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旅融合 >> 让非遗在融媒体时代焕发新光彩
详细内容

让非遗在融媒体时代焕发新光彩

时间:2023-08-14     作者:杜瑞【原创】

融媒体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多样,如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在各类媒体平台深度融合的今天,可以通过以下策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一是革新传播理念,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二是创新传播内容,增强民众对非遗的传承意识;三是创新传播媒介,丰富非遗传播渠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接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灵活应用各种媒体平台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革新传播理念、丰富传播途径的基础上,更好地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融媒体时代下的新传播途径

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从传播内容、宣传方式等方面整合具有互补性的媒体,以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的新型媒体宣传理念。5G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一系列新兴信息技术的日臻成熟及广泛应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为其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途径,比如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接下来,本文将对融媒体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新途径进行论述,以期帮助人们更加直观地认识融媒体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形式与特点。

微信公众号

随着微信用户群体的不断扩大,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高。在融媒体时代,微信公众号成为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信息传播渠道,其内容多以专题系列文章为主,既有科普知识类文章,也有育儿婚姻类文章,还有一些职场相关的文章,这些文章内容主要聚焦社会热点话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阐述事实、剖析案例,并在此基础上发表观点,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启发。目前,通过微信公众号记录和传播非遗的内容较少,发展空间较大。鉴于此,在未来推广和传播非遗时,我们要善于运用微信公众号,并及时认证官方微信公众号,通过标题创建线上社区,对受众进行合理分级,以精心创作的文章为抓手吸引更多受众,并积极鼓励受众在阅读文章后发表评论,形成良好互动,便于官方账号运营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改版,优化微信公众号运营模式,从而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并爱上非遗。

短视频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短视频逐渐成为人们日常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这更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非遗保护工作人员可以将各种非遗元素进行组合,并以短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以便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长度一般不超过15分钟,利用手机等便捷工具拍摄与传播,可以直观、立体、鲜活、个性化地展示非遗,而且受众在观看短视频的同时还可以进行点赞、评论与转发。以抖音短视频为例,在众多致力于传承非遗的短视频账号中,“非遗大宇”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账号,其粉丝数超98万,简介是“弘扬传统文化,非遗传承”,在其置顶的短视频中有一个“非遗技艺——独竹漂”的短视频,点赞量、评论量以及转发量都很高,特别是点赞量,接近154万,通过对贵州非遗传承人杨柳练习场面的描述来展示此项技艺的难度,若想娴熟精准地掌握“独竹漂”,不仅要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悟性,能够在训练中参透“独竹漂”的技艺要领与技巧,否则进行再多的训练也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短视频的流行为非遗的传播提供了重要渠道,拉近了人们与非遗之间的距离,但是由于缺乏文化部门的引导与支持,缺乏官方渠道的宣传,且大多数短视频创作内容同质化严重,导致非遗短视频的播放效果不尽如人意,只有少数短视频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爆款的非遗短视频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非遗传承人与相关文化部门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应积极探讨如何创作出与民众审美需求、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的非遗短视频,充分发挥短视频在非遗传播方面的作用与价值。

网络直播

如今,网络直播成为一种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受众在直播间与主播进行互动,既满足了其临场感需求,也有利于实现信息的广泛传播。网络直播在文化传播方面表现出独特优势,其最大的特点是功能丰富、包容性强,涵盖了文化传播、休闲娱乐、商品营销等多项功能,明星、网红、企业家相继进入直播带货行业,受众人群规模庞大。要想更好地倡导人们关注非遗,并实现非遗的广泛传播,应优化非遗传播内容,更多地考虑非遗传播的形式、渠道、入口、受众,甚至是变现的能力,激活非遗发展动能,形成全民参与非遗传播与发展的良好局面。换言之,若想在新时代让非遗焕发新光彩,并实现代际传承,应与营销互为链接,实现宣传、制作、销售的良性循环,而网络直播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平台。目前,我国很多民俗艺术、技艺舞蹈等非遗在直播平台的宣传中面临着传播度低、关注不高、营销链不完善等问题,导致传统技艺难以被人们所熟知和认同,甚至濒临失传。未来,在以直播平台为媒介保护与传承非遗的过程中,非遗传承人要积极探索直播方式,丰富直播内容,增强直播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让更多人直观地了解非遗,深刻感受其独特的魅力,从而促进营销工作的开展,实现非遗广泛化、持续化传播。

