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文旅融合 >> 数字经济助力保护文物活态
详细内容

数字经济助力保护文物活态

时间:2023-09-11     作者:寇天骄【原创】

当前,数字经济发展浪潮奔涌,文物领域的新产业模式、新传播形态、新消费体验不断涌现。用数字经济盘活文物资源,促使文物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具象化落地,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文物活态保护的“重头戏”。现立足于数字经济背景,对数字经济和活态保护进行概念解析,总结和分析数字经济下文物活态保护的积极现象和现实困境,提出数字经济下文物活态保护的实践路径。


当前,数字经济加速发展,Web3.0、元宇宙、数字虚拟人、数字藏品等开启了人类数字文明新时代。数字演播、数字娱乐、数字影像、动漫游戏等数字业态深入文物活态保护的方方面面,数字经济也由此成为“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的重要途径。数字经济拥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广阔的市场空间是重组文物产业链要素资源、重塑文物领域经济结构、改变文物传播形态与传承方式的关键力量。利用数字经济促进文物活态保护有利于促使文物与艺术、设计、网络、工业、体育、金融等多个业态发生关联,打破文物活态保护过程中原有的产业边界,革新价值创造模式,提升文物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效率;还能够促进文物文化产品的精准供给,带动文物数字文化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帮助文物文化产品开拓新市场,提升文物的附加值。值得注意的是,要推进文物活态保护,就要在文物活态保护工作中融入数字经济,既要有行政手段的支持,同时还要考虑市场培育,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打通文物活态保护的上下游,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数字经济与活态保护的概念解析

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

活态保护

活态保护是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对文物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其不再简单地将珍贵文物资源看作单一、孤立的艺术形式,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极富生命力、能够满足人类生存需求、具有时序性的艺术形式。

数字经济下文物活态保护的积极现象

文物数字互联开启新探索

当前,文物事业与数字经济交织交汇,与现实生产生活相互融合,呈现出勃勃生机,数字化也因此成为文物活态保护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文物数字化保护渐行渐进。高精度实景三维数字建模技术、数字多媒体技术、矩阵全景数字化技术、高精度3D数字化技术、元宇宙技术等的应用愈加广泛,使文物的档案信息得以永久保存,进而使珍贵、脆弱文物的色彩、文字、结构、纹理等信息能够得到准确采集、有效保存,破损的出土文物以及面临破损和腐化风险的文物得以更为科学精准地修复。而在田野考古、文物安全巡查、世界文化遗产监测、数字化勘测等领域,无线传感技术、幻影成像技术、3D打印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无人机技术等的应用逐渐普及,为文物活态保护带来了更多便利和可能。另一方面,文物数字化展示亮点纷呈。全息影像、网上展厅、虚拟展览、藏品数字化、线上演播、沉浸式体验等新技术、新方法全面铺展,配合故事化的叙事方式、真实的场景营造,能够生动复原文物的完整形态,让静态文物“活”起来。如此一来,观众可以更好地了解文物历史和文化背景,同时也使文物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央视春晚创意音舞诗画节目《忆江南》运用了CG等特效手段,使我国古代名画《富春山居图》一下“活”了起来,得到了业内人士和观众的交口称赞。这就为文物活态保护提供了另一种方式,即用音像记录文物历史,“数字化生存”将成为文物活态保护的重要手段。

文物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创新了产品和服务方式,推动着产品与服务形成产业,由此陆续出现了数字演播、数字音乐、数字娱乐等新业态,形成了数字文化消费浪潮。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物的体验价值不断提升,“活”在数字世界成为文物的现实表征,数字文化产业逐渐成为文物活态保护新的发展方向。一方面,文物数字化传播深入人心。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简单的、单向的文物线下展览活动既不能突破时空与实物的限制,激发受众的兴趣,又容易使文物被束之高阁。近年来,数字传播成为文物增强适应力、获得新生的一个重要途径。一些文物单位重视“生产工艺”创新,通过场景勾画、视觉融合,以现场展示与数字技术结合、人与文物跨屏交互的方式,用故事化、具象化的文物影像叙事促使文物变得更加直观、生动。比如,就静态的书画文物而言,人们可以借助3D投影技术使其以数字化形式展现,促使静态的字画内容变成一个动态的场景。另一方面,文物数字化融通初见成效。随着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文物与经济产业、教育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等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文物与文创嫁接,与旅游融合,与科技联姻,与教育衔接成为一种新的现实图景。文旅数字藏品、文物短视频、主题微信小程序、文物衍生文化节目等跨界融合产品精彩纷呈,“文物+旅游”“文物+教育”“文物+文创”等新模式相继涌现,“数字故宫”“数字藏经洞”“数字长城”等数字化产品面向全国推广。

数字经济下文物活态保护的现实困境

数字活态保护认知偏差

数字经济下文物活态保护的特征表现为活态变迁、延续以及传承,其根本要义是使文物的文化功能、历史功能、经济功能等功能构成受到新时代经济模式的保护,并使之成为人们消费模式、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所以,数字经济下的文物活态保护应当依托更多新的文化业态,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传承发展现阶段文物中仍然有生命力、有价值的东西。然而,在市场化发展逻辑下,为了获得较为可观的曝光率和经济收益,部分文物活态保护数字经济发展或墨守成规,或效颦于时髦风尚,导致数字经济产业链建设与文物文化精神传承之间出现断裂,产业发展模式发生异化。

