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学术研究 >> 融媒体视域下四川非遗文化如何实现传播及创新
详细内容

融媒体视域下四川非遗文化如何实现传播及创新

时间:2023-09-18     作者:周雪【原创】

四川非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传承特点。在现代社会,非遗等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正逐步复苏,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非遗文化的传播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现从融媒体视域出发,探讨如何通过创新发展路径实现四川非遗的传承与传播,为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现主要研究融媒体视域下四川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路径,分析媒体传播对于非遗文化的影响与作用,并探讨如何通过跨界合作、沉浸式体验、内容形式创新等机制,协同推进四川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随着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和消亡的风险。在数字时代,研究四川特色文化的数字优化传播路径已成为促进特色文化走出四川、走向全球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激发出一系列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策略。数字化、智能化、媒介化传播路径为四川特色文化的推广和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可能性,通过数字化手段和技术,文化传播可以跨越地域的限制,触达更广泛的受众。在数字化传播路径的引领下,四川特色文化能够与时俱进,适应新的传播环境,拥抱新的受众群体,从而实现文化的持续传承和创新发展。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化传播路径的研究意义

四川非遗文化概述

四川非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以及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面向大众讲好当地传说故事、开展非遗展演、开发传统工艺产品等,满足游客参观、互动、体验、学习需求,丰富旅游产品内容和形式。在此基础上,还要发动新闻媒体、各类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引导广大游客在旅游中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树立起欣赏、尊重非遗的意识。宣传推介各地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有益经验做法,推动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工作整体水平提升。

融媒体视域与四川非遗文化的关系

媒介融合是当代传播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不同媒介之间的整合与协同。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人们能够通过多种类型媒介获取信息,并利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从而实现更高效的沟通。

在特定地域中,例如四川,四川历史悠久,是古蜀文明的发源地;这里拥有丰富的地方文化,文化以多种形式存在,如语言、食品、艺术、习俗等。而媒介融合为广泛传播这些文化提供了机遇,同时,也为大众传播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近年来,“四川”文化名片走出国门,享誉世界,然而在四川特色文化繁荣发展的同时也体现出其传播不均衡的特点。因此,必须尽快推动四川文化传播从地面推广向媒介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融合媒介视域下的文化传播概述

四川地区拥有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些非遗文化资源蕴含着深厚的四川地域特色,对其进行充分利用可以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推广四川非遗文化,可以使四川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创造新的价值,为其在国际中的传播打下坚实基础。如今,全球文娱极速发展,四川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播路径在应用层面已经逐步实现智能化,能够结合现实的传播场景,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虚拟现实等技术覆盖到四川文化产业的方方面面,实现智慧云游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的转变。

四川非遗文化线上传播的现状与问题

以下是在现存的几种线上传播平台中四川非遗文化传播效果的优缺点。

1.官方账号

优点:官方机构管理,权威性高。可以集中传播多个非遗项目的信息,传播范围较广。

缺点:相对传统,难以吸引年轻受众。推送形式较单一,互动性不足。

2.自媒体账号

优点:形式、内容新颖,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观众。

缺点:有时间限制,内容的深度和完整性欠佳,专业性和权威性不足。

3.线下直播表演

优点:互动性强,观众能与演员进行实时互动。通过直播,川剧等四川文化可以跨越地域限制,触达更多观众。利用弹幕和评论,观众可实时互动和进行反馈。

缺点:直播过程中可能存在技术问题或出现意外情况。观众参与度可能会随时间减弱。非粉受众面窄。

4.线下IP聚集地

优点:通过文化IP的创意载体,能够让三星堆文化、蜀绣等非遗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提升非遗文化吸引力。文化IP可以创造更多商业价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缺点:过度商业化可能会导致非遗文化传承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弱化了非遗的文化内涵。打造文化IP需要一定的资源投入。

综合来看,不同融媒体传播平台在传播四川非遗文化时具有各自的优缺点。要实现四川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播,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平台的特点和受众群体,采取多样化、全方位的传播策略。同时,要注意传播内容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注重与受众的互动和交流,不断优化传播效果,推动四川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在评估传播效果时,需要综合考虑传播范围、受众反馈、传播效果的持久性等因素,以便更全面、客观地了解传播的实际效果和社会影响。

四川非遗文化线上传播路径的优化策略

通过对四川非遗文化进行分类整理,可以更加系统地梳理四川非遗文化,为优化传播路径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资源。

拓展多样化传播媒介,注重融合传播

在优化四川非遗文化传播路径时,应充分利用传播媒介的多样性,采取融合传播策略。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仍然是传播非遗文化的重要渠道,可以通过专题节目、纪录片等形式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传承故事。同时,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也为非遗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直播等方式生动展示非遗技艺,吸引更多年轻受众。此外,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受众需求进行深度分析,并精准推送非遗文化内容,提升传播效果。例如,四川“智游天府”平台已经开始为公众提供景区、酒店、文博展览、文艺演出、志愿者服务等“一键通”服务的智慧文旅生活。该平台自2020年9月25日上线以来,注册用户数已近100万,为超过3200万人次提供了文旅公共服务,形成了全省文旅产业“一张网”。

