文化认同能有效彰显出各民族的共同性。泰山石敢当在全国的广泛传播甚至在海外的兴盛体现了各民族地区对该文化的认同,其是各民族地区对泰山石敢当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价值的认同,深究其实质,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

典型地区泰山石敢当的表现形式及认同原因

泰山石敢当在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融合了各地区、各民族的特色文化,并演变出多种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笔者试图列举一些典型地区泰山石敢当文化的传播发展情况,探寻泰山石敢当和当地特色文化融合发展的新形式及认同原因。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羌族

泰山石敢当文物的出土是羌族石敢当信仰的有力证明和生动写照。经学者分析以及出土文物表明,羌族地区的泰山石敢当继承了原有泰山石敢当的内容,未改变其石刻内容以及材质,保留了其正对要冲位置摆放的特点,极具特色的是其融合了羌族本身的白石崇拜以及建筑文化和门神文化。因此,羌族地区的泰山石敢当造型多为吞口形象。蒋楠楠分析“其外部造型的典型特征是上端多为圆眼鼓出、怒目而视、血盘大口,獠牙突出、满脸横肉、口中衔有一宝剑等面目狰狞的吞口形象,下端多为‘泰山石敢当’几个字,偶见左右刻有‘日、月’或‘敕令’等字样”。这种变异是羌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信仰及习俗等不断碰撞、交流、认同、吸收、融合的结果。

深究羌族地区泰山石敢当流传的原因,首先是羌族自身的高山崇拜和白石崇拜。古羌人聚居在甘青和川藏高原,对大山有着深厚的崇敬之情,其在南迁至岷江上游后,对故地的思念之情使其仍对大山进行祭拜。而白石在古羌人心中是珍贵的火种的来源,是其民族传说中的祖先神和保护神。泰山文化和石敢当信仰融合形成的泰山石敢当及其蕴含的天人合一、祈佑安康的文化价值增强了羌族人民的文化认同。其次,羌族将特色文化与泰山石敢当相结合,形成了以吞口形象为特征的羌族石敢当。羌族石敢当圆眼鼓出、怒目而视等夸张的吞口形象实为傩文化中的面具形象,是傩文化的一种艺术表达和象征。吞口乃面具文化变异,面具本身带有驱鬼性,造型夸张恐怖的吞口形象也是出于驱鬼的需要,其与石敢当信仰的镇宅等内涵自然而然相融合,增强了羌族人民的文化认同。因此羌族泰山石敢当不仅是汉族地区兴盛的泰山石敢当文化传播到羌族地区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结果,同时也是羌族人民对汉族文化认同的体现,是其主动把汉族文化融入本民族文化的象征。

客家地区——闽西客家人

泰山石敢当信仰在闽粤地区的传播与发展,以客家地区的变异形式最为显著。客家地区的泰山石敢当沿袭了原有泰山石敢当根据直冲要害位置进行摆放以求缓和冲突、镇鬼避灾的传统内容,大多数只刻字,不添加其他图案样式,少数会在石体上雕刻先天八卦图以增强法力,还有类似于羌族夸张、狰狞的吞口形象,以达到增强镇鬼驱邪法力的目的。

总体来说,客家地区对泰山石敢当的沿袭和流变较大程度地保留了泰山石敢当原本的特点和形式,并融入了独特的客家文化。深究泰山石敢当信仰在闽西客家地区获得认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与泰山石敢当在羌族地区流传的原因类似,都是由于自身的原始崇拜引发了对石敢当信仰的认同。闽西客家地区崇拜自然,信奉万物有灵,有灵石崇拜的传统。郭志超在其《闽客社区民俗宗教比较的调查报告》中提到,永定县湖坑李姓客家人通常会让小孩拜石伯公为契父,一般是“缺金拜石为其子……缺土拜土地公为其子”。由此可以看出,闽西客家地区有将石头作为崇拜对象的风俗。闽西地区盛行的客家巫道结合的道教信仰也影响着石敢当信仰的传播。道教极为注重风水,为了拥有“风水宝地”,客家人在房屋、道路修建中自然地引入了具有镇宅、避灾、驱鬼作用的石敢当,因此道教信仰有利于提高客家人对石敢当的认同。