数字化建设进程缓慢

在新时期,数字技术与设备赋能文物活态保护的效果愈加明显,场景化体验设计、互动式设计、精准化供给匹配等渐渐融入文物活态保护之中,促进了文物活态保护的全要素升级。然而,由于经济条件、人才素质、思维认知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文物单位的数字化建设进程缓慢,只是习惯性地进行表面的数字化建设,涵盖数字资源库建设、数字展示、数字文化创意产品制作、体感互动等要素的数字活态保护体系不完善,对文物的数字化展示、数字化传播、数字化传承缺乏系统的安排和运作,难以让文物活态保护突破物理空间;甚至部分文物单位对数字技术与设备的投入不足,没有完成基础的数字化建设工作。

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结构性矛盾

数字文化产业是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创生,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新业态。但是,不论是哪个产业结构调整,都涉及利益格局调整和激励机制重构,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文物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也存在一定的结构性矛盾。具体表现如下:部分文物数字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商业模式更新相对滞后,线上发展习惯未完全建立,更倾向于在现实场景中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文物活态保护手段仍以周边、研学、现场活动、艺术节、展览演出等为代表的线下产业为主,在数字影像、动漫游戏、数字设计、数字展览等数字文化产业领域涉猎不足。尽管部分文物数字文化产业进行了新的尝试,如打造数字藏品,制作文物短视频等,但是商品化转化率不高,仍存在内容质量不高、内容原创能力不足等问题,在体验性和品牌性方面还需要进行深度创新,在行业互鉴和跨界合作方面仍然没有获得大的突破,尚未实现从规模增长到质量增长的转换。

数字经济下文物活态保护的实践路径

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

从长远来看,落后的发展理念会使文物活态保护数字经济发展陷入窘境。因此,文物数字化活态保护应当转变发展理念,树立精品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到文物领域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一要牢固树立内容生产精品意识,坚持以文化内容为王,统筹好文物数字化产品的商业价值属性与其文化底蕴、价值理念、艺术水准、内容质量、审美观念等之间的关系,推进产品在题材、品种、风格和载体等层面的优化与创新,精心打造文物文化品牌,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二要增强促进文化发展的社会责任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遵循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紧跟新时代潮流,勇于回答新时代问题,用明德引领新风尚。三要坚持产业生态高质量发展理念,精准定位文物文化资源,把握数字经济下文物活态保护的生产消费平台化、消费模式多样化、消费空间在线化、消费主体多元化等特征,从技术创新、文化创意、文化服务、跨界赋能、市场发展等维度出发,发挥云端消费优势,扩大实体消费优势,转变文物传统文化业态,不断解锁文物数字经济文化消费新场景,培育出更多新的文化业态。

布局文物活态保护数字化建设

首先,依托短视频平台、电视节目、多媒体显示屏等载体,主动适应数字化时代文物价值展现方式和创造方向,通过照片扫描建模、PCG、实时渲染和动态光照等技术再现文物,实现高精度、交互式的文物数字还原。比如,“数字藏经洞”通过激光扫描、照片重建技术,结合游戏引擎的PCG技术、PBR技术,以毫米级精度1∶1还原藏经洞壁画、文物细节,并模拟不同时间段敦煌莫高窟的光照、植被等情况,在线上构建了一个全真数字藏经洞,“重现”了当年藏经洞万卷藏书的景象。其次,瞄准数字文化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利用VR、“5G+8K”、AR、全息投影、3D扫描建模、互动投影、XR、元宇宙、数字沉浸式光影设备等数字文化生产要素,打造文物3D数字艺术展等项目,实现实体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无感切换,提供无缝衔接的沉浸式物联网融合体验,从而丰富文物展示类型,推动数字文物文化产业发展。最后,助力文物数字产品的精准供给。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对文物数字化产品的生产、传播、消费、服务等环节进行数据分析,精准把握社会各主体需求,及时调整商业模式;根据内部和外部条件及时预测、把握新时代消费者的文化品位、鉴赏水平、审美偏好、消费习惯,精准分析用户画像,定制个性化的文物数字化产品,实现文物数字文化产品的智能推送与精准分发。

发展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

站在数字世界的大门,应当围绕文物IP故事赋能、文物文化事件体验赋能、文物文化服务跨界赋能三个重点方向,以《“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到的线上演播、数字创意、数字艺术、数字娱乐、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为基准,在文物领域发展数字文化产业。首先,要推进数字IP在文物活态保护中的故事赋能。注重历史文物与时代文化的连接,从文物资源中提炼原创的数字文化IP,在讲好文物核心文化故事的基础上打造文物文化品牌,继而实现对文物产品和服务的提质和扩容。其次,要推进数字文化在文物事件中的体验赋能。扩大文物领域优质数字文化产品供给,深化文物的娱乐、探索、游览、场景体验等属性,利用5G、XR、全息投影等技术,将其融入以有声读物、短视频、网络影视作品、网络游戏、数字文化赛事、云直播、云演艺、VR体验项目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文化产品体系中,进而打造更具沉浸感的文物展示内容,弥补受众因客观原因不能亲临现场的遗憾,增强文物展示的互动性和参与感。最后,要推进数字文化服务在文物活态保护中的跨界赋能。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借助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探索文物在赋能艺术展览、景区旅游等方面的功能,推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网络视听、在线展览、电竞赛事、动漫游戏、在线新闻、网络文学、创意设计、在线演艺、教育培训等项目的发展,构建文物领域的数字文化产业链。

数字经济是引领未来的新经济形态,发展数字经济是实现文物活态保护,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战略抉择,是开创文物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必由之路。数字经济下,文物活态保护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具体表现为文物数字互联开启新探索以及文物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文物活态保护也面临着新的现实困境,其中包括数字活态保护认知偏差、数字化建设进程缓慢、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结构性矛盾等。因此,数字经济下的文物活态保护应当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布局文物活态保护数字化建设,发展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推动文物文化生产格局重构,创新要素主体组织模式,在数字经济背景下锻造出文物活态保护的新长板。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