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明密码 >> 传统文化点亮群众文化生活
详细内容

传统文化点亮群众文化生活

时间:2023-07-04     作者:张霞【原创】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柱。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要将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群众文化工作之中,让群众乐在其中、乐享其成。因此,现从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群众文化工作相融合的角度出发,分析将传统文化与群众文化工作相融合的重要性及现状并提出相应建议,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士一些参考和帮助。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在我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要想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就要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挥其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作用。我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大国,蕴含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群众在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群众文化工作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发展进程。因此,只有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工作中融合发展的重要性

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教育

首先,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要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基础。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时,相关机构及工作人员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与道德精髓,广泛宣传,并将其融入群众文化工作中,从而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也要加强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情操。其次,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宣传和弘扬。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精神的学习和宣传可以使人民群众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文化工作中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理论指导。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发挥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积极作用,并将其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其真正成为引领社会风尚、支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精神动力。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时代,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使其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在群众文化工作中融合、发展爱国主义精神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坚定爱国信念,使其更加自觉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

当前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融合现状

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推动。当前传统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受到了部分群众的认可,但是还有部分群众对群众文化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能充分理解群众文化工作的意义与价值,这部分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仅限于书本知识,认为传统文化过于古老、陈旧,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且认为当今社会发展速度较快,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速度较慢,无法将传统文化与自身生活很好地结合起来。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首先,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融合需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保障,但是当前我国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有效融合。其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也会导致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缺乏有效的传播途径,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最后,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融合需要有专门的技术支持,但是当前我国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对相关技术的应用不够熟练,导致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融合无法顺利推进。

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当前,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时,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直接导致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匹配,致使人们精神生活方面的幸福感较低。从实际情况来看,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年龄偏大、专业水平较低、知识面窄、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一方面,文化工作者缺乏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无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致使其工作开展得不够深入,且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过于单调;另一方面,文化工作者缺少必要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意识,导致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缺乏生机与活力。

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目前,传统文化与群众文化工作的融合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群众文化活动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内容与活动目的不明确,导致部分活动的内容与群众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部分群众对传统文化资源缺乏充分的认识与了解,不能很好地传承与利用传统文化,导致传统文化资源利用率低下。例如,在举办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活动时,部分群众对节日习俗缺乏足够的了解,只注重传统节日带来的热闹气氛,而忽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导致活动组织效果较差,群众参与度也较低,无法实现传统文化与群众文化的深度融合。

宣传不够全面

在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过程中,群众文化工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大力宣传可以使群众更加了解传统文化,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意义。但目前,我国大部分群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不够全面,无法充分体会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再加上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对于培育学生的文化素养不够重视,也致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群众中得不到广泛且全面的传播。

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

只有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才能使传统文化真正与群众文化工作相融合。但是,现阶段很多群众对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与了解,在参与活动时缺少积极性与主动性。如部分农村地区居民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不够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加之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致使部分群众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排斥心理。对此,部分基层政府虽然制定了相关政策以及采取了相应措施进行积极的宣传与引导,但由于传统文化自身的特点以及其面临的社会环境等因素,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

内容形式较为单一

群众文化工作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但是目前很多群众文化工作的内容及形式较为单一,无法满足群众的多样需求。如在传统节日系列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传统节日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作用,在内容与形式上缺乏创新,无法引起群众的兴趣,致使群众对这些活动的关注度以及参与度较低。同时,在群众文化工作开展过程中,群众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进一步加大了传统文化与群众文化工作相融合的难度,不能很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也使得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效果大打折扣。

传统文化与群众文化工作相融合的发展策略

以传统文化为导向,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群众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社会价值,将传统文化与群众文化相融合,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此,要充分发挥群众文化组织的引导作用,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如以“春节”为主题的文艺演出、以“元宵”为主题的猜灯谜活动、以“端午”为主题的诗词朗诵、以“中秋”为主题的歌舞晚会等。在这些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弘扬。

不断完善群众文化活动设施

当前阶段,很多地方的群众文化工作开展速度较为缓慢,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在群众文化建设时投入的资金不足,对群众文化建设不够重视。因此,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群众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将资金投入的“重点”向基层倾斜。基层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地方政府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基层地区群众文化的建设上,提高对基层地区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依托群众文化组织力量,提高群众参与度

在推动传统文化与群众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组建群众文化组织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在对社会组织进行管理时,可以将其纳入其中,如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单位中成立群众文化组织。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制定相应的制度,对社会组织进行规范管理;同时还可以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单位中成立基层文化馆(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发展进行指导。其次,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如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在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可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奖励机制等,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使其在群众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培养群众兴趣爱好,提升群众素质

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群众的参与,群众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保证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因此,要想推动传统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发展,就需要以群众为中心,注重了解群众的兴趣和爱好,让群众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对于农村来说,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各类文艺活动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对于城市来说,可以通过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增强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

要想促进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融合发展,就要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具体来说,首先,要在群众中广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其次,要利用网络技术等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和传播手段,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中,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最后,要不断培养和加强基层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推动群众文化建设。

重视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旧有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路径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在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如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更好、更便捷地向大众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新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群众文化工作的背景下,应该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推动传统文化与群众文化工作相融合,通过新媒体技术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

加强传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政府有关部门可以积极引进及培养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的人才,鼓励这些人才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以及专业化的服务,加强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更好地推动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其次,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加强对传统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聘请民间优秀人才、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等加入人才队伍,并为传统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最后,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建立一个传统文化人才社团,定期开展学习活动,提升广大基层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为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融合奠定坚实的基础。

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在推进群众文化工作时,不仅要坚持和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就要努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群众文化相融合,通过深入挖掘、整理、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群众精神生活水平,更好地传承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强大的精神动力。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