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银幕内外 >> 文学影视化浪潮与中国电影
详细内容

文学影视化浪潮与中国电影

时间:2023-09-22     作者:蓝淑榆【原创】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电影是人们愉悦身心、提升自身素养的重要手段,因此,电影的质量及其文化价值也成为中国电影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关注的重要话题。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国内市场开始与国际市场接轨,这也让我国电影行业受到了来自西方电影文化的巨大冲击。面对新的媒体发展环境,中国电影能否主动打破僵局,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创作出优质的电影作品,关系着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受新的媒体文化冲击,以原创剧本为基础的电影作品在市场中大幅减少,一些极受关注的新电影作品大都是由热门IP改编而来的,因此,文学作品影视化成为电影行业的新发展方向,其也对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主要分析文学影视化浪潮的背景及其主要表现,并对文学影视化浪潮对中国电影行业所产生的冲击进行探讨,希望能为我国电影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电影是人们愉悦身心、获得精神享受的重要方式。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次年,电影就正式进入中国民众的视野,很快,中国民众就不满足于在银幕前当观众的现状,于是转变自身角色,成为电影创作者。百年间,中国电影发展迅猛,但其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电影行业的原创能动性就是其在新时期面临的挑战之一。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具有特色的文化浪潮对电影造成了极大影响。基于此,进一步探究文学影视化发展浪潮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显得意义重大。

文学影视化浪潮的由来及具体表现

文学影视化浪潮的背景

文学作品本身就是许多艺术作品的原始形态,而影视艺术作为最具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在银幕上出现之时就与文学作品形成了密切的内在衔接。可以说,恰恰是文学作品这样富有情感价值和文化韵味的土壤孕育了现代影视作品,并且给予了影视作品以鲜活的动力和血液,让影视作品得以不断发展,并趋于成熟。一方面,文学作品的发展为影视作品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影视作品的创作又为文学作品拓展传播范围和传播深度提供了渠道与平台。中国影视作品的背后也有着极为深刻的文化底蕴,很多知名导演在影视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都十分关注其背后所蕴藏的文学情感价值。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市场经济持续变革和深化发展的背景下,热门IP文学作品成为影视作品发展的新方向。目前,热门IP文学作品的改编更加贴合广大受众的价值取向,但电影作品与文学作品始终应当以差异化的姿态呈现在艺术领域,二者只有相互借鉴、相互成就,才能推动彼此进一步发展。现如今的影视市场中已经有不少由热门IP改编的影视作品一炮而红,而这些热门IP作品受到人们关注和追捧的原因大致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很多热门IP文学作品本身受众广泛,有大量书迷。这些热门IP作品与影视作品之间的转化和过渡,推动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和相互成就,也满足了书迷朋友的观影需求。第二,要想在百花齐放的电影市场中砸出水花,其作品就必须极具创新意味并且符合受众的审美取向。编剧如果直接创作剧本,往往会面临困境与挑战;而改编基础较好的文学作品则更容易俘获人心,这一方式也使构建人物关系变得简单,不再需要编剧耗费精力进行构思。可以说,对热门IP文学作品的改编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编剧人员的工作难度。第三,热门IP文学作品改编影视作品成功,不仅能满足观众了解故事情节的需求,还顺应了文化持续传播和发展的需要。

影视文学化浪潮的主要表现

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本身就是两种不同领域的艺术,二者在发展过程中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表现手法完全不同,例如,很多作家会采用大量修辞手法提升文学作品的文化韵味;而影视表演也有其独具意味的表现手法,其往往会通过视听展现的方式向观众传达影视艺术背后的内容。虽然二者的表现方式截然不同,但是其根源和目标是一致的。另外,在将文学作品中的细节展现为影视中的细节时,可以通过旁白人物心理、旁白故事情节等方式进行展现,这样可以让影视作品的人物形象不显得过于单薄。目前,中国文学艺术逐步朝着影视媒体的方向转变,并汇聚成一股新的浪潮。在现代电影市场中,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大概占所有作品的四成以上。这也意味着热门IP文学作品的改编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然而,热门IP文学作品改编影视作品势如破竹的发展趋势也不禁让人们感到疑惑,同时,市场上的原创电影作品越来越少,也让很多影视创作者为影视作品的发展前景感到忧虑。

