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期刊中心 >>学术研究 >> 非遗传承视域下 高职院校助力地域性文创产业实现新发展
详细内容

非遗传承视域下 高职院校助力地域性文创产业实现新发展

时间:2023-10-31     作者:施洁芳 马晓音【原创】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现阶段国家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现从非遗传承的视角出发,以高职院校助力文创产业发展为切入点,探讨新经济形势下,高职院校如何将非遗的传承融入自身的课程体系建设;如何构建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平台,更好地为地方文创经济体系提供有效补充;以及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高职院校文化创意专业教学的新手段和新模式。

在全球化进程中,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不断融合,一些原本相对独立的行业也开始有了联系。在此背景下,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以下简称“文创产业”)凭借其独特的商业价值以及强大的行业渗透力、影响力和传播力逐渐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产业。

非遗与文创产业

近年来,文创产业开始成为很多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引起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关注。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其定义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其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文创产业是“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文创产业,我国的文艺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公共展演、艺术品宣发等不断涌现。文创产业在发挥传统制造业优势的同时,也要注重融入文化内涵。文创产业的本质是将文化创新与经济价值相挂钩,这种方式能对非遗进行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具有积极的影响。文创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对非遗进行创新性保护和传承,合理利用非遗元素,将其转化为经济价值,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将非遗元素通过文创产品的形式传递给消费者,可以增强大众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意识,引起全社会保护和传承非遗的热潮,使非遗重新焕发活力。

高职院校助力文创产业发展的实践

目前,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推广下,越来越多的非遗进入高校,并衍生出相关的专业。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力,应该积极发展与非遗相关的专业,利用自身优势,加快非遗元素与文创产业的融合,实现两者相互促进、双赢发展的目标。

从世界范围来看,文创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为高职院校助力文创产业实现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高职院校与地方文创企业合作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趋势。这有利于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真正面向行业、面向社会、面向未来。

近年来,非遗与高校专业设置的联系更加密切。高职院校在改进与建设相关专业的过程中不断挖掘非遗内涵,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非遗传承措施。例如,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跨专业开设非遗美育课程、建设非遗文创平台等。高职院校在和地方政府、企业开展政、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探索出一系列合作模式,如“项目式教学”“实训基地教学”等。在常规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以特色非遗为基础,以实训基地、工作室等为创新平台,与相关主体合作,开发出一系列优质的非遗文创产品,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地方文创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地方高职院校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文创产业提供大量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积极与文创企业合作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高职院校与文创企业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与文创企业的合作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初步形成了人才培养体系,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文创企业在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中更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忽略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高职院校作为教学单位,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有固定的要求,无法像企业一样可以根据市场行情随时进行调整,故而无法完全满足文创企业的发展需求。这些问题需要学校、行业、政府共同探索有效的解决办法。

非遗传承视角下高职院校文创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目前,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重视非遗传承的背景下,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高职院校文创人才的培养主要以提高人才的专业素养和市场适应能力为核心。

文创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依托新颖、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而高职院校目前采用的常规班级教学模式,以及提供的理论学习平台和实践操作平台显然无法满足培养高质量文创人才的需求。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高职院校首先要建立一套先进、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其次必须建立文创产业工作室,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让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要重视保护学生的知识产权,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的劳动成果。

1.创新人才培养理念,重视文创人才储备

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将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作为培养的重点之一。这不仅体现出高职院校以发展为导向的育人理念,也对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教学目标、专业课程的设置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国家的角度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重要保证。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还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

具体来看,高职院校可以从课程设计和人才评估方式方面入手。例如,在课程设计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开设一些与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关的课程;在人才评估方式方面,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评估学生的专业素养,还要通过各种方式评估学生的创新思维。

2.重新设计非遗文创类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尤其是艺术、设计类专业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对非遗的社会环境进行深入研究,并以研究结果为基础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将科研、课题设计、实践等内容引入课堂,打造跨学科、多元化的课程体系;还要加入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理念、创意思维的课程。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出发,将传承和弘扬非遗融入教学体系中,打造一批以非遗为核心,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特色专业课程。

在设计非遗文创类课程时,高职院校还要对地方文创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以保证教学目标与文创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相符,保证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在实习、就业、创业过程中具有足够的优势。

3.加强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既是教学工作的主力军,也是促进文创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基于非遗传承的文创产业的发展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专业技能,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其次,高职院校在教育和教学管理中应积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最后,高职院校要通过调研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训和奖惩机制,确保教师队伍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

加强高职院校文创产业孵化体系中非遗板块的建设

1.基于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开发与研究

地域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带有地域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往往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以南京为例,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这为当地开发文创产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高职院校可以结合本校的学科优势,在现有教学和实践资源的基础上,以“文化、创意、服务”为切入点,在保护、传承和开发本土非遗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助力地方文创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在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同时使非遗以全新的面貌重新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中。

2.整合非遗资源,搭建高职院校文创产业服务平台

文创产业服务平台是“以资源共享、产业服务为核心,聚集和整合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文化创意资源,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科技形成的物质与信息服务平台”。高职院校搭建文创产业服务平台对促进文创产业发展,挖掘非遗底蕴,发挥地方特色文化的商业价值具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开设具有科学性、多样性和适应性的课程,并以此为基础搭建文创产业服务平台,推动跨专业、跨学科科研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为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资源支持。

3.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发新的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面临理论与实践以及传统与新型教学模式之间的矛盾。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探索更加符合自身发展规律,更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发展的教育模式。

在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对新媒体的依赖愈加强烈。高职院校传统教学工具如黑板和粉笔早已被电脑、投屏等多媒体设备所取代,而教学工具的改变也带来了教学模式的革新。高职院校要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构建更广阔的教学空间,借助数字资源库打造文化创意教学网站,让学生在线上进行“自助式”学习。

总之,大力发展文创产业的背景下,高校应该重视对文创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更好地满足文创产业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应该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造能力为出发点,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搭建文创产业服务平台,以更好地推动文创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强教学体系建设,培养更多的文创产业专业人才,促进我国文创产业不断发展。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非遗视角下江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模式创新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SJYB0897。

(作者单位:钟山职业技术学院儿童教育与人文学院)

站群导航
版权所有:《文化产业》杂志社    纠错电话:0351-4120998 邮 编:030001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2号  投稿邮箱:whcytg@163.com

晋ICP备2021019266号-1 |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47/G2 |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 邮发代号 22-41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12377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www.whcyzzs.cn copyright 2017-2025

技术支持: 苍鼎天下 | 管理登录
分享按钮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