融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策略

革新传播理念,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一直以来,部分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重视,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如重藏轻用等。目前,很多人虽然通过参观博物馆开始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非遗的内容,但是由于参观时间较短,难以深入了解非遗的内涵与精神实质,更难以领悟到非遗的魅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遗的传播。深入挖掘非遗项目内涵、讲好非遗背后故事、传承非遗项目基因,有利于更好地保护与传承非遗,但是单一的保护方式不利于非遗走进现实、走进民众,受众过于狭窄,导致其难以实现广泛传播和代际传承。

经过千余年的发展,非遗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发生了改变。当前部分非遗明显缺乏“活力”,仅单纯依靠传承人自觉传承会导致非遗陷入失传困境。因此,要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育和激励,加大对各地传承人的培养力度,鼓励他们将非遗融入生产生活中,将非遗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促进非遗在实际应用中的传播。此外,通过生产性保护,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让传统工艺等非遗走进当代社会、走进大众,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把非遗的保护和生产化、商品化联系在一起,能够为非遗保护和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在探寻保护与传承非遗路径的过程中,应转变重藏轻用的理念,鼓励非遗传承人寻找非遗与日常生产生活的融合点,丰富非遗的内涵与表达形式,让更多人认识与了解非遗,进而促进非遗实现广泛传播。

创新传播内容,增强民众对非遗的传承意识

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在保护和传承非遗的过程中,应在突出非遗的“非物质属性”的同时,突破物质形态的藩篱和局限,创新非遗展示、解说、演艺、体验等场景和非遗+景区、度假区、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等融合发展的方式,“原汁原味”地表达非遗的内涵。

在保护与传承非遗的过程中,如果只注重技艺、知识层面的内容,而忽略了其厚重的内涵,便很难引起民众的关注,不利于非遗的广泛传播。因此,在新时代,应以时代发展为基准,创新非遗的传播内容,增强民众的心理认同和情感认同。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能够获得较高的收视率,是因为该纪录片画面精美,视听效果出众,而且极具特色的美食蕴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寄托,容易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因此,在传播非遗的过程中,要注重挖掘和展示文化中蕴含的“情”与“美”,使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从而增强民众对非遗的心理认同,引导他们自觉肩负起保护与传承非遗的重任。

创新传播媒介,丰富非遗传播渠道

在融媒体时代,非遗的传播与发展必须要立足于实践,顺应时代趋势,灵活运用各种传播媒介保护和传承非遗,在创新传播媒介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非遗传播渠道,形成多渠道广泛传播非遗、全民走进非遗的良好局面。

首先,借助短视频平台,实现非遗的广泛传播。如今,短视频平台凭借视听融合、交互性强等优势受到广大民众的青睐。以“淄博琉璃”为例,随着“淄博烧烤”在全国的大火,淄博本地很多商家或者厂家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向人们展示和推广“淄博琉璃”,如琉璃文化、琉璃材料、琉璃的制作工艺等,很多人开始关注并了解琉璃文化。通过短视频可以了解到,琉璃并不是玻璃制品,它是在1000多度的高温下烧制而成的工艺品,既体现了我国古人高超的工艺技术水平,也彰显了中华文化的魅力。随着短视频宣传范围的不断扩大,很多人前往淄博品尝烧烤的同时,也会购买当地的琉璃工艺品,带动了当地琉璃生产、销售产业的发展,对传播和发展“淄博琉璃”非遗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借助社交媒体,实现交互传播。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以微信、QQ、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不仅成为人们接收信息、互动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成为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重要渠道。现代社交媒体最突出的特点是受众数量庞大、互动便捷高效,加强对社交媒体的专业化运营,有针对性地发起话题,可以引发民众热议,有助于实现非遗的广泛传播,让更多人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增强人们传承和发展非遗的使命感。

最后,依托主流媒体,助力非遗传播。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因此通过主流媒体发布的信息更容易得到人们的关注与信任,故而在推进非遗传播的过程中,应加强对主流媒体的利用,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传播优势,促进非遗实现广泛传播。以主流媒体为依托,展示和推广非遗,促进广大民众近距离地了解非遗,让民众在专业的讲解中和灵动的画面中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增强民众对非遗的认同感。

《国家宝藏》节目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该节目在不同国宝的前世今生中汲取灵感,用不同艺术形式演绎国宝的故事,启用“AI+VR裸眼3D”拍摄技术,突破传统舞台空间呈现形态,带给观众焕然一新的视觉体验。与此同时,该节目致力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每件国宝中提炼精神内涵,增进观众对历朝历代国宝珍品的了解,有利于增强民众民族自豪感,更好地保护与传承非遗。

综上所述,在融媒体时代,应拓宽渠道,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更好地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视听融合、图文并茂等多种方式向人们展示非遗,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切实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传承活力,使其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