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精神既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塑造的重要资源,也是大学生人生道路探索的精神力量。融媒体时代,在高校弘扬西柏坡精神遭遇了一些现实困境,但同时融媒体也为西柏坡精神的弘扬带来新的机遇。高校可通过课堂系统呈现、创新话语表达、技术赋能、提升网络素养等方式强化西柏坡精神的生命力、说服力。
中共中央在1948年5月—1949年3月从陕北转移到了西柏坡,并在这一时期伟大的探索中铸就了符合时代要求的伟大革命精神——西柏坡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西柏坡精神,2013年7月再次来到西柏坡考察时感慨:“西柏坡我来过很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西柏坡精神虽已诞生70多年之久,但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大学生而言是指导人生、塑造思想、引领成长的精神力量,在高校传承与弘扬西柏坡精神,是对历史的回应,也是时代的诉求。融媒体时代,西柏坡精神的弘扬面临新的挑战,也适逢新的机遇,在顺应融媒体发展的大背景下,创新弘扬西柏坡精神的方式方法,延伸西柏坡精神的时代价值,对于培育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融媒体时代高校弘扬西柏坡精神的现实困境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融媒体应运而生。融媒体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融合渗透,形成新的信息传播矩阵,使多种媒介形态发挥到极致[1],其目的是“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线上线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2]融媒体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模式,也同步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行为与整体社会环境。融媒体时代,西柏坡精神的弘扬融合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实现了渠道更宽、内容更立体、主体更多元、形式更多样的突破,但囿于当下互联网环境圈层化、碎片化、泛娱乐化、再中心化等特点,西柏坡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同样面临诸多现实困境。
“圈层化”的影响
社交网络化已是当下不争的事实,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当代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交友、沟通、表达,从而构建自我认同的需要更甚。伴随着大量人群的频繁参与,有着相似价值观、成长环境、兴趣爱好、文化认同、利益诉求的个体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网络的“圈层化”现象。圈内人传播信息、交流观点甚至互帮互助,逐渐联系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融媒体时代人们的情感需求与现实需求,因此“圈层化”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基于某些共同特点与需求建立起来的圈层,所传播的信息具有同质性,相似的观点、信息在圈层内被反复传播并强化,而与之相悖的声音被排斥,“回音壁”效应显著,这使得沉浸在圈层中的个体只认同自身的圈层文化,无法及时更新信息与知识结构,形成“信息茧房”。“圈层化”的排他性客观上形成了信息壁垒;另一方面,西柏坡精神诞生距今已有70多年,新一代年轻人的成长环境与当时人民的成长环境有明显差异,他们缺乏深刻的经历与相关体验,对西柏坡精神感悟不深、理解不足,加之西柏坡精神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客观上很难引起当代大学生的关注与兴趣,本身不易形成圈层。这两方面的因素不利于西柏坡精神在网络中的弘扬。
“碎片化”的影响
融媒体时代,“碎片化”成为信息传播的突出特质,人们接受信息的数量比以往更多,内容更分散,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当下大学生热衷的网络平台均以“短、平、快”的特点取胜。“碎片化”信息借助语言、表情、图片、音频、视频等载体以直观简明的方式在网络中快速传播,直抵受众。不可否认的是,“碎片化”信息的传播方式在内容生产、博取关注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篇幅有限、信息量少,这种方式只能传播最浅显的、被割裂的信息,信息本身不全面,内容不完整,逻辑不周密,因此读者只能接受到最浅显的信息内容,而无法完成对信息来龙去脉的深度思考。“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为内容完整、严肃、系统地传播带来了挑战。西柏坡精神是经过科学化、抽象化的理论研究成果,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思想的一部分,具有连贯性、严肃性、系统性、整体性,“碎片化”将其打成一个个碎片,读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完整地建立起对西柏坡精神的认知结构,导致其文化魅力与思想深度大打折扣。
“泛娱乐化”的影响
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与商业资本的利益驱动催生了网络的“泛娱乐化”现象。“泛娱乐化”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推崇“一切皆可娱乐”的价值理念[3],依靠现代信息技术与传播手段,以搞笑、戏谑、吐槽、调侃、丑化等方式娱乐一切,以此获取流量,博人眼球。“泛娱乐化”表现为娱乐的“过度”与“过界”[4],使得原本不具娱乐属性的事物被娱乐,教育、文化、新闻、历史、科学等沦为娱乐的附庸,庄重、严肃、理性、系统的事物遭遇挑战。“泛娱乐化”趋势下内容的呈现虽然浅薄空洞,但却能使人放松神经,体验瞬时快感,因此在网络世界中受众面极广。在此环境下,人们的价值观念与主体意识受到侵蚀,社会风气被异化。“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更加显著,由于他们的自我意识尚未完全建立,控制能力、辨别能力、理性思考能力仍有待提高,所以他们极易受到“泛娱乐化”的迷惑并沉浸其中。“泛娱乐化”也使得西柏坡精神的传播空间受到挤压。
“再中心化”的影响
传统媒体传播格局遵循的是自上而下的一元传播方式,信息传播主体仅局限于权威机构与专业媒体,信息内容具有科学性,信息传播主体具有权威性,普通民众只能作为信息的被动接收者。具体而言,西柏坡精神通过主流舆论体系以宏大叙事的方式进行展现,单向传播而不参与互动,所传播内容符合主流价值观,利于构建公民的国家认同感。融媒体时代,普通民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信息的传播者、信息的消费者,“中心化”格局被技术打破,同时催生了“再中心化”现象,各种主张、立场争夺“中心”,争夺话语权,人们则根据自身的需要重新凝聚“中心”[5]。“去中心化”使得全体网民在网络公共空间能够超越时间、空间与身份的限制,自由平等地畅所欲言,交往互动,“再中心化”则使其接受“新中心”的影响和改造,按“中心”的方向去发展。对缺乏鉴别能力的大学生来说,一旦陷入错误的“中心”,危害极大。在此环境下,西柏坡精神的传播呈现主体多元化与“再中心化”的趋势,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融媒体时代高校弘扬西柏坡精神的创新路径