东南沿海地区——泉州、金门

石敢当文化还流传到了东南沿海地区,甚至在海外如日本、越南等地区也得到了传播。选取泉州、金门作为泰山石敢当在东南沿海地区传播与发展的典型地区有其独特意义。泰山石敢当和地方文化融合形成的风狮文化是该地区的特色文化。泰山石敢当在当地变异的主要形式为“风狮爷”。“风狮爷”,顾名思义,其有着石狮的外型,人们常在其腹部位置刻字,字样有“泰山石敢当”“石敢当”等。以狮子造型为特征的风狮爷文化与泰山石敢当文化的结合,在当地颇为盛行。

风狮文化和泰山石敢当文化得以在东南沿海地区融合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当地的大山崇拜和灵石崇拜赋予了泰山石敢当极其丰富的文化价值。《闽中金石志》中记载,庆历五年(1045),张纬知莆田“再新县中堂,治地得石,铭文曰: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大历五年四月十日也”。由此可见,泉州、金门地区有石敢当习俗。“风狮爷”在闽南沿海地区一直被尊崇为镇宅、避灾的象征。在古代,泉州地区就有关于“风狮爷”的石刻艺术与文化。另外,道教在这一地区的盛行使得该地区极为重视风水,因此,“风狮爷”崇拜不仅具有避灾驱鬼的价值,在风水方面也有特殊的作用。其次,泉州地区气温高、降水充沛,多受台风等灾害天气影响;金门是海峡中的岛屿,且四面无高山屏障,受大风影响严重。沿海地区居民靠海为生,以传统渔业为主要生产生活来源,而台风等恶劣天气威胁着渔业的发展,甚至严重影响着居民的生产生活,故而人们便寻求一载体——“风狮爷”来寄托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而泰山石敢当以中国山岳的代表、东岳文化的主要载体——泰山为主体,以镇宅、避灾、祈福等文化价值为依托的石敢当信仰为其主要构成部分,加之其在建筑风水领域的特殊作用,因此较容易得到闽南地区人们的认同。

泰山石敢当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关系

上文提及了泰山石敢当在国内较为兴盛的典型地区,除此之外,国内还有许多民族如仫佬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也对石敢当文化有着较为强烈的认同,本文不再一一列举。泰山石敢当何以在全国各民族、各地区得到传播?其与民族文化认同又有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

民族文化认同

从各民族地区对泰山石敢当认同的原因来看,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对泰山石敢当文化本身的广泛认同。泰山石敢当寓意平安、吉祥、安康等,不仅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盼望,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旺盛的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少数民族地区对泰山石敢当的认同,是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的体现。除此之外,泰山石敢当文化不仅具有深刻的人文价值,在中国石刻技艺、书法技艺领域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另外,关于泰山石敢当的民间传说也是中国民间艺术创造力的重要体现。泰山石敢当文化的广泛传播折射出由悠久历史孕育的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各民族地区对泰山石敢当文化的认同也意味着其对中华民族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认同,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共通性。

民族文化的吸收和创新

泰山石敢当发源于东岳地区,并在东岳地区形成了清晰完整的文化系列。而泰山石敢当流传到其他民族或地区,并得到该民族或地区的认同后便会自然地融入该民族或地区的地方文化,如“门神文化”“符镇法”“风狮文化”等特色地方文化。从这一文化的融合和创新中不难看出,中国各民族之间文化的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以泰山石敢当文化这一中华文化的细小分支来看,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永葆生命力,并在世界多元文化中绽放异彩,离不开中国几千年来的民族交流、交往和交融,民族间文化的相互吸收和创新不断为中华文化发展释放着新鲜的活力,这对于增进文化认同和增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以及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泰山石敢当与民族文化认同相结合的意义

让中华文化永葆活力,有效传承文化

各民族地区对泰山石敢当文化的认同实质上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丰厚的文化滋养。“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在民族文化认同视域下研究泰山石敢当文化,可知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有利于中华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

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角度出发,泰山石敢当既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符号,也是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在传播与发展中得到了各民族地区的认同。除此之外,泰山石敢当文化是汉族和少数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桥梁,其传播与发展不仅能丰富泰山石敢当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还能促进各民族的文化交流。

“泰山石敢当习俗”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基于民族文化认同视域研究泰山石敢当,不仅能推动泰山石敢当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泰山石敢当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理应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