文学影视化浪潮对中国电影发展的意义

减轻了电影创作者的压力

目前,我国电影排行榜中的热门电影大都是热门IP文学作品的改编作品。有了热门IP文学作品,剧本的创作者不用付出太多时间和精力,就可以将角色和剧情搬上银幕。这样的剧本更成熟,也免去了剧本创作者推敲人物关系和梳理故事情节的流程。不仅如此,剧本的简单创作和快速敲定也让创作周期极大地被缩短,这样,节约出来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放在对电影作品细节的打磨上。由此,不仅可以极大地缩短电影作品的制作周期,还能让创作者分出更多精力制作品质优良的电影作品。例如,在我国2022年上映的热门IP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中,大部分影片都制作于2020年或2021年,只有一小部分电影制作于2019年,也就是说,基于热门IP文学作品,仅需要一年时间就可以制作出一部电影。这样的高效制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

文学作品为影视作品提供了群众基础

目前,被影视化的文学作品往往在社会中已经具备一定的知名度和受众,而将这些作品呈现在银幕上,更能将原本的书迷转化为电影作品的受众,同时,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书迷的感官需求,为电影关注度的提升提供极大助力。而对热门IP文学作品进行改编,也可以降低电影作品的宣传难度,更容易让电影一炮而红,从而增加电影票房。尤其是随着目前电影市场持续繁荣,其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竞争态势。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对热门IP文学作品进行改编便成为较好的一个选择。

文学影视化浪潮背景下中国电影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影视化剧本选择不当

虽然电影作品的创作与文学作品的创作本身就有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但也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适合搬到银幕上,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适合成为电影作品的脚本。比如,著名港式武侠剧导演徐克拍摄的武侠题材电影作品《蜀山·新蜀山剑侠》就没有在电影市场中激起水花。徐克导演经手的武侠题材电影作品可谓无可挑剔,其受众为之疯狂,而在热门IP文学作品被大量改编的背景下,其导演的《蜀山·新蜀山剑侠》却暴露出诸多弊端。该部影片翻拍的原著为《蜀山剑侠传》,其营造的飘逸梦幻风格赢得了一大批书迷的喜爱。但是,在《蜀山剑侠传》影视化的过程中,创作者却无法表现出这种飘逸梦幻的风格,虽然导演徐克邀请了好莱坞《星球大战》团队斥巨资为该部电影作品制作特效,但是依然未能还原原著中描写的蜀山奇异风景。除此之外,经过改编之后的电影情节也较为老套,未能展现出原著中人物飘逸灵动的特点。更进一步说,其实很多热门IP文学作品在创作时本就缺乏人物原型,其人物完全基于创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而这些作品在被影视化之后,其脱离生活实践的缺点便逐渐暴露出来。例如,曾经霸占银幕的“疼痛青春文学片”集体被搬上银幕之后,反而让原有的书迷和受众产生了审美疲劳,其趋于雷同的故事情节、偏阴郁的角色形象,更是让一系列后续拍摄的青春片逐渐走向低迷。由此可见,要想将热门文学作品成功搬上银幕,就必须选择有一定基础的文学作品,而从众多网络文学作品中挑选出具有影视创作潜力的内容和文本绝非易事。