融媒体时代,西柏坡精神在高校的弘扬需克服圈层化、碎片化、泛娱乐化、再中心化等重重困境,利用课堂教学、话语转变、技术赋能与网络素养,将西柏坡精神融合到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中,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主导课堂教学,系统展示西柏坡精神
2020年12月,中宣部和教育部共同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指出要将“四史”纳入大学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中[6],西柏坡精神作为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学习内容。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承担的教学任务更加繁重,一是需要系统、完整地呈现西柏坡精神的内容与实质,厘清内容结构,构建合理的内容体系。在信息传播“碎片化”与“泛娱乐化”发展的趋势下,思政课既需突出理论,又需关照现实,使大学生建立起西柏坡精神的系统思维、历史思维,将西柏坡精神内化为实践的无限动力。二是创新教学方式。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显然已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要求与习惯,融媒体时代的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学习规律,分析大学生的认知结构、价值需求,循序渐进地传授知识,当代大学生热爱互动、喜欢创新,可以引入网络文章、微视频、AR/VR实景体验等融媒体作品来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活跃度,认真倾听大学生的反馈,从而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吸收程度达到最大化。
转变话语方式,将西柏坡精神融入“圈层”
“圈层化”造成了信息传播主客体之间的分裂与隔阂,要想“破壁入圈”,西柏坡精神需转变原有的话语体系,增强内容表达的亲和力、生活力、感染力,利用大学生熟悉的语言与思维方式进行话语重组。这种方式既能保证西柏坡精神的严肃性、完整性,又使其贴合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与话语方式,从而融入“圈层”。具体而言,一是要积极塑造“圈内”主体。“破壁入圈”离不开人的参与,为了使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学生所在的网络“圈层”,高校可多与大学生进行双向互动,加强调研,把握大学生的兴趣所在与现实需求,找准大学生所在的“圈层”,顺应大学生的“圈层”话语,培植网络意见领袖,“打入圈层”,塑造权威。二是要构建西柏坡精神的“圈内”话语。话语的创新是提升西柏坡精神在融媒体时代生命力与说服力的关键所在,如习近平总书记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由于话语方式贴近人民,其内容精髓很快让普通民众入脑入心。西柏坡精神也要更新话语表达,贴合当代实际,主动迎合大学生的话语表达习惯,从而实现西柏坡精神在融媒体时代传播与弘扬的新突破。此外,高校要启发大学生认识到“圈层”的局限性,鼓励大学生走出“圈层”,走出思维舒适圈,自觉学习历史,重拾文化经典,打破“圈层”桎梏。
善用信息技术,将西柏坡精神创新呈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7]。”技术是融媒体的最大优势,借助新型技术手段,可以让西柏坡精神的形象更生动,传播形式更多样,传播对象更精准,在润物细无声中直抵人心。大数据、算法推荐、人工智能,AR/VR等融媒体技术均可被应用于西柏坡精神的传播与弘扬中,如大数据可以分析出大学生用户的个性化特征,算法可以针对这些用户特征进行信息的精准化推荐,AR/VR技术可以将西柏坡精神进行可视化、仿真式、沉浸式呈现,从而大大拉进历史与当代的距离。融媒体的技术优势还在于它可以拓宽西柏坡精神的生活化场景,满足大学生的互动性需求,如设计网络游戏,构建社交分享场景,让大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内化西柏坡精神的实质,扩大西柏坡精神的传播范围。善于利用融媒体的技术优势,能够直接激发大学生学习西柏坡精神的兴趣,增强西柏坡精神传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提升网络素养,将西柏坡精神科学吸纳
当代大学生是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其思维方式与生活习惯深受互联网的影响,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诸多便利与机遇,但也带来种种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正确认识网络,有效利用网络,让网络成为大学生的好帮手,而不是“毒药”,是当代大学生亟须破解的难题。高校应主动作为,合理安排网络素养教育内容与方式,介绍融媒体时代网络社会的特征,提升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政治素养、理论素养与信息素养,着重培养大学生的信息选择能力、信息鉴别能力、信息批判能力与融媒体使用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网络道德意识与网络法律意识,自觉做清朗网络空间的维护者,抵御互联网不良信息与不良习惯的侵蚀,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择优去劣。有良好的网络素养为支撑,可以帮助大学生在众说纷纭的网络世界中顺利鉴别科学的西柏坡精神,愿意学习伟大的西柏坡精神,合理利用融媒体传播西柏坡精神,从而扩大西柏坡精神的传播面,提升西柏坡精神的传播效率,确保融媒体时代西柏坡精神传播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白林驰.融媒体时代短视频融入思政教育新路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32):30-32.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03):4-5.
[3]李紫娟,李海琪.网络“泛娱乐化”倾向对青年大学生的危害及其应对[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40(06):56-62.
[4]胡伯项,吴隽民.新媒体时代泛娱乐主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与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21(10):85-92.
[5]邱吉杨,秀婷.网络新技术对青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40(04):54-62.
[6]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09):75-80.
[7]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7(02):30-31.