强化互动与参与,增强观众体验

在优化传播路径时,应重视观众的互动与参与体验。可以通过举办非遗体验活动、传统工艺展示、互动式展览等,让观众参与其中,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魅力。此外,还可以建立线上线下同步互动平台,鼓励观众分享自己的非遗体验和故事,增强传播的互动性和黏性。与此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与非遗传承人、非遗组织的合作,让传承人亲自传授技艺,增强传统技艺的传承性。如舞台剧《重庆·1949》,打造了专门的特色剧场,结合了山城的本土文化资源,以红岩精神为内核,通过沉浸式戏剧表演丰富了重庆文旅的品牌内涵。

引入跨界合作,打造文化IP

为优化传播路径,可以引入跨界合作,打造非遗文化IP,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文化产业。通过与设计师、艺术家、品牌进行合作,将非遗元素融入时尚、艺术、文创产品等领域中,为非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传承非遗文化。同时,还可以加强与旅游业、媒体等相关产业的合作,将非遗文化与旅游景点、旅游路线相结合,提升非遗文化的旅游吸引力和传播效果。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的直播节目《三星堆新发现》,累计流量超百亿;央视环球国际视频通讯社(CCTV+)对外发布的“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掘”新闻素材和直播信号被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媒体平台引用报道;《我怎么这么好看(三星堆文物版)》MV,用文物原创手绘动画搭配赛博朋克特效并融合四川方言的电音神曲,两天时间在国内外传播量超5亿。

综上所述,优化四川非遗文化的传播路径需要充分利用多样化传播媒介,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注重观众的互动与参与体验,引入跨界合作,打造文化IP。通过多方合力,加强对非遗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让更多人了解、认识和关注四川非遗文化,助推四川非遗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发展,走向更广阔的传播领域。

四川非遗文化的线下数字优化传播

四川民俗旅游文化是四川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线下数字优化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施优化传播策略时,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线下传播渠道的整合与升级。充分利用传统的线下传播渠道,如旅游景区、博物馆、文化艺术展览等,将数字化技术与线下展览相结合,丰富展示形式。通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全息投影技术等,提升游客的参与感和沉浸感,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线下互动体验感的提升。想要吸引更多年轻游客,可以在旅游景点设置互动体验区,利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设计趣味十足的互动体验项目,让游客在参观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体验中来。

线下数字展览与推广。在旅游景区或文化场馆中设置数字化展览,通过多媒体数字化技术,向游客生动展现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传承技艺和文化内涵。同时,可以通过抖音、哔哩哔哩、小红书、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对线下展览的内容进行数字化传播,吸引更多观众。

数据分析与精准推送。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游客的兴趣和行为进行分析,实现对游客需求的精准洞察和推送。通过个性化推荐和定制化服务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落实,可以有效提升四川非遗文化的线下数字优化传播效果,吸引更多游客了解非遗文化,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另外,数字化传播策略的实施需要充分考虑非遗文化的独特性和传承特点,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使其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融媒体视域下的四川非遗文化传播优化的创新机制

在四川非遗文化传播的创新机制发展和运用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推动其创新发展。

调研与需求分析。首先需要进行深入的目标受众调研,了解他们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兴趣,明确他们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参与习惯和需求。通过科学分析确定创新机制的发展方向,确保创新内容与受众需求相匹配。

合作伙伴筛选。对于跨界合作创新,需要仔细筛选合适的合作伙伴,确保其在各自领域具备一定专业优势。合作伙伴应对非遗文化充分了解和尊重,能够有效融合非遗文化与其他领域的创新元素。

技术研发与实践。对于沉浸式体验创新,需要进行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实践。在投入资源的同时,要注意技术的可行性和适用性。技术团队应与文化传承者进行紧密合作,确保创新技术与非遗文化的有效融合。

测试与优化。在创新机制实施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测试,了解用户体验和反馈。根据用户反馈及时进行优化处理,提升传播效果和用户满意度。

资源整合与宣传推广。在运用创新机制时,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如文化机构、传媒平台、技术团队等,形成合力。同时,要进行有效的宣传推广,扩大创新机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长期规划与持续运营。创新机制的发展应该有长远规划,要建立可持续的运营和管理机制,确保创新机制能够长期运行和发展。

提供政府政策和支持。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新媒体与非遗文化传播的创新发展,为创新机制提供政策环境和经济支持。

开展培训与推广。针对参与创新机制的相关从业人员,可以提供学术化培训和指导,提升他们对非遗文化和创新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要大力推广创新成果,吸引更多机构和个人参与到非遗文化传播的创新中来。借助媒介融合和数字化传播的力量,为四川非遗文化传播路径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可以将四川文化推向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人了解、认知和喜爱四川非遗文化。深度融合新媒体和传统文化,不断探索创新路径,也为文化传承和创新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四川传媒学院2022年度校级研究类青年教师专项项目“融媒体视域下四川文化遗产传播及其创新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20220945)。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