与电影手法的表现多元化特征不符

电影传入我国已有百年之余,这也让电影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在电影作品的呈现过程中,创作者既可以采用倒叙、插叙等手法叙述故事情节,也可以通过情节淡化或散文化的描述方式留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不仅如此,创作者还可以通过对人物内心深层心理的表现等方式,展现那些“不可言说”的故事情节,从而让作品更加生动形象。但是,一味地将原著中的内容直接迁移到银幕前,不注重对原本故事脉络的创新和改变,也会让电影作品的呈现效果大打折扣。比如,很多热门IP文学作品迁移到银幕上之后,编剧为了满足书迷对原著高还原性的要求,原原本本地按照书中的情节依次叙述,但这种照葫芦画瓢的迁移形式,不仅不利于电影剧情的推进,还会阻碍电影行业的创新发展。另外,很多在将热门IP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作品的编剧为了还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避免受到书迷的讨伐,在创作人物时只能照搬照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电影人对电影形象的创造力,无疑是对中国电影发展的一种打击。

模糊了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之间的界限

很多电影作品创作者在对热门IP文学作品进行改编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受到书迷的讨伐,盲目地对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还原,执着于对原著的照搬照抄。这曾让文学作品的还原度成为衡量电影质量的重要标杆,却也让很多特色化的电影拍摄方式和剧情编排方式无法被搬到银幕中。然而,需要明确文学作品与电影的表现形式本身就具有较大差异,所以即使二者描述的是同一个故事,其表现的侧重点和表现方式也会有极大区别。虽然在影视作品中故事是基础,表现形式只是传递故事的渠道。但是优良的故事本身就像是流动的水,在不同的渠道中也会呈现出差异化的形态。纵观热门IP文学作品改编电影,很多电影情节只是对文学作品的照搬照抄,而且为了满足书迷的要求,电影中的台词和人物形象也基本与小说中的一致,连续的时间线和空间脉络的转化也完美地复刻了小说情节。这让电影的拍摄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不仅如此,这样的电影构建方式也让电影和电视剧的表现形式变得模糊,电影转变为浓缩版的电视剧,只是对电视剧情节的简化,失去了电影创作本身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文学影视化浪潮下电影作品创作新方法

评判标准的革新

电影行业目前竞争较为激烈,在这样的行业走势下,以文学作品为基础改编的电影作品虽然拥有大量书迷的支持,但是其也必将得到受众更加严格的评价。近年来,对角色和剧情的还原度已然成为评判热门IP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关键因素。虽然还原度这个评判标准对广大书迷来说意义重大,但是其对电影行业发展而言并不具备高度参考价值。然而,面对热门IP文学作品改编电影市场化发展趋势,很多电影出品方还是需要将还原度作为电影作品创作的重要考量因素。在文学影视化的浪潮下,电影作品的创作也要将还原度、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等多重因素考虑在内;在评价热门IP文学作品改编电影时,不能将对剧情的还原度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而是要以更加多元化的方式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构建更加综合、公平的评判标准体系,让电影行业不断创新发展。

注重对二者表现形式的区分

从语言表达层面来看,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中传递情感的重要载体;而且,很多读者在阅读时会将文字与脑海中的画面对应起来,以此获得极致的情感体验。但是,很多电影中的经典画面和剧情表现形式,都需要通过影像、声音、故事的时间线和空间线的组合,才能将原本刻印在书中的文字故事以生动、立体的形式展现在观众眼前。换句话说,文学作品的表现方式更加内敛隐蔽,电影作品则能通过交互式的表达方式将情节以更加感性和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各具特色,并无优劣之分。在世界电影史上,两种表现形式相互转换的优秀案例数不胜数,但更为可贵的是在将热门IP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对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区分。因此,电影创作者不应过度对原文进行照搬照抄,而是要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区分文学和电影表现方式的差异。

综上所述,文学影视化的发展势如破竹,其给电影行业造成的影响有好有坏。为了更好地将文学作品搬到银幕上,影视作品的创作更应通过慎重地选择原著,区分电影语言和文学语言的表达形式等方式,在保留文学作品灵魂的前提下,让电影的演绎更加精彩。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